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 | 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

2020-12-19 36kr

呷哺呷哺(以下簡稱「呷哺」)上次成為公眾話題,還是在今年國慶70周年獻禮電影《攀登者》的影迷見面會上。

主演吳京在與胡歌的互動中透露,他經常會去B站上看自己的「鬼畜視頻」,但卻將「嗶哩嗶哩」說成了「呷哺呷哺」,引發現場一片爆笑,還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雖說是口誤,但吳京卻實打實幫呷哺宣傳了一把。

對很多都市單身青年來說,想吃頓火鍋沒人陪,又嫌其他火鍋太貴,那呷哺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得益於「一人一鍋」的平價模式,呷哺在國內迅速打開了市場,也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火鍋企業。

趕在2020年之前,也是上市五周年之際,呷哺完成了1000家門店的目標。過去兩年,它的平均開店增速保持在15%左右,開店速度明顯加快。

主品牌呷哺之外,呷哺集團還在2015年推出了定為中高端的湊湊火鍋。如今,湊湊的收入已經佔到呷哺集團收入的12%,預計年底營業規模能超過20億人民幣。

不過就像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品牌一樣,誕生20多年的呷哺,近些年也在遭遇著「品牌老化、營收增速下滑」等不大不小的問題。2019年上半年,呷哺總營收達27.13億元,同比增長27%,但淨利潤卻同比回落23%。

呷哺呷哺股價走勢

呷哺一直希望把自己打造成「麥當勞」模式,依靠標準化的輸出來佔領市場。以北京大本營為主力的北方市場還算給力,但在上海甚至更廣大的南方市場,呷哺的品牌光環卻沒有那麼大的作用。

翻座率下滑是最直接的體現。數據顯示,相較於2018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在今年上半年的整體翻座率從2.8跌至2.4,上海市場的翻座率則從去年的2.6下降到了今年的2.2。

呷哺翻座率同比變化(前者是2019年上半年,後者是2018年同期),數據來源:呷哺財報

「流量」是呷哺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一系列變化也正在發生

今年10月,定位人群為20-30歲年輕人,專注全時段和全品類的新品牌「in xiabuxiabu」首家門店在上海開業。這是繼「湊湊」後,呷哺推出的又一全新品牌,延續「一人一鍋」的方式,同時加入串串、關東煮、茶飲等熱銷品類。呷哺希望藉此能提升品牌調性,讓自己變得年輕。

傳統業務上,呷哺則在大力拓展外賣渠道,並推動門店2.0版本的升級。根據今年上半年財報信息,公司的外賣業務從去年上半年的55個城市擴張到了73個。據呷哺總裁趙怡透露,在已經開設外賣業務呷哺門店,外賣渠道的收入已佔到門店整體收入的15-20%,而隨著二三線城市門店陸續上線外賣業務,這一數字有望繼續提高。

2020年,呷哺的擴張還將繼續,重心會更多的放在下沉市場。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三四線城市的用戶對呷哺的品牌認知並不足夠,想要攻下這一市場,呷哺還有很多挑戰。

近日,呷哺呷哺總裁趙怡接受了36氪的專訪,針對呷哺的瓶頸、年輕化以及未來品牌思路等問題,聊了聊自己的看法。

(以下為訪談內容,經36氪編輯整理) 

談瓶頸:模式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人和管理上

36氪:你一直在提呷哺想做成麥當勞模式,麥當勞無論在南北,品牌力都是差不多的, 呷哺怎麼去解決南方市場遇到的瓶頸?   

趙怡:我覺得不是模式問題,是運營的問題。當時上海已經跑出來了,想著加大開發市場力度,但我們對運營管理重視不夠,店鋪服務讓顧客不太滿意,導致後來業績有些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當時的KPI激勵機制:衝銷量,不重視服務端。我們後面復盤,讓基礎員工天天做促銷是沒用的,很多促銷應該是靠產品力和品牌力,所以後來呷哺50%的KPI都是綁著客訴率。我建立一個微信指數,結帳的時候微信立刻蹦出來讓你寫點評,點評數量多且好的員工和店鋪就會給相應的激勵。   

36氪:除了人員和管理的調整,具體到菜品和口味上,呷哺在南方市場都做了哪些改進?  

