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會談:大陸態度不能取代臺灣自身努力

2020-12-13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中評社消息,由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臺北會談」12月11日在臺北福華飯店進行第二天的議程,上午第一場會談主題是「從認同互信面談如何深化兩岸現有發展趨勢」,分兩組進行。其中一組由旺報總主筆戎撫天主持,引言人分別是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與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左正東,與談人則是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與中華臺北APEC研究中心執行長、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詹滿容。

徐博東表示,兩岸應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搭建平臺、研究規劃、商籤協議、先易後難,應該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應該有代表性、全面性、權威性的新平臺,常態化與機制化才能持久。

徐博東還說、兩岸文化主管部門應組織相關人員研究規劃,籤定相關協議,然後依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籤署相關專業領域的子協議。

徐博東表示,胡錦濤在十八大提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大基礎工程,其中之一是強化文化交流,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凝聚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兩岸文化交流是民族發展的動力,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作為支撐,兩岸同胞有高度共識。

徐博東說,回顧二十多年兩岸關係發展史,文化交流合作早就開始,當年郭偉峰與範麗青第一次來臺灣採訪,轟動一時,現在已經是家常便飯,而他與臺史會王曉波的交流也是創下先例,現在已經發生歷史大變化,如火如荼,燎原之勢,對於緩和兩岸緊張,增進國家民族文化認同,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他對此是樂觀的。

徐博東說,但臺灣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被搞亂了,馬英九政府雖然撥亂反正,強度與力度是不夠的,而且文化交流相對於經濟社會交流的文化層面是置後,措施不對等,陸生有三限六不限制,大陸人入臺填表繁雜,新聞交流,文化交流合作沒有機制化與常態化,早日實現機制化與常態化,已經有良好社會氣氛圍,應掌握機遇

左正東則說,兩岸經貿交流與兩岸和平發展的關係,從歷史來看,是發展先於和平,發展若行,和平向前,片面讓利政策效用非常有限,正在遞減,在兩岸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問題在於臺灣沒有辦法參與區域整合,臺灣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籤FTA(自由貿易協定)是權利,解方是降低臺灣參與區域整合的政治意涵,馬英九政府這方面做得不多。

曹小衡說,和平與發展在特定時期有輕重先後之分,臺灣的國際經濟空間問題可能看得太重了一點,大陸協助臺灣加入WTO,已經是最大的善意,關鍵是要遵守當時定下的遊戲規則,有關去政治化的問題,兩岸的區域經濟合作阻力重重,例如海西區;官方主權基金合作兩岸、東海、南海石油探勘開發,以及合作在大陸進行公共建設、金融合作參股、陸資入臺等好像也不太自由化。

詹滿容說,在經濟層面,基於市場機制由下而上的機制是較可行的,文化、社會層面的建構也是如此,比由上而下還來得更貼切,中華文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文化思維應用到全球層面,如何做到讓全球人士仰慕中華文化?但類似ECFA的機制,她個人是比較保留的,方針式的語言對老百姓的感覺是比較遠的,兩岸可討論中華文化的定義、學習與認同,探討軟實力是有所必要的。

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則說,大陸可以協助臺灣參與經濟整合,但大陸的態度不能取代臺灣自身的努力,不是大陸的阻撓,而是臺灣自身市場開放的問題,臺灣可以透過大陸加入東協加一區域整合,大陸對此應該是有準備與善意。

