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迌】臺灣民間祭拜之中元節祭拜

2021-02-10 民俗學論壇

  中國的歲時節令有「三元」——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其中「中元節」由於時間上的巧合,卻是三家合而為一的節令:

  ——就道家而言,七月十五日是地官大帝的誕辰。在中元節當天,「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諸大聖普旨宮中」。因此在這天,民間都有祭祀地官大帝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做「盂蘭盆會」的日子,信徒要用百味五果供養僧,為現生父母祈福,為過去七世父母超度。

  ——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祖,祈求祖先庇福的日子,表達對歷史的崇敬之意和對祖先的緬懷之情。

  盂蘭盆會

  「盂蘭盆」原音是梵語「烏蘭婆拏」的,是「救倒懸」的意思。佛家認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掛在樹頭上,苦不堪言,為免除眾生「倒懸」之苦,佛家便在廟中誦「盂蘭盆經」,並且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這種風俗,據說是起源於「目蓮救母」的傳說。目蓮尊者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最具神通。有一天他遨遊天堂時,父親的靈魂告訴他,母親正受難於地獄的惡鬼道中。原來他的母親因為不守清規罵僧吃狗肉,死後被打入地獄,受餓鬼的苦刑。目蓮想用缽盛飯拿給他的母親,不料飯才一入口,就被一道火焰燒成炭灰,他沒有辦法,就跑去懇求佛祖教他解救母親的方法。佛祖說,他的母親罪孽太深,必須用盆器,羅列百果,「供養十方大德,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目蓮照著去做,果然使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

  佛家「目蓮救母」的「盂蘭盆會」傳入中國後,和中原的中元節祭祖不謀而合。其實,佛家要「普渡」水陸冤鬼孤魂,道家要給惡鬼囚徒「赦罪」,儒家主張「仁愛」,都是相通的。這樣,中元節的禮俗,就將了儒、道、佛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了。

  祭祖


  中元節當天,家家戶戶用豐盛的酒肉祭拜祖先。民眾相信先祖死後成為神鬼,所以祭祖一直是重要的活動,慎終追遠、緬懷先人。人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祭奠活動,表達對先祖的思念和崇敬。這一天,臺灣從北到南,由東往西,街頭、家門口、店鋪前,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民眾焚香燭、祭三牲、燒冥紙的祭祀場面。

  中元普渡

  民間俗稱「中元節」為「中元普渡」,把農曆七月稱為「鬼月」。傳說地藏王菩薩發過願要普渡眾生,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開鬼門」,讓身在陰間的眾鬼返回陽世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直到七月底,才召眾鬼回地獄。陽間的人們統一在七月十五日,為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讓鬼魂享宴一番;到七月三十日,關閉鬼門,讓鬼魂重返陰間。

  古早鹿港流傳一首「普渡謠」,唱出從七月初一開始每天普渡的地點,可以看到當年中元普渡盛況——「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塗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廿後寮仔,廿一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無聊」。

  農曆七月一日鬼門開的時候,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為使孤魂野鬼能安心渡假,自七月初一起,一切驅鬼儀式如祭煞、暗訪、神明繞境等活動一律暫停,以避免驚擾到他們的假期。人們為保平安,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很少有人選在七月結婚、搬家或開幕,因為七月的禁忌已成為臺灣的民俗,即使不相信,也不能犯忌。

  農曆七月,從初一「鬼門開」到三十「鬼門關」,每戶人家都要供奉菜飯。

  寺廟裡七月一日前一天中午就點起萬盞燈火,為鬼魂照明指路,在農曆七月一日凌晨舉行典禮。信眾們搶著上香膜拜。凡供奉陰鬼之祠廟,在這一天凌晨,都會將放置骨骸的門打開,釋放鬼魂到人世享受祭祀。鬼門開放後,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外準備「五味碗」(魚、肉、雞、鴨、菜)和糕、粿、水果等祭品並敬香、焚燒經衣、冥紙等,為孤魂野鬼接風洗塵,稱為「拜門口」。路口、屋簷下也安置「普度公燈」為孤魂野鬼照明。通常用玻璃製成的四方型燈,可防風雨並可透光,燈上寫著「慶贊中元」、「陰光普照」、「信士×××敬供」等字樣。

