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慧分析衛星遙感照片,山東聯合阿里抓違章建築

2020-12-18 澎湃新聞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比新舊兩張衛星遙感照片,就能讓違法用地與亂佔耕地無所遁形。而在新技術使用前,以往遙感影像分析都需要國土資源部門的監測專家利用人眼,在照片上一棟一棟建築物逐一比對,這個過程可能耗時數月。

近日,山東省淄博市國土資源局通過與阿里巴巴合作,在全國首次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衛星遙感照片的自動分析識別與比對,大大提高了國土資源監察、執法的工作效率。將原先需要幾個月的遙感照片分析縮短至一分鐘,將國土監察從事後處罰轉變為事中幹預的工作模式。

2018年6月,中國發射了高分六號光學遙感衛星,為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提供了又一重要的遙感數據支撐。但遙感影像的獲取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快速、及時、低成本的從海量的遙感衛星照片中提取出違章建築、亂佔耕地等執法信息,服務於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城市規劃。

阿里衛星遙感及航空影像AI識別

據了解,這套系統使用了阿里巴巴機器智能技術實驗室深度學習團隊開發的「衛星遙感及航空影像識別方案」,基於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框架,山東省淄博國土資源局可以實現了實時的人工智慧遙感影像自動分析,以及新增建築與土地使用變化情況預警。

淄博國土資源局執法人員稱,目前的衛星遙感影像分析主要依賴以人為核心的傳統對比方式,耗時長,智能化和自動化程度低。就淄博5965平方公裡面積,一次遙感照片比對往往需要1-2名專業監測專家耗時3個多月。這極大限制了國土資源管理效果與執法時效性。

有了新技術後,從以往只能按年度進行衛片核查的現狀,改為以月為單位的衛片核查。通過大幅提高監察頻率,讓違法用地無處遁形,使耕地、基本農田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據阿里透露,未來該解決方案還將提供從原始衛星數據批量處理,到最終分析利用的端到端解決方案。通過將人工智慧與森林保護、環保監察、土地執法、水利監測、無人機巡查等領域的結合,展現人工智慧賦能的巨大潛力。