相關焦點

  • 臺北會談有效果:集思廣益 增進認同
    12月10日至11日,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的「臺北會談」在臺北福華飯店舉行。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指出,本次「臺北會談」的重要意義在於,兩岸專家學者在平等對話和充分溝通的平臺下,對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兩岸問題進行交流。兩岸雙方不斷加強和鞏固認同與互信基礎,增進交流與合作,尋求互利雙贏,推進兩岸關係不斷和平發展。
  • 臺灣媒體高度關注海協會 海基會臺北會談
    央視網消息(海峽兩岸):兩會臺北會談受到海內外媒體的普遍關注,更引發新聞媒體大戰。據了解,申請採訪的海內外記者有1047人,但是由於行程安排等原因,最後有138家海內外媒體、574名記者獲準採訪。
  • 臺北會談:和平協議很困難 但不悲觀
    (中評社倪鴻祥攝)【環球網綜合報導】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臺北會談」邀請兩岸學者針對未來的兩岸關係進行座談,10日下午的分組座談,臺灣世新大學兼任教授、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王曉波對於臺灣認同問題指出,兩岸應善用血緣關係建構兩岸共同歷史,強化本質性認同;臺灣有遠見的人,應該明智作出政治抉擇,不是依賴美國保持現狀。
  • 海協會與海基會領導人今日將首次在臺灣會談
    今日行程  「陳江會」聚焦四議題 陳雲林將與賴幸媛會面  自1993年汪辜會談籤署《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到現在,兩會領導人尚未在臺灣舉行會談。今年6月,中斷九年的兩會制度化協商重新恢復,海協會邀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率團來北京協商、訪問。當時兩會即商定今秋在臺北舉行第二次會談。
  • 陳雲林抵達臺北 兩岸兩會第六次會談展開(圖)
    圖為海基會在海協會代表團臺北住地和會談地圓山飯店舉行歡迎儀式。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攝中新社臺北12月20日電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率海協會代表團,乘坐國航包機於20日11時30分許抵達臺北桃園機場。他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的兩岸兩會領導人第六次會談隨即展開。11時42分,陳雲林夫婦手牽手出現在機艙口,向歡迎的人群揮手致意。陳雲林步下舷梯與前來迎接者一一握手後,即乘車趕赴臺北住地和會談地圓山飯店。
  • 港媒評論:大陸正名「中國臺北」 臺灣難以拒絕
    【環球網綜合報導】大陸官方媒體從4月11日起在轉播體育賽事中,稱臺灣的代表隊為「中國臺北」,一改2008年之後稱「中華臺北」的作法。大陸涉臺部門尚未就官媒的作法發表評論。對此,香港中評社18日發表評論稱,相信官媒的作法不是「擅作主張」,而且會持續下去。
  • 臺北會談觀點:政治談判不等於統一談判
    (中評社王宗銘攝)【環球網綜合報導】據中評社消息,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臺北會談」10日在臺北福華飯店登場,下午第一場會談主題是「兩岸關係的機會與挑戰」,分兩組進行。臺灣社會認為政治議題很難,但是難不等於不去碰,臺灣擔心是不是大陸設的圈套,這是自我信心不足的表現。嚴安林指出,馬英九當選與連任,以及國民黨的「國會」多數,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加鞏固,當前他認為是機會大於挑戰,第一個機會是,臺灣認同「九二共識」的力量增加,現在是非常穩定的環境,雖然馬英九的民調滿意度不高,但正確的改革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馬英九還是值得肯定的。
  • 海協會會長與海基會董事長21日在臺北舉行會談
    12月21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左)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六次領導人會談新華社記者宋立東攝    新華社臺北12月21日電(記者陳鍵興 郭鑫 李惠子)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21日上午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六次會談。    會談於上午9時許開始。率雙方與會人員落座後,陳雲林與江丙坤起身握手,之後分別作開場發言。
  • 約旦要求臺灣辦事處改名「臺北」臺當局又怨大陸
    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臺灣當局沒有意識到一個大陸是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反而又把這一變化「怪罪」到大陸對約旦施壓。李憲章揚言約旦政府自去年中起受大陸外交部門「強力施壓」,要求辦事處更名,辦事處雖持續爭取維持原名,約旦政府終「不敵壓力」。李憲章表示,辦事處更名後功能不受影響,約旦是臺灣民眾於中東地區最喜愛的旅遊國家之一。
  • 專訪臺灣儒家陳昭瑛:大陸「國學熱」是儒家自身生命力的表現
    同樣,大陸有些儒家學者認為,現代新儒家從熊十力開啟的路徑也是儒學的歧出,其表現就是在學問方式上有過於哲學化的傾向,這就偏離了儒學傳統的經學模式。陳昭瑛:這是比較敏感的問題。臺灣的儒家學者未必都同意牟先生這種判教。這些年朱子學研究在臺灣更受重視,不同意朱子是別子為宗的學者越來越多。不過對朱子的態度不同還談不上是臺灣儒家學者之間的門派差異。
  • 大陸人為什麼不能去臺灣買房?
    如今,大陸人想去臺灣旅遊變得困難了,那大陸人能買臺灣的房子嗎?關於這個問題,象姐只能說:千萬不能買!雖然現在從大陸出發去臺灣旅遊變難了,但這點困難和買房相比,簡直不值一提。網上甚至流傳一種說法——「有一種麻煩,叫去臺灣買房」。為什麼呢?因為臺灣雖然名義上開放了大陸人的買房資格,但實際上限制多到讓人罵娘。
