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漲80%,呷哺翻身靠「湊湊」?

2020-12-20 騰訊網

呷哺上半年財報依然大虧,但連虧三年的高端品牌「湊湊」終於盈利了。

文| 金梅@紅鑽財經

周末去吃了個呷哺呷哺(以下簡稱呷哺,00520.HK),卻吃出了青春不再的傷感。

服務員的冷眼,讓人感覺自己不是來吃飯的,是來要飯的。以前親民的價格不再,連蔬菜拼盤的菜量也變少了。

自選小料簡陋至極,調料碗極為油膩,顧客一直在呼喊服務員麻醬沒有了。菜單上的沙茶醬,被告知並不存在。吃不到久違的味道,就點了杯扎啤壓驚,居然喝到濃濃的餿抹布味。心態徹底崩了……

跟以往呷哺門口的大長隊相比,晚飯時間不足三分之一的上座率,讓人不禁惋惜,那個曾經的呷哺去哪了?

打開了美團點評,在裡面果然發現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抱怨者。更搞笑的是,就這家店對這個服務員的差評居然從2018年就開始了。

在轉型的路上,呷哺公司一路狂奔,呷哺火鍋號稱已經升級到2.0時代,搶佔消費升級的紅利。

主打高端的新品牌湊湊火鍋經歷三年虧損後,從2019年開始扭虧為盈。呷哺公司最近的股市表現也很亮眼,從3月31日的5.8元半年時間翻倍到11.7元。呷哺的春天仿佛已經到來。

盛名之下,呷哺真的超越自我了麼?翻臺率從7到2.4,標榜對象從麥當勞到星巴克,再到海底撈、優衣庫,呷哺變得越來越面目全非。

01 以珠寶思維做火鍋

1993年來到大陸的中國臺灣商人賀光啟,最初選擇了珠寶生意。在國內外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他的「金鵝珠寶」擁有北京和東莞兩地工廠,在幾百家國營商場銷售專櫃,年銷售額輕鬆達到數億,每天的應收帳款都在800萬元以上。

由於珠寶行業對供應商、成品、運輸、擺放等的管理要求極高,幾乎不容出錯,練就了賀光啟無與倫比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隨著時代變遷,面對珠寶行業的下行趨勢,賀光啟開始尋找新標的。日漸博興的餐飲行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彼時,日本流行的一人鍋在中國臺灣遍地開花,賀光啟看到了它在內陸市場的廣闊前景。

這種火鍋乾淨、快速、方便,並且小火鍋的形式決定它的產品標準化程度極高,不需要廚師就能快速上菜,吧檯座位需要的服務員數量也較少,非常有希望做成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連鎖快餐規模。

呷哺希望把自己打造成「麥當勞」,依靠標準化的輸出來佔領市場。北京成了呷哺夢想開啟的地方。經過2年的後臺設計,1998年,賀光啟在西單開了呷哺的第一家店。

跟傳統餐飲店前店後廠的模式不同,借鑑此前的珠寶行業經驗,他先跑到豐臺區方莊小區租了幾百平方米的地方,成立總公司,辦起了中央工廠。

他們定位快餐,人均消費大概30多元,受眾面很廣。按照珠寶採購的經驗,去尋找最好的牛羊肉、雞蛋、蔬菜的供貨商,並對供應商進行評級管理,對物流庫存信息進行管理,對呷哺來說可謂輕車熟路。

有過幾百家首飾店的開店經驗,呷哺甚至沒有聘請餐飲行業的職業經理人,就靠著珠寶行業的精英,進行了業務模式的平移和改造。

但業務推進並沒有想像的順利,店鋪雖然開起來了,也有標準化的供應鏈系統,但人們對於這種一人食小火鍋的熱情不高,光顧者寥寥。

賀光啟用了「吃30送30」的方式,讓用戶幾乎免費試吃,一邊積攢新店的人氣,一邊完善和標準化自己的服務流程、店面結構、菜品調料口味等等。呷哺按照每年開一兩家店的速度,緩慢擴張。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成了呷哺引爆市場的助推器。疫情之下,人們發現了一人小火鍋安全衛生,低廉的價格受到學生等群體的追捧。呷哺開始爆發式增長,2007年所有呷哺餐廳的門口都排起了長隊。

