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推出副牌「湊湊」 到底是個什麼鬼?

2020-12-12 聯商網linkshop

  湊湊,一看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呷哺呷哺的既視感,需要特別注意「湊」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是不是像極了呷哺呷哺剛出來的時候,需要注意應該念「bu」,而不是「pu」。作為呷哺呷哺的新創品牌,湊湊想要做的仍然是火鍋,但卻又不局限於火鍋。

  對於湊湊,其創始人團隊給出的解釋是:「湊」字在《說文》和《廣韻》中本義都是指人們在水上相會。創始人團隊認為,「湊」的意思與火鍋的非常貼切,就是朋友因為火鍋,即傳統意義上的因水而相聚。湊湊將於4月份在三裡屯試營業,了解過湊湊的內容之後,我更願意用兩點水的「湊」來解釋,「湊在一起」是湊湊的特點,在湊湊餐廳裡,傳統的中國茶飲將與火鍋搭配,不僅如此,茶飲還不是簡單的扮演配角,已經列入湊湊未來更大的發展計劃。

  

  (據說未來湊湊的門店效果是這樣的)

  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湊湊誕生過程中對品牌區隔的思考和邏輯,很值得餐飲人研究。下邊就將仔細說說湊湊誕生背後的觀點。

  湊湊說:下午茶是個偽命題

  對於餐飲品牌來說,提高營業額的辦法無外乎兩種:增加銷量和提高單價。大眾餐飲時代的來臨,提高單價策略的風險增加,餐飲企業紛紛想招增加銷量,延長營業時間提高翻臺率成為相對保險的辦法。

  午餐後的14:00到晚餐前的17:00這段時間,通常被認為是下午茶時段,對於餐飲企業來說往往也是生意最為清淡的時候,原有的做法是這段時間直接歇業。但在延長營業時間增加銷量概念的刺激下,這段時間被餐飲企業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時間段。在下午茶經濟理論下,這段時間儼然成為黃金時間。

  

  (內部裝修風格效果圖)

  針對湊湊的茶飲,採訪過程中一提到「下午茶」概念,就被湊湊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緯打斷,「我們的茶飲並不單純是下午茶」。在張振緯看來,傳統的下午茶只是在原有經營內容的基礎上生硬的增加了下午時段的經營,不管是全菜單還是單獨設立下午茶菜單,稱之為「下午茶」就把自己框在了下午的時間段。

  說到這個,此前在採訪中,一家中式快餐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增加下午茶只是為了把下午的時間段利用起來,經營核心仍是快餐,「並不依賴下午茶賺錢」。飲料+茶點是下午茶的標配,張振緯表示,如果不以更廣的視角思考下午茶,下午茶不僅不能賺錢,還會成為雞肋。

  回到湊湊上,對於茶飲的定位,張振緯首先想到的是星巴克、Costa這樣的咖啡品牌和都可、快樂檸檬、蜜菓等茶飲品牌。而其最終的目的也是將茶飲產品做出品牌。

  把中國茶做成咖啡一樣的街邊飲

  在中國如今的消費市場上,隨時拿一杯奶茶或是咖啡已經不足為怪,因此能夠與咖啡相媲美,品牌相對空白的茶市場又成為商人的下一個獵物。對於這一點,咖啡品牌星巴克花費6.2億美元收購美國茶葉零售商Teavana足以證明。

  茶飲的生意並非想像中的好做,今年年初,星巴克就宣布,美國的5家茶吧將關閉其中4家。而在中國,功夫泡茶模式僅僅培養了一批小眾消費者和單體茶品牌。

  而對於這一點,湊湊可謂佔據了臺灣文化的優勢,推出的茶飲是臺式手搖茶。據介紹,這種茶飲被稱之為是中茶西制。經過調茶師的手,傳統的紅茶、鐵觀音、普洱被做成了擁有奶泡、碎冰和焦糖的時尚飲料。不僅如此,糖的添加分為三個檔次,由消費者自主選擇。

  

  (湊湊的裝修風格與呷哺呷哺相距甚遠)

