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身邊的美,撥開烏雲見陽光
引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今天的行程
日期: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路線:從都蘭縣出發,沿109國道向南,在香日德轉向西方,到巴隆鄉。
裡程: 104公裡,累計2909.85公裡。
累計經過縣市: 49個
所見-自然篇
都蘭縣的政府部門相對比較低調,都建在城邊。
跟西部其他的縣城差不多,早晨8點多出發,縣城裡活動的人還不是很多。
縣城的學校很有特色,這個民族中學使用漢語、藏語和蒙語三種語言。
都蘭縣新建的博物館。這個縣歷史非常悠久,唐朝的時候就存在了,然後屬於土谷渾王國,後來又歸屬土藩。都蘭是藏語溫暖之地,溫暖適應的環境是古代先民們在此聚集生活,所以都蘭縣區內至今留存很多歷史遺蹟。
都蘭縣是浙江省對口支援建設的,這個展示中心就是浙江省援建的。
這城市標識也是三把鑰匙,跟那個大通縣挺像的。
在縣城邊發現這個工廠機器轟鳴,不知道是生產什麼的。但不管怎樣在這個地方還有工廠開工,實屬不錯。
在這裡農作物的生長基本也都是靠水源灌溉,所以渠道非常多,但這邊的水資源利用相比所經過的甘肅其他地方要粗放的多。路邊的樹林裡往往都是水,因為這個渠道跑冒滴漏的很多,水資源有些浪費。
這是這邊的普遍的特點,經常會看到山上有這樣的廟宇。
放這麼一個車的警示作用,比多少個標語都強。這個車就是在這被弄殘的。
騎了不到10公裡,開始下雨,於是趕快找地兒穿雨衣。然後剩下的九十多公裡,一路大風夾著小雨,那是真冷啊。這邊的溫度只有零上5度。
即使下著雨,也不影響我欣賞風景。這不又有新發現了,路邊都是這種野枸杞。果實還蠻多,個頭非常小,但吃起來甜中微微帶點苦味兒。其實枸杞還是鮮果好吃,但是鮮果很難運輸。
騎了大約20公裡就到了都蘭縣熱水鄉的地界。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古墓群,據考證這裡曾是吐谷渾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吐蕃墓葬。其中一號大墓是君王墓,有東方金字塔之名,據說向下有9層。那個電影《九層妖塔》就是以這個為原型。這個古墓群被嚴重盜掘,所以國家組織了搶救性發掘,但是只挖到了第幾層就停止了。都蘭縣境內有200多座古墓。沿著109國道綿延200多公裡,這印證了都蘭縣悠久的歷史。
當然了,這樣的地咱還是別去比較好。聽當地的藏民講,這個墓非常不一般,類似於圖坦卡蒙的金字塔。
歷史的滄桑,凍雨的洗禮。挨雨淋了,凍的我就這德行。
雨暫停,雲霧在山上蒸騰,積蓄力量,一會兒再下。
爬到一個山崗上,突然發現好多座雪山,很是驚喜、興奮,這一次離雪山非常近了。
這時候雨也不下了,索性就在此停下吃午飯,邊吃邊欣賞著雪山。當然了也是凍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
在這個戈壁灘邊緣,之所以能有大面積的農田,就是因為有這些雪山的存在,雪山融水形成河流,得以灌溉這個區域的農田。
此刻除了內心的聲音,寧靜的不能再寧靜。
騎了大約65公裡,再下一個山崗就到了都蘭縣第2個比較知名的城鎮香日德鎮。這個香日德也是藏語,寓意樹木繁盛的地方。
這個城鎮挺大,但還是顯得有些老舊。
這就是著名的香日德河,是北邊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水量特別大。這條河和其他幾條河流造就了青海中部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
香日德之所以這麼出名,還因為這兒有一個班禪行轅,歷代班禪中有很多都在此停留過,這個大殿是行轅中最古老的建築。
不過整個行轅還在建設當中。這裡邊也有僧人,但是來的遊客和信徒並不是很多,估計等整個修繕完畢之後,香火會興旺起來。
在高崗上可以看到這戈壁邊緣的一大片綠洲,所以香日德鎮號稱是柴達木第1鎮。
出了香日德,整個109國道就開始向西前行,來到了柴達木盆地的南沿,然後看到的就是這一望無際的祖國聚寶盆,神奇柴達木。
