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萬茶企敵不過一個立頓?中國高端綠茶領導者竹葉青說不

2020-12-10 鳳凰網

原標題:下一個"茅臺"會出現在茶行業嗎? 來源:虎嗅APP

就是這麼矛盾。

一面是已經延續了4000年的茶行業,一面是有品類、無品牌的尷尬。問題出在哪裡?

唐先洪和他的竹葉青給出的答案是:做茶的思路錯了。"茶文化是根,品質是樹幹,最終要結出品牌的果實。""但在過去我們在品牌上走得比較保守。"

這種矛盾顯然創造了機會。近兩年,偏安西南22年的竹葉青,突然高調起來:

18年12月26日,竹葉青宣布高端綠茶定位,並發布"高山、明前、芽茶" 高端綠茶三大標準。

去年7月18日,舉辦誓師大會,定下2019年銷售目標。

前不久,宣布李宇春、李易峰成為品牌代言人,同時與分眾籤下3年6億廣告投放大單。

……

數據給出反饋:在市場萎靡的背景下,2019年1~12月竹葉青銷售額逆勢增長26%,明星產品論道銷售額同比增長66%,客單價超過1000元,"論道"2280元一盒。唐先洪要打造出一個全國性高端茶品牌的野心不言而喻。他直言,竹葉青要做的就是茶葉界的"茅臺"。

都說菸酒茶不分家,同樣的歷史傳承,同樣的文化底蘊深厚,於是乎這三個行當裡闖蕩的企業家們都想成為第二個茅臺。

近期,虎嗅專訪唐先洪,試圖探究三個問題:茶行業會出現下一個茅臺嗎?它的難點在哪裡?又是如何克服?

茶行業與"下一個茅臺"

截止12月23日,茅臺報收1149.3元每股,總市值1.44萬億人民幣。高市值背後,茅臺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和高品質的代表。

外界普遍認為,茅臺品牌的成功得益於產品的特殊性以及歷史促成的品牌情感。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這麼寫道:在川貴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一條紅帶子般的河水蜿蜒向北流去,那是赤水河……有人說它是中國的美酒河。

茅臺位於赤水河畔,特殊的地理位置給它的產品創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不同於其他酒品的特殊工藝又造就茅臺的獨特香型。只有這些還不夠,悠久的歷史和其中蘊含的文化,能建立起大眾的品牌情感共鳴。比如,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便已擅長釀酒。再比如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以及展會上"摔破酒罈,酒香全場"的軼聞。這些讓茅臺從普通消費品變為了高端產品。

能與酒拼歷史和大眾情感的,也就只有茶了。

中國人飲茶習慣最早可追溯至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唐代飲茶被上升至精神文明層面,茶聖陸羽的《茶經》讓茶的精神滲入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而至宋代,茶被列為尋常百姓的"開門七件事",之後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日常必需品。

然而,儘管有得天獨厚的認知優勢以及情感文化內涵,茶行業卻流傳一句話,"七萬茶企不抵一個立頓",透露出,茶行業數千年來沒有形成一個品牌的窘境。茶行業需要一個如茅臺般的全國性品牌。近兩年,各種茶葉新品牌層出,老品牌迭代,時機似乎已成熟。

那誰會成為茶行業的"茅臺"?

唐先洪自認為是竹葉青。他給出的理由有三:

首先,同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竹葉青出自四川峨眉山,地處於北緯30度附近,是世界公認的黃金產茶帶。峨眉山常年被雲霧覆蓋,慢射光作用下氮代謝增多,胺基酸就增多,因此口感鮮甜,不苦澀。

其二,同樣獨特的歷史文化風韻。早在2000年前的《華陽國志.蜀志》,曾記載:漢有鹽井,南安、武陽皆出茗茶。而漢代的"南安"即是如今峨眉山一帶。

1964年,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來到峨眉山考察,對在萬年寺喝到的茶讚不絕口,遂為之命名為"竹葉青",從此,竹葉青名聲不脛而走。

此外,它曾經兩次作為國禮,贈送給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梅德韋傑夫。

其三,產品的特殊性。竹葉青開創並堅持高端綠茶的三大標準"高山、明前、茶芽",選擇海拔600到1500米建茶園,在這一海拔維度,最適宜綠茶生長;清明前茶樹養分充足,香氣豐富,而茶芽是茶樹營養最豐富最嫩的部位。

