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網「大循環」的順暢和有序
建立在一個個「微循環」暢通的基礎之上
最近,經常經過零陵路東安路口的市民發現,困擾久矣的擁堵問題,已大為改善,改變就發生在新增加出的一條右轉彎機動車道上。
小小一個變化,正是屬地多部門齊抓共管、協同發力的成果。
零陵路東安路口周邊,有腫瘤醫院、龍華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三家三甲醫院,以及南洋模範中學和多個居民小區,日常過往的人車流量居高不下。
而零陵路又是一條支小馬路,路幅狹窄,原本只有西向東一條機動車道,且機非混行。
附近居民鍾阿姨說,不管是不是尖峰時間,從零陵路要右轉到東安路上,常常要等好幾個紅綠燈:「一般一個綠燈只能過1到2輛車子,然後就又堵上了呀。另外,右轉時候我們還要禮讓行人的,行人過馬路也很多的,所以速度是提不起來的。」
(改造前的早高峰)
不僅困擾附近居民和就醫人員,也讓屬地的楓林街道總感覺到「有點傷腦筋」,投訴和信訪更是持續不斷。
(改造前的晚高峰)
轉機發生在3個月前,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王海峰告訴記者,當他們了解到區裡即將對零陵路進行整體路面及管線改造後,立刻給各相關部門「拉了個群」。
「知道了這個信息以後,我們就及時聯繫、反饋給區公安部門、區交通中心。由我們街道來搭建了一個平臺,請多方來共同會商,看能不能在這次道路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把我們的交通疏導納入進去。」
很快,由徐匯交警支隊牽頭,經過實地調研和流量分析,制定了一套非常詳細的路面設施改造方案。
支隊路設大隊民警李永昌介紹,在多方支持下,他們把原來的非機動車道「搬」上了寬闊的人行道,利用多出來的路面空間,增設了一條右轉彎機動車道。
「我們增加了一條右轉彎車道,配套又加了一個右轉彎的信號燈,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右轉彎的車輛跟直行的車輛,包括跟行人的衝突點。一個信號燈相位當中,先放直行的車輛和行人過街,壓一壓右轉彎的車,然後再放行右轉彎的車輛,這樣,就基本上沒有什麼矛盾衝突點了。只能在這個有限的範圍裡面去挖掘潛力。」
12月初,道路優化工程全面完工,嶄新的車道設置,不僅好看,還好用;施工同時保留了原有的行道樹,讓其成為隔離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天然屏障。
在路口藥房工作的朱小姐說:「以前車道沒有分離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生一些交通事故。從安全性來說,現在這樣子設計肯定是很好的,也沒有造成很擁堵的現象了。」
(改造後的早高峰)
(改造後的晚高峰)
聽聞記者採訪,腫瘤醫院副院長蘇鵬也趕過來,為新措施點讚!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現在每天早晚尖峰時間,進出醫院的車流都比較順暢,白天救護車也可以從零陵路上的門口進出醫院了,整個通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蘇鵬表示。
市中心的交通通行資源有限,在加強疏導管理的同時,交警部門想要在「螺螄殼裡做道場」,很多時候唱不了「獨角戲」。
而這次零陵路的改造案例讓我們看到,一些看似「老大難」的城市交通治理問題,當順利納入多個職能部門、集合多重治理要素時,其解決的時效和力度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記者手記:用心了,必有辦法!
零陵路這條支小馬路,緊鄰腫瘤醫院,往往市中心的一些三甲醫院周邊,因為人車進出集中,交通狀況都不會太好。但這次一個小小的改造,給大家帶來了驚喜!
徐匯交警提供的路面監控前後對比,這條路從車輛大排長隊到順暢通行。這其中,我們看到了多個部門的高效協同,徐匯區建交委、區交通中心、區交警支隊、楓林街道……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這段路的上街沿有十多米寬,闢出一部分作為非機動車道,在不影響行人走路的情況下,增加了一條機動車道,這種聰明的金點子源自他們用心為百姓。這不禁讓記者想起,早在2011年,當時的閘北交警支隊在天目路烏鎮路口首次嘗試設置機動車「綜合待行區」,同樣是一個絕妙的金點子,讓通行率提升了近3倍,而且後來這個辦法推及全市。
多年以來,交通精細化管理被傳承,在上周六,在跟蹤分析了外白渡橋的車流變化後,上海交警在橋面設置了一組全新的可變車道。如今,待行區、可變車道、機非隔離車道等在上海的馬路上隨處可見。對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來說,交通管理的精細化極為重要,而精細化需要的就是用心,用心就有辦法,用心必有辦法。
市政府常務會議指出,要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於細微處看到城市的進步、生活的改善。改善一個路口的擁堵狀況,提高一次出行的暢通度,累積起來,就是城市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