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應用專題|透過時序影像看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建設歷程

2021-01-12 霧實科技

點擊上方「藍字」,發現更多精彩。

背景介紹

廈門作為國務院明確的全國十二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擁有優質高效的區域性海、陸、空樞紐港及郵輪母港。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已經成為國內最繁忙的機場之一,2019年廈門高崎機場的總旅客吞吐量為2741.3萬人次。根據預測,2025年,閩南地區航空旅客年吞吐量將達4500萬人次,但由於廈門機場周圍已經被建築包圍,沒有擴建空間,因此終端運能也只能滿足年旅客吞吐量2500萬人次的需求。因此廈門需要建設一個新機場,來解決航空旅客增加帶來的運營壓力。

建設中的翔安國際機場,規劃旅客吞吐能力7500萬人次,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的區域性樞紐機場、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樞紐機場、兩岸交流主要機場,預計2023年底投用。

通過遙感影像圖了解機場建設變化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項目機場部分規劃面積約17.5平方公裡,全部建成後將有4條3800米跑道,可同時供A380空客在內的177架客機和28架貨機停放,航站樓面積將達55萬多平方米,高峰期間旅客人數為1.8萬人,設計年旅客吞吐量7500萬人次。

機場的填海造陸工程分為三期。一期圍填海工程(約3km)於2010年5月開工,2016年4月完工,通過2013年3月25日landsat-8衛星遙感圖像可以看到一期圍填海主體部分已經完成,遙感圖像測得圍填海面積為2.97km。

成像時間:2013年03月25日

二期圍填海工程(約7.58km)於2013年10月開工,計劃於2017年4月完工,通過2018年9月3日GF-1衛星遙感圖像監測得到的圍填海面積為7.24km。

成像時間:2018年09月03日

遙感影像監測結果與一期、二期填海造陸工程較為相符。目前,三期圍填海工程也已獲批,正緊鑼密鼓地施工中,我們也會持續跟進翔安新機場的建設進度。通過對比2013年3月25日和2020年8月8日的衛星遙感圖,可以清晰看到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的建設過程。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建設過程變化對比圖

目前,機場航站樓和機場跑道也已在建設當中,建成後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將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區域性樞紐機場,能夠滿足閩南、閩西、粵東、贛南的航空需求;在緩解高崎、晉江機場的客貨運壓力的同時,也能夠大幅提升提升廈門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競爭力。

衛星專題圖的形成

依託海洋為業務背景,霧實科技一直致力於對各國產觀測衛星的綜合應用,並且打造了一套自主研發的遙感數據產品自動化解析算法,通過該算法能夠更好更快地利用遙感數據,進而形成專題圖。

上文中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的建設過程的變化圖就是將多源觀測衛星數據通過自動化算法解析成全彩影像的系列專題圖,將抽象的數字轉換成具體圖像,為公眾查閱觀覽及對比分析提供更便捷有效的途徑。

