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到了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隅的都蘭縣。在藍天白雲下驅車穿行,但見綠樹成陰,楊柳成行,麥浪翻滾,金黃一片。諾木洪、香日德地區萬畝枸杞林已經掛果,紅色和黑色的枸杞在陽光下閃耀著珍珠般的光彩;察汗烏蘇、宗加、巴隆等地千畝以上的塑料大棚規劃整齊,排列有序,西紅柿、黃瓜、萵筍等無公害蔬菜源源不斷地運向縣城、運往西藏;在格爾木市場每斤比其他品種高5分錢的巴隆洋芋,以個大味美頗受市場青睞;香日德、察汗烏蘇兩萬畝優質雜交油菜喜獲豐收,油菜籽正整裝待運;農業區超過萬畝的飼草料種植基地已形成規模……
都蘭,這個曾創造出春小麥畝產1006。5公斤全國記錄的海西農業大縣,在「十一五」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正向現代化規模化特色農業邁進。在這裡,記者看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顯著變化,感受到了這片古老土地煥發出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瀚海綠洲——人說都蘭好風光
改革開放以來,都蘭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16萬畝的耕地中,擁有5個萬畝以上的灌溉區。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產業化項目的帶動和新農村建設的整村推進,縣域內道路、交通、電力、小城鎮建設、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與完善,通過保護天然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公益林補償、退耕還林(草)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使全縣生態保護和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現在,全縣森林覆蓋面積達3950。23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3。2%。
行走在林間村舍,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佇立在古文化遺址,歷史仿佛從腦海中穿過;漫步在新型小鎮,古樸的民風與現代生活氣息迎面撲來……都蘭,以她神奇而美麗的風光,盡情地展示著柴達木綠洲的獨特魅力……
調整思路——特色經濟做文章
在都蘭縣的採訪中,記者看到這樣一種反差:一方面,小麥畝產大都在500公斤以上,在全省糧食單產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在全縣5。6萬農牧業人口中,貧困人口達23398人,佔全縣農牧業人口的43。08%,佔海西州貧困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以巴隆鄉興隆村為例,全村398戶,耕地面積3740畝,糧食產量187000公斤。三年前,人均收入僅達790元。
面對這種反差,都蘭縣委、縣政府在實踐中通過不斷深化對縣域內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草地資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的認識,實事求是地提出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思路。縣委書記劉巴矜認為,都蘭窮在農業,苦在農業,優勢和希望也在農業,關鍵是如何利用好縣域內的資源優勢,在特色經濟上做文章。
在採訪中,縣農牧局的同志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在諾木洪一畝枸杞產量250公斤左右,按現時市場最低價每公斤8元計算,每畝最低可收入8000元,而每畝麥子產量500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0。4元計算,收入最多800元,是一畝枸杞的十分之一。柴達木枸杞是一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作物,都蘭的農田和大片戈壁中均可種植,由於都蘭早晚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土地相對乾旱,所產枸杞不僅顆粒大,而且含糖量、胺基酸和其它微量元素含量都是全國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再說甘草,過去都蘭一些地方野生甘草遍地都是,經有關部門專業檢驗,都蘭的甘草含甘草酸7。46%,在全國甘草品種中質量最好。香日德一些村子裡,前幾年試種了幾百畝,一畝甘草2000公斤,一公斤3。5元市場保護價,最低可收入7000元,比種糧食划算多了。
通過對都蘭縣情的分析比較,縣委、縣政府在今年4月召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持「調整結構,增加收入,規劃先行,注重生態,持續發展」的原則,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列入全縣奔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將香日德、察汗烏蘇、宗加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宗加、巴隆建成馬鈴薯蔬菜基地;夏日哈、察汗烏蘇建成青稞和飼草料種植基地;香日德、諾木洪建成枸杞、甘草種植基地……
縣委書記劉巴矜和縣長哈斯巴圖向記者列舉了五條規模性調整產業結構的有利條件:其一,經過多年努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具備規模性產業結構的條件;其二,通過外出學習考察,350名縣、鄉、村幹部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調整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其三,農民通過教育對比,小富即安的思想大有改觀,大富快富的觀念深入人心;其四,海西工業反哺農業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在政策上、資金上給都蘭比過去更為有力的支持;其五,通過農村鄉鎮機構綜合改革,鄉鎮一級幹部從過去抓催稅款和計劃生育工作中解放出來,能夠集中精力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搞好服務。他們說,都蘭規模化調整農業結構的條件已經具備,該是大幹一場的時候了。
上下聯動——各路「能人」顯本領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這兩句詩來比喻都蘭縣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上下聯動,「八仙過海」的生動局面十分貼切。自去年開始,從縣到鄉鎮,從鄉鎮到村,從村到戶,從轉變思路入手,想點子,找門路,形成一種擺脫貧困,大富快富的熱潮。記者在採訪中看到——
今年6月都蘭縣與青海立科公司籤訂5萬畝枸杞種植合同,立科公司計劃投資2。7億元,目前已投資200萬元進行水土保持方案、環境保護評價和水資源論證調查。
縣林業局為使枸杞種植在全縣順利推廣,在戈壁灘上搞了3000畝試驗田,其中滴灌500畝,利用地下水2500畝,現枸杞長勢良好,部分枸杞已經掛果。
萬畝甘草種植及加工項目是香日德鎮經過考察、調研的自籌項目,今年已投資56萬元,完成烏拉爾甘草試驗種植400畝,畝產收入可達2600元以上。
巴隆鄉與德令哈澱粉廠籤訂4000萬公斤的優質洋芋供需合同,在原有基礎上擴大洋芋種植面積2500畝,加上原來的種植面積,全鄉僅洋芋一項年收入可達2000萬元。
隨著縣、鄉兩級思路的調整與行動的加快,群眾中也湧現出了上百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能人」,香日德鎮東盛村村委會主任常純,聯繫7家農戶帶頭種植了380畝甘草,為此,他自己花錢去甘肅敦煌甘草研究所學習技術,並和研究所籤訂了3年合作協議。
香日德鎮下柴源村農民王庭雲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資100萬元在村裡搞了96個蔬菜大棚,佔地80畝,今年收入18萬元。
宗加鎮農民張子軍育肥牛50頭,一頭牛可掙5000元……
據縣委組織部提供的都蘭縣致富帶頭人基本情況統計表中顯示,全縣在農業結構產業調整中,湧現出來的能人125個,範圍涉及牛羊養殖、雞兔養殖、生豬養殖、蔬菜大棚種植、枸杞甘草種植、勞務輸出帶頭人等,這種「能人」現象既反映了群眾擺脫貧困大富快富的願望和行動,也符合縣委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思路。
應該說,都蘭縣規模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還是初步的。但是,記者已經從中看到了柴達木綠洲農業歷史變化的曙光。在我們即將離開都蘭時,又傳來了深圳一家公司和縣政府合作種植5萬畝枸杞及枸杞深加工的合作消息。縣委、縣政府領導高興地說,如果這5萬畝枸杞種植和加工協議能夠實現,那麼都蘭縣僅枸杞一項種植面積可達11萬畝(現在已有1萬畝),年產值可達11億元,再加上枸杞、甘草的深加工項目,那該是一個什麼概念啊……(作者:劉建民 左西玲 葉文娟)
(文章來源:青海日報)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