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

2020-12-12 新華網廣東頻道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於是,在自然節氣變化、農事活動等一些重要日子裡,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別是在年終歲末,還要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俗稱臘祭。臘祭之日,要給祖先和各路神靈陳獻祭品,以吹打奏樂、吟誦祝辭等方式感謝神靈保佑取得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全家族的人飲酒歡聚,盡情狂歡。

    「年」在最初並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如「五穀大熟為有年」。我國在夏朝已開始用「年」來表達時間的含義。從夏朝開始,各朝各代使用的曆法不同,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變化,比如,夏朝歲首為正月,秦朝則以十月為歲首。歲首不固定,年節習俗就很難固定。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太初曆》,這是一部陰陽合曆的曆法。《太初曆》把正月規定為歲首,使一年的開始與二十四節氣的開端相對應。這樣的規定,非常有利於安排農事活動,所以,儘管後世各代對曆法多次進行修改,但始終沿用「正月為歲首」的規定。《太初曆》的頒行,使得年節習俗最終定型,代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由於年節與立春節在同一時段,民間也愈來愈重視年節,「立春節」迎春納福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年節,致使「立春節」漸漸消失,立春也就僅指節氣了。

    歷史上,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的情況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把「元旦」稱作公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國使用的曆法被俗稱為農曆。農曆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改用公曆紀元,從此,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元旦」則改稱「春節」。但是,傳統年節觀念根深蒂固,民間仍然過農曆新年,並以「過年」相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作為農曆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於是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曆新年元旦和農曆新年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來源:《我們的節日》)

相關焦點

  • 春節的由來,春節應該吃什麼呢?
    那麼大家知道春節的由來是怎樣的嗎?春節又應該吃什麼來慶祝呢。一、春節的由來相信大家聽過最多的一個傳統就是年的由來了吧。所以後來每年過春節大家都會穿上紅色新一,貼上紅色對聯,掛上紅色的燈籠既是為了驅趕年獸也是為了新年的到來。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2016年春節:春節的由來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2017-01-28 00:20:5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 春節的來歷30字50字簡短介紹 春節的由來起源100字150字簡寫
    春節快要到了,春節的來歷是怎樣的?你對春節的來歷了解多少?春節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了有關春節來歷的簡短介紹。春節的來歷30字簡短介紹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時,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春節英語手抄報內容資料:除夕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春節是我國最傳統,最具特色的節日,除舊歲迎新年,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除夕用英語怎麼說 除夕的由來(中英雙語),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春節~   漢語:除夕   英文:New Year's Eve   除夕的由來英文版
  • 你知道春節的由來演變及風俗文化嗎?
    你知道春節的由來和演變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春節的由來、演變、風俗文化。春節,古稱元旦,指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辛亥革命後,為了便於和世界各國計時一致,規定了公曆一月一日為新年,通稱「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於是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稱。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每逢新春佳節,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除夕夜家人團圓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吃美味的餃子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在民間可謂歷史悠久,那麼春節吃餃子的由來是怎樣的呢?有什麼寓意呢?聽小編與你一一道來。1、據說三國時期就有一種類似餃子的食品如同今日的「餛飩」,形狀和現在的餃子相似。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風俗演變之後臨沂人知道幾個
    在我國過春節的風俗流傳很長時間了,關於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也是各種各樣,下面小編就來說一個關於春節由來的傳說故事和春節期間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春節的由來: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 春節拜年的由來、習俗和禁忌(圖)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
  • 關於春節的習俗以及春節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距離春節越來越近了,現在的春節的氣氛越來越淡了。之前從大年23開始,大家都開始掃房子、蒸饅頭、貼對聯了,還有最重要的買新衣服、新鞋。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不在像小時候對春節那麼期待了。除了這些常見的習俗外,關於春節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嗎?關於春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可是,你知道春節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嗎?
  • 春節發紅包的由來你知道嗎
    在春節期間由長輩派給小朋友的紅包稱作壓歲錢,是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關於紅包的由來,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唐代,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壓歲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晚輩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
  • 春節的由來,它的發展以及主要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當中最關鍵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農曆過年。雖然說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淡薄,但作為我華夏民族傳承千百年的習俗之一,如缺少它,還真有點兒不適應。那它的由來和相關發展以及習俗等又是怎麼樣?別急,繼續往下看,慢慢來為你介紹。
  • 元宵燈會源於祭祀,春節習俗由來知多少
    火宮殿廟會是長沙人民的春節記憶為此,紅網記者獨家採訪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孫文輝,為您解讀春節期間有哪些逐漸遠去的習俗,還保留的一些春節習俗的由來是什麼。    孫文輝認為,人類最早的節日,可能就是「年」;歡度這個節日就叫「過年」。《爾雅·釋天》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這裡告訴我們,只有到了周代才稱一歲為「年」。
  • 《萬事萬物由來》,紀念中式經典節日,除夕和春節趣談
    1.除夕:晝夜交替,除舊換新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傷,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 春節的由來和演變
    我國歡度元旦(春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堯傳位於舜,舜非常感激堯對自己的信賴和重託,以及對平民百姓的關心和愛護。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同時,舜在位時,事事都像堯帝一樣,時時為百姓著想,處處為黎民辦事,也十分受人愛戴。人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天,當作一年的重要發首之日。
  • 「春節」的由來跟起源時間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舊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有的地方也把春節稱之為「團圓節」。在這一天裡,一家幾代人平日天南海北各居一方,一般都要藉此機會團聚在一起。從「元旦」到「春節」最初的春節叫做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