相關焦點

  • 一隻AI眼保護北京百萬畝農田,達摩院衛星影像分析被聯合國點讚
    作為聯合國主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地理信息大會,中國技術與中國經驗為世界提供了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其中阿里巴巴達摩院研發的衛星遙感影像AI分析系統,被多國政要點讚。AI技術正彌合地理空間信息鴻溝,衛星遙感影像AI分析技術,把很多部門的工作人員從幾個月的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幾分鐘就能完成任務。「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位國土資源部門的人士總結。
  • 遙感衛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精準識別農田中的種植作物,尖山農場及周邊區域的土地上,玉米、大豆相間種植。衛星遙感還可以通過紅外光、近紅外光觀測植物葉綠素水平的變化。地面植被生長越好,反映在數據製圖中則綠色更深更濃。從8月15日衛星遙感數據中可以看到,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倒店鄉中稻生長態勢良好。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青島西海岸新區用好衛星大數據 為城市治理全面賦能
    (原標題:青島西海岸新區用好衛星大數據 為城市治理全面賦能) 為推進城市治理數位化程度
  • 達摩院衛星影像分析兩奪世界第一 海外國土資源官員「求分享」
    大會上,達摩院宣布,在全球遙感影像智能分析大賽DeepGlobe上聯合高德團隊再奪兩項冠軍——在遙感圖片道路網絡識別、土地用途識別上達到世界最強。DeepGlobe是全球最權威的衛星影像分析大賽,Uber(優步)、馬裡蘭大學、清華大學等在內的全球頂尖研究團隊都參與其中。
  • 全國「最高」的視覺競賽,華為Atlas打通遙感圖像智能分析任督二脈
    地圖數據又離不開遙感技術。通過飛機、無人機、衛星拍攝的大量照片應該如何處理,得到房屋、道路的數據,才能變成我們手中的App?單靠人力顯然是不能完成的,這個過程離不開人工智慧中的計算機視覺(CV)技術。遙感技術和當今AI領域最熱門的主題息息相關。遙感照片數據處理集結了CV領域的幾大核心問題:圖像分類、目標識別、語義分割等等。
  • 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
    1.通用遙感圖像處理系統  (1)遙感圖像處理系統GeoImager  GeoImager是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由武漢吉奧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武漢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組織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遙感數據處理平臺。該系統除具有常規的遙感圖像處理功能之外,具有高光譜數據處理、遙感影像融合、雷達數據處理、基於衛星遙感影像的DEM生成等功能。
  • 遙感考古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利用航空影像、衛星影像以及淺層地球物理方法(探地雷達等)尋找考古遺蹟以及對考古遺蹟進行高解析度無損探測等;為給考古發掘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據,開展了「高解析度地球物理及衛星遙感在考古資源評估中的集成研究」和「安陽洹北商城的遙感考古與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原國家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對寧夏全境的古長城及北京長城做了航空攝影測量及分析工作。
  • 京杭大運河全長1710公裡 衛星遙感測出精確數據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所測量後得出最新結果  京杭大運河全長1710公裡  京杭大運河到底有多長?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所劉少創課題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重新量測了這條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長的大運河,得出精確答案:京杭大運河總長度為1710公裡。
  • 衛星遙感「最後一公裡」亟待破解
    遙感衛星是幫助人們從天上「遙遠的感知」(觀測)地面的「眼睛」,這一隻只「天空之眼」高掛太空,「遙望」大地,拍攝傳回的一景景高清影像,讓決策者坐在辦公室裡就可以看雲捲雲舒、颱風運動、黃河狂舞、大地萬千,還可以利用「太空之眼」監測各類自然災害……  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社會需求,成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進行預報和評估的利器,每年挽回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美元
  • 中國「高分四號」突破遙感衛星技術五個「首次」
    記者從抓總研製高分四號衛星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該衛星在軌正常運行,正在進行載荷測試,成像效果良好,達到預期目標。中國突破了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五大關鍵技術。遙感衛星總體設計技術首攀高軌之峰進行高軌道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設計,世界上尚沒有工程實施的先例。與低軌道相比,設計技術面臨著眾多新難題。
  • 衛星遙感影像處理軟體進口將受限 業界呼籲全面啟動國產替代
    1月6日,一位衛星遙感領域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國外遙感軟體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仍然佔據國內主流市場,廣大用戶形成了使用習慣,不少政府部門為兼容已有系統,還在繼續採購甚至指定採購國外軟體,所以我國還有大量關鍵系統仍然使用國外遙感處理基礎軟體。
  • 京冀合作利用遙感技術服務農業生產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趙紅梅)近日,北京市農科院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石家莊市藁城區,利用小型便捷式速測設備和遙感技術,對玉米各項生理數據進行田間數據採集和監測。通過數據採集及測定得出結論,指導生產。這是京冀合作探索利用遙感技術服務農業生產的一個縮影。衛星遙感技術能實時、快速、客觀地獲取大範圍糧食作物生長全程動態監測信息,可以實現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苗情長勢、氣象災害、病蟲害、產量品質等方面的多尺度時序監測。
  • 「AI+遙感」來了 深企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城市管理添新能力
    近期,由商湯科技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提供技術支撐的人工智慧搜索視覺分析平臺正式上線,從數據匯聚、共享服務,到各類遙感解譯工作,為政府決策和部門業務提供科學、精準、全方位的數據與人工智慧視覺分析能力支撐,助力城市管理,讓青島美麗永存。據介紹,青島山海形勝,腹地廣闊。
  • 透過「天眼」瞰滄海 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揭牌儀式在煙臺...
    2019年7月,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山東省海洋局籤署《關於共同推進海洋衛星遙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依託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建設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山東數據應用中心高標準完成實驗室改造、硬體採購和海洋遙感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工作,完全具備遙感應用基礎條件。
  • 北京一號小衛星為京城守水
    15日,負責小衛星運營的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智勇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透露,市科委和市水務局已聯手啟動水資源遙感動態監測研究科技項目,一旦本市出現水源告急,小衛星將提前拉響警鈴。  如今,已正式進入超期服役期的北京一號小衛星,並未因「年事已高」而放慢工作節奏,反而在本市一些重大科技項目中勇挑大梁。
  • 內蒙古攜手銀河航天:明年發射玉泉一號AI試驗衛星
    網易科技訊11月24日消息,由內蒙古發改委、北京市投促局、呼和浩特市政府、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的「2017年內蒙古現代服務業推介會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現代服務業項目(北京)洽談會」在北京召開。
  • 衛星遙感+AI,罌粟花識別|美國加州罌粟花爆發
    衛星就可以帶你這麼做。當然,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用衛星賞花了,上次已經帶大家看過江蘇興化的油菜花,這次繼續告訴大家用衛星看罌粟花是什麼感覺。除了Landsat 8衛星捕捉到的景象,美國衛星公司Planet也發布了一張今年4月28日羚羊谷罌粟花保護區的衛星影像。
  • 我國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監測實現天、空、地全覆蓋 有效支撐監管
    作為國家生態保護監管的主要技術支持單位,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以下簡稱衛星中心)利用天地一體化技術手段,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監測工作,有效支撐著自然保護地監管,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
    但是,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需要打破信息互聯互通的壁壘,實現多星多源多種遙感數據的融合共享,構建「最強大腦」,才能使遙感技術得到深度應用,讓衛星「天眼」更顯神通——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一顆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