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總:工薪所得佔個稅佔六成 將加快個稅改革

2021-01-18 騰訊網

國家稅務總局網站昨天發布消息稱,工薪所得是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佔個人所得稅收入的比重達到六成。同時該局提出,將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

據計算,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佔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比重為64.1%,而工薪所得收入佔個稅收入的比重為62.7%。

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下一步國家稅務總局將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圍繞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模式,開展研究論證,並按照法定程序推進個稅改革。同時,國稅總局要強化高收入者稅收徵管,重點加強房屋轉讓、限售股轉讓和股權轉讓等財產性所得和盈餘積累轉增股本、分紅派息等資本性所得的稅收徵管。

個稅淪為「工薪所得稅」 誰之過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財稅領域成為16大改革領域之一。《決定》中提出,「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而這一改革方向已是官方和學界的共識。由於徵管方式的局限,個人所得稅中除代扣代繳的工資收入外,其他收入尤其是高收入者的收入難以嚴格徵繳。部分學者認為,個人所得稅已淪為工薪階層的「工資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若引入差別化扣除,工薪階層稅負會減輕。(新京報11月20日)

此前,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著名的財稅學家高培勇就稅制改革問題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只有對個人徵收的直接稅即個人所得稅才能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但現在個人所得稅已淪為「工薪所得稅」。「工薪所得稅」放在20年前可以有效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因為20年前人們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基本靠工資收入。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人與人之間的主要收入差距已不是工薪收入差距了,而是其他來源的收入差距。所以居民收入分配調節必須要深入到存量。

眾所周知,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有效手段,旨在通過調節,公平社會財富分配,縮小收入差距,遏制貧富分化,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也就是說,個人所得稅必須對高收入階層起到有效的調節和控制作用,讓高收入階層的財富增長速度慢下來,並通過再分配拉近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之間的距離。然而,中國目前在個人所得稅制度設計和徵繳方面,卻出現了高收入者大量游離在外或者嚴重徵繳不足,而普通工薪族卻覆蓋面很廣、徵繳率很高,這顯然有悖於個人所得稅設計的初衷。

在生活成本不斷抬升的背景下,以調節收入分配為目的的個人所得稅,因起徵點偏低,徵收主體多為工薪階層而備受詬病。

雖說,有關部門沒有公開工資性所得稅佔全部個人所得稅的比重,但是,普通工薪階層是個人所得稅主要承擔者的格局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變化。在個人所得稅中,普通工薪階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仍將達到70%以上。如2010年人均收入僅增長11.3%、工資增長也不過17.9%,但個稅收入增長卻高達22.5%;雖然2011年9月大幅度提高個稅起徵點,但個稅增幅同比仍然高達25.2%。這表明,中國居民在個稅上的稅收負擔並沒有得到切實降低。也就是說,相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個稅收入的增長,其實是一種並不公平合理的畸形增長。

從個人所得稅立法來看,其調節收入分配的初衷是不容置疑的。但個稅的開徵,卻沒有達到調節貧富不均的目的,相反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劫貧濟富」的斂財工具。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法本身存在著缺陷,如納稅主體的確定缺乏科學性,又如免徵對象和範圍存在很大的漏洞,再如起徵點的設定缺乏科學依據等,都制約著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作用的發揮,也使稅收的公平性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更主要的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直接就抵扣了,而富裕階層由於自身的優勢,收入多元化,極易以各種形式逃避納稅,加之一些行業、部門鑽法律的空子,故意加大免徵部分的收入比重,從而達到「合法」避稅的目的。因此,當物價抬高了生活成本,工資實際購買力大幅度貶值的時候,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模式就有可能成為劫貧濟富的工具。

