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眾多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兩種文化已經深深的滲入到臺灣民眾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臺灣旅遊的話,還有是必要感受一下這些文化氛圍。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民俗文化。
媽祖崇拜
臺灣的媽祖崇拜起源於福建省。據考證,媽祖姓林名默,誕生於北宋建隆元年,地點是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媽祖並不確切詳細地指代某一個人,而是福建語言中對於未出閣女子的統稱。但是無論屬哪一種說法,媽祖如今的樣子,都像《莊子》中形容綽約的姑射山之神。據說媽祖幼年時就能預測禍福,拯救人於災難。因為居住在海濱,鄉親鄰居都行舟捕魚為生。
面對禍福無端的大海,每當狂風暴雨駭浪滔天時,就能看見這個紅衣少女凌波而來,以大法術平息波浪,拯救漁民脫卻災厄。媽祖生前是如此,死後也常常顯示她的無所不能般的法力,拯救大海中奔波的漁民。漁民們深感她的恩德,修築起廟宇進行祭祀,稱呼她為「天上飛仙海外神」。後來規模越來越大,連朝廷都開始重視起來,宋代以來就不斷地加以封號。
從「顯濟妃」到「護國明著天妃」等,以至於在清同治十一年所賜的封號達到70字之長。而媽祖崇拜流傳到臺灣,臺灣人則大抵把地尊為「天上聖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媽祖廟有上千座,臺灣就有800餘座,僅僅臺南地就116座之多。這些廟字是看得見的,信仰者心中的廟宇則是看不見的。據統計,臺灣的媽祖信仰者有1600多萬,佔到總人數的70%以上。
臺灣是媽祖崇拜的代表,是當地人對於大海女神的憧憬和崇敬。他們不願意把大海的神靈塑造成駕駛著馬車手拿三叉戟的殺氣騰騰的波塞冬,甚至捨棄了海龍王的翻雲覆雨的無量手段。他們寧願看見自己的女神是溫柔女性慈愛的心腸,用恬靜對自己不測的命運加以呵護。媽祖像是一位母親,在海洋的盡頭眺望自己的駕船出發的孩子;像一位女兒,在巉巖之下凝視自己未歸的父兄。
海上風波惡,即使我們並不相信她有著止息風波的神力,但是母親的慈愛和女兒的擔心,一起飛翔在白浪喧囂的海面上,搜尋著,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一片白帆。在這樣的慈愛和擔心之下,即使海洋怎樣無情,也會不由得停止大波吧。
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臺灣的民間戲曲,是最能夠代表臺灣文化特色的民俗藝術形式,也是在所有的臺灣地方戲曲中,鄉土氣息最為濃厚、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歌仔戲的原型是「錦歌」。相傳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大批閩南的土兵和商人追隨鄭成功人島。雖然故土是遙遠的,但是鄉情是濃鬱的,在鄉情瀰漫起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吟唱家鄉的歌子--錦歌。
錦歌是一種男女對唱的傾向於情歌的清唱,閩南軟語中的柔和抒情和刻骨銘心的思念,最是動人心腸和傾人眼淚。錦歌於是乎逐日成為在臺閩南人日常生活中除了柴米之外最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錦歌又被稱為「歌仔」。歌仔的曲調吸收了閩南的「採茶調」「平鼓」等民間歌舞的成分,再糅合臺灣民間「七字四言」小曲的特點,用閩南語演唱的古裝戲劇,這就是歌仔戲。
歌仔戲於是擺脫了一男一女的對唱,發展到了生、旦、丑三行兼備。戲的內容則以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主,傳統的劇目有《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是中華大地上千百年來反覆吟唱的內容。年輕人聽來固然覺得新奇,而有著更深的閱歷和思考的中老年人往往不免對之唏噓不已、黯然淚下。對現代臺灣歌仔戲做出突出貢獻的,是一個叫楊麗華的女藝人。
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至70年代,正是她偕同更多歌仔戲人經過努力,使這種古老的戲曲不但沒有在現代歌舞表演的衝擊之下沒落,反而走上了電影、電視熒幕,拓展出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培育出了更多的歌仔戲迷。她的得意之作是《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可以想像,夜幕下的臺灣像漂移在太平洋上的燈火輝煌的一座戲臺,伴隨著幕後的吹吹打打,戲臺上演繹著曾經的金戈鐵馬。
小編覺得這兩種民俗文化臺灣本地人都是十分看重的,特別是媽祖祭拜,每年臺灣民眾都會有非常盛大的媽祖祭拜儀式和活動,大家去臺灣旅遊的話,可以注意一下。大家覺得兩個民俗文化怎麼樣呢,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