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遇見故宮博物院,Udesk智慧機器人讓沉浮六個世紀的紫禁城」活"起來

2021-02-20 Udesk客服那些事

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不久前,在故宮600年之際,故宮博物院聯合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以《國家寶藏》為題舉辦了一次特展——每個博物館只選出一件寶藏入駐特展。每集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予民眾甄選。 每件寶藏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27位「國寶守護人」透過節目的核心元素能夠看出《國家寶藏》嘗試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那麼我們想問,故宮博物院為何有如此影響力,為何能發起舉辦如此成功且深入人心的節目,僅僅是因為身在首都嗎?故宮博物院與人工智慧的碰撞會告訴我們答案。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故宮博物院的起源。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並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放的第一天,人們以爭先一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及其寶藏為快,北京市內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此亦成為當天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不但為世界五大宮殿之一,也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為中國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

「傳統文化+人工智慧」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最新亮點,也將是未來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一大趨勢。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要與時俱進,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深知這一點的重要性,近年來也在一直推進故宮數位化智能化的進程,積極思考如何通過兩者的嫁接更好地服務傳統文化,優化傳統文化的接受體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將人工智慧內化到故宮博物院的文化事業中去,讓傳統文化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更加平民化和生活化,從而推動故宮博物院的順應時代下的全面發展。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新時期科技創新領域的後起之秀,在深度學習、圖像語音識別、全息影像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引領下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文化+人工智慧」不僅實現了人機互動的和諧,更彰顯了現代科技創造生活美學,營造體驗中身臨其境的美好初衷。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博物館,文物,清,明.所有的標籤都再次印證了故宮博物院是傳統文化領域的集大成者之一,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而最具傳統文化內涵的故宮博物院這一次又走在了時代的前沿,顛覆了人們的體驗認知,通過人工智慧的引入,不會說話的故宮博物院變的有」頭腦」,有」生命力」。而故宮博物院的創新,只為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用工匠之心看門護法盡忠職守,而對世界對未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更有想法:「我們知道我們再努力,接待再多的觀眾,開放再多的區域,來故宮博物院的觀眾在全球人口中仍然是很少一部分如何傳播故宮文化,我們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我們加大網站建設,去年故宮網站訪問量8.91億+。

在線下,故宮利用多種先進科技技術建立起了真正的數字博物館。「我相信這是全世界博物館裡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因為它不僅在於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在於它所有的項目全是挖掘故宮藏品信息的原狀,原創」。1200棟古建築的數字地圖,精美花紋的1500件地毯,臨摹75000件書法,數字屏風試穿歷代宮廷裝,看故宮VR影院等等。經過三年零四個月完成了我們數字故宮的建設,端門數字館成為了全世界博物館最強大的數字博物館,它誕生在故宮裡,它的功能會越來越強大。比如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諮詢傳播,休閒娛樂,社交交流,不斷的充實,相信兩年後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播力量,將更加強大。通過科技賦能,旨在建立文物與人之間的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在端門數字館裡,一座運用VR、AI技術,讓清宮的皇家貴胄「活過來」的體驗展,展覽設定的場景是2015年12月就關閉的養心殿。這裡見證了清代八代帝王工作起劇,更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場所。為此,數字館特別設置了「召見大臣」「硃批奏摺」「親制御膳」等體驗皇帝生活的智能互動活動,「清宮」迷還可以這在裡一探皇帝太后的「秘密」,他們愛吃什麼,曾經在養心殿裡布陳了哪些不為外人知的「機關」,透過數字館,都可以一一揭曉。進入展廳,就會有工作人員請你用手機搜尋端門展廳的小程序,因為這裡所有互動都是基於這個小程序掃描二維碼完成的。

這裡體驗感最強的當屬」召見大臣」了,召見是清代主要政務活動之一,凡皇帝召大臣奏事或籌諮政事,面授制敕文等都稱召見。自雍正皇帝正式入住養心殿後,養心殿便實現了政寢合一,召見大臣作為政務活動在養心殿明間舉行。由於召見是皇帝與臣子面對面溝通,與奏摺形式相比,有較大靈活性。從《清實錄》、《起居注》等文獻記錄來看,皇帝的問話內容、說話風格,都透露出對於朝政民生的不同關切點,以及強烈的個人風格。

用小程序召來大臣見你,你就可以想你所想的問他了——

如果你說:「我最近胖了」 眼前的老臣就會回一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如果你想讓他退下,直接道一聲「跪安」即可。而「召見大臣」對話式交互節目,用戶使用小程序與大屏幕上的大臣問答對話正是引入了Udesk智能客服機器人系統,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把召見大臣這款AI產品打造成用戶粘著性較強的工具性產品,除閒聊外,用戶提問有關宮殿、宮廷歷史、文物等方面問題,產品能準確回答。而Udesk智能客服機器人能識別用戶語音提問,支持語音回答;可以支持除文字外的圖片、帶縮略圖的連結等多媒體回復形式;能理解上下文,支持多輪交互對話;能構建故宮知識體系的知識圖譜,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能實現自主回復……通過智能客服機器人與VR技術,實現了真實的交互場景,實現了穿越一般的身臨其境,置身於端門數字館如同來到魔法仙境,因為它變成了一個有靈魂,有生命力的博物館,真的」活了」。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有了答案,故宮博物院為何有如此影響力,為何能發起舉辦如此成功且深入人心的節目?因為無論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還是其他工作人員,甚至是不在編的志願者,不守舊不固化,始終堅持以創新思維,智能科技引領故宮博物院走在時代的前沿,始終追求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而Udesk作為以人工智慧技術為發展之根本的企業,願意且有實力為更多的傳統文化、傳統企業提供最全面的解決方案,助力其快速發展。

