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的日軍戰俘:有20%長埋西伯利亞,有人20年後才被放回國

2020-12-19 雨田觀史海

二戰結束前,在東北的百萬關東軍在蘇聯的絕對實力碾壓下,不斷呈潰敗之勢,從成立以來一直號稱日軍王牌的關東軍不得不接受戰敗的命運,整個戰役除了8萬人作戰中陣亡和受傷之外,剩下的將近60萬左右的關東軍被蘇軍俘虜,並被送往西伯利亞的各個戰俘營進行強制性勞動。

在這裡有將近20%的關東軍永遠地深埋在寒冷的西伯利亞。

作戰被俘虜的關東軍,來自《登陸之日》

在西伯利亞的關東軍在1956年才被陸續送回國,甚至因為涉及一些機密有一部分人到了1965年,整整過了20年才放回國內。

那麼二戰已經結束,為何在的其他地區的戰俘和作戰人員都遣返的情況下蘇聯仍然拘押這些俘虜這麼久呢?

1956年首批回國的關東軍戰俘

補充勞動力

要知道在二戰戰場上,蘇軍雖然取得勝利,甚至在戰爭結束後仍然保有強大的陸軍部隊,但戰爭也讓蘇聯的青壯損失慘重,據不完全總計二戰蘇聯一共有5900萬人傷亡(含受傷),從192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就有800多萬,因而即使戰爭勝利後,面對著國家要重建,再加上未來要和美國爭霸,在各個領域所需的勞動力甚至要超過戰前,而從德國個日本俘虜過來的戰俘們正好可以作為基礎勞動力進行補充。

1945年在慶祝二戰結束的蘇聯士兵們

在俄羅斯近期解密的文件中,有學者就指出:

「將這些日本戰俘安置在遠東的西伯利亞關鍵就在於,利用他們在高消耗、高勞動密集型的國民經濟部門中進行免費的勞作(這很毛子)——這些部門是有色金屬、煤炭、採礦、林牧漁業,這大概就是莫斯科想用這種高強度的體力活和勞動,當作是對日本發動戰爭的一補償吧。」

被看押的關東戰俘們,出自《登陸之日》

戰俘的勞動並不同於普通的工人勞作,作為一個特殊身份和危險的群體,戰俘的勞動有著一套特殊的運作體系,機械化和無休止的戰俘生活也伴隨著戰俘們

「每天都要勞動全年無休,早上6年要進行稽核,然後再由戰俘大隊長和所長進行點名,冬天的西伯利亞很冷,冬天早上6點鐘天還沒亮就要挨個排隊出工,每5人為一排,點好數以後由工頭帶隊出發,而且每天都會給定任務,如果沒完成任務,或者是故意怠工,則會減少原本就很少的食物配給,關禁閉等,屢教不改的會被編入懲罰小隊(可能會被槍決),午餐的時候是自己解決和料理,在天冷的西伯利亞很難點火,我們只能吃又冷又硬的馬鈴薯。」

在戰俘營偷麵包被處以極刑的關東軍

按理說這些日本士兵只是過渡時期的勞動力,也不用這麼久才放回去?

原因是和歐洲戰俘們的磨洋工,日本戰俘們的「真香定律」——這個勞動力很負責,根據當時戰俘營的看守鮑裡斯回憶「和那些德國人相比,日本戰俘們的紀律無疑是最好的,他們在啊泥潭開採場工作的非常賣力,他們工作的效率要比那些政治犯好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很聽話,可以自己進行管理」

這樣的優質的免費勞動力,蘇聯肯定也不想白白放過。

西伯利亞戰俘營德軍戰俘,經常磨洋工

涉及特殊部門

事實上雖然一開始讓日軍進行的的是重要的勞動,但到了後期蘇聯各個行業建設的加快的,他們也會被分配到一些特殊的部門進行工作。戰後的城市建設中就有日本戰俘的身影,在阿爾穆河上的共青城實際上就是日本戰俘蓋的。

為了建設的這座城,蘇聯從戰俘營中抽調了39000人,同時再加上9000人蘇聯城市建設的專家,同樣的城市還有在3000裡之外的哈薩克斯坦,從1946年第一批日本戰俘入駐開始,阿拉木圖等大型城市將近1500座的工廠和居民樓,甚至是機場的基建和發電廠的建築用的工人均為日本戰俘。而出於城市建設的周期很長和反覆,因此很多日本戰俘也是會一直被扣留在蘇聯,直到城市建設完工。