  茶飲貫穿湊湊餐廳全時段,未來,湊湊的茶飲還將進行外送服務,通過外賣平臺銷售。

  珍珠奶茶、檸檬紅茶等茶飲早就已經不是新鮮事,湊湊的思路之所以值得思考,原因是湊湊將茶飲聚焦在了茶上,而非單一款產品或是飲料上。而這帶來的變化是,湊湊像咖啡品牌在全球尋找不同品種咖啡豆一樣,經由臺灣、印度、錫蘭、中國大陸等地遴選原葉好茶,提煉萃取茶湯的過程就如同煮咖啡豆。

  張振緯表示,日常我們喝到珍珠奶茶、檸檬紅茶這些加冰、加奶、加茶的飲料,並非真正的臺式手搖茶,手搖茶來源於調茶師對傳統茶湯的西式製作,需要遵循的標準和品質是日常飲料無法擁有的。

  「茶+火鍋」構建新的消費場景

  火鍋不同於其他正餐類品牌,打造一個不依靠菜品的高客單價品牌,有海底撈作為競爭對手,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在火鍋的基礎上提供與高客單價匹配的價值,並讓消費者認可,成為湊湊誕生的關鍵。張振緯表示,任何一種新產品,新模式,能不能成功,關鍵在於對消費者具有多大價值,解決了什麼樣場景需求。

  

  (火鍋依然存在)

  在湊湊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內,我看到將近一面牆的架子上擺滿了鐵鍋、鐵壺和各式各樣的餐具。據了解,這裡累積了從籌備初期到最終定稿的各個版本的樣品,作為火鍋主要容器的鐵鍋,先後打造了19個版本。

  張振緯表示,湊湊的差異化重點定在了消費場景上,即通過不同的消費場景與其他品牌區分。這也是為什麼張振緯強調湊湊的茶飲不是單純的下午茶。「火鍋解決了親朋好友聚餐的需求,茶飲則滿足了休閒聚會的需求,這兩種業態嫁接在一起,能發揮出1+1>2的效應。」

  而這背後的邏輯,張振緯認為是購物中心休閒化趨勢的必然產物。「當前的購物中心已經逐漸變成商業休閒空間,喝茶、看電影、購物等需求集中,但當前購物中心的格局仍然區隔明顯,餐飲購物佔據著各自的空間,並未真正達到休閒化。」在張振緯看來,香港以及新加坡的一些商場格局是當下購物中心的發展趨勢,直觀的不同是購物、餐飲與休閒空間交融在一起。

  結語

  對於一個尚未開業的品牌,過多的推薦和探討總有廣告之嫌,但作為一個在模式和內容上均在努力尋求創新的品牌,其對於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的思考的確值得餐飲人深思。

  呷哺呷哺作為休閒時尚的火鍋品牌,其成功不言而喻,在這樣的品牌基礎上創造一個新品牌,對於保持本質和創新點的選擇邏輯想必是很多餐飲人好奇的地方,本文以茶飲為案例,深入解讀湊湊增加茶飲背後的產品、市場以及未來考量。

  (來源:掌柜攻略 文/賀陳慧)

