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0日,上海冬意正濃,可即將開業的浦東第一八佰伴商廈卻熱火朝天。早上9點,還沒到開門,門口已是人山人海。商場共有10個樓面、總建築面積14.48萬平方米——第一八佰伴的排場,引得市民從四面八方趕來爭睹。這一天被載入上海商業發展的史冊。當天,共有107萬名顧客光臨了第一八佰伴,相當於當時南京路步行街一天的客流量。107萬的數字,還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
親歷者說
「第一」如何誕生
今天,「中外合資的商店」已屬平常,獨資商業零售企業也不稀奇。可當年,第一八佰伴作為第一個中外合資百貨商廈的意義非同小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以開發開放浦東為龍頭,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新飛躍;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決策,並宣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十條優惠政策,其中第五條就是允許外商在浦東新區試辦商業零售企業。
據《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作者、原市財貿辦主任張廣生介紹,政策既出,反應最快的當屬日本八佰伴國際流通集團的總裁和田一夫先生。當月,和田一夫即率團來到上海,考察了可能成為合作夥伴的市百一店。「和田一夫先生是我所接觸過的商人中,最講政治的人之一。」張廣生回憶道:「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田一夫先生憑藉他對世界市場的敏感、對國際政治的判斷,提出了『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亞洲的中心將向中國轉移』的論斷。同時他還擬定了『中國戰略』,並決定把八佰伴國際流通集團的總部遷到了中國香港,他們全家也同時搬到了香港,以此表明他願做香港居民,支持香港回歸,看好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決心。」
3天後,當時上海商業的主管部門——市財貿辦便與日本八佰伴籤訂了中國第一份試辦中外合資大型商業零售企業的意向書,合資企業定名「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美元,其中,上海第一百貨商店佔45%,日本八佰伴佔19%,香港八佰伴佔36%。由於商業引進外資沒有先例,須經國務院特區辦、商業部、體改辦、外經貿部、計委、外匯管理局等6個部門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1992年5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上海市政府,同意立項,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由此誕生。
第一八佰伴突破了三個禁區。儘管「第一」兩字來自上海商業的金字招牌——第一百貨商店,但「第一」也恰恰勾畫出了上海商業發展敢為人先、勇爭「第一」的昂揚姿態:一是突破了外資不能進入中國零售業的禁區;二是突破了零售商業稅收政策優惠的禁區。國務院明確,第一八佰伴從獲利年度起按15%減半徵收所得稅,五年內實施。三是突破了內貿不許從事外貿的禁區。國務院授予第一八佰伴根據業務需要,有不超過營業規模10%的進出口經營權。
張廣生還回憶:「關於選址,我們最初提出兩套方案供日方選擇。一是淮海路的益民百貨店舊址;二是浦東南路和張楊路交叉路口的規劃商業用地。和田一夫先生最終選擇了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浦東。他說:『我選浦東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相信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上海浦東是待開發的地方,未來有發展後勁。二是浦東地處城鄉接合部,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造出我想造的百貨店,有利於業態組合,形成商業中心。』」
1992年9月29日,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新世紀商廈正式奠基。而《商海》一書中的這段文字,讓人們得以重溫3年後的1995年12月20日,上海第一八佰伴開業那天的盛況:「我們應主人的邀請,穿和服,敲打皮鼓,舉起木杯,暢飲清酒……這是一場日本式的開業慶典,沒有程序似的講話,沒有領導人的現場秀,隨著鑼鼓聲響起,人從四面八方擁入店堂,我們頓時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淹沒了……」下轉◆8版
(上接第1版)當時還是華聯商廈總經理,後擔任過第一八佰伴總經理的李國定,也是1995年12月20日那107萬人流中的一個,但他可不是湊熱鬧去的。他告訴記者:「那天一早10點,我和我們店近十名中層幹部就趕到了第一八佰伴,我們是去學習的,其硬體設施的超前性和商品的豐富程度,真讓我們這些『老國有』大開眼界。」
