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曦
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一家工藝品商鋪的老闆張慧平忙著消毒店面,整理商品庫存,重新規劃布置;二區,從事電子產品出口貿易的商戶王國田,剛剛接到一筆來自南美7萬件各類電子產品的大訂單。
而此前,曾用三種語言錄製防疫小視頻——「只要家裡有麵包(米飯),堅決不出門」的義烏稠州醫院葉門醫生阿馬爾,錄製了一段新的視頻,勸導在華外國人,復工復產時,出門一定要戴口罩。
阿馬爾此前用中文錄製的防疫小視頻
2月18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新春後開市,從疫情下的暫時冷清,到人氣逐漸上升,有義烏外商感嘆,「義烏的節奏又回來了。」
外國醫生想貢獻自己的力量
2月14日這天,義烏市下發第17號指揮部令,宣布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將於2月18日開市,並用9國語言,向全世界發布了一封歡迎信。
「這是給全世界客商最好的深情告白。」義烏稠州醫院的葉門醫生阿馬爾說。18日晚上,阿馬爾在接受採訪時,當起了義烏的「宣傳大使」。
在義烏商城集團印發的《外籍採購商來義烏採購的獎勵辦法》中,對境外返回義烏的常駐外籍採購商,2月29日前抵義的航班經濟艙費用進行全額補貼;對具備包機條件的國家/地區,視實際情況,為該區域來義外籍採購商提供包機免費搭乘服務;對首次來義的外籍採購商,3月10日前抵義的提供三日免費食宿,採購後給予首次來義航班補貼……
阿馬爾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轉發到各個社交平臺,「有很多外商留言諮詢,問怎麼可以來,哪個航空公司可以到?」
作為長期在義烏生活的外國人,阿馬爾時刻關注著義烏的各項舉措。作為一名醫生,阿馬爾希望能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貢獻力量。每次看到市場上的朋友沒有正確佩戴口罩,他都會及時糾正,並告訴他們,現在還不是鬆懈的時候。
阿馬爾錄製的新視頻,讓大家復工復產時注意戴好口罩。
疫情促使商戶思考經營方式變化
從18日開市以來,王國田每天都在忙著接單、下單。
他的商鋪主營消費類電子產品,對講機、電話、小音箱、手機配件等,客戶主要來自南美、東南亞和中東。
和往年比,王國田的訂單量並未因疫情影響而有大的下降,「只是人來得少了。」他說,以前客戶習慣於來市場看貨後下單,但現在,不少老客戶都直接通過微信訂貨,「每天至少都有好幾萬件的訂單量。20日,一個南非的老客戶預定了7萬件各類電子產品。」
看到每日新增的訂單,王國田唯一的煩惱是發貨。「以前一般幾天都能出貨,但現在的訂單可能要到3月初才能出貨了。」
王國田的供應商中,雖然有工廠已經開工,但復工的工人數量暫時無法恢復如常,導致出貨量跟不上。
接住訂單,穩住客源,是王國田目前最主要的工作。他相信只要疫情一結束,大家都會拼命趕上去,「損失是暫時的,時間線拉長了,就補回來了。」
張慧平發現,和開市第一天相比,20日的客流量明顯增加。她店裡的沉香變成了暢銷品。張慧平猜測,「可能最近大家都宅在家裡喝茶,喜歡點一點沉香。」
雖然目前的客流量和訂單量還比不上往年,但張慧平把這理解為爆發前的蟄伏期。她在小商品市場打拼了20多年,記得2003年,市場的商戶也因非典受到波及,生意下滑。但非典之後,來採購的客戶暴漲。
這幾日,她利用空閒時間整理庫存,重新規劃布局。疫情也促使她思考,以後的經營方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