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任何一條老街老巷是有故事的。踏足於青石板上,滿是歲月沉澱的痕跡;細細撫摸磚牆上的裂痕,儘是古韻之美......
當你走過天心閣,穿過長沙市最繁華的黃興路步行街時,就會看到一座白牆黛瓦、"天下都正"高懸的牌樓,這便是——都正街。在那斑駁的光影裡,流淌著老長沙的味道,時光恬靜而悠然~
都正街位於長沙市芙蓉區,是古城長沙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巷之一,因清初都司衙門設在這裡而得名。當年設在都正街上的都司衙署,宏偉威嚴!
街道全長314米,曾聚集被稱為「定湘王廟」的善化縣城隍廟,紀念湘菜祖師爺的詹王宮,以及傳承湖湘文化和梨園風採的桃花井等,是眾多文物的展現地。
如今的都正街,經修葺改造,已成為古香古色、宜古宜今的一條特色街。而且還包括了與它相鄰的縣正街、高正街。三條老街交錯相連,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
泛著歲月的黃,飛簷下大紅燈籠高高掛,「清流香、馬楚巷、香鋪巷」等小巷,重現楚漢名城悠悠過往!每一條的名字,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有文獻記載清香留曾經為私家園林所在,園林種植奇花異草,清香四溢,長留空間,由此而得名。可以想見何其適意,難怪許多殷實人家紛紛來此修建公館,至今這裡還可見幾處舊公館的遺存。
桃花井為井名,亦為街巷名,位於都正街與今人民西路的交匯處。她像母親的乳汁一樣,這口古井哺育著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老街的人們。
鐵鋪巷裡,打鐵聲不再。當時最有名的是一家王家鐵鋪,稱得上「打鐵世家」,專門做軍隊的生意,調整刀槍,修補兵器等都不在話下。如今的鐵鋪巷當然沒有鐵鋪了,但這個巷名卻沿用下來。
東池在唐代曾為一水光瀲灩、山島聳峙的大型園林,名曰「東池」。再看到按原貌複製的東池,仍舊透著素雅的古風,庭院深深,蟬鳴、鳥叫,一派美好。
詹王宮供奉的是湘菜祖師爺詹王!替毛主席當過廚師的石蔭祥就住在這條巷子的30號,曾為蔣介石主廚的彭長貴也出生在此。1959年國慶時,石蔭祥、陳福彥以及一位同住都正街的李姓大廚,一起到人民大會堂掌勺,當時轟動了長沙餐飲業。
還有千總巷、張家巷、香鋪鄉、廣安坪、詹王宮巷......每一條凹紋都藏著百年老長沙的風華流年。麻石小徑、青磚老宅、雕花窗門,黃包車、長沙彈詞、老三樣...所有這些,讓人仿佛瞬間跌入一場憧憬已久的夢境~
都正街的改造,不但保留了老長沙的原風原貌,更融合了新長沙人的審美風格。在傳統建築文物的保護基礎上,這裡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新式餐飲店與文創店的加入讓這裡有了現代的活力。
都正街不僅景美,食物也是它的一大亮點。已經不知道開了多少年的周記粉店,店面也是由祖屋改造而成。一碗「周記粉店」的米粉,詮釋著老長沙的歷史風味。粉於長沙人,如同這街道於長沙城,是過往與未來的承載!
老長沙口味的陽意子;舒芙蕾的專門店嘻紜記;長沙蓋碼飯的鼻祖德天順;日料控的人間天堂蓋飯大......這裡既有多年口碑老店,也有新晉的美食人氣王!
除了美景美食,都正街裡還藏著不少有趣的小店,置身其中,生活節奏就這樣慢下來,還能邂逅一些意外的驚喜。這家旗袍定製店的主理人,出於愛好開的旗袍店,已有5年時光~
壹物壹心是匠心傳承金繕修復手藝的工作室,由雯文老師主理,做這一行大約4年,其中最開始的1年半都在忍受過敏的煎熬,曾經面部腫脹到無法說話,是對這項手藝的熱愛讓她堅持了下來~
隱身於古樸的都正街裡的漢服體驗館,不少漢服愛好者都會專程來此打卡。作為知名度較高的漢服店,主人一直渴望向大眾傳遞漢服文化,讓每個人至少有機會接觸到漢服。
於那些消失的老街,都正街顯得格外幸運。餐飲酒吧、咖啡書角、旅遊購物,時尚而雅致,傳統與現代、青春與歲月的碰撞和交融,給人留下一種「最長沙」的感覺。
每座城市的老街,似乎總有一種魔力,無論是第幾次來,都會被那濃厚的歷史氣息感染。用心去觀察,去感受,裡面的每一道小吃,每一處古蹟,每一個行人,很容易就迷上這條——都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