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2020-12-16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老闆參考」(ID:lslb168),作者 楊亞飛,36氪經授權轉載。

核心導讀

湊湊過去一年高歌猛進,呷哺「平價」品牌定位要失靈?高端火鍋定位,跨品類創新是湊湊脫穎而出的關鍵;呷哺密集升級2.0門店,多品牌創新將成「新常態」嗎?12月末,位於上海陸家嘴華潤時代廣場,湊湊火鍋完成全國第100家店開業。這個由呷哺呷哺推出、定位高端的子品牌,自2016年在內部孵化以來擴張迅猛,幾乎每13天就開出一家店。

剛剛過去的2019是湊湊的擴張大年,他們在這一年門店數再次實現翻倍,尤其進入下半年,擴張更是全面提速,至第100家店為止的近六個月裡,合計新開出39家店,是上半年新增門店的三倍之多,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

「湊湊是呷哺呷哺多元化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在湊湊百店慶活動上表示,百店是一個很重要的裡程碑,顯示出市場對湊湊模式的認可,也驗證了呷哺呷哺集團戰略的成功。

賀光啟所言不假,湊湊的確已經走到了發展的關鍵時刻:湊湊2019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餐廳收入達到4.9億元,相較於2018年同期大幅增加150.2%,經營利潤同比2018年同期增長更是高達201.8%。從過去的業績「拖油瓶」,搖身一變成為呷哺呷哺營收重要來源。

這與呷哺呷哺同期慘澹業績表現形成不小的反差。2019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經調整純利同比僅微增2%,餐廳同店銷售較2018年同期減少1.9%,呷哺餐廳經營利潤增速幾近停滯,僅錄得0.7%的微弱增長。

一高一低做對比,加上外有海底撈等強敵環伺,湊湊正試著講述呷哺呷哺發展新可能。

「快火鍋之王」轉型在路上

湊湊在呷哺內部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這個「快火鍋之王」轉型過程的一個縮影。

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呷哺是國內吧檯式小火鍋的「引路人」:不同於過去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講究氛圍的吃法,呷哺創新性引入「一人一鍋」火鍋分餐模式,使用U形吧檯就餐桌面提升單位面積客座數以及服務效率,採用更高效的電磁爐加熱,而非傳統煤氣加熱方式。

呷哺標誌性的早期門店,圖片來自於呷哺官方

由於「比正餐快捷,比快餐正式」,在「快火鍋」這一定位上,呷哺逐漸獨樹一幟,被業內稱為「快火鍋之王」。上市前的2013年,呷哺單餐廳坪效更是做到了逾2萬元/每平米。

呷哺的快節奏也體現在門店擴張上。至2014年末,呷哺全國已合計開出452家直營餐廳,並於同年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火鍋連鎖第一股,一時間風光無兩。此後呷哺呷哺高歌猛進,門店數逐漸更新至2018年末的886家。在近期舉行的上市五周年慶上,呷哺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

五年門店數翻倍增長的亮眼表現,難掩經營業績的尷尬。2016年至2018年期間,呷哺呷哺淨利潤同比增速持續放緩,分別為39.74%、14.2%、10.1%;以衡量餐飲行業經營效率的翻臺率來看,呷哺呷哺2015年~2018年期間,翻臺率同樣呈下滑態勢,分別為3.4、3.4、3.3、2.8,對比來看,海底撈同期翻臺率則在持續上升,分別為4、4.5、5、5。

對比2019年中期報告,海底撈全部593家門店上半年餐廳經營收入達113.31億元,而同期呷哺呷哺955家門店淨收入僅為21.99億元,單店收入貢獻能力僅為海底撈的1/8。同期客單價方面,海底撈接近於呷哺的一倍,分別為104.4元、57.4元。

在二級市場,呷哺股價已從2018年8月的17.08元高點,跌至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的9.73元,對應市值約105億港元;而上市一年多至今,海底撈股價則上演了截然相反的劇情,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報收31.30元,市值逾1600億港元,是呷哺市值的近16倍之多,穩居火鍋連鎖品牌第一交椅。