趙怡:最近調整上海的時候,沒有改變它的模式,只是後來發現上海的羊肉點單率是低的,但是牛肉點單率非常高,還有魚滑、蝦滑、丸類點單率高,所以我們的新品芝士蝦滑推的時候首選就是上海市場。

鍋底上,比如上海愛吃魚,我們就配上椒麻鍋底配魚,這些都是先在上海做的。還有我們很多新品都是放在上海實驗。上海是一個特別喜新厭舊的城市,最好先做上海,上海的餐飲做透了,華北地區沒有問題。 

36氪:未來呷哺在華南地區的布局是什麼規劃?

趙怡:華南今年年初進的,現在已經不少了,年底已經十幾家了。但是華南走的是八九十塊的客單價,基本上都以套餐為主,做快翻臺。

36氪:in xiabuxiabu這個新品牌未來的定位是什麼?   

趙怡:這個品牌是我主動做的,因為我一直想把「一人一鍋」的小火鍋做到極致,把不同價格帶和分類的客群佔滿,今年我們的品牌戰略就是「全時段、多客群」,所以在面對年輕人的105元左右客單價的這個群體,我不希望有別人頂替我,所以就做了in xiabuxiabu這個品牌。 

這個店要覆蓋全時段和全品類,不止中餐和晚餐,早餐和下午茶目前也在嘗試,除了火鍋還加入了茶飲「茶米茶」、串串和關東煮這些品類。 

這個品牌的定位是中高端,整個產品基本上以套餐為主,是呷哺的極致模型和一個前沿模型。通過in xiabuxiabu這個品牌,把呷哺的時尚性重新通過一個窗口喚醒。   

36氪:所以從整個集團來看,in xiabuxiabu更多是承擔品牌的作用是嗎,有具體拓展的計劃嗎?

趙怡:它做的就是呷哺品牌的概念和創意的傳遞,目前的規劃是一個城市一家,作為地標或者展示用,主要會開在一二線城市的高級購物中心裏面。    

36氪:這種模式推廣複製起來感覺會比較慢?   

趙怡:目前難點主要受制於選址,像華潤萬象城這種購物中心本來全國就不多,後面的都是工業化的東西,選址搞定了可以快速複製。     

36氪:你們和茶米茶是合作的形式,未來會考慮做一個自己的茶飲品牌嗎? 

趙怡:不考慮。一款新茶從茶基開始研發,三個月出一款茶,從性價比來看並不值當,呷哺走的是快客群,跟我們的定位不太相符。

36氪:呷哺的翻座率最近幾個季度一直在下滑,除了跟大規模開新店有關外,其他原因是什麼?   

趙怡:現在很多店都是2.0版本的新店,過去新店220平是不加茶飲的,現在加上茶飲以後,店鋪面積被佔了很大一塊。15平米茶吧相當於12個座位數,變相來看12個座位就沒了,按照我們的換算這影響了呷哺0.2的翻座率。

另外加上茶飲後,整個顧客用菜的時間會慢了差不多十分鐘,又會影響呷哺的翻座率,真的把這些剔除掉,呷哺本身母體的翻座率沒有很多下降。但茶飲打好對整個公司的「全時段、多客群」戰略都意義非常大,除了本身的中餐、晚餐,我們也要把下午茶做出來。

36氪:茶米茶這個模式在未來所有2.0版本的店鋪都有是嗎?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  

趙怡:現在2.0版本已經有700多家,升級沒完成的很少,大部分在北京。還有要做改造都至少籤約五年,投資成本要收回來,籤一年我沒法給它升級,以及如果這個商圈沒落了,也並不值得再改造。  

談擴張:湊湊開店會加速,呷哺未來專注下沉市場

36氪:2020年呷哺整個集團(包括呷哺、湊湊)的開店規劃是?

趙怡:湊湊會加速,但呷哺會稍微放緩一點,數字還沒法特別具體地說。  

36氪:放緩是多大程度上放緩?   

趙怡:一般出來五家店選一家。原來是三家店選一家,到年底基本上是出一家選一家了,所以很危險,因為很多餐飲企業都是在年底開店。        

我是覺得去年年底整個火鍋行業在衝量開店,大家有點盲從,包括KPI有一點點高,去年11、12月呷哺就開了72家。 

36氪:今年還是在原有城市的基礎上擴張嗎?   

