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2020-12-24 環球網

中新社臺北9月5日電 題: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9月5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是祭祀先人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走在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民眾臨街擺放祭祀品,點燃香火虔誠祭拜,隨後給先人焚燒紙錢,祈求風調雨順、家庭幸福,街頭節日氣氛非常濃厚。

臺北計程車司機許文宗告訴記者,中元節在臺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民間有個說法,農曆七月是地府鬼門大開的時候,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尋求供奉。普通百姓從七月一日開始就「禮敬亡靈」。中元節「拜鬼」,不但要祭拜故去的親人,而且也要顧及「孤魂野鬼」。

圖為臺北市政府的中元節普渡儀式現場。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在臺灣民間,也有「五鬼運財」的說法,祭拜亡靈是積陰德,會帶來財運。所以商家在中元節這天都要舉行祭拜儀式,期盼帶來好運生意興隆。

當日,記者行走在臺北市南京東路附近,短短幾百米路程中,就有十多家商鋪在門前擺放豐富祭品,做完祭拜禮儀的人們,在祭桌前焚香燒紙錢,空氣中飄起一陣煙味。

臺北市政府當天中午也舉行中元節普渡儀式,儀式上首次以米取代金紙,不再燒紙錢。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表示,當天祭祀用的「平安米」,包裝像文創商品,普渡結束後可帶回家或捐給弱勢團體,「以米代金」符合時代進步和環保。

這場普渡儀式的供桌上,具有類似金銀紙和平安符外形的「平安米」最引人矚目。相關地方民政部門也表示,對於中元節祭拜儀式,臺灣民眾越來越重視環保,倡導「以米代金」,目的是減少因燒紙錢帶來的環境汙染。

圖為處處可見民眾臨街擺放祭祀品,點燃香火虔誠祭拜,隨後給先人焚燒紙錢,祈求風調雨順、家庭幸福,街頭節日氣氛非常濃厚。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中元節也給商家帶來了商機。因應普渡需求,上周末臺灣各大超市湧現採買人潮。據超市業者統計,今年泡麵、飲料、餅乾、罐頭等包裝食品銷量不錯,特別是受高溫炎熱天氣影響,飲料銷量尤其好。其中黑松沙士飲料堪稱「中元暢銷王」,統計顯示,8月份大潤發、家樂福及愛買則三家超市銷售該款飲料共達上百萬罐。

