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伊莎貝拉isabella 藍小姐和黃小姐 收錄於話題#香江憶舊錄74個
章子怡下凡,首度出演電視劇出師不利。
《上陽賦》豆瓣評分低至5.8,章被觀眾攻擊38歲強凹少女感,當然也有人把罪魁禍首歸到美指張叔平身上,指他永遠只知道梳平……
事實上,這不是這兩年他受批評的唯一一部戲,更猛烈的炮火來自於剛剛結束的《情深緣起》,他老友劉嘉玲的造型也被炮轟裝少女:
再之前的《大明風華》,這神奇的髮型,也真的是讓人一言難盡吶……
面如銀盤的造型,頭上貼兩塊發片,這造型醜得讓人驚心魂魄,你要說這是絕代佳人,擱誰誰信啊。
▲湯唯的上庭實在是太長,是個大腦門,設計的時候如果把腦門遮上,是不是好很多?
再上次這麼眾怒難平還是在《如懿傳》那時候。
這部困難重重的片子好不容易上映,但女主角周迅的厚劉海、蝴蝶結,乃至新婚之夜的紅綠配色,生生地把一個靈氣女演員逼到了鬼片的氛圍裡(當然周迅的臉也是原因之一)。
再往前,《三生三世》裡楊冪的髮際線,《天盛長歌》裡陳坤和倪妮的「梳平」,《醉玲瓏》裡劉詩詩的「梳平」,都曾經被網友們圍攻,覺得自家美美的愛豆被張叔平生生給弄壞了……
有網友驚呼,貴為香港「殿堂級」的美術大師張叔平就這個水平嗎?是不是吃著老本,頂著大名號,來內地圈錢?
倒也不是。
其實張叔平還是有他的一慣的水準,他的審美確實是很高級的,高級意味著素簡,所以有時不免有素淡之嫌,所以極考演員的臉部輪廓,當年林青霞、王祖賢哪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大美人。
而且他的造型很注重整體,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他重視整體氣氛重要過單單的臉和髮型,在電影業這是非常必要的,但用在流水線愛懟大臉的電視劇業可能就未必有那麼靈了。
但章子怡的大部分造型也還是好看的:
比如白淺的衣服,的確仙氣繚繞嘛;《如懿傳》裡的後宮群像也顯出高貴的質感。
▲張叔平甚至較真到為了不讓周迅的衣服出現一絲絲褶皺,在裙擺處鑲了很多銅錢,以增加衣服的垂感,這也算是非常用心了。
就算是被吐槽一塌糊塗的《大明風華》來說,也稱得上是良心吧,除了湯唯的造型,其實整部劇的美術設計部分是合格的。
在高清的鏡頭下,皇權貴族的服裝都透著綿密精緻的質感,紋路細緻,花色考究,錦衣衛的飛魚服、繡春刀也幾乎和歷史記載中一模一樣。
張叔平善於運用光影打造意境,有些鏡頭拍出來也真是蠻美的。
所以啊,觀眾困惑了,張叔平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水平時高時低?為什麼無法再現當年的風華,畢竟當年那麼多知名的香港大片都由他設計……他是否真的浪得虛名?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回顧一下這位影響過我們審美很多年的大師到底是什麼來頭?他的身邊有又是一群什麼樣重量級的巨星在一直幫襯他以及支持他……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說起來張叔平真的蠻幸運,他屬於有天份早遇貴人成名又早的那一種人。
14歲時看了電影《畢業生》,就迷上電影,早年在面料廠設計紋案,後來去加拿大讀電影專業。沒想到最終從事的就正是電影和美術的結合,能從事喜歡的工作,說來也是最大的幸福。
張叔平從加拿大回到香港沒多久就入了行,第一部作品合作的就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導演譚家明,男主秦祥林,女主角林青霞。
在這部《愛殺》中,張叔平和導演的審美高度一致,譚家明喜歡激烈飽滿的色彩,張叔平就設計了穿紅裙的林青霞站在藍色圍牆前的鏡頭,成為經典一幕。
也是在那時,張叔平對林青霞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讓她脫離了「玉女」的形象。他的美學天賦讓林青霞嘆為觀止,從而開始了跨越世紀的友誼,這也是後話了。
「如果說我是個美麗的女子,不如說我的美麗是他的作品」。
「他重新改造我,第一件事是把我一頭長髮剪到齊肩,看起來很清爽,還能接受。第二件事,把我的嘴唇塗得又大又紅,我一照鏡子,嚇了一跳,這明明是血盆大口嘛!
