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概況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屬省會西寧市轄縣,地理位置在東經100°51′—101°56′,北緯36°43′—37°23′之間,地處青海省東部河湟谷地,祁連山南麓,湟水河上遊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海拔2280—4622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4.9度,極端最高氣溫35.6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26.1攝氏度,最大凍土深度114釐米,最大積雪厚度18釐米。年降水量523.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62.8毫米,全年降水天數168天,降水量最多在8月,最少在12月,年平均相對溼度56%。年內無霜期61—13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553小時,最大風速18米/秒。
全縣總面積3090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43﹪。全縣轄9鎮11鄉,2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2萬人,有漢、回、土、藏、蒙古等26個民族,各民族相懦以沫,團結和睦。
2011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3.88億元,縣屬固定資產投資32.7億元,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844.6元,完成社會消費零售總額10.4億元。
二、大通縣基礎設施基本情況
(一)鐵路:寧大(西寧—大通)鐵路(客貨)支線全長36公裡,與蘭青(蘭新)鐵路幹線在西寧市小橋站接軌。寧大鐵路支線運輸公司管內5站,與支線接軌的企業專用線17條、企業專有鐵路2條。縱穿縣境的蘭新鐵路客用幹線2014年建成通車。北川工業園西界址沿線有寧張鐵路孫家寨、長寧、陶家寨三個管內客貨站點。
(二)公路:全縣形成了「四縱三橫」的交通網絡格局,縣鄉公路連通全縣20個鄉鎮通鄉公路基本實現黑色化,公路裡程達到1192公裡。縣城距西寧市僅35公裡,距西寧飛機場約50公裡。227國道(寧張公路)、在建蘭新鐵路(蘭州—新疆)貫穿全境。寧大(西寧—大通)高速公路全長37公裡。大湟公路(長寧—多巴)全長27公裡,
(三)電網:現有330KV變電所2座, 110KV變電所5座, 35KV變電所7座,黃家寨變電所和景陽變電所以330KV輸電線路內連橋頭鋁電股份Ⅲ、Ⅳ、Ⅴ號機組火電電源,外接龍羊峽、李家峽水電電源。北川工業園有330KV、110KV階梯雙回電網, 110KV鮑家寨變電所可滿足近遠期項目建設需要。
(四)天然氣:現有澀寧蘭天然氣輸氣管道三條。一條從西寧已敷設至寧張公路30公裡,另兩條從互助縣城至大通橋頭鎮城區和北川工業園。金地燃氣公司縣城輸氣管道工程2010年10月建成並分戶供應。至大通管徑∮219,設計運行壓力4.0Mpa,實際運行壓力1.6 Mpa,工業用氣價1.86元/m3。近期天然氣供應能力1.52萬m3/h,遠期供應能力2.4萬m3/h。北川工業園年內將建成專供天然氣門站,可就近接通天然氣,保障項目建設運行。
三、資源概況
自然資源豐富,風能、太陽能、水力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境內野生動植物眾多,有珍稀野生保護動物白唇鹿、雪豹等20多種;黃芪、枸杞等藥用植物有160多種,蠶豆、蕨菜等50多種土特產品暢銷省外市場;全縣有天然沙棘林、白樺林12萬畝,已開發生產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樺汁營養保健飲品暢銷省外市場。
境內已探明礦藏有31種,其中煤、石英石、方解石、粘土等儲量可觀,品質高,易開採,用途廣泛,市場開發前景好。石英石的儲量居全國首位,以玻璃、矽酸鹽為主的民用、建材工業,以燒鹼、電石、聚氯乙烯為主的化工工業,以碳化矽、矽鐵為主的冶金工業等項目開發建設的首選地。
(一)煤炭:大通礦區煤炭保有儲量1.2億噸,主要用於工業發電和民用取暖。
(二)石英巖:青海省石英巖礦資源量居全國首位,礦石品位高。而大通縣石英巖礦產資源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的90%以上,主要礦床集中分布在大通縣娘娘山一帶的中元古界磨石溝組地層中,現已查明的礦山有大通縣窯溝石英巖礦、門洞灘石英巖礦、臥牛掌石英巖礦、柏木溝石英巖礦,可滿足工業矽用石英巖較理想的礦山有窯溝石英巖礦和門洞灘英巖礦,目前全縣石英巖礦開採量20萬噸,主要用於矽鐵和碳化矽原料。
