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瑟說
最近看了今年奧斯卡的大熱影片《婚姻故事》。
表面上看它講了一對夫婦如何從相戀,結婚再到離婚爭奪孩子撫養權的故事。影片從妮可和查理雙方的視角出發,大量的對話真實再現了婚姻生活的瑣碎、美好、矛盾及破碎的一面。《婚姻故事》最讓人感慨唏噓的是:婚姻從大部分的體面到撕破臉的爭吵,至始至終都有愛意流動於全片之中。就像妮可說的:「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他,即使已經毫無意義。」
婚姻中並不缺少愛,那是什麼阻止了婚姻無法進行下去?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婚姻故事》的相愛到離婚,探討婚姻故事背後的家庭權力關係的失衡與角逐,思考婚姻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思考。
一、以愛之名結合的婚姻,背後是雙方權力關係的失衡和較量。
愛情的開始總是那麼美妙,以至於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忽視可能產生的問題存在。
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 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 ,我的樣子——羅伊·克裡夫特
對於妮可而言,和查理的婚姻是:尋找自我——失去自我——自我重建的過程。
而對於查理而言,和妮可的婚姻是:沉醉自我——自我挫敗——重新審視婚姻的過程。
妮可原本是一名前途大好的電影明星,在她感覺自己的生活了無生趣的時候,她認識了戲劇導演查理,他的聰明與才華深深的吸引了她。她和查理結婚,她接納他的一切,並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加入她的戲劇公司演出,她以為和查理在一起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
男人早就懂得,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而女人,上天賜予她們的美好禮物其實早就標好了價格。——波伏娃《第二性》
查理有著極強的控制欲,他擅長評價,輸出自己的意見,他習慣了接受讚譽。他愛她,但是這種愛帶有俯視的意味,這種愛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自信的妮可希望從他身上得到對自己的認可,可查理只是習慣敷衍她,忽視她。當妮可一次又一次提出她想做個導演,查理只是一次次說下一次,直到離婚這個下一次也沒有到來。
一開始觀眾都因為妮可是電影明星的身份,來看查理的戲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妮可在查理的戲劇中逐漸暗淡,沒有人再關注她是誰,大家來看戲是因為查理,他越來越成功有活力,而她卻越來越渺小。事業讓她感到迷茫,她試著從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但她發現孩子不能給她帶來寄託。家裡所有家具的品味都不是她的品味,沒人關心她喜歡什麼,她只是搬進了他的公寓。妮可被淹沒在查理的世界裡。
「在諸多的婚姻當中,真正和諧、平等和均衡的關係幾乎是不存在的,總有一種微妙的奴役存在著,甚至有一種食物鏈存在著,總有一方處於被奴役、被壓榨和被啃食的地位。」
婚姻進行到這個位置,愛情在婚姻中已經開始變了味。我們能看到一個有追求的女性迷失在了以父權為主導的事業與家庭中,從他們戀愛時是相對獨立平等的關係,到婚後查理處於婚姻關係權力力量的上風,妮可處於下風。妮可失去了自我,婚姻權力關係完全失衡了。
這時候,一部試播劇項目敲碎了婚姻表面的平靜,劇組邀請妮可參與在洛杉磯的拍攝,這個邀約讓妮可欣喜不已,不自信的她希望得到查理的支持和肯定。然而讓她很失望的是,查理不表達對妮可真誠的欣賞和祝賀,而是漠視和輕視她的嘗試。甚至試圖讓她把賺來的錢也投進他的戲劇公司。那時她才明白,他眼裡根本看不見她,妮可只是他的女主角,他孩子的母親,他世界的附屬品。
愛情絕對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如果你找到一個人,但為了和他相處,必須改變自我、壓抑自我,或者委屈自我,那肯定不是愛情,不會幸福。——李銀河在《愛你就像愛生命》
認清現實的妮可選擇跟他離婚。在離婚過渡階段,查理出軌了戲劇公司的同事。他的行為讓妮可傷透了心,更堅定了和他離婚的決心。
在離婚以前,查理是婚姻的主導方,妮可是被支配者。但是從妮可決定離婚那刻,婚姻權力力量開始反轉,妮可不再順從查理,她開始運用自己的意願來做事。包括她請律師諾拉來解決他們的離婚事宜,包括爭奪亨利的撫養權。而查理開始輕鬆的認為「一切盡在掌握」中。他一再強調他和妮可已經達成共識:他們不需要請律師介入離婚流程;他自認為總是很了解妮可。
直到後來他逐漸發現事實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花費了大量精力和金錢周旋於離婚打官司的事宜上,他受盡挫敗 ,對於查理來說一切都在走向「失控」,而妮可則逐漸掌握權力較量的上風。
二、《婚姻故事》對父權社會的映射和女性價值的思考:女性的完美和犧牲是否總是理所應當?
