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非常有特色!

2020-12-21 養生智道

在臺灣眾多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兩種文化已經深深的滲入到臺灣民眾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臺灣旅遊的話,還有是必要感受一下這些文化氛圍。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民俗文化。

媽祖崇拜

臺灣的媽祖崇拜起源於福建省。據考證,媽祖姓林名默,誕生於北宋建隆元年,地點是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媽祖並不確切詳細地指代某一個人,而是福建語言中對於未出閣女子的統稱。但是無論屬哪一種說法,媽祖如今的樣子,都像《莊子》中形容綽約的姑射山之神。據說媽祖幼年時就能預測禍福,拯救人於災難。因為居住在海濱,鄉親鄰居都行舟捕魚為生。

面對禍福無端的大海,每當狂風暴雨駭浪滔天時,就能看見這個紅衣少女凌波而來,以大法術平息波浪,拯救漁民脫卻災厄。媽祖生前是如此,死後也常常顯示她的無所不能般的法力,拯救大海中奔波的漁民。漁民們深感她的恩德,修築起廟宇進行祭祀,稱呼她為「天上飛仙海外神」。後來規模越來越大,連朝廷都開始重視起來,宋代以來就不斷地加以封號。

從「顯濟妃」到「護國明著天妃」等,以至於在清同治十一年所賜的封號達到70字之長。而媽祖崇拜流傳到臺灣,臺灣人則大抵把地尊為「天上聖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媽祖廟有上千座,臺灣就有800餘座,僅僅臺南地就116座之多。這些廟字是看得見的,信仰者心中的廟宇則是看不見的。據統計,臺灣的媽祖信仰者有1600多萬,佔到總人數的70%以上。

臺灣是媽祖崇拜的代表,是當地人對於大海女神的憧憬和崇敬。他們不願意把大海的神靈塑造成駕駛著馬車手拿三叉戟的殺氣騰騰的波塞冬,甚至捨棄了海龍王的翻雲覆雨的無量手段。他們寧願看見自己的女神是溫柔女性慈愛的心腸,用恬靜對自己不測的命運加以呵護。媽祖像是一位母親,在海洋的盡頭眺望自己的駕船出發的孩子;像一位女兒,在巉巖之下凝視自己未歸的父兄。

海上風波惡,即使我們並不相信她有著止息風波的神力,但是母親的慈愛和女兒的擔心,一起飛翔在白浪喧囂的海面上,搜尋著,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一片白帆。在這樣的慈愛和擔心之下,即使海洋怎樣無情,也會不由得停止大波吧。

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臺灣的民間戲曲,是最能夠代表臺灣文化特色的民俗藝術形式,也是在所有的臺灣地方戲曲中,鄉土氣息最為濃厚、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歌仔戲的原型是「錦歌」。相傳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大批閩南的土兵和商人追隨鄭成功人島。雖然故土是遙遠的,但是鄉情是濃鬱的,在鄉情瀰漫起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吟唱家鄉的歌子--錦歌。

錦歌是一種男女對唱的傾向於情歌的清唱,閩南軟語中的柔和抒情和刻骨銘心的思念,最是動人心腸和傾人眼淚。錦歌於是乎逐日成為在臺閩南人日常生活中除了柴米之外最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錦歌又被稱為「歌仔」。歌仔的曲調吸收了閩南的「採茶調」「平鼓」等民間歌舞的成分,再糅合臺灣民間「七字四言」小曲的特點,用閩南語演唱的古裝戲劇,這就是歌仔戲。

歌仔戲於是擺脫了一男一女的對唱,發展到了生、旦、丑三行兼備。戲的內容則以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主,傳統的劇目有《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是中華大地上千百年來反覆吟唱的內容。年輕人聽來固然覺得新奇,而有著更深的閱歷和思考的中老年人往往不免對之唏噓不已、黯然淚下。對現代臺灣歌仔戲做出突出貢獻的,是一個叫楊麗華的女藝人。

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至70年代,正是她偕同更多歌仔戲人經過努力,使這種古老的戲曲不但沒有在現代歌舞表演的衝擊之下沒落,反而走上了電影、電視熒幕,拓展出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培育出了更多的歌仔戲迷。她的得意之作是《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可以想像,夜幕下的臺灣像漂移在太平洋上的燈火輝煌的一座戲臺,伴隨著幕後的吹吹打打,戲臺上演繹著曾經的金戈鐵馬。

