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公布的新政,引發很多中國球迷的熱烈討論,然而各路打聽之後,卻了解到,在俱樂部層面,反對的聲音不大,縮支降薪和中性名等新政遭遇的阻力,並沒有媒體輿論和球迷反映的那麼大。大家都想縮,都怕影響聲譽,拿足協當擋箭牌
很多人在罵足協,限薪令趕跑了球星們,然而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細節外,實際上俱樂部層面,幾乎沒有一家俱樂部不想縮小投入。
由於經濟的大環境影響,俱樂部的投資人——暫且稱之為母公司,不少是收入大減,甚至虧損,尤其是中超球隊不少母公司是地產為主業的,背負大量債務,收入減少,非常吃力。
大家都想縮,都不願意公開講,因為一旦說自己要縮少投入,那麼必然被媒體傳播為母公司不行了,傳著傳著好像要倒閉破門似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家形成了一種默契,足協當了一回擋箭牌,同時足協也換取在其他要求上的配合。
中性名,配合要求,從不積極到不反對
本來中性名,對於投資人想做推廣,是一大損害,同時也是對於過去傳統的一種改變,對於已經存活10年以上的俱樂部。
然而大家忽略了一點,當中超的母公司真的有心想縮,甚至退出的時候,中性名,反而能掩蓋住他們的軌跡。其實很多自媒體不玩賣號之前,都做一件事,低調地先改一下名字,改得不那麼容易記住,風格不那麼明顯,然後默默地擦去過去的軌跡,然後不知不覺地沉寂一段,突然某一天,已經賣號換手了,大家玩過一段時間抖音的應該清楚。
所以,為何俱樂部的反對聲音小,因為可能真的有一大部分的公司,對於是否長遠玩足球是持有悲觀態度的,他們壓根打算就是想玩著玩著就退,但如果名字還在,那麼動作就大了,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突然來一個轉讓,退出了。
估計有個別是想反對的,然而大勢已成,既然在縮減投入上,用了足協做擋箭牌,那麼也不好意思做少數反對者。
大家暫不關心中超變怎樣,都觀望恆大國安等豪門怎辦
雖然球迷吵吵鬧鬧,說中超沒有超級外援了,中超水平降低等等,然而,更多人關心的是廣州恆大、北京國安等被縮支降薪和中性名影響最大的豪門接下來怎麼玩,而不是中超變怎麼樣。因為只隔了一天,大家就紛紛關注到中超豪門的改名上去,中超沒有超級外援,水平降低,討論已經形成不起熱度了。
就現在足協跟俱樂部的投資人如此默契配合,放心,中超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