第三件事,要我不戴胸罩上鏡頭,這點我是完全不能接受。他堅持,我也堅持,最後他拗不過我,用拍立得照相機,拍了兩張戴之前和戴之後的照片給我看,要我自己挑。
我穿的是大紅絲質洋裝,那料子輕輕的搭在身上,戴上胸罩,看起來是比較生硬。不戴胸罩那張,看起來很有女性柔美和神秘之感,教我不得不折服於他的審美觀。」
自此以後,我對他是言聽計從,他說一我不敢說二,更不敢擅自更改他的作品。
選自林青霞散文集《窗裡窗外》
一戰成名,張叔平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美術指導」。同年他拍了徐克的《鬼馬智多星》(又名《夜來香》),當即就提名了1981年的最佳美術設計,那一年,他28歲。
1981年也是徐克的幸運之年,他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最佳導演」,那一年,徐克31歲。
所以,有一些人真的是「時也,運也」,張叔平開始嶄露頭角的那些年,也正是香港電影崛起的開端,也正是一些知名大導、大明星開始熠熠生輝的年份。此後,張叔平遇到的人物皆為粒粒巨星,影響力綿延數十年。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王家衛。
張叔平合作了王家衛的所有電影,注意,是所有電影。從這一點就能看得出來兩個人是多麼投契,合作得又多麼順暢。
相識之初,王家衛還是個剛被炒魷魚的小編劇,作品不出名,拖延症倒是很有名。1987年譚家明導演《最後勝利》,劇本交給王家衛來寫,結果臨開拍了才寫好了30場。
沒辦法,譚家明和張叔平替他填窟窿,一整夜寫出了剩下的劇本,沒想到寫得還不錯。
王家衛和張叔平的投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審美上的彼此懂得,王家衛要什麼feel,張叔平起碼能貢獻出五個備選方案,而其中一定有一個最合適的。
很奇怪,我倆一見面便像老朋友,可以一個星期談上五個通宵。當年尖沙咀有家coffee shop,好像叫「One Two Three」,常常晚上十一點去吃宵夜,談到五六點方肯回家。
另外兩個人個性相投,都是上海人,用張叔平的話來說——「我和王家衛很容易溝通,有些東西,譬如打牌的方法,或者煮湯丸,弄某些特別的酒菜,只要他一說,我馬上明白。」
所以,王家衛的事業成功之路,也是張叔平的進擊之路,兩個人在娛樂圈畫出了方向一致的事業曲線。
從1988年的《旺角卡門》開始,張叔平開始了密集的提名&獲獎之路,也奠定了他港式美學的獨特風格。
《旺角卡門》,張叔平靈感迸發,有很多「解釋不來」的想法,比如張曼玉出場一定要是黑衣服,劉德華的臥室必須要簡約再簡約,整個電影都散發著一種很酷的美。王家衛對他的想法全力支持。
我很specific要張曼玉出場時一件黑色衣服。解釋不來,總之必須這樣。每做一部戲,會突然想到一樣東西要用。如果做到了,美術便可以順勢develop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旺角卡門》裡,張叔平除了美術設計,還擔任了剪輯,化名「蔣彼得」。也是在這部電影裡,他摸透了王家衛的剪輯風格,此後很多部片子都是王家衛一邊拍,張叔平一邊剪。
哦,他還客串了一下,演張曼玉的醫生男友。
1991年的《阿飛正傳》是最濃墨重彩的高光時刻。
▲《阿飛正傳》是典型的王家衛風格電影,一切都按照導演「飄忽不定」的靈感來推進。比如張國榮原來只是客串,後來改著改著,成了男主角。拍戲的過程也十分漫長冗索,張學友試鏡時吃了二十幾碟義大利麵;劉嘉玲拍了98個抽菸鏡頭;張國榮拍了十幾個玩牙籤鏡頭。
這部神片集合了張國榮、劉德華、張曼玉、梁朝偉等影壇巨星,而且它狂攬了無數獎項。
▲《阿飛正傳》很前衛,明星們當時看完都驚了……不知道拍出來的是這樣一部電影……
張國榮得到了唯一一座金像獎影帝,王家衛得了最佳導演,杜可風得了最佳攝影,當然張叔平也得了最佳美術設計,這三個人形成了王家衛電影班底的鐵三角。
那可真是個流光溢彩的時代啊。得獎的後臺,張曼玉和張國榮插科打諢地開玩笑。記者問:20年後張國榮做導演的話,你(張曼玉)會不會來演啊?