相關焦點

  • 紫禁城、故宮與故宮博物院
    然而,很多公眾進入故宮博物院參觀時,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稱謂,或稱「紫禁城」,或稱「故宮」,或稱「故宮博物院」。那麼,「紫禁城」、「故宮」、「故宮博物院」三者之間有何關係呢?下面予以解讀。紫禁城即明清帝王執政與生活的場所,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下令以南京皇宮為藍本營建,歷時14年建成。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何讓故宮的文物活起來?
    所以我們全院下定決心,明年是紫禁城600年,我們要將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須讓它光彩照人,這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把這些物品重新放在屋子。這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居住了42年的地方,我們重新按原狀布置起來。我們拍照了所有的花園。紫禁城有四個花園,兩個明代的,兩個清代的。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讓600年故宮「活起來」
    讓600年故宮「活起來」  ——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的建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造的結果。即將推出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展」,是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建、修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紫禁城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現紫禁城六百年歷史。據報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9月10日,作為故宮博物院系列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午門開幕,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這也是今年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展覽。展覽展至11月15日,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此次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
  • 讓600年故宮「活起來」——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來源:光明日報讓600年故宮「活起來」——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日前拍攝的雪中的故宮太和門廣場。新華社發王旭東 故宮博物院提供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故宮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大事。在「大慶」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記者採訪。記者:「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將舉辦哪些「慶生」活動?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何讓故宮的文物活起來?
    我們要解決故宮博物院存在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70%的園區範圍過去是豎了牌子「非開放區觀眾止步」。我們99%的藏品是藏在庫房裡面,能展示的不到1%。人們每天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感覺並不好,為了解決這些我們必須付出努力。首先,我們對環境進行了整治。這是五年前的景觀,這是四年前,這是三年前,我們首先為了實現了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的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於是我們開始古建築修繕。
  • 單霽翔:故宮背後的AI力量 讓文物「活起來」
    7月10日消息,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就「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主題展開分享
  • 單霽翔來魯開講:讓文物活起來,讓紫禁城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
  •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吸引觀眾參觀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9月10日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紫禁城六百年走過的風雨歷程。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2020年9月22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拍攝的「金甌永固杯」。CICPHOTO/杜建坡 攝↑2020年9月22日,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 紫禁城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現紫禁城六百年歷史。據報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9月10日,作為故宮博物院系列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午門開幕,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這也是今年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展覽。展覽展至11月15日,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此次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
  • 紫禁城600周年,我們和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聊了聊
    從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在現代理念的觀照下,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地解讀古老的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在他的兩本書《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中,從不一樣的圖文角度,詳細地介紹了故宮的整體和細節,並完整地分享了他在17年的工作中,對故宮文化和歷史的思考。今年,是紫禁城落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 讓600年故宮「活起來」 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故宮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大事。在「大慶」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記者採訪。記者:「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將舉辦哪些「慶生」活動?即將推出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展」,是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建、修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還有一個已經開幕的「須彌福壽展」,是西藏扎什倫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面向公眾展出。
  • 數字故宮:六款App應用讓故宮文化真正活起來
    原標題:數字故宮:六款App應用讓故宮文化真正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進行專訪。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表示,針對當前移動新媒體用戶不斷增加的趨勢,故宮博物院於2012年開始嘗試探索基於行動裝置的觀眾服務及藏品介紹應用程式,「數字故宮」的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該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開展實施,以立體、多元、全方位的信息化手段,讓故宮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圖為觀眾參觀展覽。
  • 北京: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推出多項大展
    故宮遊人如織。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多項大展。讓參觀者感受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2020年9月13日,北京。故宮遊人如織。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多項大展。2020年9月13日,北京。故宮遊人如織。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多項大展。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打開歷史 開放故宮: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對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北國的清秋佳日,故宮裡的棗兒、柿子熟了;午門前,層疊的銀杏葉泛起點點金黃。在這美好的季節裡,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個莊嚴而特別的日子。  自1925年10月10日至今,故宮博物院走過了91年不平凡的道路。而這一切,對於當今故宮博物院的「掌門人」——院長單霽翔來說,又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說,紫禁城裡到處都是故事,充滿了歷史文化的信息,值得每一位前來的觀眾認真品讀和體會。
  • 故宮600年大展定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9月開展
    (原標題:故宮600年大展定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9月開展) 據"微故宮"透露,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即將亮相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覽取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本報北京9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今天上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推出此次大展。此次展覽使用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3個展廳。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中國古代城...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