影片中妮可在婚姻中的吶喊,和查理的漠然,兩種人物設定反映了以父權主導的家庭生活中,女性的無力感和自我質疑感,她的離婚是對傳統女性自我價值感的控訴。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結婚,是社會傳統賦予女人的命運。
查理作為導演的身份,他有極強的控制欲主導著妮可的家庭生活,而妮可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有追求的獨立女性。她因期望找到自我與查理結合,又因為感到被查理吞噬了自我而選擇離開。就像她說的,她可以做一個賢妻良母,但後來發現自己已經忘記了她的名字,顯然當賢妻良母並不能讓她找到自己的價值。
就像片中妮可的律師所言,父親的形象在最近的30年才出現,在那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父親的角色都是「沉默的、缺席的、自私的」,社會可以輕而易舉的接受父親的不完美,但卻不能以同樣的標準接受一個不夠完美的母親。
傳統意義上認為,父親只要兼顧到事業就會被稱為是成功的。而為人妻為人母則要兼顧兩份事業,一是家庭,二是事業。社會對家庭女性角色賦予了「看不見的標準」,即母親應該是完美的,妻子應該是順從或犧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鼓勵女性以愛之名投入婚姻中,並給予賢妻良母的美譽,仿佛女性總是能從這樣的設定中尋找到自我的價值。
而沒有人真正考慮到她需要什麼?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又理所應當的。就好像查理和妮可爭吵中,查理控訴妮可:「你當時很幸福,你只是現在判定當時不幸福!」
《婚姻故事》給現代傳統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價值帶來衝擊和思考——女性是否總能從妻子與母親角色中得到力量,她們的犧牲是否總被視為理所應當。
三、長久發展的婚姻講究相依相息的平衡關係。
"我們的一生有很多的關係,而婚姻關係,是最能讓我們獲得存在感的途徑。因為在婚姻關係,這種存在感是不可替代的。」
從另一個層面思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查理控制欲強、嚴肅、不善於人際交往,他的父親形象讓人感覺嚴肅緘默,他在婚姻佔據主導力量,但是到了離婚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時,自信的查理從一開始輕鬆自如的態度,到後來輸的一敗塗地,失去亨利的撫養權。
查理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是,孤身帶著孩子的生活會讓他變得如此笨拙不堪。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依賴著妮可,他從沒想過失去「丈夫」的身份會一定程度上連同他「父親」的身份也一併剝奪了,這不得不說是對他身份的諷刺。
這也帶給我們思考:雖然傳統婚姻家庭多以父權意志作為權力主導,但是女性力量卻在家庭中佔有主心骨和粘合劑的作用。父權力量總是在女性的襯託下才能起到作用。能長久走下去的婚姻關係總是相依相息,共生發展的。一旦失衡,也就失去了所謂的主導,所謂的被支配關係。
四、總結
除了有描述矛盾的主線,也有很多愛的細節流淌在畫面中,比如在最後查理抱著亨利離開,妮可蹲下給查理繫上了鞋帶。比如在兩人破口大罵以後,卻崩潰抱在一起,說對不起。如此多溫暖的生活片段告訴我們,查理和妮可之間仍舊有著親密的愛意,但是卻無法拯救一段失衡的婚姻。
有時候愛就像一個謊言,它讓我們以為以它的名義可以到達幸福,然而讓人不勝唏噓的是,幸福的定義於我們而言,卻是南轅北轍的。
當我們看懂了妮可和查理的故事,我們便能試著領悟婚姻關係的真諦——
能長久發展的愛情關係是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平衡關係,就好像水之於魚,魚之於水,相愛相生,彼此依賴,獨立成長。
妮可失去了自我,查理失去了尊重,結果他們都失去了這段婚姻。
願我們都能在婚姻的相處學問中學會自愛,學會尊重,更學會平衡。不要讓我們和所愛之人走著走著就走散了。
感謝你的閱讀。
我是文瑟,一個理性又不失溫柔的90後,和我一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