(三)氯氣:境內現有化工工業副產品:氯氣約8000噸/年,青海宜化有限責任公司年產30萬噸離子膜燒鹼項目工程已建成投產,氯氣資源達20萬噸/年左右,可為下遊產業聚氯乙烯、鹽酸的化工項目提供原料。
(四)電解鋁:縣域內有中鋁青海分公司和橋電鋁業兩家企業,電解鋁產能達70萬噸/年。由中鋁公司投資的50萬噸電解鋁項目正在籌建中,可為鋁產品延伸項目提供原材料。
(五)水資源:大通縣水資源總量為67135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65650萬m3。大通縣地下水可開採資源量為16133萬m3(44.20萬m3/d)。塔爾、新莊的第四、第六水源是西寧市重要水源地,年供水能力8760萬m3(24.00萬m3/d)。
(六)農林牧利資源:大通縣是青海省農業大縣之一,巳躋身於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行列,是全國500個糧食大縣之一。耕地面積68.6萬畝,草原面積234萬畝,林地面積230.89萬畝,林木積蓄量166.3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8.1﹪。
(七)商貿物流資源:堅持實施 「商貿富縣」戰略,全縣巳形成多層次、相互配套、布局合理、服務功能齊全的城鄉市場體系,商業網點遍及全縣城鄉,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4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經營領域全方位拓展,並逐步走向規模化,成為全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八)人文資源:大通歷史悠久,從上孫家寨村出土的舞蹈紋飾彩陶盆等古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此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清雍正三年(1725)設大通衛,乾隆二十六年(1761)裁衛設縣。1949年9月9日大通縣解放,15日大通縣人民政府成立,直屬青海省人民政府。1966年劃為西寧市屬縣。1986年7月10日成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橋頭鎮距省會西寧35公裡,寧大鐵路由兩寧直達縣城,寧張(西寧一甘肅張掖)公路橫貫全境,勤勞的大通先民在此創造過博大精深的灼灼華章,是西寧通向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是國寶舞蹈紋飾彩陶盆的故鄉,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是西王母大展風彩的熱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今日大通,政通人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工業、商貿、基礎建設日新月異,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大通人將乘改革開放的長風,踏市場經濟的巨浪,願與天下英才、志土一道,再創輝煌。
(九)文化旅遊資源:大通縣被譽為:「中國·夏都生態園」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通生態旅遊納入全省生態旅遊精品線路,老爺山、察汗河、鷂子溝和娘娘山景區被命名為西寧市知名景區,是青海重要的生態文化旅遊基地。林連群峰的國家森林公園鷂子溝、察汗河景區,蒼茫遼闊的寶庫峽、碧波蕩漾的黑泉水庫,素有「北武當」之稱的老爺山、夕照流金、形神兼備的「西王母瑤池」娘娘山、蒼茫雄渾的明長城、青海野生動物觀賞基地、青海五大黃教寺院之一的廣惠寺等匯聚於此,令人留連忘返。這裡是西北高原閃爍著熠熠光華的明珠,是舞蹈紋飾彩陶盆的故鄉,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是西王母大展風採的家園,是民間花兒藝術之鄉。大通馬家窯(彩陶)文化,淳樸的土族、藏族、回族民俗風情,優美的高原自然風光和現代工業基地互相交融,給大通平添了無窮魁力,構成了美麗、神奇、多姿的旅遊資源特色,是理想的旅遊和避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