彼時北京快餐連鎖店面最多的是肯德基,賀光啟定下了「在中國的每座城市都比肯德基多一個店面」的雄心壯志,立志成為中國最大的速食品牌。

2008年,呷哺的目標打動了英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它決定以5000萬美元控股呷哺。64家直營店的呷哺,與資本方一拍即合,呷哺開始狂奔。

很快呷哺在北京的門店數量就超越麥當勞、吉野家,僅次於肯德基。呷哺彼時的翻臺率達到一天7次,幾乎是火鍋行業之最。北京之外,在天津,呷哺同樣走得順風順水,遍地開花。

賀光啟說,「我們第一場戰役是北京、天津。上海周邊要輻射6個省級市場,整個區域希望未來能達到1000多家店。」2010年9月,呷哺正式開進上海。呷哺規劃在佔領一線城市後,逐漸向二三線城市輻射,加速店鋪布局。

在成熟供應鏈的支撐下,呷哺的擴張快速穩健。2011年呷哺營收9.97億元,2013年增至18.9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7.7%;純利由2011年的7600萬元增至1.4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6.4%。

2014年12月17日,呷哺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快食火鍋第一股,彼時公司的餐廳總數達到420多家。

上市之後公司營收依然節節升高,2014-2017年分別為22.02億元、24.25億元、27.58億元和36.64億元,並且利潤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分別實現淨利潤1.41億元、2.63億元、3.68億元和4.20億元。呷哺逐漸步入巔峰狀態。

02 火鍋的快餐之殤

火鍋在標準化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但這種頗有文化特色的飲食方式也有清晰可見的短板。跟漢堡薯條可樂拿了就走、可以快速吃完不同,火鍋幾乎只能堂食,而且食用時間相對較長。

一天7次的翻臺率幾乎很難突破,但呷哺的人均消費僅為30多元,因此呷哺的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比較低。

與海底撈人均一百多的消費相比,呷哺的賺錢能力弱了很多。單店盈利能力恆定的情況下,不斷的開新店是提升利潤的不二之選。

2015年開始,中國餐飲行業以高於GDP增速的方式高速發展,呷哺藉機再次加速狂奔。2016年,呷哺還只有553間門店,到2019年僅3年時間,就新開402間門店。

隨著店鋪猛增,對呷哺系統能力的考驗越來越大。首先,系統要能負擔的過來大量的訂貨;其次,對訂貨周期、存貨周轉、配送的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但對呷哺而言更難的還是人員管理。

比如總部要求袋裝調料24小時必須銷毀,真正實施起來難度非常大。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員工的步調統一絕非易事,肯德基、麥當勞的人才被引入呷哺,來解決這些管理問題。

行業火熱,分食者眾,也是必然。海底撈的逆天服務在不斷刷屏,九毛九的太二酸菜魚火鍋、慫火鍋、新辣道魚火鍋、小龍坎一眾火鍋鋪天蓋地而來,呷哺的處境更加艱難。

房租人工成本飛升,呷哺微薄的利潤空間開始被蠶食。隨著一人食小火鍋熱潮的退卻,呷哺的問題,不只是加速奔跑就可以解決的了。

賀光啟感覺是時候開啟一場自我革命了。

2016年,呷哺推出高端品牌湊湊,客單價與海底撈相仿。在消費升級的風潮之下,呷哺火鍋也開啟了升級的道路。

2017年6月,賀光啟在上海宣布呷哺從「快餐」轉型「輕正餐」,以「火鍋+茶飲」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呷哺開啟了2.0版本。

2.0版本的呷哺餐廳大幅減少了一人吧檯式座位,增加二人、四人桌位,產品線增加,由包裝小料變為小料臺,增加臺式茶鋪,餐廳環境變為新中式禪風,除此之外,呷哺並沒有太大變化。