準備乘船歸國的關東軍戰俘們

除了城市建設,他們還會被分配到一些機密的部門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根據俄羅斯學者諾米爾諾夫的說法「當年的日本戰俘參與了車里雅賓斯克-40工(原子彈研製)的建設,作為額定工程的一員,這些戰俘被限制不能出建設地,這裡的防守要比戰俘營強上百倍,甚至在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南瓜」爆炸後,為了保密起見部分涉及到研製的日本戰俘成為了幽靈(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當時蘇聯幹過這個事情,只是學者的口述)。當然更多的人是被分配到了科雷馬地區的山中,並被要求進行保密協議,禁止向別人說出自己的身份,在這個地方他們也被禁止和別人結婚和接觸,到49年末,蘇聯部長會議在規定中明確了「參與特殊工程勞動的戰敗國戰俘不允許回家,但不再用鐵絲網圍住他們,給予他們相對的自由權,享有僱傭者的待遇」對於這些參與蘇聯高機密工程的戰俘們,蘇聯一直將其關押到了1965年,才最後和一些高級的軍官一起被釋放回。

第二批歸國的關東軍戰俘

雨田君說

在抗戰中不可一世的關東軍被送到西伯利亞戰俘營進行勞動可以說是對他們這一生罪惡的一個懲罰,在戰俘營的第十個年頭的時候,實際上因為蘇聯已經度過了勞動力最艱難的時刻,加上隨著的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日本政府的爭取,讓這些戰俘得以回家。