相關焦點

  • 個稅改革再掀熱潮,關於個稅你還要知道這些
    同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審議財政預算報告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低至25%。2016年,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在工薪所得項下持續提高減除標準不是個稅改革方向。
  • 各國個稅大盤點:俄羅斯個稅「一刀切」、美國個稅制度最完善
    從稅制上看,英國稅制主要由下列各稅組成: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稅、增值稅、燃料稅、菸草稅、資本利得稅、公司稅、印花稅等。個人所得稅收入佔總稅收比重保持在30%以上,在最近19個財政年度中,佔比平均達到了32.91%,體現出個人所得稅的核心地位。而在個人所得稅的兩種繳納方式中,通過收入直接扣繳方式繳納的稅收佔了大部分。
  • 個稅改革再掀熱潮,關於個稅你還要知道這些
    同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審議財政預算報告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低至25%。2016年,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在工薪所得項下持續提高減除標準不是個稅改革方向。
  • 10月份,個稅納稅人數減少6000多萬人,全國還有多少人在交個稅?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10月份全國個人所得稅納稅情況,數據顯示:個人所得稅改革10月份正式實施,10月,全國個稅收入減少了316億元,因為個稅免徵額提高到5000元,納稅人數大幅減少,據統計,全國10月有6000多萬人,在以前納稅,提高起徵點後,不再繳納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10
  • 看財稅專家如何解讀個稅改革
    看財稅專家如何解讀個稅改革  個稅起徵點調至5000元/月  既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又為未來物價上漲留有餘地  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首先引起社會關注的是起徵點調整。《草案》提出,擬將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即通常說的起徵點,從現行的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那麼,這個標準是怎麼測算出來的?
  • 個稅全員全額申報背後的「兩難困境」
    三條新聞使得收入分配改革話題近期又成為公眾的焦點:國家發改委官員透露,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意見已提交國務院審議,調整方向是提高勞動所得佔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財政部有關人士指當前我國政府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低於國際平均水平,2003年至2007年從24%上升到約30%,而國際平均水平為40%左右;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全面加強貨物勞務稅、
  • 個稅調整 還想從鷺鷥腿上刮多少肉-搜狐評論
    個稅,到底是斂財工具還是調節工具?     1980年,個人所得稅開始徵收第一年的總稅額只有500萬元,而2010年個人所得稅總稅額已達到4837億元,是30年前的近10萬倍,成為中國第五大稅種。
  • 「十四五」個稅要怎麼徵?經營所得或率先納入綜合所得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進行了七輪個稅改革。  2018年,以新個稅法的修訂為標誌,我國歷史上第七輪個稅改革拉開大幕,這也是歷次個稅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將個稅免徵額提高到5000元僅是「小禮包」,無論是首次引入綜合計稅模式還是添加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對個人錢袋子的影響都比提高免徵額重要得多。  從目前看,這輪改革的成效顯著,納稅人滿意度頗高。
  • 個稅計算 注意所得是否含稅
    首先,辦稅人員在計算扣繳個稅時應注意區別含稅還是不含稅,先行確定應納稅所得額,然後對照相應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正確計算應扣繳的個稅。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對工資、薪金所得,在稅率適用上,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3%-45%,在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上,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3500元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 個稅改革如何增進人民福祉
    ---------------個人所得稅是我國直接稅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個稅的改革發展與我國現代稅收體系的健全密切相關。「十四五」期間,《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提高直接稅比重。
  • 個稅改革:收入影響與消費傾向