呷哺與海底撈走的是兩種不同的經營路線,一個主打低客單價的大眾市場,一個定位中高端,但呷哺非但沒有在平價市場討得多少便宜,反而陷入低端火鍋激烈廝殺當中,坐看海底撈則在中高端市場一枝獨秀。

服務花樣繁多的海底撈,還長期活躍在抖音、快手等社交短視頻平臺。其中在抖音平臺上,「呷哺呷哺」話題播放量為1711.3萬,與「海底撈」49.2億的話題播放量相距甚遠。也與其20多年的品牌發展歷史並不相襯。

或許是意識到品牌力的不足,近些年呷哺逐漸在品牌端發力,於2016年啟動品牌升級計劃,對LOGO、店面形象、產品種類以及體驗進行全面升級,並將2018年作為「品牌推廣策略年」,推出了「重回1998年」的品牌營銷活動,還在中、北部省份及直轄市,推廣錫盟羔羊推等高品質食材產品,以迎合品牌升級需要。

湊湊正是呷哺品牌升級中的關鍵一個落子,並且如今回頭來看,儼然成為呷哺轉型過程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項目。

火鍋+茶,湊湊的品牌差異化主張

在整個餐飲行業,火鍋是為數不多可以滿足全國人味蕾的品類,並且多以四川火鍋最討消費者喜愛,36氪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一項行業報告顯示,川渝火鍋佔火鍋和行業高達64%的市場份額。但伴隨而來的問題體現在,四川火鍋已然成為一片火海,消費者品牌辨識難度較大。

海底撈所代表性的「服務為王」,為火鍋行業差異化樹立了一個榜樣,但同樣也面臨「過度服務」的爭議,並在近期推出「請勿打擾」的臺卡,給予消費者更多安靜就餐的空間。

湊湊的品牌差異化在這方面也有體現,其主打的是家庭聚餐以及商務宴請火鍋場景。不同於呷哺緊湊型座位設計,湊湊更強調私密性,門店光線調暗,在中式裝修風格點綴下,尤其顯得幽靜。

在產品端,湊湊也在嘗試融入更多創新元素進行品牌傳播。呷哺呷哺總裁趙怡曾分享稱,海鮮棒棒糖正是針對女性傳播特點而研發的。原因很簡單,吃火鍋有55%的女性,「大部分選餐廳的決定權在女士」,女性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看到一會後自然會拍照傳播。

引入茶飲產品是湊湊的另一個重要差異化所在,並推出了茶沙冰、茶拿鐵、茶奶茶等系列茶飲產品,定價從16元到26元不等,大體與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客單價相當。茶飲與火鍋,一向是「最佳搭檔」,既可以解膩解辣,也頗討年輕女性消費者喜歡。

茶飲的高毛利,也能幫助增厚湊湊的利潤空間,做到1+1>2的效果。但如今年湊湊在這方面也面臨著壓力,外部原因來看,伴隨近些年新式茶飲在全國的快速擴張,並且與湊湊選址類似,多落地於一線城市購物中心商圈,可替代性較高。

但終歸來說,湊湊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呷哺在中高端火鍋市場的布局缺失,同時也幫助分散單純依賴主品牌進行漲價,可能隨之帶來的高價格敏感度客流流失難題。

當然,無論是茶飲還是裝修,都在其次。湊湊之所以能夠取得今日體量,最核心還是可以享有呷哺成熟的生鮮供應鏈資源及資金支撐,從而「贏在起跑線上」。但湊湊多省份擴張的打法,包括2019年上半年新開的13家餐廳,仍以做大現有覆蓋地區密度為主,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效率。

呷哺對於湊湊的成長空間有著極高期待。趙怡近期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湊湊接下來擴張會進一步提速,並且湊湊整體營業額未來定然會超過呷哺,並且會與呷哺進行交叉布局,「呷哺先走,螺旋上升,然後湊湊發力。」

湊湊會讓呷哺更好嗎?