  祭祀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達到最高潮,人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祭奠活動。道士們以誦經作法事和準備三牲五果普渡孤魂野鬼,舉行普渡祭儀。許多街道兩旁,隔幾十步遠就擺放著一個堆滿供品的香案,香菸嫋嫋,案前有一個小火盆,人們將早已準備好的冥紙一疊疊續入火盆,有人在香案前雙手合十祭拜祈福。過去家家戶戶殺豬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禮已為鮮花素果所取代,只有在少數的村鎮裡,才能看到較完整的祭拜儀式。

  普渡當天,點燃高高掛起的燈籠,以便指引到陽間的鬼魂前來聚集。若是通告水府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就得「放水燈」。臺灣的水燈通常糊成小屋形狀,釘放在香蕉葉莖上,裡面插上一根蠟燭。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樂隊為前導巡迴市街一周,來到河岸,並備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訟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放水燈的活動,過去極為普遍,規模盛大,現在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園一帶保有這個儀俗了。基隆市的中元祭,一連多天舉行放彩燈、迎鬥燈、燈車遊行等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放水燈」活動。數千人聚集在淡水河畔,將一盞盞造型別致的紙制彩燈放置在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彩燈與天上的繁星相輝映,載著人們的祝福順流而去,夜色中的淡水河變得剔透而斑瀾。

  「普渡」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渡,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排好時間輪流普渡。舉行普渡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在七月十五舉行,俗稱「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公普」時在廟中設祭壇,祭壇前神桌上擺滿各種供品(用麵粉捏製成的飛禽走獸、魚介水族和歷史人物等),祭壇旁供著紙糊的「大士爺」,他是陰間鬼王,由他將供品分配給大大小小的陰鬼,「大士爺」頭頂上還供上觀音菩薩負責監督。「大士爺」左右各有一個紙厝,左側是供讀書人的孤魂休息的「翰林所」,右側是供其他孤魂休息的「同歸所」。普渡結束時,還要進行「火燒大士爺」儀式,請鬼王召集眾鬼返回陰曹地府。

  普渡的供品各種各樣,只是不可用面線。金紙也有許多種:福金,銀紙,四方金,壽金,還有經文紙,庫錢等。上香後馬上燒更衣,然後在祭品上繼續接香,一般要點三柱香之後才燒金紙。

  搶孤是中元普渡最後一項活動。七月三十日入夜,臨近「關鬼門」時分,在普渡的廣場上早已搭起高臺——「孤棚」,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搶孤隊伍摩拳擦掌,蓄勢待發。最知名的宜蘭頭城搶孤活動,延襲舊制,「孤棚」建為上下兩層,下層是許多幾層樓高的柱子——「孤柱」,用來支撐「孤棚」,上層則是十多座扎滿祭品的「孤棧」,每個「孤棧」也有十多米高。祭品有食物和純金牌,還有一面「順風旗」。參加搶孤的人分成若干隊,每隊各有一根孤柱,主持人一聲令下,各隊人馬爭先恐後爬上各自的的孤柱,先攻上孤棚的人,先把祭品扔下去給人們搶拾,然後攀上孤棧頂,搶下「順風旗」和金牌。據說搶得「順風旗」可以得到神鬼庇護,出海捕魚可以滿載而歸。搶孤的由來,傳說是因為怕鬼魂在普渡期間群集後流連忘返,當鬼魂看到搶孤活動中搶奪祭品時比自己還要兇猛一群人,會被嚇得逃回到陰間。

  陰廟,大眾爺和有應公

  中元節祭祀在臺灣特別隆重,是因為早期到臺灣開墾的先民,死於海難、瘟疫、兵災人禍的不計其數,無人收埋的屍骨遍地,使先民對鬼魂非常畏懼,恐怕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為厲招災。因此,臺灣先民對於中元「普渡」,比在原鄉還更重視。

  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又可分為有應公、大眾爺、義民爺、老大公、萬善爺、好兄弟等等。孤魂野鬼令大眾不安,有所歸之後才能不再危害人間,如《春秋傳》所說:「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因此,人們將散落的屍骨集中一起,置於鬥甕中,建祠祭祀,使之有所歸屬,稱為「萬善同歸」。這種供奉鬼魂的祠廟稱為「陰廟」。陰廟通常在廟後設有納骨塔、納骨間,放置無主骨骸,平常重門深鎖,只在農曆七月才開啟門扉。