相關焦點

  • 呷哺呷哺推出副牌「湊湊」 到底是個什麼鬼?
    湊湊,一看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呷哺呷哺的既視感,需要特別注意「湊」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是不是像極了呷哺呷哺剛出來的時候,需要注意應該念「bu」,而不是「pu」。作為呷哺呷哺的新創品牌,湊湊想要做的仍然是火鍋,但卻又不局限於火鍋。  對於湊湊,其創始人團隊給出的解釋是:「湊」字在《說文》和《廣韻》中本義都是指人們在水上相會。
  • 呷哺呷哺副牌湊湊開店提速 未來或單獨上市
    12月26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這樣表示。湊湊是港股上市企業呷哺呷哺於2016年拓展的副線品牌。是年6月,該品牌於北京開出首家門店。據呷哺呷哺最新透露,目前湊湊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00家。呷哺呷哺中期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湊湊的門店數量為61家。
  • 呷哺呷哺推出新品牌「湊湊」 它到底是個什麼鬼?
    湊湊,一看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呷哺呷哺(需求面積:300-400平方米)的既視感,需要特別注意「湊」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是不是像極了呷哺呷哺剛出來的時候,需要注意應該念「bu」,而不是「pu」。作為呷哺呷哺的新創品牌,湊湊想要做的仍然是火鍋,但卻又不局限於火鍋。
  • 湊湊不再拖累呷哺呷哺 首次扭虧為盈
    3月28日晚間,呷哺呷哺公布2108年財報,報告期內,呷哺呷哺實現營業收入47.34億元,同比增29.2%,益於集團擴張餐廳網絡。財報顯示,2018年新開張共195間餐廳,其中包括168間呷哺呷哺餐廳及27間湊湊餐廳,其中湊湊餐廳營收增加374.9%,增至5.55億元。
  • 呷哺呷哺推出旗下火鍋品牌湊湊火鍋 茶憩
    呷哺呷哺(00520)宣布,公司旗下品牌湊湊火鍋。   公司表示,是次香港新店開幕,湊湊將推出日本、美國和牛系列的限定涮品以及其他獨具創意巧思的菜式。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近日,一篇"呷哺呷哺轉型受困"的文章被多家媒體轉載,加之前不久海底撈在港上市,一時間事件不斷發酵,矛頭直指呷哺呷哺。呷哺呷哺為什麼會陷入"轉型受困"危機?原來,他們為了應對海底撈的競爭壓力,推出了主打高端消費的子品牌"湊湊火鍋"。現在兩年過去了,其結果究竟如何呢?
  • 呷哺呷哺(00520)向呷哺呷哺(中國)授予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調料...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呷哺呷哺(00520)公布,於2020年12月14日,該公司全資附屬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分別與合資附屬公司呷哺呷哺(中國)食品有限公司訂立特許協議,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授予合資附屬公司不可轉讓權利及特許權
  • 呷哺呷哺押寶的湊湊火鍋,現在怎麼樣了?
    呷哺呷哺2019年半年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湊湊在大陸有61家門店,包括今年上半年新開的13家——這意味著湊湊僅2019年下半年,新增門店39家。湊湊品牌方對界面新聞表示,其定位是「人均150元以上的聚會路線的輕奢大火鍋」,以填補呷哺呷哺的小火鍋以外的市場空缺,並以茶飲做出差異化。此前湊湊餐飲CEO張振緯曾表示,目前茶飲的部分佔門店營業額的約20%,是門店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湊湊品牌推出的最初兩年並未盈利。
  • 呷哺呷哺CEO:公司股價存在低估 湊湊價值還未被釋放
    12月19日消息,12月17日,呷哺呷哺上市五周年店慶在呷哺呷哺朝陽大悅城店舉行,呷哺呷哺門店正式突破1000家。值此之際,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趙怡在呷哺呷哺上市五周年店慶上回答了一系列熱點問題。1998年,呷哺呷哺把「一人一鍋」的吧檯式小火鍋帶到北京。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連鎖火鍋第一股」。在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呷哺呷哺門店突破1000家。成為國內直營門店最多,也是第一家把中餐規模化的餐飲企業。而在2016年公司高速發展之際,公司推出了中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憩」模式。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出品「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以吧檯小火鍋的形式滿足消費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但隨著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注重的是享受一頓飯的感覺。面對中高端人群定位的海底撈如此火爆,讓一直秉承著「廉價快捷」理念的呷哺呷哺倍感壓力。同時,這也是「湊湊」誕生的原因,彌補呷哺呷哺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就目前來看,市場上主流的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海底撈在100元左右。