    2011年以來,居住性邊際消費支出的擠出效應非常明顯:居住的邊際消費支出佔當年邊際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逐年增長,且斜率愈發陡峭;居民必選消費的邊際支出佔比則大幅下降,可選消費的邊際支出佔比自2014年也呈下降趨勢(圖7)。如不改變國內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畸形比例結構,預計居民的消費支出將繼續傾向居住領域,未來其他領域的消費升級空間將依舊無法得到擴展。
  • 個稅改革的七個爭議和重大意義
    現在全球面臨減稅浪潮,美國個稅最高邊際稅率是39.6%,明顯低於我國。有的國家試圖採用高稅率,比如法國奧朗德政府曾經徵收富人稅,結果導致大量富人改變國籍。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為吸引高淨值人群,是否還需要將稅率保持在45%?第三,到底按個人徵還是按家庭徵?
  • 個稅調整最新消息2018:新個稅改革有哪些特點?
    此次個稅改革首先是對民眾的減稅普惠。個稅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表示,僅以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每月5000元這一項因素來測算,修法後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佔城鎮就業人員的比例將由現在的44%降至15%,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獲益更大,月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納稅人稅負可降低50%以上。
  • 個稅改革方案或於2020年實施 起徵點有上調空間
    在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對進一步提高個稅起徵點表示支持。全國政協委員、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高國富就表示,6年間工薪階層的收入雖然在增長,但相對於各地房價的大幅上漲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其實並不成比例,他認為,現行個稅免徵額相對偏低,應該上調。
  • 個稅起徵點究竟怎麼定?你關心的都在這……
    改革完善個稅徵稅模式,將分類稅制轉化為分類與綜合稅制相結合的徵稅模式,將一些勞動性所得,比如工資薪金、稿酬等,作為綜合所得合併起來,然後再確定一個基本減除費用,大家稱之為起徵點,再進行徵稅。不止提高個稅起徵點,個稅綜合改革提速,減稅力度加大!「個人所得稅改革還要改革完善個人所得稅徵稅的模式。」史耀斌說,我們現在的個人所得稅是屬於分類徵收的個人所得稅模式。
  • 個稅改革!購房者受到的影響有……
    但是從本質上講,實際上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在改革歷程上踏出最「實際」的一步。之前曾做過比喻。其實,上輪去庫存就是人民對國家創業的一次贊助,而且這次贊助在房價飆升的情況下,力度被迫空前絕後。至少是年輕人掏空了家裡的六個錢包,老年人也搭上了棺材板的錢。
  • 個稅怎麼改?起徵點還調嗎?
    雖然物價漲幅近年來並未明顯放慢,但俗稱的個稅「起徵點」已經有約5年時間沒有改變。而國家統計局2015年5月發布的2014年全國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9969元,即平均月收入約4164元。雖然有關部門曾多次強調個人所得稅並非網民常說的「工薪稅」。但換言之,國內部分還拿不到平均工資的職工,其實都在繳納著個人所得稅。如今,個人所得稅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依然給人以「工薪所得稅」的感覺。
  • 2019個稅到底怎麼算?2019個稅新版稅率表 2019個稅稅率表
    綜投網(www.zt5.com)5月7日訊  2019年個人所得稅新政策已經實施,個稅所得稅改革措施完善了「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稅前扣除制度。在新的一年中,將執行5000元個稅起徵點和新個稅稅率表, 同時新政策也增加了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進一步增進稅收公平。新政策下個稅應該怎麼計算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提高個稅起徵點 擴大低檔稅率級距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是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或免徵額,個稅起徵點與個人稅負高低的關係最為直接,因此成為廣大工薪階層關注的焦點。
  • 李克強記者會上提到的「工薪稅」,指的是什麼
    在我國,社保費與「工薪稅」有著怎樣的對應關係,未來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推進面臨哪些問題?對此,又該如何有針對性的給予解決?一、被誤讀的「工薪稅」一談到「工薪稅」,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個人所得稅,主要原因是個稅總收入主要由廣大工薪階層繳納。也就是說,工資薪酬成為個稅收入的主要稅源,而以資本等其他收入形式作為稅源的收入佔比較低。
  • 「十四五」個稅要怎麼徵
    2018年,以新個稅法的修訂為標誌,我國歷史上第七輪個稅改革拉開大幕,這也是歷次個稅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將個稅免徵額提高到5000元僅是「小禮包」,無論是首次引入綜合計稅模式還是添加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對個人錢袋子的影響都比提高免徵額重要得多。  從目前看,這輪改革的成效顯著,納稅人滿意度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