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廠始建於1954年7月,以生產「惠山泥人」聞名中外。 孫權 攝
惠山泥人廠始建於1954年7月,以生產「惠山泥人」聞名中外。 孫權 攝
中新網無錫10月7日電 (記者 孫權)10月7日,來自江蘇崑山的周先生在遊玩無錫惠山古鎮時,特地抽空去了一趟「藏身」古鎮附近的惠山泥人廠。「上個月聽說這個廠子換了『新東家』,特地來看看。還好,廠子仍在正常生產,以後也不愁買不到正宗的『惠山泥人』了。」周先生說。
周先生口中的惠山泥人廠,始建於1954年7月,以生產「惠山泥人」聞名中外。「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名特產之一,歷史悠久,始於「明」而盛於「清」,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品、國家首批非遺,代表作為「大阿福」。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名特產之一,歷史悠久。 孫權 攝
今年9月中旬,惠山泥人廠完成股權轉讓,無錫本土企業江蘇耘林養老發展集團成為該廠的「新東家」。此消息一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這樣的瑰寶如果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那是很遺憾的。我們收購惠山泥人廠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情懷、一種使命。」7日,耘林集團董事長龔育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該集團「入主」惠山泥人廠的緣由。
惠山泥人廠如今仍正常生產。 孫權 攝
龔育才說,「惠山泥人」對於無錫的意義是深遠且重大的。「在對惠山泥人廠進行調研後,我們在保護與發展非遺文化,發揚光大『惠山泥人』品牌形象等問題上與廠方達成了廣泛共識,而後我們也將結合當下文化行業發展的一些特點去制定計劃,旨在通過多方努力,讓『惠山泥人』經典永流傳。」
「目前泥人廠的製作者隊伍年齡普遍偏大,隨著老一代的工藝師們退休,泥人事業發展面臨的人才缺口會越來越大;目前泥人廠生產的大多數作品題材仍相對傳統,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強;銷售方式老舊,沒有運用到現代的傳播媒介,存在『酒雖香但巷太深』的傳播困境。」談及惠山泥人廠及「惠山泥人」存在的客觀困難,龔育才並不迴避。
他認為,耘林集團擁有的設計能力與IP打造能力、營銷理念與營銷隊伍、傳播渠道與分銷平臺等優勢,可以助力「惠山泥人」更好地走下去。這其中,具體包括與學校的產學研相結合、舉行泥人傳承儀式和選擇傳承人活動、每年向全社會徵集以泥人為主題的創作作品、開發以泥人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遊線路等。
目前泥人廠生產的大多數作品題材仍相對傳統。 孫權 攝
「我有股權轉讓這個想法很久了,也一直在尋覓合適的接手者,現在我的願望終於達成了,我感到非常欣慰。」今年76歲的惠山泥人廠廠長沈大授告訴記者,目前惠山泥人廠仍在正常運行,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未來,我們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惠山泥人』這一無錫特有的文化遺產,做出更多更好的新產品,同時也將把『惠山泥人』的藝術特色發揚光大。」龔育才稱,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惠山泥人」都是無錫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今後,該集團也將充分利用「惠山泥人」的這一特性走出去,向世界講好「無錫故事」。
記者注意到,在「入主」惠山泥人廠之前,耘林集團已在泥人製作方面有所動作。今年的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吉祥物泥人「福運來」和「喜運來」,便是由江蘇省非遺創意基地「百工造物」與耘林集團聯合開發的。
圖為傳統的」惠山泥人「作品。 孫權 攝
「兒時對無錫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泥人、豆腐乾,每次家裡的長輩來無錫出差,必買這兩樣東西帶回家。」周先生說,到了自己成年以後,來無錫遊玩,也喜歡買些泥人回去給孩子玩。
如今,看到惠山泥人廠正常經營,周先生也十分欣慰。沈大授表示,耘林集團「入主」惠山泥人廠之後,人員不會發生變化,今後耘林集團還會依託集團的管理優勢與人才儲備,為泥人廠引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在長期關注非遺研培計劃的江南大學教授張毅看來,非遺項目有企業化運營、有社會資本參與,是一件好事。「期待耘林集團『入主』惠山泥人廠之後,『惠山泥人』在新的歷史機遇之下,會發展得更好、傳承得更好。」(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