從定位、客單價來看,湊湊與海底撈不無相似之處,儘管沒有「海底撈式」的服務,湊湊仍然憑藉其差異化的品牌主張,在國內中高端火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但湊湊似乎並不打算對標海底撈,而是另有其它發展方向。

對於對標海底撈一事,趙怡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湊湊從未對標過海底撈,而是部分消費者或投資者習慣於這樣比較,但是雙方在定位、服務方式、客單價上都有區別。

在趙怡看來,呷哺呷哺未來未來某種程度會類似優衣庫,客群範圍廣,通過系統性管理,用優勢價格輸出高品質和設計能力。趙怡坦言,這種模式首先是節省人力,後續帶來物流成本的下降以及運營效率的提高。

同為火鍋連鎖代表品牌,呷哺與海底撈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落差,長期是業內討論的重點。但趙怡認為呷哺顯然是被低估了,她在百店慶上拿湊湊舉例,「湊湊今年年底才100家店,資本市場看好但是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湊湊快速擴張同時,呷哺近些年也在陸續進行門店2.0版本的升級。不同於1.0版本的橙色U型門店設計,2.0版本新門店回歸新中式裝修風格,同時用自助蘸料區取代過去的醬包,升級菜品來改善火鍋到店體驗。目前呷哺已經完成大多數門店的升級,截至2019那年上半年,有超過700家餐廳升級到2.0版本。

呷哺升級後的2.0門店,圖片來自於品牌官方

此外,呷哺還試著擴大外賣市場,擴大呷哺小鮮業務,同時推出即食產品呷煮呷燙。不過外賣業務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2018年上半年,呷哺為「呷哺小鮮」進行大量市場投放,並取得立竿見影效果,外送總體業務收入同比提升近120%。在這之後,儘管呷哺小鮮城市覆蓋面從2018年上半年的55個,提升至2019年同期的73個,但外賣業務同比增幅僅為19.0%。

除此以外,呷哺呷哺還在今年推出子品牌「in xiabuxiabu」,從定價來看,定位有點類似「湊湊單人版」,提供」一人一鍋+茶飲」的組合設計。

湊湊讓呷哺在品類跨界,以及火鍋新場景上嘗到了足夠的甜頭,而在這之後,呷哺也正試著將這種創新成為集團「新常態」,這種業務場景的創新未嘗不是一個好事,但在同店銷售端增長乏力當下,呷哺創新面前仍面臨不小的難題。