晚上7點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都蘭縣巴隆鄉。因為整個鄉在改造升級,國道封閉了,我一路推著走到小鎮。小鎮裡的賓館不多,正好趕上這兒有一個那達慕大會,賓館瞬時就人員爆棚了,好在俺來得早。
美不美,在於發掘
茫茫戈壁灘,果然不負眾望,確實是滿眼荒涼。到格爾木之前,我將沿著柴達木盆地的戈壁灘,並肩騎行。在這裡,烈日和強風兩個兄弟組合,加上高原環境,搞不好就會讓人頭疼欲裂。因為沿途的荒涼,極易讓人心情壓抑,加上經常性的逆風讓騎行變得非常艱難,所以有很多騎友在這段路選擇搭車去格爾木。我還是選擇自己騎吧。
不過說實話,騎這段戈壁灘開始的時候心裡真是不舒服。因為進入青海之後,從祁連山下來,綠色漸漸變淡,但主色調還是綠的,但自從進到茶卡,這主色調變黃,而且天空中那藍天總有一層迷霧遮蓋著。當然了,茶卡的賣點是鹽湖,鹽湖中的景致倒是讓人難以忘記,這自然天成的奇蹟總會讓人忘卻自己已經身處戈壁灘,但大部分人到茶卡之後就會撤了,很少會向西行。我必須向西出發。
前天從茶卡出發進山之後,那光禿禿連綿不斷的高山,搭配強烈的冷風,讓我心情低落,直接影響騎行的動力,導致體力的下降。所以過了一個山口,在一小橋上停了車。為什麼在小橋上?因為整個路段沒有護欄,把車停在路邊,很有可能被風吹到溝裡,而且大貨車快速通行帶著風也很有可能把車颳倒了。早晨吃的那個小包子早就消化完了,停車之後,就趕快吃點東西補充體力。
邊吃邊想,如果這一路都這麼痛苦的騎那肯定不爽,能不能以欣賞的心情去對待這樣的環境呢?想著我就開始環顧四周,努力去發現其中的美。於是馬上就有個問題縈繞在心中,什麼是美呢?這個問題頓時難住了自己。可能是大家都認為美的才是美,比如茶卡鹽湖,大家慕名而至,大部分人還是對它特有的美感到震撼,一部分不覺得那麼好的,只是因為跟他的心理期待有差距,終歸他還是覺得它很美。那麼大家都不讚嘆的,或者都不願來的,比如這戈壁灘,它真的不美嗎?這時候想起了老子的那句疑問: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與不美,善與不善,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怎麼去評判。在看上去不美的事物中去發現它的美,苦中作樂,不也很有意思嗎?
好像頓悟了,不管多艱難,努力發現環境中的美,把它拍攝下來,把它印在心裡,修行即在此。看到光禿禿的黃山中有一座紅色的山,這就是一種美;看到滿眼荒蕪中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在群山中穿梭,這又是一種美;看到羊群在山上努力尋找可吃的青草時,這也是一種美;看到那奧巴驢和它媽在幽谷中望著我這個過客時,這還是一種美;當穿行在那3600米海拔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看著它與天邊交融,感覺自己在天邊騎行,這種美就無以言表了;看到路邊那一叢叢野花在風中搖曳,閉上眼睛呼吸那淡淡的花香,聽著小夥伴演奏的天籟之音,這種美突然變得極致。看到那個藏族兄弟在烈日下三步一叩首,走在自己朝拜的路上,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美。
就這樣,一路騎行,一路欣賞,遇見就是風景。戈壁灘你真的很美。大自然創造了你,賦予你的美,你的美就呈現在那裡,讓各種過客對你欣賞。所以那天雖然是130公裡的路程,但因為欣賞著戈壁各種美,後來心情非常的愉悅,一路騎過來雖略顯疲憊,但也充實和快樂,休息之餘還在慢慢的回味。
其實人生跟騎行也差不多哈,不斷在行走,不斷有所見,只不過是有的人見的多一些,有的人見的少一些。當然我們每個人心裡邊都期待能見到美好的事物,能碰到美女,見到美景,吃到美食。但估計誰都不會天天見到那些普世的美,倒是普世的不美還有可能天天邂逅。可能那些不美讓你的內心添堵,又增加煩惱,那這趟旅程該有多痛苦呢。倒不如發現既有的美與不美,拋棄一些普世概念,那些以前看上去不美的事物可能也就美了。當然了,關鍵還是在乎於心,只需要用心去體會,換位去思考、去理解,也許會發現各種極致的美,陰雨中也會感受到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