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程叫低頭看風景
引題
進到青海,有了重大發現。沒太平坦的路段,你總是要爬坡,這坡或長或短,或緩或陡,你要想繼續,總歸要爬過去。爬過去了,你還將迎來另一個坡。
今天的行程
日期: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路線:從大通縣出發,沿227國道一路向南,轉102省道經互助縣,到達西寧市。
裡程: 76公裡,累計2375公裡。
累計經過縣市: 45個
所見
大通縣城是狹長的南北走向,東西南三面環山,縣城裡新蓋的樓都老高。
青海這邊的縣城、鄉鎮,隨處都可見掛著國旗,很值得借鑑。
這是大通著名的老爺山,它還有一個山叫姥姥山,看來大通是娘家呀!
這是大通高速口的一個城市標誌,看上去像兩把鑰匙,但不知其何意,不過跟後邊的大煙囪,放在一起倒是蠻順眼的。
大通南部的耕地開發到了極致,很多山都開發成了耕地,說明這個地方雨水還是相對充沛的。
看來秋天是真的要來了,山上的樹葉都紛紛變黃了,如果再晚來半個月,估計這大自然顏色的層次感會更強。
進入到互助縣後,山上也不乏耕地。
仔細觀察發現這個山上都是黃土,後來查資料得知,大通和互助的這片區域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這樣的黃土非常多,開發成耕地的一些小山包也都是黃土。
黃土做牆,讓我想起了經過陝西黃土高原所看到的場景。雖然都是黃土地貌,但是這邊區域的植被卻非常好,跟陝西境內的黃土高原差異還是蠻大的。
互助縣是國內唯一一個土族自治縣,因此民居建築很有特色。土族是國內人數相對較少的民族之一,人數30萬左右,主要居住在青海的互助縣、大通縣。
這是一個土族的寺廟。他們信奉藏傳佛教,這個寺廟融合了漢藏寺廟的建築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這一路走來各省的新農村建設,看上去都做得蠻好的,各有自己的特色。互助縣的村委會叫辦公服務中心,也是村民的活動中心,裡面有很多運動健身的設施。
而且人家有的村兒整村兒都上樓了,比如這個海子村,這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絕對好於帝都N多倍。
人家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的,這不,村裡組織在森林裡面舉辦廟會。
從大通到互助是一路小上坡,到坡頂,看到了隧道的標識,心裡暗自高興。這幾天鑽了幾個隧道,發現省了好多力氣。否則的話,那就得盤來盤去盤到山頂。
這次到互助,不是順路,而是特意拐了個大彎兒到這邊的。本來想看看土族的文化風俗,而且導航就導到了這個土族故土園,還以為這是一個遺址,或者是保存完整的原始村貌,所以期待很大來到這兒。到了之後,首先就看到了這個大雕塑,心裡還有些小興奮。
後來發現這是政府主導建設的,以土族文化民俗為特點的大型旅遊景區,所以瞬間又失望了。
但既然來了,還是進去看看。更關鍵的是這兒還不收門票。也讓自行車進!
這是為遊客表演的大舞臺,主要表演土族一些傳統的生活習俗,比如迎娶新娘什麼的,進去的遊客每人還給帶上一哈達,這個習俗倒挺像藏族的風格。
這是典型土族傳統民居的風格,他們傳統的房屋都是木質結構的,而且做了很精美的雕刻配飾,當然了,這都是後建的。我轉了整個村,都沒有發現一個古老的木質結構建築。
這種民居的外牆結構也很有特點,而且院牆建的都非常高。
村裡這個小亭子建的,我覺得是最精緻的,不知道它是什麼用處。
對比一下,改造了和沒改造的大門兒。
這個小莊村兒在當地的知名度蠻高的,以土族民俗旅遊為特色,主要是以農家樂的形式接待遊客,主打柴雞和土豬肉,穿行在村中香氣撲鼻而來。
他們叫彩虹部落。
路上近距離觀察到莊稼地,這是青稞。看了好久,竟沒發現它和小麥有啥區別?
