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
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
無錫傳統四大特產為:醬排骨、油麵筋、惠山泥人、陽山水蜜桃。無錫有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緦魚。無錫惠山「大阿福」、「惠山泥人」。太湖珍珠不僅可作為裝飾品配戴,又可入藥,還可口服。無錫是中國編絲織綢的基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錫的繅絲生產居全國之冠,在國內外享有「絲都」之譽。無錫的蠶桑事業,起源於商末吳泰伯建都梅裡時,明清以來更興盛於農村。近代的繅絲更是聞名海內外。無錫另外還有三鳳橋醬排骨、惠山金剛肚臍、馬山楊梅、無錫小籠包、拱北樓陽春麵、聚豐園腐乳肉等眾多土特產。宜興有著名的紫砂壺。
如果只說旅遊的話,無錫並沒有南京、杭州和蘇州那樣響噹噹的名氣,你可以在這個被譽為「太湖佳絕處」的城市泛舟悠閒遊於太湖,在太湖之濱賞玩湖光山色,或者坐著手搖船在水弄堂裡看著河道兩岸的炊煙嫋嫋。午飯時,去崇安寺或者南禪寺悠然尋吃,咬上一口甜中帶鮮的小籠,然後悠閒地遊於南長街滿是文藝範的店鋪之間。這個被稱作「太湖明珠」、堪比「小上海」的城市,這個從商朝建市、歷史上的四大米市之一,讓我們看到了積澱已久的韻味,它有著江南城市慣有的柔美,更多了些鮮活的人情味,到過才知道「無錫是個好地方」這句話所言非虛。
無錫宗教歷史悠久,據無錫地方志記載,早在三國東吳赤烏年間,無錫便建有佛教寺廟;道教在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就已傳入無錫;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先後於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年間及光緒二十四年傳入無錫。各宗教傳入無錫後都建有大量的宗教活動場所,積澱了深厚的宗教歷史文化底蘊。20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無錫靈山開幕
無錫城市徽標以「玉飛鳳」為造型主體,與山水、市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圓滿的文化符號。玉飛鳳出土於鴻山越國墓葬遺址,是無錫的珍貴文化遺存,其秀逸之形、翔動之姿,喻示無錫人的聰慧靈秀、無錫城市的祥瑞騰飛。水紋是無錫坐擁長江、太湖、古運河、二泉的寫照,與三山造型相呼應,寓意無錫是風光秀美、宜居宜遊的山水名城。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關於大阿福,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闢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
無錫有貼桃符、門補、春聯的風俗,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麵,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嶽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讚,多收藏哦~
對了~別忘了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