  臺灣的陰廟很普遍,據臺灣歷史學會資料,僅臺北市一個小小的木柵區就有二十六間這樣的祠廟。

  陰廟有大眾爺廟和有應公廟兩種,其相同點都是奉祀無主鬼魂,不同異處是大眾爺是鬼中的厲鬼,而有應公所奉的則是無主的骨骸。此外,也有民眾將城隍廟、地藏王廟歸納為陰廟。

  有應公類陰廟有「義民廟」、「有應公」、「姑娘廟」、「水流公」等種類,奉祀不同的孤魂。「義民廟」供奉「義民爺」早期是指為清廷「剿賊平亂」而戰死者。開臺初期,清廷經常利用客家子弟剿平「民變」,所以這種義民廟以客家地區為多。日本侵佔臺灣初期,臺灣軍民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死傷殆盡,民眾收埋殉難者忠骸,當時不敢稱為「義民」,只好稱為「大眾爺」,光復後才稱「義民爺」,另建祠供奉。因族群械鬥事件而身亡者,則以某某「義公」等名稱奉祀。修路、建築、遷墓時挖掘到的無主骨骸或無名屍,則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或「百姓公」、「萬善祠」、「金鬥公」、「大墓公」等。無主女屍則集中在「姑娘廟」。海上浮屍則稱「水流公」,如北海岸著名的「十八王公廟」。有些醫院也設有「院公」、「院婆」的小祠廟,供奉死於院中的無名病患。有應公廟前通常掛有紅披,上書「有求必應」四個字,「有應公廟」 因此得名,並因為有求必應,所以信徒很多。

  大眾爺廟奉祀的大眾爺是死於非命的孤魂,據說是鬼中的「厲鬼」。《左傳》中「晉侯夢大厲」注云:「厲,鬼也。」古以死而無後稱「厲」,因無後嗣奉祀生活無著的鬼魂,便成為「厲鬼」,作祟害民。先民眾疾病纏身時,認為是因為衝犯了「厲鬼」,於是焚香燒紙祭拜,祈求疾病離身。《士喪禮》云:「疾病禱於厲」,為求平安乃為厲鬼建祠奉祀以安撫亡魂。

  拜「好兄弟」


  臺灣民間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度孤魂野鬼就稱為「拜好兄弟」。據溫振華《農曆七月普渡》,「中元普渡的祭典成為十九世紀以後,臺灣社會區域人際網絡連結重要媒介。」中元節祭祀的好兄弟,許多是為了保鄉衛民而犧牲的。在祖籍別意識強烈的時代,不同祖籍別的人群各自透過中元節祭典,形成自己的集團,彼此團結,共同面對敵人。臺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祖籍福建同安縣人中元節的祭祀中心,臺北盆地內同安籍人分三組輪流擔任中元祭典主持。艋舺的龍山寺、清水的祖師廟分別是福建三邑(南安、晉江、惠安三縣)與安溪縣移民的祭典中心。新竹縣新埔鄉枋寮的義民廟是新竹客家祖籍為主的中元節祭祀中心。每年農曆七目普度,致敬的鄉民絡繹不絕,奉如神祇,無論拈香默禱或舉辦豬公大賽,都傳達出對先人的緬懷與崇敬。

資料來源:臺聲雜誌

通訊錄→訂閱號→右上角「+」→搜索「中國民俗學論壇」或「folklore-forum」主頁面→右上角「+」→添加朋友→點擊下方公眾號→搜索「中國民俗學論壇」或「folklore-forum」

