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諾伯特·埃裡亞斯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文明歷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在這本書中,他試圖建立自己的世界歷史文明觀。他詳細討論了關於世界文明起源的若干問題,並將其與所謂的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埃裡亞斯試圖強調的是,文明代表著不同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和信仰,它們是現代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它是屬於人類信仰的基本內容。
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文明就像一個具有進化意義的樹結構;在這個樹結構中,不同層次的文明是有所分支的,人類文明的成長總是積極向上的。巧合的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託因比在他浩如煙海的歷史考察中,把文明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名詞,任何一個文明的發展都將經歷一個長時間的成長期、發展期、繁榮期、衰退期。而那些缺乏外部挑戰或無法克服這些挑戰的文明終將消亡。
以上所列的研究只是對西方近百年來所謂的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些代表性意見。事實上,當我們談論文明時,我們自然會進入現代文明人的行列,然後根據我們出生以來形成的所謂「文明」標準來審視屬於或不屬於我們的那些文明群體,然後對它們進行評價;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在古代,在我們今天所堅持的所謂文明標準還沒有形成之前,或者說是當我們還處於不文明的狀態時,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心中是否有一種與我們現在所說的類似的標準?為了進一步擴展,他們對周圍的群體、世界和他們自己的自然觀是什麼?他們對美、醜和生活的態度是什麼?
然後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文明已經消失在所謂的進化鏈中,它們在它們存在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文明,它們是否真的如此徹底地消失了。它們是不是仍然頑固地通過流著他們的血液的後代來保存他們那古老的傳統,而等到一旦時機成熟的時候,它們就會破土而出、生根發芽?這一系列問題構成了世界文明要討論的基本目的。世界上其實有許多文明的傳統在今天的確是完全消失了,但世界上還有許多失落的文明至今仍然保留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