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8月25日7時5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兩顆北鬥導航衛星。 梁珂巖攝

  (新華社發)

  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文明、「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科學防災減災等領域應用廣泛,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但是,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需要打破信息互聯互通的壁壘,實現多星多源多種遙感數據的融合共享,構建「最強大腦」,才能使遙感技術得到深度應用,讓衛星「天眼」更顯神通——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一顆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領域,成為預報、評估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利器,每年可挽回自然災害損失數百億美元。

  要讓衛星遙感「天眼」發揮更大作用,多源遙感數據融合是發展趨勢。然而,我國衛星遙感信息缺乏互聯互通,制約了遙感技術的深度應用。如何打破行業壁壘,破解「最後一公裡」難題?

  七成衛星影像已國產化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由於我國缺少可靠遙感數據源,甚至出現多個部門同時購買相同國外遙感數據的現象。」近日,在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主辦的「遙感應用技術論壇」上,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宋超智說。

  過去,由於我國缺少自主遙感衛星,數據主要靠從國外購買。隨著需求增加,當時國內出現了許多國外衛星代理公司。購買一幅遙感影像多則3萬多元,平均也要1萬元左右,而且數據無法自主可控。我國每年花在購買國外遙感影像方面的費用不計其數,甚至還有很多是重複購買,浪費了大量資金。

  10年後的今天,通過不斷創新和攻關,我國遙感數據源得到了極大豐富,衛星影像高精度無地面控制精確處理等技術也取得了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龔建雅介紹,我國光學遙感衛星應用完全能夠滿足國內外測圖、土地調查、變化監測、國家災害應急和國防安全等重大需求,衛星影像的國產化率已經從十幾年前的10%,提高到了現在的70%以上。

  近年來,我國遙感數據源獲取能力大大提高。僅今年就有多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1月份,高景一號03和04星、吉林一號07和08星;3月份,高分一號02、03和04星;4月份,珠海一號02組共5顆星;5月份至7月份,高分5號、6號和11號。

  實際上,遙感衛星家族也在不斷擴大。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介紹,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氣象、海洋、高分、資源、環境等對地遙感觀測衛星系列,商業遙感衛星系列也發展得非常快。其中,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作為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的重要成員,已成功發射了17顆,目前有8顆在軌運行,且每個衛星都獲得了大量遙感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國內市場上國外衛星數據價格大幅降低,解析度低於2米的衛星數據已基本退出市場。

  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

  目前,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遙感衛星提供智慧力量,各行業的遙感應用需求旺盛。在生態文明、「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科學防災減災等領域,都需要遙感技術和數據支撐。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區域多沙漠、海洋、高原、山地,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遙感衛星可對這些區域開展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清晰地捕捉災害變化。許小峰表示,目前中國風雲二號H星已定位於東經79度印度洋赤道上空,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氣象遙感監測服務,但深層次的大氣、陸地、海洋遙感服務產品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發。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佔比最大的災種,遙感技術可提供大範圍、高時效、直觀精確的各類產品,為氣象監測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也迫切需要精細化的遙感服務,精準監測植被變化、地表溫度、霧霾、沙塵、乾旱、火情、水情等。

  許小峰告訴記者,目前衛星遙感亟待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信息共享、互聯互通;二是深度開發應用。當前,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分散在氣象、海洋、環境、減災、測繪、地震等各個部門,如果能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才能得到更好的應用。

  衛星遙感信息應用遠不止對衛星雲圖「看圖識字」,通過數值計算、定性定量分析等手段,還可以發現和識別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例如,著名的歐洲數值天氣預報中心通過對信息有效整合處理,數值預報水平位居全球第一。

  「一定要打破信息互聯互通壁壘,將分散的遙感數據轉換為各行業、各部門、每個科技人員都能方便獲取和使用的數據信息,實現多星多源多種遙感數據融合共享。」許小峰說。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

  由於核心元器件受制於國外,我國遙感衛星定位精度曾長期停留在300米左右。「經過20年發展,目前影像空間解析度已達到1米至0.5米。」龔建雅說。但在無地面控制情況下,高程精度還沒有解決,只能做到300米;在有地面控制情況下,精度也比國外差1至2個數量級。