硬體上,第一八佰伴共有10個樓面商場,每個樓面近1萬平方米;商廈還擁有地下兩層停車場,可泊小車410輛;另外還設咖啡屋、茶室、洗衣店、郵局、銀行、美容院、麵包房等較為完備的服務設施……「在第一八佰伴開業後的幾年裡,上海一些大的百貨商廈在重新裝修改造時,都會向它取經。」李國定說道。如今,體量比第一八佰伴更大、裝修更加美輪美奐、設施也更先進的大型商業綜合體在滬上已遍地開花,它們既是購物場所,更能提供文化、休閒、娛樂等全方位體驗,扮演著「城市客廳」的角色,再看誕生於20多年前的第一八佰伴,毫無疑問是領風氣之先者。
四十年間
飛來「意外」,「第一」差點夭折
第一八佰伴商廈從開工起,到1995年12月竣工,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但不幸的是,1997年9月,日本八佰伴因海外投資失敗而倒閉;1998年8月,香港八佰伴也提出清盤申請。第一八佰伴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上海八佰伴的路將如何走?這一從未有過的課題擺在了中方合作者——一百集團的面前。」時任一百集團董事長的張新生回憶道:「幸運的是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是獨立法人,第二大股東香港八佰伴與第三大股東日本八佰伴無直接的資本關係,不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第一八佰伴是浦東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我國零售市場對外開放的一面旗幟。當時我們的態度是一定要盡力把第一八佰伴保下來」,張廣生說道。於是,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能在日本法律規定的兩個月內完成收購任務,連夜派工作組赴日本,最終達成協議:上海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憑著股東優先權,收購日本八佰伴投資第一八佰伴公司19%的全部950萬股,至此,一百股份成功持有上海第一八佰伴64%的股份,實現了擴股、控股的目的。2003年7月,由於香港八佰伴國際集團有意出讓其擁有的合資公司36%股權,百聯集團香港公司投資設立的昌合公司及時受讓了其股權。至此,第一八佰伴變身為一家有著中外合資性質的全國資公司。
本土人才能經營管理好「洋」商廈
自1998年上半年開始,在中日雙方順利地完成19%股權的交割後,原第一八佰伴中方副總經理謝振華便取代野末昌由,成為上海第一八佰伴公司總經理。之後,隨著日方管理人員全線撤離,經營管理這家上海史上規模最大、最豪華商場的歷史重任,便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方管理者肩上。
「奮勇自救、艱難爬坡是當時第一八佰伴發展的主旋律,」謝振華道。第一八佰伴在一樓賣汽車,原本是頗為吸引眼球的營銷創意,但對比人們當時的消費水平,這一舉動卻實在有些超前。1998年,第一八佰伴果斷調整商場經營結構,擴大地下商場,把一樓汽車銷售搬到地下一層,騰出黃金地段給化妝品、珠寶、藝術品等高毛利商品,當年調整結構的商場面積高達1萬平方米,由此,實現銷售10.2億元,虧損減到了38萬元;2001年,第一八佰伴又在同行當中率先引進專業餐廳,把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化,當年實現銷售14.02億元,利潤149萬元,「這也是開業以來的第一次盈利!這一切證明,我們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在自己的土地上,把一座『洋商廈』管理好。」謝振華每每想到這一段歲月,總是感慨萬千,「我們和外國人相比一點不差。」
自2005年起,第一八佰伴企業經濟效益連年攀升,連續多年蟬聯滬上單體百貨年銷售額榜首,上繳稅收年度總額蟬聯浦東新區百強。即使在金融危機衝擊下的2008年和2009年,它的銷售規模和利潤總額仍雙雙保持了穩步增長,並突破歷史紀錄。
有高潮有低谷,「第一」精神永不變
領風氣之先的「第一」,意味著不斷創新:每年12月31日,第一八佰伴都要上演一出「歲末驚喜迎新年」活動。就是這樣一桌看似簡單的「年夜飯」,第一八佰伴卻做到了「年年翻新」:從最初的推遲關店到提前開店,從嘗試性的「22小時不打烊」到成熟型的「連續營業18小時」,再到「三天累計營業45小時」……2017年12月31日上午7點,第一八佰伴「歲末驚喜迎新年」跨年營銷大戲再度拉開帷幕,18個小時內,共實現銷售7.46億元,平均每小時4145.74萬元,接待客流超20萬人次,再次刷新了其保持多年的全國單體百貨單日最高銷售紀錄。
「夏淡」,向來是實體商業的經營者繞不過去的心病,而第一八佰伴卻想到了無節造節,2009年起在滬上商界首推「8·3國際男人節」,並連續成功舉辦至今;電商來勢洶洶,實體商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第一八佰伴又在滬上傳統百貨業同行中較早開始探索「會員日」「閉店營銷」等精準營銷新模式,變「等客上門」的傳統經營思路為「找客上門」的網際網路思維。剛剛結束的2018年專場答謝會,全天實現銷售1.96億元,接待顧客近10萬人次,刷新「會員日」銷售紀錄……