張曼玉說:那要看他還紅不紅啦!
張國榮插話道:那要考慮下她那時候麵皮掉了沒啊?
張國榮還一臉傲嬌地說回來只是「順便」拿個金像獎……
不過報紙可寫的是另一回事,說張國榮得獎時甚是興奮,揚言要進軍奧斯卡,還親手寫了感謝信……
在這部電影裡,張叔平也有很多靈思妙想,他找來了不少經典的道具,比如可樂櫃,20年後的紀念活動上就擺放了一模一樣的可樂櫃。
劇中張國榮媽媽潘迪華的家,就是按照潘迪華本人的家居樣子copy過來的,因為王導認為潘迪華有最正宗的上海女人的味道……
▲潘迪華(最左)和張國榮關係非常好,當年張國榮參加歌唱比賽時,潘就給了他最高分。
此後,《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洩》、《2046》、《花樣年華》……個個都是華語影壇裡舉足輕重的代表作,也都在裡面夾帶了很多專屬於「張叔平」的個人符號。
《重慶森林》:
後來決定拍一個明星晚上逛街,為了不想人認出,要做特別打扮。當時在劉天蘭的鋪子,臨時找道具,劉有雨衣,我們出外買個假髮。
▲《重慶森林》裡的林青霞、金城武、王菲。
《墮落天使》:
記得拍《墮落天使》,我讓李嘉欣穿好絲襪,坐在床上,王家衛便想到怎樣拍。這場戲拍了三四晚,第一晚看到他的處理,告訴他我要改動少許,翌日就把鞋子換了──你這樣用她的腿,我是不是也應該改一改。
▲《墮落天使》裡,你能看得到李嘉欣的演技。
《春光乍洩》:
走馬燈是個。本來沒有打算拍瀑布,我無事幹,去逛flea market,買了這座燈,但不知道附近真的有瀑布。王家衛在我的房間看見,詢問旁人才知道是旅遊區的紀念品,於是就去看看,其後發展出一些情節。
▲《春光乍洩》裡的瀑布走馬燈是張叔平靈機一動想到的道具,沒想到後來牽出了另一段劇情,可見張叔平和王家衛都是「隨性」之人啊。
我觀察力較強,隨時可以發現新事物。看過攝影師Nan Goldin的攝影作品,覺得其中一幅作品上的牆紙圖案不錯,前往瀑布中途,在機場見到另一種圖案,也很喜歡。最後在梁朝偉房間的牆壁上combine兩者,於床中央畫分界線,一樣一邊。
▲張國榮梁朝偉跳舞時的廚房,雖然逼仄破舊,但由於鮮明的色彩搭配反而成了經典的港片意象。
《東邪西毒》:
林青霞的鳥籠是另一個例子,影片負責道具的很會織藤器,便要他做個燈籠,後來想想燈籠變為鳥籠也不錯啊!
《花樣年華》:
我在畫面裡擺置了許多濃烈的texture,花窗簾、花旗袍……放在一起,試試鮮豔的衣服和鮮豔的牆紙拼合有沒有問題,或者紅色窗簾前穿紅衣服又如何。一般人認為不可以「底」,我偏偏「底」給你看看,是一種experiment。
我要的是一種俗氣難耐的不漂亮,結果卻人人說漂亮。
▲紅壁紙配紅旗袍,這種色彩搭配也是獨樹一幟了。
▲張叔平最愛用的顏色就是紅色。
▲在《花樣年華》裡,張叔平一共給張曼玉設計了23件不同風格和款式的旗袍,這一紀錄直到7年後的《色戒》才被打破,湯唯那時候穿了27套。
除了王家衛,張叔平也和徐克打交道,他手下的青蛇白蛇、東方不敗、聶小倩,依然是所有港片迷中的經典。
最近的巔峰是2013年的《一代宗師》,這部電影讓張叔平提名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成為了個人職業生涯的裡程碑,一時半會兒是突破不了了。
▲《一代宗師》,光影與色彩的高手……這些旗袍是真的美……
《一代宗師》之後,王家衛再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好片子問世,張叔平這一身好武藝也沒有了施展的舞臺,但是他的手藝已經跟隨那些臺港的名片傳到了內地,隨著影視業的北移,張叔平事業的重心,也北上了。