小編覺得這兩種民俗文化臺灣本地人都是十分看重的,特別是媽祖祭拜,每年臺灣民眾都會有非常盛大的媽祖祭拜儀式和活動,大家去臺灣旅遊的話,可以注意一下。大家覺得兩個民俗文化怎麼樣呢,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臺灣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非常有特色!
    在臺灣眾多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兩種文化已經深深的滲入到臺灣民眾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臺灣旅遊的話,還有是必要感受一下這些文化氛圍。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民俗文化。
  • 歌仔戲在閩臺文化中孕育生成
    到了19世紀末,臺灣的三百萬人口中百分八十多是閩南人。他們把閩南的歌仔、戲曲、民俗等閩南文化也帶到了臺灣。閩南的歌仔到了臺灣,有了新的生活源泉,又接觸到新的音樂因素,於是在溫長的二三百年間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內容上,出現了大量新創的反映臺灣百姓生活的新歌仔。如唱「糖莊」的生活,唱乘船流海過臺灣的艱辛,這些都是原來閩南歌仔中沒有的。其次在語調上。閩南話裡原本有漳州音,泉州音之分,到臺灣後漳州混居,逐漸形成了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臺灣音。這樣,為了押韻,一些唱詞也就產生了一些變化。
  • 2014「兩岸情——寶島臺灣民俗文化燈會」在京開幕
    媽祖彩燈2014「兩岸情——寶島臺灣民俗文化燈會」在北京朝陽公園萬人廣場盛大開幕。    開幕式上,臺灣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發來了視頻祝福,她表示,希望透過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增進兩岸民眾互相的了解,不斷開創商機,在深化兩岸在和平發展的交流基礎上達成更多共識。臺灣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等分別代表嘉賓和兩岸主辦方發表了講話。開幕式上,來自兩岸的文化團體,還獻上了鼓陣、祥獅獻瑞等精彩表演。
  • 臺灣北港媽祖文化之旅在天津拉開帷幕
    參加此次臺灣北港媽祖文化之旅的近200位臺灣同胞,主要是來自臺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以及臺灣十大媽祖廟的信徒,他們這次到天津的訪問,受到了天津首屆媽祖文化旅遊節組委會的盛情邀請,這是迄今為止臺灣媽祖信徒到天津祭拜媽祖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在結束天津的訪問後,他們還將前往北京、福州、莆田、泉州和廈門進行參觀和祭拜媽祖的活動。
  • 九月九網友蟳埔體驗民俗活動 一起熱鬧祭拜媽祖
    「我一個人騎車到蟳埔三四次,都沒能找到蚵殼厝。」陳先生是福州人,退休後隨妻子回泉州安家。很早之前,他就聽說蟳埔的蚵殼厝很有特色,通過報紙得知了海峽都市報的活動,就趕緊報了名。這次終於如願看到蚵殼厝了。  一位攝影愛好者還專程來此尋找20多年前照片中的一對小兄弟。原來,他20多年前就來蟳埔採風,拍過一對小兄弟,大概七八歲的樣子,坐在順濟宮前賣雜貨。
  • 臺灣的特色文化,哪種最有韻味?
    臺灣的特色文化,哪種最有韻味?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文化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讓我們來看看臺灣的特色文化有那些。歌仔戲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歌仔戲 ,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
  • 2014「兩岸情——寶島臺灣民俗文化燈會」在京開幕
    媽祖彩燈2014「兩岸情——寶島臺灣民俗文化燈會」在北京朝陽公園萬人廣場盛大開幕。    開幕式上,臺灣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發來了視頻祝福,她表示,希望透過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增進兩岸民眾互相的了解,不斷開創商機,在深化兩岸在和平發展的交流基礎上達成更多共識。臺灣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等分別代表嘉賓和兩岸主辦方發表了講話。開幕式上,來自兩岸的文化團體,還獻上了鼓陣、祥獅獻瑞等精彩表演。
  • 臺灣的特色文化,哪種最有韻味?
    臺灣的特色文化,哪種最有韻味?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文化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讓我們來看看臺灣的特色文化有那些。歌仔戲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歌仔戲 ,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
  • 大年三十,南方小城莆田「辭年」祭拜,濃濃年味,特色的民俗文化
    大年三十,全國各地都在迎接春節。在南方小城福建莆田,民間的過年祭年祭拜也是很有特色!莆田人把祭年稱為「辭年」。千百年來,莆田人一直傳承著「辭年」的習俗,展示莆田民間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點上香,口裡念詞,祈禱全家平安健康,萬事如意!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臺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生旦淨醜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臺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 媽祖文化源於南京