製圖(遙感影像圖):廖宇豪

相關焦點

  • 高分三號衛星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對外公布(圖)
    首批影像圖影像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微波反射特徵明顯,包括北京首都機場、福建廈門、天津港、洪澤湖、黃海海域等衛星影像,涵蓋聚束、條帶、掃描、全極化等高分三號衛星載荷典型成像模式圖像,反映了不同成像模式下地貌影像特點及海洋環境監測等情況。
  • 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成立
    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運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12月5日,運城市衛星遙感技術應用中心掛牌成立。該應用中心的成立,對運城市緊跟時代發展前沿技術,聚焦「六新」突破,加快數字產業化步伐,打造「三個高地」、建設「三個強市」提供強有力的數據保障。
  • 衛星遙感影像監測汶川地震前後景象[組圖]
    專題:圖片頻道 專題: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 專題:震城突進――解放軍抗災紀實
  • 衛星遙感影像記錄澳門20年變遷
    12月19日,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發布了「海洋一號C」(HY-1C)、「高分一號」等衛星拍攝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多幅衛星遙感影像圖,展示以衛星視角記錄的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發生的變遷。「從1999~2019年的長時間序列遙感影像圖可以看到,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中心副主任劉建強說。
  • 從衛星遙感影像 看江西「熱」起來
    近日,江西省利用衛星對南昌、九江、上饒等地,進行了遙感監測對比,影像結果顯示,江西生產熱度變高、生活速度加快。江西已從復工復產邁向滿工滿產,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步入正軌。滿工滿產 工業區域熱力值增高熱紅外衛星影像,是利用遙感衛星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拍攝的畫面,顏色越紅代表熱異常數量越多。這是兩張分別拍攝於今年 2 月和 4 月底,南昌經開區的熱紅外衛星影像,我們可以看到顏色對比非常明顯。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從遠距離採用高空鳥瞰的形式進行探測,包括多點位、多譜段、多時段和多高度的遙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強的遙感信息,能提供綜合系統性、瞬時或同步性的連續區域性同步信息,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優越性。 遙感技術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
  • 高景一號遙感衛星傳回高清影像:解析度可達0.5米
    近日,高景一號傳回高清新圖,各項技術指標與國內國際同類衛星相比,均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這些發回的影像可廣泛應用於諸如政府管理、林業、農業、油氣、網際網路地圖等國家社會發展的眾多領域。高景一號01組衛星是我國第一顆0.5米級商業遙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
  • 衛星遙感「最後一公裡」亟待破解
    遙感衛星是幫助人們從天上「遙遠的感知」(觀測)地面的「眼睛」,這一隻只「天空之眼」高掛太空,「遙望」大地,拍攝傳回的一景景高清影像,讓決策者坐在辦公室裡就可以看雲捲雲舒、颱風運動、黃河狂舞、大地萬千,還可以利用「太空之眼」監測各類自然災害……  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社會需求,成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進行預報和評估的利器,每年挽回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美元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影像產品發布!我國高分衛星應用三大看點
    我國高分衛星應用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胡喆、嶽冉冉、張丹如同一把遊標卡尺精確測量大地,使我國衛星遙感數據獲取不再依賴進口衛星……10日,隨著高分七號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正式發布,標誌著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由高分專項實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發布
    中國日報12月10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國家航天局今天發布了高分七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首都機場、大興機場、雁棲湖,安徽涇縣,廣東陽春市,山東菏澤等多個地區的正射影像圖、立體核線影像、數字表面模型產品等。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影像圖發布 中國自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
    高分七號衛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真彩色融合正射影像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琳、瞿文斌、楊璐):12月10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了「高分七號」衛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體現了這一衛星特有的立體測繪性能。
  • 我國民用最高清衛星圖出爐:機場跑道線清晰可見
    記者在發布現場看到,0.65米解析度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真彩色融合影像中,航站樓和機場跑道等色彩自然,機場跑道標誌線以及汽車等均能清晰識別。首批影像成果圖綜合考慮地域分布、地物類型、目標關注度和主要用戶部門測試需求等因素,紋理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立體感強,體現了高分七號衛星特有的立體測繪性能。
  • 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達到0.65米
    據介紹,經過9年研製建設,高分專項工程初步構建起穩定運行的高分衛星遙感系統,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時、時空協調的對地觀測能力;已基本形成涵蓋不同空間解析度、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周期的高分數據體系,與其他衛星遙感數據相配合,為高分遙感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提高了我國天基對地觀測水平。
  • 遙感專題地圖的製作過程
    遙感製圖:遙感製圖是指利用航空或航天遙感圖像資料製作或更新地圖的技術 遙感專題地圖的製作過程:(1)信息源的選擇(2)遙感圖像處理1遙感圖像的糾正處理:2遙感圖像的增強處理(3)遙感圖像解譯:對增強處理後的遙感圖像,進行專題信息提取(4)編制基礎底圖:①地圖投影的選擇:中小比例尺遙感專題製圖:底圖投影與影像投影一致;大比例尺遙感專題製圖:高斯—克呂格投影②編圖資料選擇與地理基礎更新③ 編製程序(5)專題解譯圖與地理底圖的複合  遙感影像地圖及其編制:遙感影像地圖:
  • 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高分七號衛星首批立體影像產品
    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首都機場、大興機場、雁棲湖,安徽涇縣,廣東陽春市,山東菏澤等多個地區的正射影像圖、立體核線影像、數字表面模型產品等。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 供圖  高分七號衛星是中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也是民用測圖精度最高的衛星,衛星不僅能獲取平面影像,還可形成立體像。在雷射測高數據的支持下,高分七號衛星實現中國民用1:10000比例尺高精度衛星立體測圖,滿足測繪、住建、統計、交通等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對高精度立體測繪數據的迫切需求。
  •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
    梁珂巖攝  (新華社發)  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文明、「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科學防災減災等領域應用廣泛,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  七成衛星影像已國產化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由於我國缺少可靠遙感數據源,甚至出現多個部門同時購買相同國外遙感數據的現象。」近日,在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主辦的「遙感應用技術論壇」上,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宋超智說。  過去,由於我國缺少自主遙感衛星,數據主要靠從國外購買。
  • 衛星遙感影像處理軟體進口將受限 業界呼籲全面啟動國產替代
    業內人士分析稱,從限制文件的要求來看,新規限制的目標重點是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地理空間影像軟體,重點涉及影像處理分析和AI智能解譯。遙感領域基礎軟體開發投入大、技術複雜、專業門檻高,國際主流遙感軟體主要還是國外公司提供,包括美國Harris公司的ENVI、美國ESRI公司的ArcGIS以及加拿大PCI公司的PCI Geomatica、美國Google公司的Google Earth Engine。按照限制要求,上述美國本土製造的遙感影像處理分析類軟體首次被美國政府明確提出限制出口。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召開
    隨著5G技術和「衛星+AI」發展,將極大推動未來實現通導遙一體、衛星在軌解譯、遙感圖像處理智能化,實現衛星凝視成像、動態跟蹤目標等應用。要傾力推動遙感軟體國產化和應用產業化,形成產學研用國產遙感軟體的市場氛圍,推動我國遙感技術創新發展。
  • 中國首批亞米級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發布
    首批高分二號衛星影像圖綜合考慮了地域分布、地物類型、目標關注度和高分二號衛星主要用戶部門測試與示範應用需求等因素,共發布1米全色、4米多光譜、1米全色與4米多光譜融合3類15幅,包括北京市區、上海市區、哈爾濱市區、蘭州市區、銀川市區、克拉瑪依市區和崑崙山天池、雲南省魯甸災區、遼寧省營口港、山西省寧武礦區等衛星影像。該批圖像紋理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
  • 廈門翔安機場快速路南段通車!目前作為機場建設施工通道,暫不向...
    翔安機場快速路南段。 廈門路橋建設集團供圖翔安機場片區路網建設再傳捷報!記者從廈門路橋建設集團獲悉,翔安機場快速路南段(翔安南路-大嶝段)昨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翔安機場快速路南段工程起於新店鎮沙美村,向南延伸,終於大嶝街道田墘村。全長4.39公裡,按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為100公裡/小時,雙向六車道,沿線布設霄壟互通、前嶺互通、南港特大橋。其中,南港特大橋是繼大嶝大橋之後,第二條進出大嶝島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