在大陸南方一些地區,中元節有放河燈的習俗。在寶島臺灣,基隆望海巷漁港的中元節放水燈習俗也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9月4日晚至5日凌晨,上萬名當地民眾聚集在這裡放水燈,期盼自己所放水燈的燈火越燒越旺,在海中越飄越遠,從而預示自己這一年運勢越來越好。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並列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完)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2017-099月5日電 題: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9月5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是祭祀先人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
  • 臺灣寫真: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
    中新社臺北9月5日電 題:中元節街頭節味濃 臺北倡「以米取代金紙」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9月5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是祭祀先人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走在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民眾臨街擺放祭祀品,點燃香火虔誠祭拜,隨後給先人焚燒紙錢,祈求風調雨順、家庭幸福,街頭節日氣氛非常濃厚。
  • 臺灣寫真:「紙」上玩味生活
    中新社臺中7月24日電 題:臺灣寫真:「紙」上玩味生活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劉舒凌火鍋湯頭煮到沸騰,瓦斯爐上的方形容器材質微微透光、色澤雪白。「沒錯,它是紙做的。」位於臺中市大坑地區的紙箱王創意園區,跳脫出傳統紙業的經營模式,讓紙呈現出更多不同的面貌,「紙火鍋」便是其中一個「吸睛」創意。「『紙火鍋』頗受觀光者歡迎。」黃敏恆說,紙鍋用卡扣做設計,比較容易拆卸,鬆開卡扣便可鋪平,清洗方便,環保乾淨,一張紙可重複使用。
  • 臺灣寫真:臺北街頭吹奏竹排笛的博士「天使」
    中新社臺北1月10日電 題:臺北街頭吹奏竹排笛的博士「天使」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陳林  時下,在臺北街頭彈唱歌曲、表演舞蹈或是展示雜技,是一道常見的風景。  穿白色西服、白色靴子,背著白色「天使翅膀」,身高一米八五的唐子騏,在人潮如織的臺北信義商圈吹奏竹排笛時,尤其引人注目。
  • 中元節,看看港臺是怎麼過的
    摘要: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農曆七月臨街祭祀是在臺灣常見的中元節習俗。圖片來源於臺媒  去年宜蘭頭城搶孤共有12支隊伍參賽,隊員們以「疊羅漢」方式向上攀爬,賽況激烈。
  • 臺灣寫真:臺北街頭邂逅「齊東詩舍」
    中新社臺北10月9日電 題:臺北街頭邂逅「齊東詩舍」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  記者從李國鼎故居出來時,天下起了小雨。趕去捷運站的路上,在一個「丁」字路口,遇到了「齊東詩舍」。  這是臺北市濟南路2段25號,門口掛著「齊東詩舍」的牌子,門敞開著。進了大門,左右兩邊各一棟日式房子,朝著有燈光的右邊一棟推門進去。
  • 中元節,看看港臺是怎麼過的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在大陸很多地方,中元節是回家掃墓,祭祀祖先的日子。那麼在臺灣和香港地區,他們是怎麼過中元節的? 臺灣過節傳統氛圍濃 在臺灣,中元節比過年還要熱鬧,整個農曆七月都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 臺灣寫真:臺北的煙火味
    臺灣寫真:臺北的煙火味 2019-05-06 16:04:13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中新社臺北5月6日電 題:臺北的煙火味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  品味臺北,感受最深的不是信義商圈的流光溢彩,而是無處不在的煙火氣。  隨便推開一家連鎖便利店的門,立刻會被濃烈的「生活氣息」包圍。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中元節的習俗禁忌盤點(4)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2019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十五,星期四,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平常的一天,但也會有少數人在這一天告誡子女、孩童晚上不要出門,甚至會有燒紙祭祀祖先的現象。這一天稱之為七月半中元節。那麼,中元節是什麼節了,關於中元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和禁忌呢?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 中元節起源由來
    中元節中元節是什麼節?說「中元節」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節,但說「鬼節」一定有知道,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幾乎沒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鬼節,這天不僅是小孩,大人都會很少在半夜出門,碰見不乾淨的東西。
  • 臺灣寫真:臺北街頭吹奏竹排笛的博士「天使」
    中新社臺北1月10日電 題:臺北街頭吹奏竹排笛的博士「天使」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陳林  時下,在臺北街頭彈唱歌曲、表演舞蹈或是展示雜技,是一道常見的風景。  穿白色西服、白色靴子,背著白色「天使翅膀」,身高一米八五的唐子騏,在人潮如織的臺北信義商圈吹奏竹排笛時,尤其引人注目。
  • 【胡迌】臺灣民間祭拜之中元節祭拜
    這一天,臺灣從北到南,由東往西,街頭、家門口、店鋪前,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民眾焚香燭、祭三牲、燒冥紙的祭祀場面。  中元普渡  民間俗稱「中元節」為「中元普渡」,把農曆七月稱為「鬼月」。傳說地藏王菩薩發過願要普渡眾生,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開鬼門」,讓身在陰間的眾鬼返回陽世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直到七月底,才召眾鬼回地獄。
  • 臺北寫真:尋訪臺北汐止杜月笙墓(圖)
    臺北寫真:尋訪臺北汐止杜月笙墓(圖) 2008年06月24日 16: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昔日上海灘大亨杜月笙之墓位於臺北縣汐止「秀峰國小」後山。
  • 臺灣寫真:臺北街頭邂逅「齊東詩舍」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攝  題:臺北街頭邂逅「齊東詩舍」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  記者從李國鼎故居出來時,天下起了小雨。趕去捷運站的路上,在一個「丁」字路口,遇到了「齊東詩舍」。  這是臺北市濟南路2段25號,門口掛著「齊東詩舍」的牌子,門敞開著。進了大門,左右兩邊各一棟日式房子,朝著有燈光的右邊一棟推門進去。
  • 臺灣寫真:世界骨髓捐贈者日 臺北街頭的溫馨勸募
    中新社臺北9月16日電 題:臺灣寫真:世界骨髓捐贈者日 臺北街頭的溫馨勸募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蔣雪林16日,適逢「世界骨髓捐贈者日」,花蓮慈濟醫院骨髓幹細胞中心在全臺舉辦22場驗血、骨髓捐贈宣傳活動,邀請18歲以上、未達46歲的社會大眾,一起發揮熱血精神,挽袖加入驗血建檔救人的行列
  • 2017臺灣科學玩意節開幕 人人動手倡環境永續
    新華社臺北7月8日電(記者潘麗君 何自力)2017臺灣科學玩意節8日在臺北科學教育館熱鬧開幕,以環境可持續發展為主軸,為民眾獻上一場環境省思與體驗樂趣相結合的科學嘉年華。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中元節臺北見聞:祭祀儀式多 祭品需求帶來商機
    :中元節臺北見聞  中新社記者陳立宇黃少華  今天是傳統的中元節,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拜祭「好兄第」(亡魂)的普渡祭祀活動。   下午開始,走在臺北街頭儀式雖然簡單,先是擺上桌子,放上祭品,點燃香火,再燒銀紙,拜祭儀式就算大致完成,但祭品卻豐富多彩,有各式水果、方便麵、飲料、餅乾、酒、大米、油、肉類等。根據記者的觀察,大致上公司、行號規模較大的,供桌也較大,祭品較豐富,公司、行號規模較小的,桌子也較小,祭品相對較簡單。拜祭和普渡「好兄第」的目的,據說是為了祈求平安和大吉大利。
  • 中元節臺北見聞:祭祀儀式多 祭品需求帶來商機
    :中元節臺北見聞  中新社記者陳立宇黃少華  今天是傳統的中元節,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拜祭「好兄第」(亡魂)的普渡祭祀活動。   下午開始,走在臺北街頭儀式雖然簡單,先是擺上桌子,放上祭品,點燃香火,再燒銀紙,拜祭儀式就算大致完成,但祭品卻豐富多彩,有各式水果、方便麵、飲料、餅乾、酒、大米、油、肉類等。根據記者的觀察,大致上公司、行號規模較大的,供桌也較大,祭品較豐富,公司、行號規模較小的,桌子也較小,祭品相對較簡單。拜祭和普渡「好兄第」的目的,據說是為了祈求平安和大吉大利。
  • 臺灣寫真:臺北的煙火味
    臺灣寫真:臺北的煙火味 2019-05-06 16:04:13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中新社臺北5月6日電 題:臺北的煙火味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  品味臺北,感受最深的不是信義商圈的流光溢彩,而是無處不在的煙火氣。  隨便推開一家連鎖便利店的門,立刻會被濃烈的「生活氣息」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