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另類解讀:第17期)
(文·張凡)
在古時候,才情過人的女子其實並不多見,擅長詩詞歌賦,舞文弄墨者大多都是以男子為主。但在漫長的文學史上,卻有這樣一位非同尋常的女詞人,用自己的才學,徵服了後世的所有讀者,如一顆星辰,在夜空中散發著璀璨的光芒。她就是被譽為,一詞寫盡世間愁的千古才女李清照。
而她之所以能夠享有如此盛譽,皆源自於那一首,無比悽涼哀怨的《武陵春·春晚》。在這首詞中,人們可以看到她最為憂愁的一面,滿腹心事早已隨著落花成塵,滿心憂愁卻無法被流水帶走。
也只有用最真切的感受,才能寫下如此動人的作品。世人在感慨她文學造詣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同情她的身世,惋惜她的遭遇。
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宋詞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唯美,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悽涼,如果再進一步了解,就會感受到她的悲傷。而到最終才發現,這些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她的心緒,她的悲傷已經太過濃鬱,甚至達到了一種極致的境界。「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或許只有這一句古詩,才能夠形容李清照當時的心情。
「風住塵香花已盡」,這一句雖然不曾直接描寫落花的景象,但卻能夠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漫天花雨飄落,最後淪落成塵的哀傷。而這一句也正是象徵著她空有滿腹的心事,卻找不到一個寄託,只能隨著時光飄零,在世間孤獨的浮沉。
落花的暗香,混合著塵土的味道,在空中浮動。此時天色已近黃昏,她卻一腳不曾邁出房門,一直把自己封鎖在孤獨的環境中。因為她害怕看見熟悉的風景,而觸景生情。可即便如此,她仍然無法擺脫痛苦的回憶,曾經的一幕幕畫面,都在腦海中不斷地浮現。
回憶中的風景似曾相識,現實中的人兒卻已陰陽永隔。「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種悲傷而又無助的心緒,令人忍不住心生憐惜。這本不是她一介弱女子應該承受的痛苦,但命運卻沒有因此而對她眷顧。
她的人生,就像是掉進了一個黑暗的深淵,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希望。即便是在陽春三月的明媚春光裡,她的內心中,卻依然感受不到一絲美好的氣息。「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她並非不想走出痛苦,也曾嘗試著那優美的風景,去撫平心裡的傷痛,緩解深深的哀愁。
可人生的軌跡,卻無法順隨她的心意改變。任憑外界的春色如何美好,都無法照進她的內心,更不能消磨那無窮無盡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終究沒有勇敢地踏出這一步,現實的苦難,已經讓她遭受了太多的打擊。她所有的勇氣和希望,都在一次次痛苦中,被消磨殆盡,無法重生。
往後餘生,對她而言,已經只剩下辛酸風雨,和悲痛黑暗。她的滿腹心事,早已隨著落花成塵,千古才女李清照,一詞寫盡世間愁。殊不知,她的人生其實早已定格在了那一刻,從此之後的歲月,都只不過是痛苦中的殘生。
一句痛惜,一聲長嘆,都換不回她一生的遺憾。若傾盡所有能夠換回曾經的歲月,就是想必她也會毫不猶豫。其實不只是她,世間還有多少人,都夢想擁有這樣的機會,可過去終究只能成為過去,永遠不會再重新來過,那是我們心裡最深處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