  • 兩岸兩會領導人第八次會談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
    8月9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左)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會談前握手。當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圓山飯店開始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八次領導人會談。新華社記者 侯東濤 攝    新華社臺北8月9日電(記者 陳鍵興 齊湘輝 張雲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9日在臺北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八次會談。
  • 海協會海基會第八次會談
    [8月9日] 兩會領導人將舉行正式會談,預定在當天下午籤署有關協議。當天,海協會協商代表團還將與臺灣當局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賴幸媛會面。會談間隙,海協會協商代表團還將在臺北參訪。 [8月10日] 中午,陳雲林一行將搭機返回大陸。
  • 臺北市長柯文哲:大陸目前算「盛世」 臺灣要多給正面鼓勵
    據臺灣中國時報25日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近日接受臺媒專訪時稱,臺灣看大陸時要了解,歷史上「人人有飯吃」的朝代沒幾次,目前大陸13億人口在經濟上算「小康」,這麼龐大的經濟體沒出亂子相當不簡單;以歷史眼光來看,還可以算「盛世」;因此,臺灣在看待大陸時,應該給更多正面鼓勵。
  • 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2017-099月5日電 題: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9月5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是祭祀先人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
  • 大陸已取代香港成臺灣新竹科學園區最大出口地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八日電(記者陳立宇邢利宇)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今天稱,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大陸已取代香港躍居為該園區最大出口地,顯示竹科與大陸的經貿關係愈來愈密切。  其中,前五大出口地區依序為香港百分之二十、大陸百分之二十、日本百分之十二、美國百分之十一、韓國百分之九。   前五大進口地區依序為日本百分之三十六、美國百分之二十一、新加坡百分之八、香港百分之六、韓國百分之三。   據悉,自二00二年起香港一直是竹科最大出口地,直至去年十一月起被大陸取代。
  • 臺北觀光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大陸旅客就是不來啊!
    臺媒報導,臺北市議員王鴻薇今公布數據,顯示去年臺北市觀光外匯收入首次出現衰退,大幅減少234億元(新臺幣,下同),她要臺北市府誠實面對觀光指數惡化,相關產業蕭條的狀況。臺灣旅遊業者感嘆業績不如往年好。(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江其興批評蔡當局,中國大陸的崛起與強盛已獲得世界肯定,難道不能持平看待兩岸關係嗎?
  • 臺灣嘉賓:大陸發展20年,三線城市趕上臺北
    「如今已經快要趕上臺北了。」  在近日的臺灣爭論節目《夜問打權》中,一座大陸城市成為了焦點,它就是——揚州。 「立法委員」費鴻泰在節目中表示曾經沒落的揚州經過大陸20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快要趕上臺北了。同時他呼籲,希望臺灣能夠突飛猛進,希望臺灣不要再搞內耗,希望臺灣不要再搞鬥爭,蔡英文可不可以給年輕人一個未來!
  • 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中新社臺北9月5日電 題: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9月5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是祭祀先人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走在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民眾臨街擺放祭祀品,點燃香火虔誠祭拜,隨後給先人焚燒紙錢,祈求風調雨順、家庭幸福,街頭節日氣氛非常濃厚。臺北計程車司機許文宗告訴記者,中元節在臺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民間有個說法,農曆七月是地府鬼門大開的時候,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尋求供奉。普通百姓從七月一日開始就「禮敬亡靈」。中元節「拜鬼」,不但要祭拜故去的親人,而且也要顧及「孤魂野鬼」。
  • 中國臺北隊隊長談大陸:從未見過這麼多的錢!
    陳柏良微博圖片在陳柏良還沒有登錄大陸聯賽之前,他一直在臺灣聯賽踢球,同時他還是一名公務員,在臺灣電力公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陳柏良加盟上海申花2013年12月20日,中國臺北足球運動員陳柏良加盟上海申花隊,成為首位中國臺北培養、進軍大陸足球超級聯賽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