因為他與大明星們密切的關係,有時甚至是在影視圈有絕對話語權的大明星帶他進組的,比如《如懿傳》《上陽賦》,是因為他與周迅和章子怡的關係交好,大明星信任他的品味,只認他,製片方當然要用。
但內地的幅原實在太遼闊,一個人的精力又有限,對接的劇組一多,有時難免也有不周全的時候。
▲和姜文合作《一步之遙》,這是向摩登的三十年代致敬,應該說,比起姜文的導技,這部片子的服裝是上好的。
▲大爛片《封神傳奇》也是張叔平的美指,這部片就有點一言難盡了。
不得不承認,有些創作者就是需要那個特定的「引燃器」,才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磨合互相激發是兩個人成功的關鍵。
飄忽不定的王家衛,和同樣飄忽不定的張叔平,就是這樣一對完美契合的、互相引燃的人啊。
如果單說光輝履歷的話,香港電影幾十年,功成名就者浩如煙海;但在香港出名是一回事,來到內地能同樣吃得開就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從香港北上的明星也好、導演也好,折戟者眾,能平穩過渡的還真不多,氣候,味道還有待人接物的方法都不一樣。
張叔平自從2010年接了姜文的《讓子彈飛》之後就重點經營內地的市場,這麼多年,他仍舊是美術指導界的頭把交椅,身上數不過來的片約就足以說明這件事。
這一方面有履歷的加持,另一方面,張叔平善經營人脈,深受娛樂圈的歡迎,他是個很懂得「結網」的人。這麼多年來,他幾乎拍一部片子就交下一兩個貼心的朋友,還都是超級大咖的那種。
▲張叔平和他的「好閨蜜」們,是不是個個都臉熟?都是叱吒風雲的大姐大呀。
八十年代和林青霞交好,盡心盡力地幫她設計每一身戲服,每一次公開場合要穿的裙裝,閒時陪她逛街,替她設計家居,如今算算,這交情快有半輩子了。
▲張叔平和林青霞逛街。
林青霞的第三本新書甚至上面就寫著「獻給張叔平」,可見她有多依賴她。
▲林青霞寫長文細述與張叔平的友情歲月,甚至寫到極其隱私的事情,年輕時給過張叔平裸照,結果他落荒而逃。
還在要文章的最後曬自己是他的最愛,「張叔平的手指就像魔法杖,經他一點撥,電影的層次即刻提升,演員的演出因而加分,偶像歌星脫胎換骨。
所有的大明星大美女都愛他,但是,很抱歉,我才是他的最愛。」
拍《阿飛正傳》時和劉嘉玲投緣。那時劉嘉玲還是個小花,常喜歡花紅柳綠的衣服,被港人嘲笑「北妹」不懂美,不懂得穿亦舒的黑白之裙。
花紅柳綠的劉嘉玲就正正好好喜歡張叔平的色彩之道,見張叔平對布置家居有一套,就求他替自己的新家設計裝潢,那就是張叔平第一次接到「裝修」的活兒。
正巧劉嘉玲和張國榮住在同一棟公寓,一個住9樓,一個住18樓。張國榮找劉嘉玲打牌時看見了她的家,也要張叔平來裝修,張國榮裝修完了,林青霞又要裝——「好像一夜間,大家都開始裝修房子了!」
▲花紅柳綠的劉嘉玲和張叔平。
這麼多年,劉嘉玲的家全都是張叔平給設計的,包括她在上海那棟堪比宮殿的藝術之家。這對於劉嘉玲來說也意義深遠,當年被嘲笑「花紅柳綠」,如今就是要住在這大鳴大放的色彩海洋之中,劉嘉玲早已貴為圈中大姐級人馬。
▲《安邸AD》其中有一期就採訪了劉嘉玲,並拍了她家的裝修設計。
張叔平裝這個房子前前後後用了兩年,每一件家具都是他從歐洲親自挑選,運回香港,找老手藝人重新填補殘缺,換掉色彩,再運到上海,不可謂不用心。
當然也是因為不差錢咯,劉嘉玲說過「叔平是個藝術家,只管感覺,只管美,什麼財政啊,一概不管的。所以他不可能誰的Case都接,必須看對人,必須互相懂得。」
▲向華強的家也是張叔平設計的。
梁朝偉也是他的老友鬼鬼,畢竟梁朝偉是王家衛的御用男主角,又是嘉玲的男朋友咯。
當年張叔平還給梁朝偉設計過一款……emmm……很那啥的造型,別說,無心插柳,這個造型讓梁朝偉一度成為了「凌亂不羈」的代表人物,還在日本走了秀。
▲哈哈哈,鼻環梁朝偉!姐妹們,都給我笑!