2016年,百聯股份開始啟動商業地標重塑、老商廈煥新的工程,決定對旗下一批服役了20多年的老商廈進行重新裝修。第一八佰伴為了不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硬是啃下了「不停業改造」的硬骨頭,完成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升級改建。重裝亮相之後,商廈的零售比例從原先的75%砍到70%,餐飲娛樂、服務休閒等設施的比例相應從25%增加至30%,尤其是車庫入口彎道改造、盥洗室和母嬰休息室擴容升級、休閒座椅和綠植小品大幅增加等以解決顧客「痛點」為導向的人性化舉措,更體現了以空間換體驗、以體驗聚客流,從「經營商品」向「經營顧客」轉變的理念。「儘管很多購物消費行為已經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但我們深信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到兩個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能代表城市消費文化的大型百貨商店。廣大市民早已將第一八佰伴視作城市繁榮繁華的縮影,代表『上海購物』的一張名片,經歷全面改造後的第一八佰伴,不僅呈現出全新面貌,而且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穩定持續的業績提升,充分說明消費者對這張『上海名片』的認可。」百聯股份總經理錢建強說道。
緊隨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旗艦店、百聯臨沂店、第一百貨商業中心、一百淮海店、永安百貨、上海時裝公司……百聯股份旗下的一系列商業地標如今都紛紛啟動或者即將啟動煥新工程,共同構築起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八大專項之一——「商業地標重塑」的華彩樂段……
讓我們把鏡頭再拉回到2005年的那個瞬間,和田一夫老人曾應邀來到闊別多時的第一八佰伴做客。老人從第一八佰伴辦公樓的落地窗,眺望前方那片由農田脫胎而來的浦東改革開放熱土……這位被譽為日本商界「不死鳥」的老人動情地說道:「雖然我的人生遭遇了挫折,但第一八佰伴的成功證明我選擇上海投資,眼光沒有錯,選擇浦東這片熱土沒有錯,選擇浦東南路張楊路這片商業的風水寶地沒有錯!」
記者手記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第一八佰伴」開業以來,已經走過了23年。23年裡,上海商業的對外開放又誕生了若干「第一」:1995年,法國家樂福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大賣場,1996年德國麥德龍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商場,1997年泰國易初蓮花在浦東開設第一家合資店鋪,1999年,德國百安居第一家連鎖店落戶上海,同一年,法國歐尚上海楊浦中原店開業……這些外資零售企業,以更豐富的商品、更舒適的購物環境吸引著消費者趨之若鶩,而它們更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更高的運營效率,也讓本土企業在家門口就能拜師學藝,從而推動上海商業整體的轉型創新步伐。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這是上海近40年的發展經驗,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商業快速發展並一直保持全國領先的動力之源。40年後的今天,上海商業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社會零售總額已步入萬億元級時代,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萬億元,知名品牌集聚度超過90%,全球零售商集聚度2018年達到55.3%,排名世界第二。更令人感慨的是,如今的上海商業,不僅與國際零售業巨頭之間的「賽跑」距離在縮小,而且有些創新舉措還為發達國家的零售企業所效仿,國際大牌零售商在國外都沒用過的商業模式,卻在上海首先落地,比如沃爾瑪與京東合作,推出了「到家服務」,家樂福與騰訊合作,開啟了全球首家新零售門店……
時光如梭。如今,上海正在舉全市之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著力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費市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就在最近,上海又頒布了「擴大開放100條」,其中關於「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進口促進新平臺」的26項措施,為上海商業利用辦好進口博覽會契機,引進更多全球優質商品和服務,引進有實力的零售商和採購商,提升商品的豐富度和吸引力,承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溢出效應」提供了契機……這一切,傳遞的信號依然是「改革」,奏出的音符依然是「開放」。上海廣大商業人只要不忘當年敢試敢闖、敢為人先的初心,走一步看兩步並謀劃好第三步,何愁不能讓「人人嚮往的購物天堂」從夢想照進現實?
(來源:上觀新聞 吳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