相關焦點

  • 四個月漲80%,呷哺翻身靠「湊湊」?
    在轉型的路上,呷哺公司一路狂奔,呷哺火鍋號稱已經升級到2.0時代,搶佔消費升級的紅利。 主打高端的新品牌湊湊火鍋經歷三年虧損後,從2019年開始扭虧為盈。呷哺公司最近的股市表現也很亮眼,從3月31日的5.8元半年時間翻倍到11.7元。呷哺的春天仿佛已經到來。
  • 36氪專訪 | 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
    對很多都市單身青年來說,想吃頓火鍋沒人陪,又嫌其他火鍋太貴,那呷哺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得益於「一人一鍋」的平價模式,呷哺在國內迅速打開了市場,也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火鍋企業。趕在2020年之前,也是上市五周年之際,呷哺完成了1000家門店的目標。
  • 36氪專訪|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下沉...
    對很多都市單身青年來說,想吃頓火鍋沒人陪,又嫌其他火鍋太貴,那呷哺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得益於「一人一鍋」的平價模式,呷哺在國內迅速打開了市場,也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火鍋企業。趕在2020年之前,也是上市五周年之際,呷哺完成了1000家門店的目標。過去兩年,它的平均開店增速保持在15%左右,開店速度明顯加快。
  • 呷哺呷哺CEO:公司股價存在低估 湊湊價值還未被釋放
    1998年,呷哺呷哺把「一人一鍋」的吧檯式小火鍋帶到北京。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連鎖火鍋第一股」。在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呷哺呷哺門店突破1000家。成為國內直營門店最多,也是第一家把中餐規模化的餐飲企業。而在2016年公司高速發展之際,公司推出了中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憩」模式。
  • 老虎證券:瘋狂開店的呷哺正在與海底撈漸行漸遠
    虛胖的呷哺:門店蹭蹭的開,就是看不見利潤市值腰斬之後,快火鍋之王呷哺呷哺公布了2019年的財務報告,數據上看,似乎跌的並不冤。 在過去的一年,呷哺集團開了243家新店,其中,呷哺呷哺189間,湊湊54間,店面總數合計1124家餐廳。
  • 湊湊到底比呷哺貴在了哪裡
    十幾年前第一次吃呷哺時,還沒等到下嘴,已是滿臉嫌棄。這清湯寡水的鍋底,飄著幾顆油珠珠,就是麻辣鍋底嗎?這菜品,怎麼這麼寒磣,四川火鍋裡的千層肚、麻辣牛肉、黃喉呢?當時的我大言不慚地對同學說:這火鍋店遲早要關門!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原來,他們為了應對海底撈的競爭壓力,推出了主打高端消費的子品牌"湊湊火鍋"。現在兩年過去了,其結果究竟如何呢?亟需彌補的發展漏洞呷哺呷哺是在1999年成立的,但最初這個帶有閩南特色的單人小火鍋發展卻並不順利。到了2003年非典爆發,乾淨衛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呷哺呷哺這樣一人一鍋的形式才開始受到歡迎並持續走紅,順勢開了多家分店,打開了全國的單人小火鍋市場。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同時,這也是「湊湊」誕生的原因,彌補呷哺呷哺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就目前來看,市場上主流的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海底撈在100元左右。由於海底撈的強大,導致整個火鍋行業人均消費水平最高也是在90元到100元之間浮動,幾乎沒有哪家火鍋品牌敢於挑戰強大的海底撈,而湊湊約為130元左右的單價定位,填補中高端的市場空白,勇氣可嘉,挑戰也大。
  • 呷哺呷哺淨利同比下降37.7% 多品牌運營可否「湊湊」
    力推網紅「湊湊」1998年,臺灣企業家賀光啟將風靡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吧檯式小火鍋引進大陸,在北京創立了呷哺呷哺。2003年「非典」喚醒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分餐制」成就了呷哺呷哺。除了獨特的一人一鍋的小火鍋模式,呷哺呷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性價比,人均消費不到50就能吃到撐。