而這些在初踏蘇聯的時候得很有精神招核男兒,到最後也稱為了滿臉滄桑的頹廢中年人。可謂天道輪迴,讓人唏噓。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和日軍關係如何?看到西伯利亞戰俘營一幕,才知道有多差
    ,還有近60萬日軍成為俘虜,如何處置這些戰俘原本該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但對蘇聯而言不是問題,直接拉到西伯利亞地區強制進行服苦役,蘇聯也是為了彌補自己在戰爭中喪失勞動力的不足。蘇軍當時也不直接告訴被俘的日軍去哪裡,只是騙他們會將他們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回日本,因為乘坐的是悶罐車組成的戰俘專列,以至於後來還真有日軍以為他們離日本不遠了,直到他們取水時,發現是淡水才知道這車方向不對,但也沒辦法,只要掉隊是一律都會被槍斃的。
  • 日本戰俘的「人間地獄」
    1945年8月9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在蘇軍強大武力攻擊下,瞬間灰飛煙滅。日本戰敗投降後,蘇軍將60萬日本關東軍戰俘押解到蘇聯西伯利亞戰俘集中營。二戰結束後,蘇聯勞動力資源嚴重短缺,蘇聯方面計劃強制戰俘服苦役勞動來緩解國內勞動力緊張問題。據說第一批抵達西伯利亞的日軍戰俘由五千人組成,都是日本關東軍的高級將領。
  • 讓日本戰俘深惡痛絕的西伯利亞挖土豆,究竟有多殘酷
    1945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一年,大約60萬的日本軍隊成為了蘇聯人的俘虜。其中絕大多數戰俘被草草的送上了火車,隨著火車的行駛,戰俘們還納悶――這列火車怎麼不是回家的方向呢?可他們不知道,自己即將去的是冰天雪地、渺無人煙的西伯利亞。
  • 日軍在西伯利亞戰俘營經歷了什麼?一位女市民的回憶發人深省
    這些哭著喊著去蘇聯的日本戰俘沒有在中國東北地區就地接受改造,也沒有被迅速被遣送返回日本,而是因為二戰結束後的蘇聯勞動力嚴重短缺,被蘇軍像戰利品一樣拘押運送到蘇聯的西伯利亞、遠東等邊遠地區的勞改營裡強制服苦役。於是,等待日本戰俘的則是集中營和沒日沒夜的勞動。
  • 關東軍戰俘被虐死20萬,對於抗議者,蘇軍:不廢話,直接槍斃
    60萬關東軍興高採烈地坐上蘇軍的悶罐車,幾天幾夜後,列車停駛,車門打開後,日軍戰俘看到一片「汪洋大海」,不少人以為到了日本海的海邊,直到有人告訴他們:這是西伯利亞南邊的貝加爾湖時。他們才如夢方醒,鬼哭狼嚎一般大哭大鬧。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有一片廣闊而寒冷地帶,它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以中國、蒙古為鄰,這就是被譽為人間地獄的西伯利亞。
  • 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為何日軍戰俘寧願砍樹,也不去女澡堂做工?
    大家好,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你一定要成為小妹的鐵桿粉絲哦~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為何日軍戰俘寧願砍樹,也不去女澡堂做工?日本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三個軸心國之一,在戰敗後,也出現了大量的戰俘,每個國家處理戰俘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擁有幾十萬日本戰俘的蘇聯,他們又是怎麼處理這些戰俘的呢?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為何日軍戰俘寧願砍樹,也不去女澡堂做工?
  • 日本戰俘的「人間地獄」
    1945年8月9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在蘇軍強大武力攻擊下,瞬間灰飛煙滅。日本戰敗投降後,蘇軍將60萬日本關東軍戰俘押解到蘇聯西伯利亞戰俘集中營。二戰結束後,蘇聯勞動力資源嚴重短缺,蘇聯方面計劃強制戰俘服苦役勞動來緩解國內勞動力緊張問題。據說第一批抵達西伯利亞的日軍戰俘由五千人組成,都是日本關東軍的高級將領。
  • 《諾門坎戰役後,日本戰俘悲慘生活》
    自大又猖狂的心態可以說伴隨著日本直到二戰,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開始逐步增強,開始試探挑釁當時的「清政府」當看清「清政府」虛弱和軟弱便立馬出兵朝鮮半島,緊接著又出兵東北三省。張大帥更是一槍沒放便讓出了整個東北。這下更是讓日本覺得自己「很強」「很大」「很牛逼」,不戰而屈人之兵啊!有木有。
  • 被驅趕至西伯利亞的60萬日軍戰俘,到底跟美國有沒有關係?
    各位讀者朋友們都知道,蘇軍直到1945年8月8日才對日宣戰,那麼它為何在戰後會俘虜了這麼多日軍戰俘呢?1945年8月8日深夜23點蘇聯對日宣戰,早在遠東集結完畢的百萬蘇軍越過邊境開始進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
  • 60萬日軍戰俘被押至西伯利亞,別提有多慘!中國網友卻說了四個字
    但你也許不知道,日本也有一支部隊遭遇了非人的待遇,60萬日軍俘虜被蘇聯帶到了西伯利亞,他們在這裡的遭遇,不少中國網友讓只想說四個字。那是1945年的8月,蘇聯軍隊在中國的東北兵分三路,只為一舉拿下日本關東軍,當時的日軍大勢已去,根本就沒有多少戰鬥力了,在蘇軍僅僅花了幾天就小妹了8萬日軍,而剩下的近60萬日軍選擇舉白旗投降,然而如此龐大數量的戰俘要如何處理呢?蘇聯表示他們也不知道。
  • 二戰後日本被蘇聯俘虜的幾十萬戰俘下場如何?