相關焦點

  • 兩岸信眾廈門共同祭拜保生大帝
    新華社廈門4月18日電(記者付敏)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18日在廈門開幕。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上千名信眾,聚首海滄青礁慈濟宮祖廟,共同祭拜保生大帝。  據了解,本屆旅遊節以「兩岸相融一家親、共建共享幸福城」為主題,包括兩岸宮廟祭祀儀式、「情牽兩岸」文藝匯演、「憶故鄉」海峽兩岸書畫展、保生慈濟中醫義診、「保生慈濟掛件」宣傳品製作等活動。  金門信眾楊肅勝介紹,他來自中堡寶靈殿,是第七次來海滄參加祭拜。  「金門一共有18個保生大帝的分靈廟,我們每個分廟都派了代表前來祭拜。」
  • 臺灣「張桓侯大帝」祭拜團八赴四川閬中祭張飛
    上午9時,由臺灣臺中市福興宮市場管委會組織的「張桓侯大帝」祭拜團一行26人,在臺胞莊仁成、林昌展、楊朝榮先生等帶領下,抬著豬頭、雞頭等五畜祭祀用品,在三國戰車的「助威」下,「張飛」手執丈八蛇矛豹眼環睜、威風凜凜。緊隨其後的巴象鼓舞、彩獅、儺神緩緩地行經在閬中古城的街巷。
  • 祭拜開臺王,兩岸親一家
    ,來自海滄區政協、海滄區臺辦、海滄街道、海滄青礁村、海滄閩南文化研究會、海滄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以及來自海峽對岸的臺青共五十多名代表出席了祭拜儀式。1621年8月23日率船隊抵達臺灣,在笨港(今臺灣北港)登陸,帶領招募的3000餘名移民,開始了臺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這些遷臺居民祖地均為閩南,閩南方言、民間習俗、民間信仰等得以在臺灣保留和傳承,閩南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顏思齊功不可沒。
  • 尋根堯祖 圓夢中華 第二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堯帝陵景區國祖...
    祭拜堯帝大典現場。澇水歡唱,牡丹競芳。八方嘉賓,共沐堯光。6月1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正值堯帝誕辰之日。一場全球關注的尋根盛典,一曲血脈凝聚的龍裔合唱,一座薪火永傳的銘誓豐碑,一篇中華復興的黎明樂章——第二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堯帝陵景區國祖殿祭祀廣場隆重舉行。
  • 第三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樂舞告祭」導演是她
    2020第三屆堯都文化旅遊節重頭戲之一第三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今天上午的直播節目中,樂舞告祭儀程總策劃總導演劉晉晶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做客FM94.6臨汾音樂廣播直播間,「劇透」今年祭拜堯帝大典樂舞告祭儀程中的相關內容。
  • 臺灣桃園舉辦水中繞境祭拜媽祖活動 祈風調雨順
    臺灣桃園舉辦水中繞境祭拜媽祖活動 祈風調雨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2日 02:31 來源:   中新社香港三月二十一日電 臺北消息:媽祖在臺灣廣受民間信奉,桃園石門水庫的遊艇業者也不例外。
  • 臺灣過年重要的習俗與祭拜!這些你了解嗎?
    美麗的寶島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在臺灣地區,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火鍋周圍吃年夜飯,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是誰,桌子上所有的菜都要夾著吃,即使是平日裡不喝酒的人,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
  • 深圳天后宮祭拜媽祖誕辰
    2014年4月22日,深圳赤灣天后宮舉行盛大祭拜媽祖儀式,紀念海神媽祖誕辰1054周年。圖為市民在吊掛祈福的塔香。     2014年4月22日,深圳赤灣天后宮舉行盛大祭拜媽祖儀式,紀念海神媽祖誕辰1054周年。圖為祭拜現場擺放的祈福燈。
  • 臺灣推出代理祭拜服務手機App
    清明節之際,不少玩友都會準備各式祭司用品,到先人的墓前祭拜以表孝心,不過在未來清明重陽可能不用再親自前往祭拜,一切都可以用手機App搞定,全程交由他人代勞。早前,臺灣就有電子支付服務商和手機軟體開發商合作,推出了一款「8088 幫您拜拜」的手機軟體,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請專人代為拜神、上香等。
  • 潮人祭拜對象都有哪些?
    每年九月初三和十月初四漲大潮日寸,沿海鄉民特別是漁民,都要在江河匯合處祭拜潮神,俗稱「水父水母生」。另外,民間還傳說風神為男性長者,其名為飛廉。他的長相是「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紋。」雨師名萍翳,傳說「雨師號呼,則雲起而雨下。」
  • 到臺灣別忘了去忠烈祠祭拜