  • 郟縣冢頭鎮「產業+就業」 挑起脫貧致富「大梁」
    郟縣冢頭鎮「產業+就業」 挑起脫貧致富「大梁」 2020-05-07 15:48: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 呷哺:大步擴店,淨利下跌
    淨利潤下滑並非無跡可尋,自2016年呷哺宣布轉型,淨利潤增速開始呈下降趨勢。門店升級改造,由「快餐」向「正餐」靠近,呷哺的轉型之路看上去並不順利。按說「一人食」正成為餐飲業的一大發展趨勢,為何「非典」期間逆襲的小火鍋,此刻卻陷入了增長瓶頸?
  • 他的火鍋以食材新鮮出名,有700多家店是海底撈3倍,現卻陷老鼠門
    在過去的6年呷哺的總營收都以百分之十以上的同比增長,截止到2018年6月,在全國有780家門店,是另外一個火鍋巨頭海底撈的3倍。但在近日濰坊的市民馬先生懷孕的妻子說在呷哺火鍋裡發現了一隻5釐米的老鼠,這件事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呷哺公司的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已經對該門店進行了調查稱沒有發現老鼠的痕跡,但廚房地板有水等問題對該門店進行關門停業整頓。
  • 「火鍋+餐飲」新模式,能帶湊湊走多遠?|每日新物種
    另外,湊湊宣布計劃將茶飲部分獨立開店,主打茶飲+點心,取名「茶米茶」。推薦理由1、 「火鍋+餐飲」的模式創新,觸發了火鍋市場的新機會,引導形成新的餐飲消費習慣。2、湊湊在呷哺呷哺之上的布局,發揮了自身在火鍋底料、物流配送、食材採購等核心能力延展方面的優勢。
  • 「湊湊」是湊合?顧客去「湊湊火鍋」就餐疑遇變質鍋底
    來源:華商報慕名前往西安曲江創意谷「湊湊火鍋」就餐,其間竟遇到變質鍋底,劉女士提到這一次覓食經歷,心情很複雜……「這麼大的店,開業才三天就出現鍋底質量問題,難道『湊湊』是湊合」?劉女士質疑。鍋底出現酸味,服務員承認鍋底變質12月16日下午18點,劉女士與朋友一行四人來到創意谷的「湊湊火鍋」吃飯,點了花椒雞湯和牛油鴛鴦鍋底。鍋底上來後,大夥發現雞湯味道有一股酸味。叫來服務員詢問,並經後廚確認該鍋底已變質。因其中有位哺乳期媽媽,出於安全考慮,劉女士與服務員交談過程中均有錄音為證。
  • 臺商講述呷哺成功之道:小火鍋裡的大講究
    臺商講述呷哺成功之道:小火鍋裡的大講究   一天賀光啟與朋友在火鍋店聚餐,他發現北京的火鍋還是以木碳為燃料的銅火鍋,大多三五成群,且吃飯會佔據大量時間。彼時,臺灣已經流行起電磁爐加熱的吧檯式分餐火鍋,但北京快餐市場還是肯德基和麥當勞二分天下。賀光啟覺得,出於環保和安全、中國人的口味需要以及都市上班族節省時省錢的需求,開分餐式小火鍋店,一定會受到歡迎。於是他果斷從臺灣購進幾十臺電磁爐轉行,一頭扎進了北京餐飲市場。
  • 呷哺呷哺推出旗下火鍋品牌湊湊火鍋 茶憩
    )宣布,公司旗下品牌湊湊火鍋茶憩今日正式登陸香港旺角MOKO新世紀廣場,以新穎臺式麻辣火鍋與臺式現搖茶飲組合打破傳統框架,引領行業創新,呈現最潮臺式餐飲文化風氣。   公司表示,是次香港新店開幕,湊湊將推出日本、美國和牛系列的限定涮品以及其他獨具創意巧思的菜式。
  • 呷哺呷哺:湊湊、調味料維持亮眼增速,有望迎業績+估值雙擊
    興業證券9月14日發布對呷哺呷哺的研報,摘要如下:20H1收入同比下降29.1%,但湊湊及調味料逆勢增長,表現亮眼。20H1公司收入19.2億元(yoy-29.1%)。19H1湊湊翻臺率達4.1次/天,表現亮眼。門店擴張:截至20H1,公司共有1117家門店,其中呷哺呷哺1010家,湊湊107家。20H1新開36家門店,呷哺呷哺31家,湊湊5家,關閉43間呷哺門店。翻座率:20H1呷哺翻座率為1.8次/天,湊湊為翻臺率為2.9次/天,分別-0.6次/1.2次/天。
  • 一人一鍋涮全球 呷哺呷哺做透火鍋市場
    與傳統大鍋的火鍋相比,一人一鍋的呷哺因為看上去更安全衛生而意外走紅,再加上較低的客單價,很快呷哺就俘獲了皇城根下那些匆忙的年輕人。自1998年在北京創立以來,呷哺呷哺始終秉持「一切以顧客核心利益為考量」的經營理念。
  • 火鍋賽道烽煙再起,突破1000家店的呷哺如何再升級?
    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認為,餐飲尤其是火鍋,最核心的競爭是在食材上。「呷哺每天幾十萬消費群體,一個人哪怕消費三兩肉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為了確保食材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呷哺呷哺開始著手在收購上遊廠商。
  • 張玉寧,武磊,韋世豪誰能挑起國字號大梁?
    張玉寧,武磊,韋世豪誰能挑起國字號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