    金陵晚報報導昨日上午9點,第三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在下關靜海寺開幕。剛剛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吆喝」、「浦口手獅舞」和「秦淮花燈」成了昨天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媽祖文化起源於南京。」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告訴記者,媽祖雖起源於宋朝的福建莆田,但興盛是在明清時期。
  • 媽祖文化源於南京
    金陵晚報報導昨日上午9點,第三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在下關靜海寺開幕。剛剛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吆喝」、「浦口手獅舞」和「秦淮花燈」成了昨天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媽祖文化起源於南京。」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告訴記者,媽祖雖起源於宋朝的福建莆田,但興盛是在明清時期。
  • 淺談:媽祖信仰向媽祖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從媽祖信仰到媽祖文化也是 歷史 的必然,媽祖文化內涵豐富並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 經濟 貿易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一)「媽祖文化」已在海內外形成共識。
  • 【媽祖文化】媽祖·臺灣·施琅
    三、奏請朝廷加封,提升媽祖神格施琅在平定臺灣後不久,就奏請康熙為媽祖加封,康熙同意由禮部派官到湄洲致祭。這種御準的祭拜儀式彰顯了朝廷對媽祖的重視,提升了媽祖的地位,使人們對媽祖更加敬仰,對媽祖信仰的傳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無法估量的作用。
  • 淺談:媽祖信仰向媽祖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從媽祖信仰到媽祖文化也是 歷史 的必然,媽祖文化內涵豐富並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 經濟 貿易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一)「媽祖文化」已在海內外形成共識。
  • 媽祖與媽祖文化:聯結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
    並介紹了媽祖將赴臺巡安的一些情況。林岷會長說,林公十分敬重自己的先祖,從小深受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薰陶,他為官任職每到一地,都必祭拜媽祖廟,若發現廟已破舊,便立即命令修繕。  交流中兩會達成今後攜手合作的意向,共同宣傳和弘揚媽祖與林則徐共同的大德仁愛一心為民的精神。
  • 三千餘人臺灣信眾赴泉進香兩岸媽祖文化再合體
    6月13日泉州消息(記者 杜蘇閩)大官將、七仙陣、金虎爺愛吃炮……昨日(12日)下午,來自臺灣各個縣區媽祖宮廟的三千餘名信眾組團前往福建泉州天后宮進香,進行兩岸媽祖文化交流,臺灣信眾最傳統的宗教民俗表演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 媽祖文化經歷1000多年 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
    從媽祖信仰到媽祖文化也是歷史的必然,媽祖文化內涵豐富並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經濟貿易往來的橋梁和紐帶。早期移民在渡臺之際,動身之前,都要到當地媽祖廟祭拜,還要許願一番。許多人祭拜之餘,還要從寺廟帶走一把香火、一尊小型神像,祈求分身的神像能與信徒同舟共濟去開闢新的天地,保佑移民一路平安順利。
  • 臺灣700多名媽祖信眾到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拜謁媽祖
    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熱情接待700多名媽祖信眾祭拜儀式合影留念1合影留念2  5月26日下午三點,臺灣臺中樂成宮暨大屯十八莊友宮廟的媽祖信眾一行700多人到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進香,拜謁媽祖。
  • 第八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精彩紛呈
    (記者 吳曉寒 攝)  中國臺灣網9月10日天津訊(記者 吳曉寒) 以「情系海上絲路、弘揚媽祖精神、建設美麗天津」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10日開幕。天津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王宏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胡志強,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副市長趙海山,以及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臺灣各縣市媽祖宮廟和世界各地媽祖宮廟代表,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名嘉賓共同參與活動。  2001至2014年,天津市已先後成功舉辦了七屆媽祖文化旅遊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