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前,在東北的百萬關東軍在蘇聯的絕對實力碾壓下,不斷呈潰敗之勢,從成立以來一直號稱日軍王牌的關東軍不得不接受戰敗的命運,整個戰役除了8萬人作戰中陣亡和受傷之外,剩下的將近60萬左右的關東軍被蘇軍俘虜,並被送往西伯利亞的各個戰俘營進行強制性勞動。
在這裡有將近20%的關東軍永遠地深埋在寒冷的西伯利亞。
在西伯利亞的關東軍在1956年才被陸續送回國,甚至因為涉及一些機密有一部分人到了1965年,整整過了20年才放回國內。
那麼二戰已經結束,為何在的其他地區的戰俘和作戰人員都遣返的情況下蘇聯仍然拘押這些俘虜這麼久呢?
補充勞動力
要知道在二戰戰場上,蘇軍雖然取得勝利,甚至在戰爭結束後仍然保有強大的陸軍部隊,但戰爭也讓蘇聯的青壯損失慘重,據不完全總計二戰蘇聯一共有5900萬人傷亡(含受傷),從192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就有800多萬,因而即使戰爭勝利後,面對著國家要重建,再加上未來要和美國爭霸,在各個領域所需的勞動力甚至要超過戰前,而從德國個日本俘虜過來的戰俘們正好可以作為基礎勞動力進行補充。
在俄羅斯近期解密的文件中,有學者就指出:
「將這些日本戰俘安置在遠東的西伯利亞關鍵就在於,利用他們在高消耗、高勞動密集型的國民經濟部門中進行免費的勞作(這很毛子)——這些部門是有色金屬、煤炭、採礦、林牧漁業,這大概就是莫斯科想用這種高強度的體力活和勞動,當作是對日本發動戰爭的一補償吧。」
戰俘的勞動並不同於普通的工人勞作,作為一個特殊身份和危險的群體,戰俘的勞動有著一套特殊的運作體系,機械化和無休止的戰俘生活也伴隨著戰俘們
「每天都要勞動全年無休,早上6年要進行稽核,然後再由戰俘大隊長和所長進行點名,冬天的西伯利亞很冷,冬天早上6點鐘天還沒亮就要挨個排隊出工,每5人為一排,點好數以後由工頭帶隊出發,而且每天都會給定任務,如果沒完成任務,或者是故意怠工,則會減少原本就很少的食物配給,關禁閉等,屢教不改的會被編入懲罰小隊(可能會被槍決),午餐的時候是自己解決和料理,在天冷的西伯利亞很難點火,我們只能吃又冷又硬的馬鈴薯。」
按理說這些日本士兵只是過渡時期的勞動力,也不用這麼久才放回去?
原因是和歐洲戰俘們的磨洋工,日本戰俘們的「真香定律」——這個勞動力很負責,根據當時戰俘營的看守鮑裡斯回憶「和那些德國人相比,日本戰俘們的紀律無疑是最好的,他們在啊泥潭開採場工作的非常賣力,他們工作的效率要比那些政治犯好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很聽話,可以自己進行管理」
這樣的優質的免費勞動力,蘇聯肯定也不想白白放過。
涉及特殊部門
事實上雖然一開始讓日軍進行的的是重要的勞動,但到了後期蘇聯各個行業建設的加快的,他們也會被分配到一些特殊的部門進行工作。戰後的城市建設中就有日本戰俘的身影,在阿爾穆河上的共青城實際上就是日本戰俘蓋的。
為了建設的這座城,蘇聯從戰俘營中抽調了39000人,同時再加上9000人蘇聯城市建設的專家,同樣的城市還有在3000裡之外的哈薩克斯坦,從1946年第一批日本戰俘入駐開始,阿拉木圖等大型城市將近1500座的工廠和居民樓,甚至是機場的基建和發電廠的建築用的工人均為日本戰俘。而出於城市建設的周期很長和反覆,因此很多日本戰俘也是會一直被扣留在蘇聯,直到城市建設完工。
除了城市建設,他們還會被分配到一些機密的部門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根據俄羅斯學者諾米爾諾夫的說法「當年的日本戰俘參與了車里雅賓斯克-40工(原子彈研製)的建設,作為額定工程的一員,這些戰俘被限制不能出建設地,這裡的防守要比戰俘營強上百倍,甚至在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南瓜」爆炸後,為了保密起見部分涉及到研製的日本戰俘成為了幽靈(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當時蘇聯幹過這個事情,只是學者的口述)。當然更多的人是被分配到了科雷馬地區的山中,並被要求進行保密協議,禁止向別人說出自己的身份,在這個地方他們也被禁止和別人結婚和接觸,到49年末,蘇聯部長會議在規定中明確了「參與特殊工程勞動的戰敗國戰俘不允許回家,但不再用鐵絲網圍住他們,給予他們相對的自由權,享有僱傭者的待遇」對於這些參與蘇聯高機密工程的戰俘們,蘇聯一直將其關押到了1965年,才最後和一些高級的軍官一起被釋放回。
雨田君說
在抗戰中不可一世的關東軍被送到西伯利亞戰俘營進行勞動可以說是對他們這一生罪惡的一個懲罰,在戰俘營的第十個年頭的時候,實際上因為蘇聯已經度過了勞動力最艱難的時刻,加上隨著的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日本政府的爭取,讓這些戰俘得以回家。
而這些在初踏蘇聯的時候得很有精神招核男兒,到最後也稱為了滿臉滄桑的頹廢中年人。可謂天道輪迴,讓人唏噓。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