    上圖_ 在中國東北被蘇軍俘虜,在西伯利亞伐木 在遠東的嚴寒之中,大部分戰俘的衣服也很難保證,由於二戰後百廢待興的蘇聯基本沒有輕工業能力蘇聯對於戰俘回國有嚴格的規定,遣返的戰俘首先必須經過考核,政治學習合格的優先,不合格的不允許回國,同時大部分日本戰俘想回國之前都得先改變思想,還得有家人來信作為認證,沒有家人的戰俘想回國是非常困難的。不過後來蘇聯還是陸續釋放了大部分的戰俘,活下來的戰俘都先到朝鮮再到韓國,最後登船回國日本。
  • 60萬日軍去西伯利亞挖土豆,10年後僅回來50萬?原因讓人無法相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隨著德國在莫斯科城外敗北,導致德國裝甲軍團開始走向失敗,隨後在1945年德國宣布失敗,希特勒走上逃亡之路。然而作為德國盟友的法西斯國家日本,卻依舊在我國土地上肆無忌憚的橫行,最終蘇聯決定出兵幫助中國趕走日軍。
  • 60萬日本戰俘被流放西伯利亞,蘇聯婦女為什麼搶著選「老公」
    在2005年5月,俄羅斯新上演了一場愛情主題戲劇,它講述的故事就是日本戰俘與蘇聯婦女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是以真實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這部戲的女主角名字叫季娜伊達,她在伊爾庫茨克州的一家幼兒園中做廚師。一天,她所在的幼兒園來了一位運水的工人,這名工人是一個日本戰俘,被俘虜後就押送到了這裡做勞力。
  • 60萬日軍去西伯利亞挖土豆,10年後僅回來50萬?原因讓人無法相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隨著德國在莫斯科城外敗北,導致德國裝甲軍團開始走向失敗,隨後在1945年德國宣布失敗,希特勒走上逃亡之路。然而作為德國盟友的法西斯國家日本,卻依舊在我國土地上肆無忌憚的橫行,最終蘇聯決定出兵幫助中國趕走日軍。
  • 60萬日軍被蘇聯俘虜,只活下來47萬人,日軍:最怕蘇聯女護士
    正式籤訂投降協議書後,盤踞在中國東北的60萬關東軍則成了蘇軍的俘虜。隨著日本的投降,二戰徹底結束了。而如何處置這些戰俘,此時則成了蘇軍面臨的一個難題。在經過數輪的探討後,蘇軍高層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用火車將這些日軍戰俘全部運回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地區,從事各種體力勞動。
  • 從皇軍之花到西伯利亞苦力,50萬關東軍戰俘經歷了什麼?
    日本既然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幾十萬日軍俘虜放回去,很可能被重新武裝起來,再次威脅蘇聯遠東地區,扣留戰俘,既可以削弱日本的戰爭潛力,也可以利用這些「人質」拿捏日本。要恢復戰爭創傷,必須有人來勞動,日軍戰俘大多是青壯勞動力,而且是免費的,不利用白不利用。一箭三雕!史達林不愧是狠人,從不吃虧。就這樣,「皇軍之花」變成了西伯利亞苦力。
  • 對日本最狠的國家是哪個,竟強迫60萬日軍在西伯利亞做十年苦力
    二戰結束後,蘇聯俘獲或接收了大量俘虜。戰鬥民族愛憎非常分明,同盟國家和非交戰國的戰俘一律優先遣返,戰爭還沒結束,五萬英、美俘虜就已經踏上了回國之路。對於交戰國,如日本戰俘,待遇就大不一樣了。這60萬日軍長期接受軍國主義洗腦,又加之蘇聯戰後恢復生產缺乏勞動力,國防委員會決定將他們發往西伯利亞,接受身體和思想的雙重改造。日軍在八月宣布投降,要不了多長時間西伯利亞就進入冬季了,然而廠礦企業還沒做好相關接收準備,戰俘之只能在窩棚、帳篷或是簡易板房內過冬。
  • 當年被發配西伯利亞的幾十萬日本戰俘不是蘇聯的意思,而是日本!
    日軍戰俘上個世紀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日軍戰俘原來,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日本的狀態並不好,財閥解體和產業解體或者成為脫工業化使得日本的經濟向崩潰邊緣墜落尤其是糧食,當時的日本糧食極度匱乏,如果源源不斷的士兵和僑民從異國他鄉被遣返回國,這對日本來說將是一個大災難,因為本國的糧食本來就不夠吃,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本僑民和士兵要回國,很容易引發暴亂。可是不讓回國也不行,因為各國也不願意留這些俘虜,於是大部分士兵被分批送回了日本。
  • 西伯利亞的日本戰俘經歷了什麼,為何遣返時少了五萬多人?
    1945年,蘇聯俘虜共計65萬日軍,其中40萬戰俘在1948年以前遣返,再減去優勝劣汰初期死掉的幾萬人,只有大約10多萬人留在西伯利亞一挖一麻袋,這些人的特點就是適應力強,體魄強健。從1945年開始,僅僅2個冬天,日本戰俘的死亡率就高達8%,在這其中大概46%的人死於營養不良,其餘基本都是死於天氣原因造成的疾病,比如傷寒類或肺部疾病等等。遣返順序大致這樣,首先,非日本人優先釋放,其次是日本病號,藥是沒有的,但可以儘早把你遣返回國,死半路上那是該你倒黴。
  • 50萬日軍被扔到西伯利亞挖土豆,6年內9萬人喪命,至今仍是噩夢
    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大部分地區的日本士兵都作為戰俘被遣送回國了,好像沒有受到一點兒懲罰。對此,蘇聯人的態度是相當直接的。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蘇聯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發動攻擊,最終令七十多萬關東軍全軍覆沒。其中的50萬日本士兵淪為戰俘。蘇聯並沒有將這些戰俘立即送回日本,而是把他們送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亞,作為免費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