趙怡:今年我們的策略一定要下沉,一類城市的地標店可以拿,但是很多地標店是不掙錢的,你知道地標店整個租金有多高嗎?插完旗,然後到低線城市掙錢,因為二三級城市的消費力夠了。

36氪:湊湊的發展非常快,盈利能力很好,未來會不會湊湊發展體量更大?

趙怡:湊湊整個營業額未來超過呷哺是肯定的,從營業額和利潤率來看,湊湊一個店是呷哺的五倍。當初我們布局也是這樣交叉打的,呷哺先走,螺旋上升,然後湊湊發力。 但湊湊的模式相對比較重一點,肯定不會像呷哺的開店速度那麼快。

36氪:呷哺未來營收這塊,多大的比重會依靠開新店完成,有多少會靠原有店的盈利模型來完成?    

趙怡:呷哺基本上過了一年成熟的店還是不錯的,反而新開的店,提升空間還有很大,未來可能更多的營收佔比還是來自於老店。

現在呷哺密度有點太大了,在很多一二線城市已經不具備溢價優勢。但是要密布到一個新的下沉市場城市,會需要一個比較緩慢的成長周期,尤其是品牌成長周期。比如我去慶陽(甘肅的一個地級市)開店,當地人就不太知道呷哺是誰,所以下沉到三四線還是需要時間來積累品牌的。       

36氪:呷哺未來會考慮開放加盟嗎?

趙怡:加盟暫時不考慮。 在中國你會看到很多加盟商,一旦開放以後品質下降非常厲害,這是我們擔心的,現在我們的行業還不夠成熟。  

36氪:現在外賣渠道營收佔呷哺集團的營收多少?   

趙怡:有外送的店基本上都能佔15-20%。北京是整個外送做的相對比較成熟的,但是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外送還沒有太做,只是剛起來,佔比還很低。    

36氪:從您的角度來說,呷哺未來業績大概可能會從哪些方面增長?   

趙怡:開業一年以上的老店肯定是增長的大頭;開新店也很重要,這是另外一個增長。但是經營老店很練本事的,尤其是體量越大,越難管理。就像麥當勞在開了2000多家店後,它再拓張難度就很大了。呷哺也是一樣,但是呷哺呷哺夜宵空間、早餐、下午茶還沒釋放,未來在時間維度的拓展上我們也會發力。   

36氪:下一步呷哺在打造品牌層面的邏輯是什麼樣的?      

趙怡:過去確實我們很少投入在品牌上,基本上靠折扣,更多是快銷的打法。今年開店在每個大區增加了市場營銷資深的人員,專門做市場營銷,到一個新城市就要到當地做品牌。 總部會出大的品牌策略,地方按照總部品牌策略和自己區域的實際做推廣。 