▲梁朝偉為1999 FW Yohji Yamamoto走秀。
拍《藍宇》時,張叔平和胡軍又成為好友,私下裡經常教胡軍怎麼穿衣服。黃小姐曾經採訪過胡軍,胡軍說以前自己根本不會穿衣,是張叔平帶著他去逛香港的商場,一個一個牌子的買,手把手教會了他男人穿得很型是怎麼回事。
和張叔平關係好,胡軍不僅收穫了時尚感,還收穫了一票香港好友,在港圈混得可謂是風生水起。劉嘉玲是胡軍兒子的乾媽,每逢有生日會,你就總會看到嘉玲,青霞這些熟悉的面孔。
胡軍的話劇演到香港,總是有許許多多的大腕兒前來捧場,媒體給出的標題是「港圈好友票不應求」。有一次還集齊了關之琳林青霞劉嘉玲三大女神,上了娛樂頭版。
▲關女神沒有和其他女神同框……
所以,張叔平的人生角色,除了是大銀幕上業務能力強勁的「美指」,私下裡更像是大明星們的美學「閨蜜」,還非常貼心,口密,帶著服務屬性的那種。
這導致他成為大明星們爭相要網羅的對象,畢竟人才難得,明星更需要高妙的美學大師為自己的人生把關。
▲為張國榮設計1997年演唱會造型。
大明星的需求他能立即get,並用十二分的心力去完成好。這種兼具情感和實用的友誼屬於娛樂圈的稀缺資源,願意用心和阿叔交朋友的明星越來越多。
▲和鄭秀文擁吻。
▲幫蔡少芬設計造型。
▲張曼玉跟外媒介紹張叔平,說:「威廉(張叔平的英文名)是一個超級敏感、超有天賦的人。他的眼睛看東西更敏銳。正因為如此,如果沒有威廉,王家衛的電影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因為身邊圍繞了太多的大明星,張叔平在「藝人包裝」這個領域也漸漸地成了一張金字招牌。
記得當年有一個新聞還蠻印象深刻的,陸川的《南京南京》上映時,在片中出演妓女的江一燕迅速上位。
彼時,她的經紀人是人稱「花姐」的王京花,王京花為了捧她,還專門去香港找了張叔平,希望他能從內到外地打造一個全新的江一燕。
新聞稿中說:「當日,張叔平和江一燕一起在香港各大品牌商店掃貨近6個小時,選購服裝70件。
對於初次見面的江一燕,張叔平給予其可塑性很強的評價,稱江一燕清純中透露著一種柔韌和年輕特有的小性感,所以為其選購的服裝類型也很多元,很多都是江一燕未曾嘗試過的。」
所以,如果說張叔平有什麼成功之道的話,應該歸功於他的天賦、敬業和聰明。
他對「美」有獨特認知,對於女性的美更有著來自男性視角的、一擊即準的切入角度;
對於每一部戲都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折騰,往往導演要一套戲服,他能連夜做出五套來供他選擇,以至於後來誕生了一句名言:「找我是要有成本的」。
對於每一個大明星,都本著貼心、誠懇、盡心的交往初衷,還有他香港人出身對工作的極端敬重和在乎,哪怕已經是大師了,哪怕已經功成名就了,哪怕已經累得坐在椅子上都要睡著了,有一天林青霞因為怕他太累,不找他了,他會很緊張地找她說是不是不想找他做了。
口碑和實力的雙重保證,讓張叔平在內地混得很是滋潤。影視圈地震之前,他的身價已經非常可觀,一部電影六百萬,一套劇集一千萬,還往往只做幾位主角就行,真是巴適得很。
當然,也正如很多明星對他的評價那樣:「阿叔不是什麼case都接,必須看對人,必須相互懂得。」
這句話也不全對,香港電影逐年式微,香港電影人為了混口飯吃,不管願不願意,也都要儘量地來內地重新尋找自己的價值。
對於張叔平來說,有合適的case,即便是不能「相互懂得」,也是要接的,只不過做出來的效果就會差強人意了。
▲張叔平曾經和王菲的經紀人陳家瑛關係很好,甚至還傳過緋聞,早期王菲拍日劇《弄假成真》張叔平曾經幫王菲打造了二百多套衣服,改天我們八一下,但王菲和張叔平的關係就沒有和嘉玲密切,大概因為王菲自身的美學系統也非常強大……
總之,你會在張叔平身上看到一些矛盾的東西,比如巨大的幸運,以及,深深的遺憾。
幸運的是,飄忽不定的他,遇到了同樣任性的王家衛,又是那麼巧,兩個人一拍即合,成為了最懂得彼此的搭檔,共同達成了輝煌的成就。
