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做好學校檔案文博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2020年11月27日,檔案文博管理中心在閔行校區文博樓501會議室召開學校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專家論證會。會議邀請了中國航海博物館黨委書記兼副館長張東蘇、上海視覺藝術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院長張嵐、上海交大人文學院王錫榮教授、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浙江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吳曉力、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上海科技館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嫻、同濟大學博物館副館長章回波、上海交大科技史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上海交大文化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陸強等專家,並特邀校圖書館館長李新碗教授與會。會議由中心副主任丁東鋒主持,中心相關科室主任與業務骨幹參加會議。
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錢學森圖書館執行館長張凱首先介紹了上海交大「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基本情況,學校首次將檔案文博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納入學校專項規劃,並由檔案文博管理中心牽頭制定,體現了學校對檔案文博事業的高度重視。張凱從學校文博事業發展現狀、未來發展目標、主要建設任務與改革舉措等方面對學校文博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做了匯報。隨後,與會專家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上海交大近年來在博物館事業發展中取得的成績,並就交大博物館群發展定位與特色,博物館等級評估、為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回應社會需求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王錫榮教授在發言中強調,高校博物館建設需要找準定位,遵循規律,可參照《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進行建設與發展,同時也要整合閔行、徐匯文博場館,發揮學科優勢,加強博物館學研究,打造特色展覽。
吳曉力認為,上海交大博物館在發展中要考慮四個元素:第一,高校自身發展歷程;第二,體現高校文化引領;第三,融入社會博物館發展趨勢;第四,科技與文化的交叉與融合。
張東蘇強調,上海交大博物館具有四大優勢:品牌優勢、學科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和博物館群優勢。但同時也面臨管理體制創新、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校友資源整合和博物館價值體現等考驗。針對博物館事業的「十四五」發展規劃,他認為要對標國家戰略與等級博物館評估標準,量化具體的目標與措施。
張嵐指出,交大博物館的發展要高屋建瓴,加強以德育人,做好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文博與教育的結合以及文博與檔案的結合。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與學科專業的聯繫,抓好志願者隊伍建設,形成博物館與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
張琳認為要用創新的思維去建設博物館,要找準定位,樹立好正確的使命與價值觀,合理取捨資源,同時也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繫。
李明斌提出,上海交大博物館建設可借鑑地方博物館的總分館制度進行統一管理,具體可從文物備案、參照標準、學科發展、校園文化等方面綜合考慮。
宋嫻認為,「總體目標」中應當思考上海交大作為理工科高校如何服務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以及如何與上海市的創新文化相結合。「具體任務」當中要梳理特色的資源,層層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平臺與機制」方面要思考如何搭建具有科學文化特色的科研轉化平臺以及對內、對外的交流機制。最後,要加強研究工作,增強學科與場館的聯動。
章回波指出,交大博物館群要逐漸形成某一個學科、或某一特色品牌的場館,充分發揮校友在文物徵集、展品捐贈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每年的展覽要量化並設臨時展廳。
沈辛成認為,在博物館建設中要考慮學生因素,突出科技文化和創新文化,可參考借鑑MIT模式。在具體的展覽內容方面,可增加課程思政專業性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榮譽感、歸屬感。
陸強指出,好的博物館要有內在的驅動力,即提供有品質、有價值的展覽。上海交大作為理工科見長的高校要突出科技方面的內容,同時要尋找博物館與捐贈人共同的契合點。
截至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已經建成開放的文博場館有校史博物館、程及美術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等,以及正在籌建中的上海交大博物館。目前,學校博物館從業人員近百人,年參觀接待人數突破65萬人次,各類藏品14萬件(套)。此次專家論證會不僅為上海交大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修改與完善提供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也為今後上海交大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