相關焦點

  • 36氪專訪|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下沉...
    近日,呷哺呷哺總裁趙怡接受了36氪的專訪,針對呷哺的瓶頸、年輕化以及未來品牌思路等問題,聊了聊自己的看法。談擴張:湊湊開店會加速,呷哺未來專注下沉市場36氪:2020年呷哺整個集團(包括呷哺、湊湊)的開店規劃是?趙怡:湊湊會加速,但呷哺會稍微放緩一點,數字還沒法特別具體地說。
  • 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老闆參考」(ID:lslb168),作者 楊亞飛,36氪經授權轉載。核心導讀湊湊過去一年高歌猛進,呷哺「平價」品牌定位要失靈?湊湊正是呷哺品牌升級中的關鍵一個落子,並且如今回頭來看,儼然成為呷哺轉型過程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項目。火鍋+茶,湊湊的品牌差異化主張在整個餐飲行業,火鍋是為數不多可以滿足全國人味蕾的品類,並且多以四川火鍋最討消費者喜愛,36氪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一項行業報告顯示,川渝火鍋佔火鍋和行業高達64%的市場份額。
  • 上市五年開到千家門店 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趙怡:從未想對標海底撈...
    現在,這個目標實現了,回首過去四年開到1000家門店的速度,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趙怡在當日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稱,初期公司在做策略時,劃分了三個增速,分別為5-10%的增長、10-20%的增長和20%以上的增長三個等級。增長速度要求管理能力的匹配,比如人才系統、開發系統夠不夠支撐。
  • 呷哺呷哺CEO:公司股價存在低估 湊湊價值還未被釋放
    12月19日消息,12月17日,呷哺呷哺上市五周年店慶在呷哺呷哺朝陽大悅城店舉行,呷哺呷哺門店正式突破1000家。值此之際,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趙怡在呷哺呷哺上市五周年店慶上回答了一系列熱點問題。1998年,呷哺呷哺把「一人一鍋」的吧檯式小火鍋帶到北京。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連鎖火鍋第一股」。在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呷哺呷哺門店突破1000家。成為國內直營門店最多,也是第一家把中餐規模化的餐飲企業。而在2016年公司高速發展之際,公司推出了中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憩」模式。
  • 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如何管理21年每天排隊的火鍋品牌?
    「我當時問了賀董三個問題:第一,呷哺未來十年的願景是什麼?從 500 強到民企,我不希望作為職業經理人只是不斷地轉換平臺;第二,呷哺呷哺的股權複雜嗎?第三,你的家族有多少人在呷哺呷哺?」 最終,賀光啟說服了趙怡,她於 2012 年正式進入呷哺呷哺。
  • "自橙一派"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品牌全新升級未來可期
    2018年,創始人賀光啟先生的茶米茶——一款致力於用茶葉衝泡茶湯,兩個人愜意交流的奶茶品牌,從體外也優先助力於呷哺、湊湊的業務發展。呷哺呷哺又以火鍋+奶茶cp雙引擎模式再次"自橙一派",未來,呷哺呷哺也會秉持創業22年的創業初心,持續創新,不斷滿足每個時代的消費者對美食的個性化需求。在本次發布會上,呷哺呷哺集團行政總裁趙怡,就品牌升級的呷哺呷哺,做出了精彩分享。
  • 「自橙一派」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品牌全新升級未來可期
    2018年,創始人賀光啟先生的茶米茶——一款致力於用茶葉衝泡茶湯,兩個人愜意交流的奶茶品牌,從體外也優先助力於呷哺、湊湊的業務發展。呷哺呷哺又以火鍋+奶茶cp雙引擎模式再次「自橙一派」,未來,呷哺呷哺也會秉持創業22年的創業初心,持續創新,不斷滿足每個時代的消費者對美食的個性化需求。在本次發布會上,呷哺呷哺集團行政總裁趙怡,就品牌升級的呷哺呷哺,做出了精彩分享。
  • 呷哺呷哺:湊湊、調味料維持亮眼增速,有望迎業績+估值雙擊
    興業證券9月14日發布對呷哺呷哺的研報,摘要如下:20H1收入同比下降29.1%,但湊湊及調味料逆勢增長,表現亮眼。20H1公司收入19.2億元(yoy-29.1%)。其中呷哺呷哺收入同比-44%,主要由於其超3成門店位於湖北省和北京市及周邊,受疫情影響明顯;湊湊收入同比+21.3%至593百萬元,主要由於門店數從19H1的61間增至20H1的107間。此外,公司期內調味品業務銷售額同比增133.3%至57.1百萬元,新開拓終端超15000家,預計全年突破5萬家,發展潛力巨大。由於公司成本費用相對固定,公司歸母淨利潤大幅下降至-2.5億元。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20年專注港股,金融名家齊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隨著海底撈即將在港上市,火鍋界掀起一片譁然。呷哺呷哺(00520-HK)身為「全國火鍋連鎖第一股」自然而然的被市場拿來與海底撈做比較。