  龔建雅率領研究團隊藉助資源三號衛星開展遙感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在無控制點國外測圖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高解析度遙感信息要素提取方面,採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取率達到98%,與手工作業相當。

  「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遙感應用技術自主創新還存在不足。」許小峰表示,在這一領域,目前我們較多地採用了歐美技術方案。雖然國家衛星中心針對風雲三號和風雲四號氣象衛星資料開發了SMART和SWAP氣象應用專業軟體,航天宏圖公司也開發了遙感圖像處理國產通用軟體PIE,但面對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還遠遠不夠。

  宋超智說,我們要全力提升影像處理的實時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打造有效利用遙感數據資源的核心技術和軟體平臺,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全面拓展遙感技術在關係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的應用。

  據透露,自然資源部高度重視遙感應用工作,近日正在整合原一部三局的3支遙感隊伍,開始籌建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徐 紅)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衛星遙感「最後一公裡」亟待破解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一顆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  其實,通過不斷創新和接續攻關,10年後的今天,我國遙感數據源得到極大豐富,衛星影像高精度無地面控制精確處理等技術也取得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龔建雅介紹說,我國光學遙感衛星應用完全能夠滿足國內外測圖、土地調查、變化監測、國家災害應急和國防安全等重大需求,衛星影像的國產化率已經從十幾年前的1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
  •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有望降低對國外的數據依賴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訊(見習記者 林煥新)9月12日,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代號:BNU-1)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洞察天下的中國對地觀測衛星
    我國非常重視保護世界環境,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空間衛星,在氣象、環境和資源等多個方面,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號稱「千裡眼」的對地觀測衛星(也叫遙感衛星)站得高,看得遠,是一種利用衛星上所裝載的各種遙感器對地球進行連續、快速、大面積的詳細觀測的應用衛星。
  • 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達到0.65米
    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達到0.65米 2019-12-10 1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 探討我國高分衛星與遙感產業發展
    圍繞這一話題,11月24日下午,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邀請了10多名高分專項應用總師代表、優勢行業應用代表、優勢區域應用代表、骨幹企業代表來到海口,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取得的創新成果、應用成效展開探討交流。
  • 我國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監測實現天、空、地全覆蓋 有效支撐監管
    監測範圍不斷擴展,有效支撐自然保護地監管2009年衛星中心成立之初,就開始肩負起了自然保護地遙感監管的職責。「剛開始,遙感監測手段主要應用到自然保護區晉升方面,為自然保護區評審提供技術支撐,之後不斷發展壯大。」衛星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博士劉曉曼介紹說。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遙感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 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是指衛星地面接收站、用於數據中繼的通訊衛星等遙感接收到地物目標電磁波信息,記錄在膠片或數字磁帶上。從遙感衛星向地面接收站傳輸的空間數據中,除了衛星獲取的圖像數據以外,還包括衛星軌道參數、遙感器等輔助數據。
  • 海洋日報|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擬下月升空
    在當天舉辦的第一場論壇上,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徐芑南等5位院士,講述了我國科技領域的創新成果。「向陽紅03」船遠赴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向陽紅03」船8月13日從廈門起航,赴太平洋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夏季水體綜合調查任務。航次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預計用時90天,分2個航段。
  • 「天空之眼」在中國 遙感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全面的對地觀測系統。  「天空之眼」睜開,從另一個高度來重新審視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大地和廣闊的海域,一切都正在改變。  懸在天上的眼睛  在人造衛星領域,「通導遙」即通信、導航、遙感是衛星應用最主要的3個方向。
  • 我國海洋衛星事業回顧與展望
    從海洋水色業務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海洋動力環境業務衛星(海洋二號B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使用,到中法海洋衛星(CFOSAT)星地系統具備業務化運行條件,再到海洋一號D衛星、海洋二號C衛星研製完成……2019年,我國海洋衛星觀天探海的腳步更加穩健。