  • 湊湊到底比呷哺貴在了哪裡
    前幾年,又推出了副品牌「湊湊」,據說是為了對抗海底撈。要知道根據呷哺呷哺的年報,他們的人均價格不到50元,而湊湊人均在130元以上。人均130了都,怎麼遭也不能是呷哺那種白水涮菜的感覺了吧。幾次體驗下來,基本上是「真香現場」了,要不然第一次去後也不會返場了。那我們就來看看,130元到底比50貴在了哪裡?
  • 呷哺呷哺推出茶飲品牌「茶米茶」 還會有呷哺基因嗎?
    11月15日,呷哺呷哺推出的新茶飲品牌——茶米茶的北京店與上海店同時開業,分別位於北京中海寰宇薈與上海五角場合生匯商圈,一時轟動茶飲界。確切說來,茶米茶並非是呷哺呷哺旗下的品牌,在一次採訪中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強調茶米茶是其個人創立的茶飲品牌,而非是呷哺呷哺的子品牌。這是又一位入局新茶飲行業的餐飲大鱷,新茶飲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 呷哺呷哺淨利同比下降37.7% 多品牌運營可否「湊湊」
    呷哺呷哺於2016年首次提出品牌升級計劃,包括開拓「呷哺小仙」外賣業務、呷哺呷哺2.0餐廳升級,以及孵化第二品牌「湊湊」。2016年,呷哺呷哺高調宣布,推出主打聚會概念的中高端新品牌「湊湊」,轉向中高端餐飲。彼時,湊湊CEO張振緯介紹:「湊湊將以『精製火鍋+臺式手搖茶』的組合,主打『聚會』概念。
  • 呷哺呷哺:湊湊、調味料維持亮眼增速,有望迎業績+估值雙擊
    興業證券9月14日發布對呷哺呷哺的研報,摘要如下:20H1收入同比下降29.1%,但湊湊及調味料逆勢增長,表現亮眼。20H1公司收入19.2億元(yoy-29.1%)。其中呷哺呷哺收入同比-44%,主要由於其超3成門店位於湖北省和北京市及周邊,受疫情影響明顯;湊湊收入同比+21.3%至593百萬元,主要由於門店數從19H1的61間增至20H1的107間。此外,公司期內調味品業務銷售額同比增133.3%至57.1百萬元,新開拓終端超15000家,預計全年突破5萬家,發展潛力巨大。由於公司成本費用相對固定,公司歸母淨利潤大幅下降至-2.5億元。
  • 一文帶你了解呷哺呷哺業務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湊湊擴張推動...
    門店突破千家,湊湊門店增速明顯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火鍋餐飲企業,呷哺呷哺有兩個主要品牌,其中,呷哺呷哺,定位大眾火鍋,高性價比;新品牌湊湊,定位中高端,主打私密、約會的臺式火鍋。
  • ...中國)授予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調料產品及即食食品商標使用權
    智通財經APP訊,呷哺呷哺(00520)公布,於2020年12月14日,該公司全資附屬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分別與合資附屬公司呷哺呷哺(中國)食品有限公司訂立特許協議,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授予合資附屬公司不可轉讓權利及特許權,以就生產及銷售調料產品及即食食品使用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所擁有的商標。期限為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 屬於呷哺呷哺的三大疑慮
    湊湊盈利能力謎題。強化本地化經營策略在智通財經APP看來,呷哺呷哺所處的火鍋行業要解決各地消費者不同口味的問題並不是一件難事。原因是,火鍋的湯底、底料以及食材都可以根據不同口味來選擇,呷哺呷哺「一人一鍋」的經營模式更可以把口味選擇的自由度發揮到極致。
  • 低價親民卻打算與海底撈抗衡到底,呷哺呷哺這次要出什麼新招?
    相比於海底撈,呷哺呷哺早在1998年就已經成立,至今已經在火鍋界闖蕩21年,算的上是海底撈的前輩,如今呷哺呷哺為布局全國市場開始了轉型之路。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本身出自珠寶富商之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賀光啟集成家族事業從事珠寶生意,賀光啟接手後生意最好時每天流水能夠達到800萬元,並且年銷售額超過上億元。
  • 36氪專訪 | 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
    主品牌呷哺之外,呷哺集團還在2015年推出了定為中高端的湊湊火鍋。如今,湊湊的收入已經佔到呷哺集團收入的12%,預計年底營業規模能超過20億人民幣。不過就像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品牌一樣,誕生20多年的呷哺,近些年也在遭遇著「品牌老化、營收增速下滑」等不大不小的問題。
  • 餐飲企業做副牌的2種模式5種結果20個案例
    副牌店的開設一般會以多個副牌同時期打出和一段時期內只做一個副牌兩種形式實行。不過最開始的試水常以一家店為「試驗田」,一旦對主牌造成拖累,會被捨棄。5)主牌副牌互為拖累,企業轉型失敗。部分餐飲企業在做副牌時,可能會出現主牌副牌發展到最後界限不明顯,從定位到消費群體高度重合,沒能實現互利的效果,企業面臨失敗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