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星遙感監測顯示:今年春季北京沙塵不會比正常年份頻繁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倪元錦)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日前基於MODIS衛星數據遙感,測算植被覆蓋指數和積雪指數,分析了近期北京上遊沙源地植被覆蓋及積雪覆蓋等狀況,對春季沙塵趨勢進行了預評估,認為若無極端氣象條件影響,今年,北京的沙塵天氣不會比正常年份頻繁。
-
我國完成最新溼地分布遙感圖:溼地面積減少
記者今天(4日)從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歷經3年,通過對1200餘幅陸地衛星影像和1400餘幅國產中巴衛星數據處理,我國完成了3期全國溼地分布遙感製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近20年間我國溼地總面積減少了11.46%,由1990年的36.6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008年的32.4萬平方公裡。
-
遙感衛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精準識別農田中的種植作物,尖山農場及周邊區域的土地上,玉米、大豆相間種植。衛星遙感還可以通過紅外光、近紅外光觀測植物葉綠素水平的變化。地面植被生長越好,反映在數據製圖中則綠色更深更濃。▲上圖為黑龍江省尖山農場作物分布圖;下圖為6月與8月作物長勢監測圖。
-
《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發布 園區荒漠...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發布《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公報》顯示,園區荒漠化面積減少,與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輕度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31.92% 、16.23%和8.12%。
-
水庫騰出庫容 衛星遙感助力 河南防洪這樣做
要強化監測預報和會商研判,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加強調度運用,確保水庫、河道萬無一失。要落實「縣鄉村組戶」五級責任人,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相關新聞: 衛星遙感助力河南防洪減災 分析顯示:河南省淮河流域受災區域從211平方公裡減小至130平方公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力文 通訊員 陳慶賀 河南省淮河流域洪澇受災面積從211平方公裡減小至130平方公裡,固始縣、淮濱縣受災較重……8月6日,記者在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的電腦大屏上看到
-
全國溼地分布遙感製圖完成
北京師範大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宮鵬研究員介紹,作為「地球之腎」的溼地是目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並與海洋、森林一起並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但近200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不斷加劇,溼地面積不斷減小。準確、及時地掌握溼地的分布狀況,對監測、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據了解,我國溼地調查以往通過逐級面積匯總完成。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遙感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 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是指衛星地面接收站、用於數據中繼的通訊衛星等遙感接收到地物目標電磁波信息,記錄在膠片或數字磁帶上。從遙感衛星向地面接收站傳輸的空間數據中,除了衛星獲取的圖像數據以外,還包括衛星軌道參數、遙感器等輔助數據。
-
衛星影像中的「雪後通遼」
11月17日至19日,通遼市出現入冬以來最強雨雪天氣,中部和南部地區18日夜間出現暴雪到特大暴雪,多站日降水量突破同期歷史月極值,部分地區積雪深度超過30釐米!讓我們一起通過衛星影像看通遼吧。降雪前降雪一天後,城區幾乎被積雪全覆蓋降雪三天後,積雪覆蓋面積有所下降,部分街道仍然可見白色積雪降雪六天後,城區主要街道積雪基本清除高分衛星內蒙古通遼分中心利用近期衛星遙感數據資料,對全市積雪覆蓋情況進行監測分析,監測結果顯示,截至11月25日,通遼市積雪覆蓋面積32972平方公裡(雲覆蓋區域未統計)。
-
我國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監測實現天、空、地全覆蓋 有效支撐監管
監測範圍不斷擴展,有效支撐自然保護地監管2009年衛星中心成立之初,就開始肩負起了自然保護地遙感監管的職責。「剛開始,遙感監測手段主要應用到自然保護區晉升方面,為自然保護區評審提供技術支撐,之後不斷發展壯大。」衛星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博士劉曉曼介紹說。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全球城市面積20...
這些公眾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衛星遙感觀測地球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
衛星遙感「最後一公裡」亟待破解
遙感衛星是幫助人們從天上「遙遠的感知」(觀測)地面的「眼睛」,這一隻只「天空之眼」高掛太空,「遙望」大地,拍攝傳回的一景景高清影像,讓決策者坐在辦公室裡就可以看雲捲雲舒、颱風運動、黃河狂舞、大地萬千,還可以利用「太空之眼」監測各類自然災害…… 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社會需求,成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進行預報和評估的利器,每年挽回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美元
-
利用人工智慧分析衛星遙感照片,山東聯合阿里抓違章建築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比新舊兩張衛星遙感照片,就能讓違法用地與亂佔耕地無所遁形。而在新技術使用前,以往遙感影像分析都需要國土資源部門的監測專家利用人眼,在照片上一棟一棟建築物逐一比對,這個過程可能耗時數月。
-
衛星遙感影像監測汶川地震前後景象[組圖]
2008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縣 中國科學院遙感所所屬北京國遙萬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於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區最新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數據以及5米雷達數據。國遙萬維根據NSPO及中國臺灣「國立」師範大學NUTU積極為國內重大災情及時提供的原始影像數據,截至5月15日凌晨,已經完成北川東部、安縣北部真彩色衛星影像圖的處理與分析,完成茂縣、什邡、都江堰及成都雷達衛星影像採集與處理。以上是震前震後衛星遙感數據對比分析,從圖中可清楚看到其中對比情況。中新社發國遙萬維攝
-
中科院遙感地球所:讓國產陸地衛星「玩得轉」—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僅21家部委就提出了144項業務需求,全部涉及衛星遙感應用。 然而,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氣象海洋衛星的定量遙感應用廣泛,但陸地衛星定量遙感卻一直是個難題。 作為中國最大的遙感與對地觀測研究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科研團隊決心突破這一難題。
-
高景一號遙感衛星傳回高清影像:解析度可達0.5米
高景一號01組兩顆衛星於2016年12月28日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已在530公裡的軌道高度上運行2個多月。經在軌測試,初步結果表明:高景一號衛星影像清晰,輻射解析度達到11位/像素,無需地面控制點的幾何定位精度達5~8米,高程相對精度達到1米,對較大面積區域的單次過境採集能力達到60*70公裡,每天的拍攝能力達到90萬平方公裡以上。
-
從衛星遙感影像 看江西「熱」起來
近日,江西省利用衛星對南昌、九江、上饒等地,進行了遙感監測對比,影像結果顯示,江西生產熱度變高、生活速度加快。江西已從復工復產邁向滿工滿產,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步入正軌。滿工滿產 工業區域熱力值增高熱紅外衛星影像,是利用遙感衛星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拍攝的畫面,顏色越紅代表熱異常數量越多。這是兩張分別拍攝於今年 2 月和 4 月底,南昌經開區的熱紅外衛星影像,我們可以看到顏色對比非常明顯。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
但是,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需要打破信息互聯互通的壁壘,實現多星多源多種遙感數據的融合共享,構建「最強大腦」,才能使遙感技術得到深度應用,讓衛星「天眼」更顯神通——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一顆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
-
衛星遙感影像記錄澳門20年變遷
12月19日,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發布了「海洋一號C」(HY-1C)、「高分一號」等衛星拍攝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多幅衛星遙感影像圖,展示以衛星視角記錄的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發生的變遷。「從1999~2019年的長時間序列遙感影像圖可以看到,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中心副主任劉建強說。
-
國土資源衛星遙感「一張圖」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
半島記者 於紅靚近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土資源衛星遙感「一張圖」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據悉,在國家測繪局衛星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積極探索國土資源監測監管新模式、新方法,於2017年初啟動了國土資源衛星遙感「一張圖」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