  • 沉迷數字遊戲、重要股東和總裁趙怡套現7.7億,誰在看衰呷哺呷哺的...
    文|筷玩思維 李三刀11月3日,「猛獸財經」根據呷哺呷哺近三個月的股市表現,非常武斷地認為「呷哺呷哺是港股最值得投資的餐飲公司」,其在文章裡表明,雖然「呷哺呷哺2020年上半年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但展望未來(今年下半年)呷哺呷哺會出現微利,原因在於虧損多年的高端品牌湊湊終於實現了盈利,所以只要湊湊持續開店就能扭轉已然出現的億級虧損
  • 呷哺呷哺:2019仍將持續開店擴張 翻座率下滑引發盈利前景擔憂
    截至2018年末,公司共擁有及運營呷哺呷哺餐廳886間、湊湊餐廳48間。其中,公司從2018年湊湊餐廳的持續擴張中獲取的收入達5.56億元,同比暴漲374.9%。餐廳擴張也帶來了成本壓力。所以人工成本會上來。」地域布局局限 成長性堪憂「呷哺呷哺的布局主要以華北地區為主,尤其是北京。儘管它後來也在嘗試全國化運營,但卻很難得到南方消費者的認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呷哺呷哺的擴張速度及質量勢必會受到一定影響,從而拖累其業績增長。」朱丹蓬向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
  • 四個月漲80%,呷哺翻身靠「湊湊」?
    很快呷哺在北京的門店數量就超越麥當勞、吉野家,僅次於肯德基。呷哺彼時的翻臺率達到一天7次,幾乎是火鍋行業之最。北京之外,在天津,呷哺同樣走得順風順水,遍地開花。 賀光啟說,「我們第一場戰役是北京、天津。上海周邊要輻射6個省級市場,整個區域希望未來能達到1000多家店。」2010年9月,呷哺正式開進上海。
  • 呷哺呷哺CFO趙怡:餐飲顏值不是最重要的
    呷哺呷哺CFO趙怡對此表示懷疑。趙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餐廳顏值只是一瞬間,不能為了升級而升級,門店升級一定要為企業未來的業務發展做好鋪墊。與看得見的門店環境升級相比,看不見的後臺系統升級其實更為關鍵。
  • 呷哺呷哺淨利同比下降37.7% 多品牌運營可否「湊湊」
    呷哺呷哺增收不增利的背後,是其在近幾年每年保持新開過百家餐廳的開拓速度與其翻臺率的下滑趨勢。呷哺呷哺CEO趙怡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呷哺呷哺開店數量在計劃之中,其管理能力可以駕馭目前開店速度,翻座率受品牌成長周期影響會有所下降,未來經過調整會回升。
  • 一人一鍋涮全球 呷哺呷哺做透火鍋市場
    與傳統大鍋的火鍋相比,一人一鍋的呷哺因為看上去更安全衛生而意外走紅,再加上較低的客單價,很快呷哺就俘獲了皇城根下那些匆忙的年輕人。自1998年在北京創立以來,呷哺呷哺始終秉持「一切以顧客核心利益為考量」的經營理念。
  • 時隔四年再度升級門店 呷哺呷哺發布圖形logo瞄準「95後」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新logo取材「呷哺」二字中的20個口,並對其進行升級演繹。logo下半部分代表一人一鍋,上半部分兩個扇形則勾勒出火鍋本身熱騰騰的煙火氣。換一個角度俯視它,則是沉著一支吸管的茶杯。新logo採取陽光橙色調,這也將是呷哺呷哺品牌升級後的基礎色,應用在店內多處。
  • 半年虧2億股價暴漲60%:火鍋概念股呷哺呷哺高位減持大戲開幕
    而在體量上面,兩者的差別更巨。截至11月4日收盤,海底撈每股股價報53.8港元,當日漲幅2.48%,總市值2851億港元。與此同時,呷哺呷哺以2.77%的漲幅收盤,每股股價報14.1港元,總市值153億港元。單從市值衡量,海底撈是呷哺呷哺的18倍。
  • 呷哺呷哺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食材高品質保證用餐安全
    呷哺呷哺供應鏈副總裁葉衛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企業有專業的質量管理團隊對供應商進行嚴格的評估和審核,包括供應商經營資質、產品資質、規模實力、現場生產供應和質量保障能力評估、上遊原料來源評估、食品安全評估等多維度綜合評審,只有全部符合要求的供應商才能進入呷哺呷哺供應商體系。
  • 老虎證券:瘋狂開店的呷哺正在與海底撈漸行漸遠
    虛胖的呷哺:門店蹭蹭的開,就是看不見利潤市值腰斬之後,快火鍋之王呷哺呷哺公布了2019年的財務報告,數據上看,似乎跌的並不冤。 在過去的一年,呷哺集團開了243家新店,其中,呷哺呷哺189間,湊湊54間,店面總數合計1124家餐廳。
  • 迷失的呷哺呷哺
    二十多年,呷哺呷哺想著成為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海底撈,想著成為優衣庫,不斷轉變自身定位的呷哺呷哺最後到底成了誰?金梅 | 文周末去吃了個呷哺呷哺(以下簡稱呷哺),卻吃出了青春不再的傷感。上海周邊要輻射6個省級市場,整個區域希望未來能達到1000多家店。」2010年9月,呷哺正式開進上海。呷哺規劃在佔領一線城市後,逐漸向二三線城市輻射,加速店鋪布局。在成熟供應鏈的支撐下,呷哺的擴張快速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