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火鍋第一股"的光環,呷哺呷哺迎來了二股東的減持。
11月4日,港交所權益披露信息顯示,呷哺呷哺股東之一的GAP (BERMUDA) LIMITED及其一致行動人GENERAL ATLANTIC SINGAPORE FUND PTE. LTD以每股12.62港元的均價,出售呷哺呷哺6000萬股股份,套現金額7.57億港元。
此次減持後,GAP (BERMUDA) LIMITED對呷哺呷哺的持股佔比從19.14%下降至13.59%。
《消費與觀察》注意到,在2020年上半年,呷哺呷哺並無意外地錄得淨利潤虧損,而在三季度卻出現股價暴漲局面。
市場對呷哺呷哺業績的預期,並不能掩蓋這一"火鍋第一股"與競爭對手海底撈的差距。
150億港元和2800億港元對決
火鍋第一股,卻並未成長為火鍋第一巨頭。
在資本市場,中國大陸火鍋行業的頭把交椅屬於海底撈——這個由新加坡國籍持有者張勇等創辦的企業。
疫情影響的2020年上半年, 海底撈交出了一份虧損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6與額,海底撈實現營收97.61億元,同比下滑16.5%;實現淨利潤虧損9.65億元,同比下滑205%。
這也是海底撈上市以來首次虧損。而主打性價比的呷哺呷哺,也毫不例外,出現了虧損。
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營收19.22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27.13億元下滑29%;實現歸母淨利潤-2.52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下滑255.4%。
對比來看,呷哺呷哺的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了海底撈。
而在體量上面,兩者的差別更巨。截至11月4日收盤,海底撈每股股價報53.8港元,當日漲幅2.48%,總市值2851億港元。
與此同時,呷哺呷哺以2.77%的漲幅收盤,每股股價報14.1港元,總市值153億港元。單從市值衡量,海底撈是呷哺呷哺的18倍。
事實上,海底撈的高光,也讓呷哺呷哺羨慕不已。據中國網財經報導,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表示,呷哺呷哺下一步將發力中端及高端,用這兩個部分去覆蓋更廣的消費群體。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消費與觀察》注意到,截至2020年中,呷哺呷哺的流動資產僅有1.43億元,相比2019年上半年的2.93億元,下降一半。
這一家底,何以支撐呷哺呷哺的擴張計劃?
執行董事兼總裁套現1200餘萬港元
第二大股東減持之際,呷哺呷哺執行董事兼總裁趙怡也減持套現。
同樣是港交所發布的權益披露信息顯示,10月28日,趙怡以每股13.77港元的均價,減持呷哺呷哺91.28萬股股份,獲利金額1256.93萬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趙怡自2019年8月被委任為呷哺呷哺總裁,在此之前一直擔任該公司CFO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半年報發布後,市場對呷哺呷哺業績預期向好,該公司股價也一路走高。
2020年8月下旬,呷哺呷哺的股價在每股8.5港元左右徘徊,此後接連上漲截至2020年10月29日,每股股價最高報14.46港元,漲幅高達70%。
僅僅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呷哺呷哺月內漲幅即接近40%。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呷哺呷哺的翻作率持續走低,並於2019年達到2.4的低位,低於火鍋行業平均翻臺率水平2.5。
呷哺呷哺押注中高端火鍋市場的品牌湊湊,僅在2019年實現了盈利,此前曾連續3年出現虧損,並且湊湊在呷哺呷哺的營收版圖中佔比較小,更難以改變呷哺呷哺日漸走頹的業績。
股東高位大手筆減持,或許正透露出市場不容易察覺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