但呷哺的人均消費從2016年的47.3元,升至2019年的57.4元。升級之後,顧客要吃飽吃好需要60-80元。

此前一頓快餐價錢就可以搞定的火鍋,如今要花掉2個麥當勞/肯德基套餐的價格。一個快餐套餐的價格30元,用戶的決策成本極低,選擇頻率也會隨之增高。

提價之後,它成了人們需要過腦子思考的「正餐」。價格敏感的學生用戶,很容易流失掉。而且作為正餐環境體驗更佳的選擇很多,呷哺被拋棄的機會大大增加。更何況,此前呷哺的低廉價格印象,難免讓用戶覺得提價之後的呷哺「不值」。

2016年至今這4年,呷哺的翻座率逐漸降低,分別是3.2、3.1、2.8、2.4。已經低於火鍋行業平均翻臺率水平2.5。對比之下,海底撈的翻臺率卻基本穩定在5的水平。

連續三年虧損的高端品牌湊湊,在2019年終於實現了盈利,但由於其在營收中佔比較小,並無法扭轉呷哺公司的整體頹勢。2019年,呷哺的客單價在漲,但營收較2018年同比減少1.9%,近4年首次出現下滑。

呷哺到底在為誰服務?拋棄了大眾市場的呷哺,失去肥沃土壤,到底還能生長多久?這是個致命的問題。但賀光啟不以為然,他說:「一切都很正常,(升級)這需要一個過程。」

03 迷失的呷哺呷哺

2020年疫情之下,為呷哺公司的營收收窄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市場理由。但簡單梳理其之前的財務數字不難發現,即便沒有疫情,呷哺公司也很難挽回頹勢。疫情反而成了呷哺公司的遮羞布。

湊湊接棒了呷哺火鍋的昔日火熱,繼續開始排隊了。但「二孩」湊湊在紛亂的火鍋市場,沒有什麼獨特的記憶點,熱度到底能持續多久是個未知數。

由於它跟呷哺2.0在裝修、口味、供應鏈上的近似性,一方面容易讓用戶產生不划算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讓大眾產生審美疲勞。

二孩前途未卜,大孩呷哺的問題已經日漸突出。

呷哺2.0座位布局的改變,意味著服務難度的增加。此前顧客圍著服務員,服務員可以快速高頻達到用戶。但座位一旦分開,就變成了服務員圍著散座的用戶跑,服務難度幾何倍數的增加。

在服務員數量不做巨大擴容的情況下,服務員會變得極度疲憊,對用戶的要求滿足必然滯後。客單價提高了的呷哺,在形式上越像海底撈,越會加大用戶對服務的期待與不滿,形成惡性循環。

開篇時筆者遇到的服務員,保持傲慢的服務兩年,卻依然繼續持續釋放差評素材,不得不讓人對呷哺的管理能力畫了個問號。

某店店長告訴筆者,因為店內工作強度太大,所以年輕人根本不願意來,即便來了也留不住。有媒體做過對比,呷哺員工的工資水平和職業發展預期遠低於海底撈。呷哺依然保持著公司直營,這些問題其實正是企業管理和文化的縮影。

呷哺近年來最大的危機發生在2018年,山東一名孕婦在火鍋裡吃出一隻老鼠,交涉中其中一名店員稱:「擔心孩子的話,給你兩萬把孩子打了」。

盤點呷哺的餐廳在美團上的評分,4.0-5.0分的區間波動極大,跟海底撈4.5-5.0範圍的評分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差評主要的吐槽對象就在服務上。

做珠寶出身的賀光啟,也許沒有深刻地意識到珠寶導購和店鋪服務員之間的巨大差異,而未能真正找到適合他們的文化。

其實員工的態度問題不僅出現在呷哺,湊湊的店鋪評價分數兩極化也很嚴重。湊湊低分店鋪的吐槽對象主要也是態度很差的員工,或者留著位置卻讓用戶排隊的前臺經理。

無論是麥當勞還是海底撈,好的服務都是來自於細緻的制度+凝聚力的文化+周到的保障。呷哺和湊湊店鋪點評的兩極化,是因為不同的店長帶來不同的管理,制度、文化不完備,人治大於法治,公司對結果管控就無計可施。