由它釀造的青稞酒,是互助縣的一個名牌,品牌推廣出去的有天佑德。
和寧夏一樣,青海也在做生態移民異地安置,這就是一個安置點兒,這種小村的建設,比自然村落要好很多。
跟移民安置相配合的,還有這樣的產業扶持。
從互助到西寧的路上,山上的植被就不那麼茂盛了。這可能跟氣候有關係。為了防止山上植被退化,都進行了退耕還林還草,山上也不允許放羊。
青海的地形變化是真挺大,昨天先是在草原上遊蕩,翻過了一座大山之後,下來就是寶庫鄉林區,路兩邊全是森林,結果晚上到大通之後,就變成了黃土高原地貌。今天也是在黃土丘陵中穿行一天。
早早就到了西寧,先是參觀了這座東關清真大寺。
再光顧一下這個人流攢動的網紅奶茶店。
有一種旅程叫低頭看風景
本次騎行以來出華北平原之後就是各種山路,所以每天爬坡是必然的修行。到青海之前,經歷過的大坡,要麼是距離很長但不陡峭,要麼是陡峭但距離不長。進入青海之後,連續爬了三天大坡,特點是又長又陡,有些路段坡度超過10度,稍用不好力腿就會抽筋。
對付這種大坡,特別是長達幾十公裡的長上坡,我總結出了一個心得,那就是把頭低下來,壓低身體重心,一步一步蹬,不要抬頭看上方,騎累了就休息,然後再次低頭往上騎。
當然了,我每天騎行的前一天晚上會把路線摸得很清楚,知道今天總共多少公裡,有多少爬坡路,直線爬升多少米。這些必須做到心裡有數,否則就像無頭蒼蠅亂騎一通,身心損傷都很大。為啥會身心損傷?因為如果搞不清路線,就不知道怎麼分配體能和時間,很容易導致體能透支,這樣對身體損傷是很大的,特別是做這種長時間的騎行。如果體能損傷很大,每天都搞得很疲憊,對心裡的打擊是更大的,將直接影響後續旅程的心情和信心。
爬坡的目標確定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低頭一步一步往上騎,而且蹬的過程要緩出力,按照自己相對較舒服的節奏進行體力輸出,那才能保證長時間的騎行。千萬不要搞突擊,突然間卯足了勁兒蹬一會兒,這樣很容易馬上就歇菜了。因為這是跟自己的大腿和膝蓋過不去。當然了,你跟他們過不去,他們也會跟你過不去。他們接下來就會罷工,所以你就得歇菜。
過程中最關鍵的動作就是把頭低下來,強迫自己把頭低下來,絕不要一直往上看,特別是上坡路非常清晰的時候,就是那種一道一道拐的盤山路。這樣你越看越崩潰,這種心理的崩潰直接傳遞到大腿上。它很配合的馬上就酸軟了,所以歇菜的可能性會非常大。即便是不歇菜,也很可能導致爬坡的時間嚴重增加,最後磨磨唧唧爬到坡頂發現天黑了,這時候麻煩就更大了,抹黑下坡風險更高。當然了,這也為你明天休息創造有利條件。因為身心疲憊之後,第二天很難再有狀態。
那把頭低下來有啥風景?其實沒什麼風景,不是看自己的腳,就是看車軲轆。但是真正的風景在自己的腦海中,這是一種身心歷練的風景,是一種陶冶自己的風景,這風景可能比旁邊的青山綠水更珍貴。
不過在國道的盤山路上爬坡真的不能東張西望,一定要看好路面。高海拔的盤山路況很不好,經常會有些坑坑窪窪,如果東張西望一不小心就掉坑裡了,很容易增加掉到山下的風險。
就這樣低著頭一步一步蹬,終究會蹬到頂的,到頂之後酸爽自然會消失,一種莫名的成就感就這樣來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千裡之行和九層高臺。
昨天爬坡休息的時候,看著路邊的羊群在吃草。這個羊吃草很有意思,跟爬坡挺像。它們就是一直低著頭在吃,一點點的向前推進,頭也不抬,除非是發現有危險才抬頭看看。它們這樣吃,一會兒就能吃飽。如果在這撮草上來一口,再走幾步在那撮草上來一口,估計一上午也吃不了多少。
後來想想,這個爬坡跟生活是一樣的。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坡兒。這些坡可能是波折,可能是困境,可能是打擊,也可能是看上去無盡的勞累。當然了,這些坡如果自己過不去,那麼你就歇菜。一個菜加一個菜的歇,這輩子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去了。所以要想不渾渾噩噩,那就得爬過去。怎麼爬?低下頭做自己的本分,看著自己的足下,奔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走著走著,一切都過去了,回過頭再看那還真的不是事兒,而且還會有一覽眾山小的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