    4月16日,國家旅遊局、公安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這將推動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將前往寶島臺灣旅遊。    我們知道,寶島臺灣很多旅遊風景區,有深受我們大陸居民歡迎的、報紙上經常報導的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101大樓等等,這些地方是去寶島旅遊的大陸居民都會參觀的景區。但是,我很少,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看到,也沒有聽人說過有關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代)去臺灣、去臺北最應該去的地方——臺北忠烈祠的報導和信息。
  • 涿鹿 祭拜文昌帝君
    祭拜活動由涿鹿縣民俗文化協會主辦。上午九點五十分,涿鹿縣民俗文化協會秘書長許茂生宣布祭拜活動正式開始。禮儀小姐向來賓披掛綬帶,全場恭肅默立。  參加祭拜的來賓分批次向文昌帝君敬香;  祭拜完畢,參拜人員依次登上文昌閣,瞻仰文昌帝君聖像。
  • 臺灣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非常有特色!
    在臺灣眾多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兩種文化已經深深的滲入到臺灣民眾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臺灣旅遊的話,還有是必要感受一下這些文化氛圍。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民俗文化。
  • 石井鄭氏宗親赴金門祭拜鄭成功先祖
    本報訊 3日,泉州市南安石井鄭氏宗親會組團赴金門舉行祭拜鄭成功先祖,共90名石井鄭氏宗親參與。    據悉,此次赴金門開展祭拜鄭成功先祖,是由南安石井鄭氏宗親會和金門鄭氏宗親會牽頭組織,泉金鄭氏宗親共同參與,祭祖活動為期2天。
  • 掃墓祭祖的正確方法 祭拜有哪些注意事項
    端午節端午節在民間有祭拜親人的習俗,因為早期的端午節以祭祀上神為主,希望以祭祀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流傳至今,已變成祈求平安的節日了。中元節中元節(農曆7月15)俗稱鬼節、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中元節祭祖時,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
  • 南安石井鄭氏宗親赴金門祭拜鄭成功先祖
    ­  3日,泉州市南安石井鄭氏宗親會組團赴金門舉行祭拜鄭成功先祖,共90名石井鄭氏宗親參與。­  據悉,此次赴金門開展祭拜鄭成功先祖,是由南安石井鄭氏宗親會和金門鄭氏宗親會牽頭組織,泉金鄭氏宗親共同參與,祭祖活動為期2天。3日上午,兩岸鄭氏宗親在金門延平郡王祠和「明石井鄭氏祖墳」舉行「公祭延平王鄭成功先祖」儀式後,還赴金門鄭氏宗祠開展文化交流,共敘兩岸宗親血脈親情。
  • 第二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堯帝陵景區國祖殿祭祀廣場隆重舉行
    一場全球關注的尋根盛典,一曲血脈凝聚的龍裔合唱,一座薪火永傳的銘誓豐碑,一篇中華復興的黎明樂章——第二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堯帝陵景區國祖殿祭祀廣場隆重舉行。 上午9時,全體肅立,開啟聖門。緊接著擊鼓4通,鳴鐘9響,寓意四海膜拜,九州同祭。澇水歡唱,牡丹競芳。八方嘉賓,共沐堯光。6月1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正值堯帝誕辰之日。
  • 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 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圖)
    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 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圖) 昨日正值甲午年農曆正月初七,始於清光緒年間的人日祭拜詩聖活動再次隆重上演,四川省杜甫學會專家學者、省內各詩人博物館代表和社會各界群眾齊聚草堂工部祠前,在民間主祭人的帶領下,以斟酒饌饈之儀,祭拜先賢,緬懷詩聖。大典在節儉辦會的基礎上,依然傳承了中華文脈精神,弘揚了民族道德華章。
  • 「網絡述年」過年祭拜橋神,傳承樸素美德
    橋在民間還是連接陽界與陰間的象徵。人們相信世間是分陰陽兩界的,而陰陽兩界是以一座橋為界限的,這座橋俗稱「奈何橋」。所以,在家中有喪葬的時候,都要造一座紙橋來祭祀橋神,希望剛剛死去的家人可以得到橋神的庇佑,順利過得奈何橋,好早日投胎、重新做人。
  • 2020第三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堯帝陵景區國祖殿祭祀廣場隆重...
    一場全球華人為之神往的尋根盛典,一曲華夏後裔為之鼓舞的洪鐘大呂,一泉在我們基因裡叮咚作響的不竭之水,一簇在我們創造中生生不息的傳承之火——2020第三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堯帝陵景區國祖殿祭祀廣場隆重舉行。上午9時50分,全體肅立,開啟聖門。緊接著擊鼓4通,鳴鐘9響,寓意九州同祭,四海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