曾經的小肥羊在急速的加盟擴張中,管控力下降神話不再。今天,呷哺雖然牢牢把控著店鋪的直營權,但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長此以往,呷哺依然可能重蹈小肥羊的覆轍。

更為棘手的是,撐起呷哺的支柱正在倒塌。

對於呷哺消費升級的這步棋,市場出現了諸多質疑。肯德基、麥當勞也在不斷做提升,但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快餐的定位,每一次提價都相當謹慎。

對比之下,呷哺的升級簡直是脫胎換骨。呷哺要服務年輕人,但年輕人到底有沒有呷哺想像的那麼價格不敏感,是呷哺需要深思的。

2016年,呷哺一面說著要做「優衣庫」,強化舒適感和高性價比,一面丟掉了高性價比形象。呷哺有的店面的確裝修升級了,但大部分店面並無變化,價格卻升高了,這無疑消耗了轉型中呷哺的市場印象。

目前從價格上看,呷哺性價比和定位都比較尷尬,並配不上服裝界的優衣庫的稱號,即便轉型成功頂多是個無印良品。無印良品近年的窘迫,呷哺還是要警惕。

更糟糕的是,跟海底撈遍地開花不同,呷哺品牌的市場布局還極不均衡。在上海甚至更廣大的南方市場,對呷哺這種「北京味」還不太買單。

在低線城市,呷哺的品牌號召力較弱,想要繼續開疆拓土並不容易。外患之下,內憂又起,近兩年呷哺幾大高管的變動,也讓市場為它捏了把汗。

二十多年,呷哺想著成為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海底撈,想著成為優衣庫,不斷轉變自身定位的呷哺最後到底成了誰?會不會變得面目全非?

