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師羅伊和同伴在空間站作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能量衝擊波造成空間站多處癱瘓,並且這場能量衝擊波還在地球各地肆虐。當局調查,能量巨浪來自海王星,背後的原因似乎與羅伊的父親宇航英雄克裡福德有關。
30年前,克利福德帶著團隊出發去尋找外星智慧,然而,出發16年後,克利福德的飛船突然失聯,官方給出其已死亡的結論,並將他捧為英雄,克利福德由此成為兒子和許多年輕人的偶像,並激勵他們走向太空人的道路。
羅伊被宇航局委任踏上尋找父親的道路。父親還活著嗎?他為什麼要傷害地球?外太空改變了他嗎?他還是一個英雄嗎?每個個謎團都等待著羅伊去一一找尋答案。
《星際探索》的故事很符合好萊塢商業大片的一貫模式,再加上《迷失Z城》的導演詹姆斯.格雷攜手好萊塢常青樹布拉德皮特的創作陣容,和星際探索、太空遨遊、外星文明、月球海盜等酷炫的宣傳語,就連本片標題「Ad Astra」,拉丁語「奔向星空」都無不在向觀眾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部大場面、大製作、大手筆的太空史詩級冒險科幻大片。
然而……
坐在電影院20分鐘後,我就後悔了。
視聽特效只是《星際探索》的包裝紙。除了開場一幕:當能量巨浪襲來時,羅伊哪在高聳在宇宙的空間站臨危不懼,有條不紊地完成一系列高難度操作,最後垂直墜落在最後一刻打開降落傘,讓觀眾跟著體驗了一把失控的心跳。
還有羅伊在月球基地遭到月球海盜的圍堵,雙方開著月球車上演了一場「速激」追逐戰,讓觀眾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外,其他就沒什麼值得驚豔的大場面了。
本片大部分的故事視角用於刻畫羅伊的心裡路程。幾乎每隔10分鐘,布拉德皮特就要對著畫面測脈搏測心跳,接著來一段孤獨的內心獨白。
通過這些臺詞,觀眾慢慢走進羅伊的心靈,原來,這位從太空直墜地球都能保持心跳不超過80的牛人,一直深陷在父親拋棄他的陰影裡,以至於成年後無法和任何人發展出親密的關係。
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少年時被父親拋棄的兒子,成年後,跨越星際大海找回失聯的父親,並完成自身救贖的充滿哲學思辨的電影,只不過,「小蝌蚪找爸爸,找回來的是一個黑爸爸。」他老爹從頭到尾都沒把兒子放在心裡,實在看不出兒子在執著什麼。
《火星救援》裡,哪怕身處渺無一人的火星,馬特·達蒙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讓你感到他想和外界建立聯繫的強烈願望。
《星際探索》恰恰相反,儘管身邊無時無刻不人來人往,布拉德皮特呈現於外的始終是一副身心分離,冷眼看世事的游離態。因此,本片的基調大部分時候是陰暗抑鬱、低落沉重的。
導演詹姆斯想表達這樣一個主題:「通往群星的路,也是通往心靈的路」,人類對宇宙未知智慧生物的探求,最終仍回到對人類自身心靈的救贖上。
可我只想說一句:你說的都好有道理,但是我就是看不下去腫麼辦?
大部分時候是人挑電影,有時候也會出現電影挑人的情況。《星際探索》就是一部挑人的電影。
這種非常「上價值」的觀念,估計是坎城評委的最愛了,但像我這種比較樂觀,家庭美滿的人一般撐不到一半就想打退堂鼓了,估計和我有同感的觀眾大有人在,要不《星際探索》的豆瓣評分怎麼只有7.1分呢?
本片比較適合周二周三去觀影,因為剛剛經過「黑色星期一」的洗禮,此時正需要一場形而上的哲學思想來支撐我們度過接下來的幾天工作日,希望腦袋放空,去電影院享受一番視聽盛宴按摩心靈的人最好就不要在幸福度最高的周末找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