兩個人拍電影的過程就是神交的過程,這世界上大概除了王家衛,沒人能忍受得了張叔平的工作風格,而除了張叔平,也沒人能深深地理解王家衛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
如今在拍攝現場,我儘量不看王家衛拍什麼,知道每場戲的意念就行,保留新鮮感,到剪接階段才看。
大家好像在玩一個遊戲:你如此拍,我不一定如此剪;你這樣拍來,看我怎樣剪給你看……剪接變成了一個creative process,為影片設立一個好玩的影像風格。
張叔平做布景、做道具、做服裝,就一個原則:不計成本。為了發現最好的,浪費掉十套備用的,也是常事。
我從來不問他拍電影花了多少錢,我認為不管你是否預算超支,甚至自己拿了多少錢出來,總之拍出電影,沒什麼大不了。
這和王家衛也莫名相像,攝影杜可風曾經在日記裡不止一次地抱怨過王家衛的「沒有預設」、「不知成本」、「不知疲倦」。
王家衛很焦慮:tony(梁朝偉)在哪裡死好呢?我只可以說,磁磚和浴簾的藍跟紅的血很配,「但我們付不起兩天的血。」
膠片快用完了,在這裡買又太貴,我們平均一卷菲林一個鏡頭——有時候兩個。
王家衛說他剪接時才弄明白我們到底拍了些什麼。拍的時候,很多細節或顏色或動作,我們都不大知道意義何在。
——杜可風《春光乍洩》拍攝日誌。
兩個人都任性,又都有天才,放在一起,電光火石,蔚為大觀。電影《阿飛正傳》本來是商業片來著,倆人拍著拍著,拍成了後現代文藝片。
當時媒體評價說:《阿飛正傳》的風格如此獨特,讓香港主流電影圈無法效仿,當然其票房也可能不願意效仿。
可一旦分開,沒有了彼此的映照,就會顯得不合時宜。
影視業正逐步向著工業化方向邁進,這樣一個「不喜歡規則」的美指,總是會遇到很多惶惑。
我不喜歡說話,不喜歡開會,也不願意事前告訴你怎樣做。總是變來變去,last minute可以全部變了,叫我之前怎樣解釋?
除王家衛外,別人都以為我瘋了。
況且,他又不那麼勤力,不那麼拼搏,經常自嘲自己太老。
我是神經衰弱的人,不能給我太多工作,一多即刻逃走。
這正是張叔平身上深深的遺憾。時代匆匆向前滾動,而他的輝煌則永遠地停在了九十年代。心中當然有諸多不忿,明明是有才華的,可是這世上哪還有第二個王家衛?
無論是頹藍色的《阿飛正傳》,還是黴綠色的《春光乍洩》,亦或是舊紅色的《花樣年華》,張叔平用他的顏色構建了一個時代裡經典的電影意象,但這些電影終歸有一個濃重的標籤:九十年代。
想一下,九十年代的那些事,距離現在,到底也過去了二十多年啊。
二十年間,滄海桑田,時代變遷,那些破碎的影像,囈語般的獨白,香港的霓虹閃爍,晦暗、低迷的麻將館和小公寓,再往前,張曼玉穿著旗袍扭著腰肢的畫面,迷迷糊糊頹頹敗敗的鏡頭,早已經成為了老電影的格調,它還有生命力嗎?它還適合這個新的時代嗎?
關鍵的是,生活在快速信息社會的年輕人們,還吃這一套嗎?
這也許就是「後香港電影」時代裡的張叔平的尷尬處境,他和其他很多香港電影人一樣,處在一個急速變革又迷茫的時期內。
他的確仍是大師級的人物,他有他的感覺、他的專業、他對於藝術和美的獨特捕捉能力似乎也因為年歲的漸長而慢慢有點力不從心,漸漸地囿於了某種局限之中,這局限是多方面促成的,有水土不服的原因,也有時代巨變的原因,當然更有著應接不暇的原因,畢竟內地的影視業太龐大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專心致志是跟一個人合作,一段時間只為一個導演服務這種事出來的效果確實是不一樣的啊……
就像是《花樣年華》結尾處的旁白: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是的,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原標題:《香江憶舊錄||讓章子怡、湯唯挨罵的「第一美指」張叔平究竟有什麼來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