相關焦點

  • 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剛剛過去的2019是湊湊的擴張大年,他們在這一年門店數再次實現翻倍,尤其進入下半年,擴張更是全面提速,至第100家店為止的近六個月裡,合計新開出39家店,是上半年新增門店的三倍之多,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湊湊是呷哺呷哺多元化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36氪專訪 | 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
    根據今年上半年財報信息,公司的外賣業務從去年上半年的55個城市擴張到了73個。據呷哺總裁趙怡透露,在已經開設外賣業務呷哺門店,外賣渠道的收入已佔到門店整體收入的15-20%,而隨著二三線城市門店陸續上線外賣業務,這一數字有望繼續提高。2020年,呷哺的擴張還將繼續,重心會更多的放在下沉市場。
  • 36氪專訪|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下沉...
    這是繼「湊湊」後,呷哺推出的又一全新品牌,延續「一人一鍋」的方式,同時加入串串、關東煮、茶飲等熱銷品類。呷哺希望藉此能提升品牌調性,讓自己變得年輕。傳統業務上,呷哺則在大力拓展外賣渠道,並推動門店2.0版本的升級。根據今年上半年財報信息,公司的外賣業務從去年上半年的55個城市擴張到了73個。
  • 老虎證券:瘋狂開店的呷哺正在與海底撈漸行漸遠
    虛胖的呷哺:門店蹭蹭的開,就是看不見利潤市值腰斬之後,快火鍋之王呷哺呷哺公布了2019年的財務報告,數據上看,似乎跌的並不冤。 在過去的一年,呷哺集團開了243家新店,其中,呷哺呷哺189間,湊湊54間,店面總數合計1124家餐廳。
  • 呷哺呷哺CEO:公司股價存在低估 湊湊價值還未被釋放
    12月19日消息,12月17日,呷哺呷哺上市五周年店慶在呷哺呷哺朝陽大悅城店舉行,呷哺呷哺門店正式突破1000家。值此之際,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趙怡在呷哺呷哺上市五周年店慶上回答了一系列熱點問題。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連鎖火鍋第一股」。在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呷哺呷哺門店突破1000家。成為國內直營門店最多,也是第一家把中餐規模化的餐飲企業。而在2016年公司高速發展之際,公司推出了中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憩」模式。
  • 湊湊到底比呷哺貴在了哪裡
    十幾年前第一次吃呷哺時,還沒等到下嘴,已是滿臉嫌棄。這清湯寡水的鍋底,飄著幾顆油珠珠,就是麻辣鍋底嗎?這菜品,怎麼這麼寒磣,四川火鍋裡的千層肚、麻辣牛肉、黃喉呢?當時的我大言不慚地對同學說:這火鍋店遲早要關門!
  • 呷哺呷哺淨利同比下降37.7% 多品牌運營可否「湊湊」
    2019年,公司新開189間呷哺呷哺餐廳和54間湊湊餐廳,合計關閉53間餐廳。相較2018年,新開呷哺呷哺餐廳數量增21間,新開湊湊餐廳數量增27間,拓店進一步提速,且湊湊餐廳的新開店數量增大到2018年的兩倍。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共經營1022家呷哺呷哺餐廳和102家湊湊餐廳。
  • 呷哺暴漲15%海底撈漲6% 分析人士:下半年餐飲行業進入旺季
    餐飲股集體爆發,呷哺呷哺暴漲15%,頤海國際大漲6%,海底撈漲近6%,一度漲超10%,九毛九漲5%。整個上半年,呷哺呷哺貢獻營收12.22億元,湊湊貢獻營收5.93億元,外賣實現營收1.57億元,較去年1.2億元同比增長18.5%,食品銷售實現營收0.57億元,較去年0.24億元同比增長138%,非堂食場景業務增長明顯。東北證券表示,疫情對公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上半年,公司門店停業近一個半月。
  • ...恆指收跌0.13% 晶片股漲幅居前 華虹半導體(01347)漲超6%破頂
    受降價影響,毛利率和淨利率下降約3個百分點。截至收盤,中生製藥跌3.34%,報6.65港元,全天成交額12.21億港元,拖累恆指8點。半導體板塊漲幅居前,截至收盤,華虹半導體漲6.42%,報41.45港元,盤中刷新上市新高;中芯國際(00981)漲3.49%,報22.25港元;ASM太平洋(00522)漲0.8%,報94.9港元。12月2日,黑色系再次火爆,鄭煤漲停,焦煤主力合約大漲超5%,突破1500元/噸,創2017年8月以來新高。據商務部監測,上周(11月23日至11月29日)全國煤炭價格以漲為主。
  • 呷哺呷哺:湊湊、調味料維持亮眼增速,有望迎業績+估值雙擊
