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可是,你知道春節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嗎?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
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上古時代以星象空間變化來標示一歲(年)四季時間變化,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北鬥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的黃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氣候、物候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國歷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1、上古時代
歲起攝提紀元法,即幹支紀元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簡化後的天幹地支,十天幹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攝提紀元,今稱幹支歷;歸為陽曆類別,又稱中國陽曆)。
2、夏商周時代
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陰曆)
3、秦漢時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陰曆)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曆)。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又稱「八十一分律歷」),並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
4、漢朝以後
漢朝以後,曾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採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5、辛亥革命以後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曆)。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鑑於夏曆一月一日恰在幹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節氣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6、民國時期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7、新中國時期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春節」名稱的由來:
現在農曆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現在過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曆被引進,而農曆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