  • 我國民用最高清衛星圖出爐:機場跑道線清晰可見
    經過9年研製建設,高分專項工程初步構建起了我國穩定運行的高分衛星遙感系統,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時、時空協調的對地觀測能力。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由高分專項實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已基本形成涵蓋不同空間解析度、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周期的高分數據體系,與其他衛星遙感數據相配合,為高分遙感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提高了我國天基對地觀測水平。
  • 衛星遙感影像記錄澳門20年變遷
    12月19日,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發布了「海洋一號C」(HY-1C)、「高分一號」等衛星拍攝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多幅衛星遙感影像圖,展示以衛星視角記錄的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發生的變遷。「從1999~2019年的長時間序列遙感影像圖可以看到,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中心副主任劉建強說。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交流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高分」打造「數字...
    ■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李愛美如果想給地球拍照,遙感衛星就可以做到;如果想給地球拍3D大片,需要找解析度最高的立體觀測衛星——高分七號衛星。通俗來說,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
  • 中科院遙感地球所:讓國產陸地衛星「玩得轉」—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僅21家部委就提出了144項業務需求,全部涉及衛星遙感應用。 然而,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氣象海洋衛星的定量遙感應用廣泛,但陸地衛星定量遙感卻一直是個難題。 作為中國最大的遙感與對地觀測研究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科研團隊決心突破這一難題。
  • 中國首顆高軌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將為地球拍「大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張洪太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是建立中國戰略性空間基礎設施的重大工程,對確保中國空間信息資源自主權有重要意義。」  張洪太說,作為世界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分辨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可利用長期駐留固定區域上空、快速指向調整能力、靈活的任務編排等優勢,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高精度觀測,第一時間持續穩定地獲取監測數據。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召開
    宋超智在開幕式上指出,當前遙感數據海量增長,行業需求極速擴張,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遙感應用領域既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又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技術瓶頸問題,每年舉辦遙感應用技術論壇意義重大。我國正加速構建全球最大對地觀測體系,測繪科技正在深度跨界融合。隨著5G技術和「衛星+AI」發展,將極大推動未來實現通導遙一體、衛星在軌解譯、遙感圖像處理智能化,實現衛星凝視成像、動態跟蹤目標等應用。要傾力推動遙感軟體國產化和應用產業化,形成產學研用國產遙感軟體的市場氛圍,推動我國遙感技術創新發展。
  • 衛星遙感影像處理軟體進口將受限 業界呼籲全面啟動國產替代
    1月6日,一位衛星遙感領域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國外遙感軟體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仍然佔據國內主流市場,廣大用戶形成了使用習慣,不少政府部門為兼容已有系統,還在繼續採購甚至指定採購國外軟體,所以我國還有大量關鍵系統仍然使用國外遙感處理基礎軟體。
  • 舊貌換新顏——「人民星雲」遙感衛星看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夕變化
    本文通過人民星雲衛星遙感監測的科技優勢,對通州部分行政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學校、醫院、公園等機構在前後幾年間的建設,而發生的變化進行了清晰的記錄。圖:2015年9月,人民星雲衛星遙感觀測顯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原址面貌。
  • 常見國產衛星參數介紹
    (3)當用戶需要的產品級別不是上述歸檔的級別, 就需要進行生產.本系統提供GF-1衛星和ZY3衛星2A級的生產產品, 02遙感衛星的分類通常,根據遙感觀測的對象,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對地遙感衛星、月球遙感衛星以及行星遙感衛星。這裡只討論對地遙感衛星。
  • 衛星遙感應用專題|透過時序影像看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建設歷程
    一期圍填海工程(約3km)於2010年5月開工,2016年4月完工,通過2013年3月25日landsat-8衛星遙感圖像可以看到一期圍填海主體部分已經完成,遙感圖像測得圍填海面積為2.97km。成像時間:2013年03月25日二期圍填海工程(約7.58km)於2013年10月開工,計劃於2017年4月完工,通過2018年9月3日GF-1衛星遙感圖像監測得到的圍填海面積為7.24km。成像時間:2018年09月03日遙感影像監測結果與一期、二期填海造陸工程較為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