    興業證券9月14日發布對呷哺呷哺的研報,摘要如下:20H1收入同比下降29.1%,但湊湊及調味料逆勢增長,表現亮眼。20H1公司收入19.2億元(yoy-29.1%)。19H1湊湊翻臺率達4.1次/天,表現亮眼。門店擴張:截至20H1,公司共有1117家門店,其中呷哺呷哺1010家,湊湊107家。20H1新開36家門店,呷哺呷哺31家,湊湊5家,關閉43間呷哺門店。翻座率:20H1呷哺翻座率為1.8次/天,湊湊為翻臺率為2.9次/天,分別-0.6次/1.2次/天。
  • 恆指收跌0.13% 華虹半導體漲超6%破頂
    國企指數跌0.81%,報10573.79點,紅籌指數漲0.35%,報3792.6點。藍籌股方面,交銀國際發研報指,中國生物製藥(01177)前三季度收入和調整後歸母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6.2%和11.7%至181.3億元和22.9億元人民幣,主要是由於衛生事件影響和集採產品降價。受降價影響,毛利率和淨利率下降約3個百分點。
  • 呷哺呷哺推出茶飲品牌「茶米茶」 還會有呷哺基因嗎?
    11月15日,呷哺呷哺推出的新茶飲品牌——茶米茶的北京店與上海店同時開業,分別位於北京中海寰宇薈與上海五角場合生匯商圈,一時轟動茶飲界。確切說來,茶米茶並非是呷哺呷哺旗下的品牌,在一次採訪中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強調茶米茶是其個人創立的茶飲品牌,而非是呷哺呷哺的子品牌。這是又一位入局新茶飲行業的餐飲大鱷,新茶飲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 去吃了個呷哺呷哺,卻吃出了青春不再的傷感~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吃呷哺呷哺,聊起了對呷哺的印象,大概大家都覺得,十年前吃呷哺,總能吃出青春來,現在吃呷哺,總能聊到一些食品安全類的八卦。哎,吃個呷哺呷哺,卻吃出了青春不再的傷感!回顧呷哺呷哺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時代的縮影啊!
  • 湊湊撐起估值 呷哺呷哺還有30%的上漲空間?
    公司已經形成了呷哺/湊湊/調味品/呷煮呷燙四大品牌體系,未來將會接力式發展;採用分部估值法,給予呷哺/湊湊2021年25/40倍估值,對應股價為22.18港元,目標48%的上漲空間。維持「買入」評級。火鍋餐飲品牌呷哺呷哺今日一度漲超13%,盤中續創新高,截至發稿,漲幅11.78%,報17.46港元。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同時,這也是「湊湊」誕生的原因,彌補呷哺呷哺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就目前來看,市場上主流的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海底撈在100元左右。由於海底撈的強大,導致整個火鍋行業人均消費水平最高也是在90元到100元之間浮動,幾乎沒有哪家火鍋品牌敢於挑戰強大的海底撈,而湊湊約為130元左右的單價定位,填補中高端的市場空白,勇氣可嘉,挑戰也大。
  • 不會做奶茶的不是好火鍋店,湊湊靠賣茶成為火鍋界「黑馬」
    湊湊火鍋的出現,是呷哺呷哺與海底撈競爭市場創建的品牌。呷哺呷哺於2017年推出湊湊火鍋,主打服務和舒適就餐環境,菜品價格較主品牌呷哺呷哺高出好多。與呷哺呷哺不同的最大變化是湊湊將飲品消費同樣加入火鍋行業,新型的茶飲和火鍋組合模式在湊湊的帶動下,也加入了呷哺呷哺的銷售模式中。
  • 富途:呷哺呷哺再度大漲,湊湊快速開店助小火鍋龍頭王者歸來!
    火鍋餐飲品牌呷哺呷哺今日一度漲超13%,盤中續創近日新高,截至發稿,漲幅11.78%,報17.46港元。公司從2015年開始布局「呷哺小鮮」外賣業務,主要分為火鍋外送和食材外送,後來推出了獨立冒菜品牌「呷煮呷燙」。受惠疫情,2020年上半年公司外賣收入為1.57億,同比增18.5%,外賣業務覆蓋城市同比增37%至100個,外賣覆蓋門店數量為670家。
  • 呷哺:大步擴店,淨利下跌
    翻開呷哺的年報,自2016年後,營收大概以每年30%左右的增速上漲,淨利潤增速卻一路下降,2019年甚至陷入負增長37.7%的境況。之所以近幾年營業額日益提升,原因是呷哺每年都在大跨步擴店。據年報數據,2019年呷哺新開張189間呷哺餐廳、54間湊湊餐廳。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原來,他們為了應對海底撈的競爭壓力,推出了主打高端消費的子品牌"湊湊火鍋"。現在兩年過去了,其結果究竟如何呢?亟需彌補的發展漏洞呷哺呷哺是在1999年成立的,但最初這個帶有閩南特色的單人小火鍋發展卻並不順利。到了2003年非典爆發,乾淨衛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呷哺呷哺這樣一人一鍋的形式才開始受到歡迎並持續走紅,順勢開了多家分店,打開了全國的單人小火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