此外手工採摘、大師制茶, "我們和其他綠茶不一樣。茶芽必須要純手工採摘,用機器是解決不了的,所以相對來說我們的制茶工藝成本更高。"唐先洪說。據了解,一斤鮮葉的成本,光採摘成本就佔30%到40%。

此前小罐茶的大師作被認為是虛假宣傳。唐先洪直言,竹葉青是工業化生產,有數條全自動生產線。但20年來,竹葉青積累了大師級別的制茶工藝和標準,將這套工藝機械化,只要按照參數操作,就能做出大師口味的茶。

物以稀為貴。竹葉青根據茶葉級別,分出論道、靜心、品味三個系列。500萬顆茶芽產出500克頂級論道茶,靜心和品味每產出500克茶也需要5萬顆茶芽。

蘊含歷史文化、曾被當做國禮、產品考究,這三個特點最終決定了竹葉青走高端綠茶的定位。

百般考驗

即便所有茶企都意識到建立一個全國性品牌箭在弦上,但這仍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擺在玩家們面前的考驗包括且不限於:

有沒有決心和魄力去做一個全國性品牌?要造一個全國性品牌出來除了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外,更意味著要將產品重新進行梳理,背後包括多年經營理念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轉變,甚至整個團隊的大變動。這對企業的掌舵者來說,是巨大的心理考驗。如何實現規模化量產?與品牌影響力提高同步的是銷量的提升。目前國內茶葉種植仍然是以家庭為主的個體小規模種植。如何提高產能也是一大考驗。如何保證品質的穩定?擴大產能的同時質量又需保證,否則功虧一簣。而現狀是,中國茶企過於保守,一方面信奉"名茶"製作的經驗主義,但各家經驗不同,相互難打通。另一方面,傳統茶企不認可機械制茶,認為機械制茶違背制茶規律。茶葉生產多為手工,效率不高,無法達到衛生標準。

竹葉青只做綠茶這一單品,並且定位高端,對它來說又有三個不確定:如何解決綠茶保質期短的問題?高端綠茶的增長空間到底有多大?綠茶單品能否撐起百億野心?

在不限於如上的百般考驗中,竹葉青走得曲折,但涉險過關。

2018年下半年,竹葉青將自己重新進行品牌定位,目標清晰:聚焦綠茶,並且主打高端綠茶。12月,唐先洪砍掉除綠茶外的其他品類,根據茶葉級別,推出論道、靜心、品味三個系列。

這次產品上的減法引起內部一部分人的強烈反對,唐先洪坦言過程十分痛苦:"但我們需要做取捨,你產品太多,顧客沒有辦法做選擇,就像我們自己去店裡買茶一樣,如果東西太多反而更難選擇。關鍵是這樣也很難形成品牌聚焦。"

有爭議的也包括這次代言人。

12月17日竹葉青代言人官宣,李宇春、李易峰同時出現在現場,這是茶行業首次引入明星做代言人。從敲定到宣布,內外部始終有不同聲音,原因是兩人時尚的風格與講究古韻的茶行業看起來並不相符。

唐先洪這麼考慮的:"或許很多人認為類似陳道明這類明星更適合做茶的代言人,但我們要走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我們的主力目標用戶是28歲到45歲之間的人,他們購買力強,這批人其實是比較年輕和時尚的。我們想用代言人來吸引這批年輕人。另一點,李宇春和李易峰接了很多高端品牌的代言,足見他們對高消費群體的號召力,這跟我們高端定位是相符合。再加上他們都是四川人,有品牌共鳴。"

直白點說,別把茶的主力用戶想得太老,這些人多出生在1975年到1991年之間,茶品牌需要想辦法變年輕。

此外,竹葉青選擇分眾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在分眾三年投放6個億廣告。選擇分眾的原因仍是目標人群,"分眾的電梯廣告主要在一些辦公樓和中高檔社區,跟我們的目標人群比較吻合,不管怎麼樣,每個人都要上下班,都要回家吧。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更精準。"唐先洪說。

工業化與文化匠心

品牌最終還是落到產品上。當知名度提高,如何提高產能並保證品質的穩定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竹葉青的做法是在種植上採用"自營茶園+茶農合作"的模式。

自營茶園量不大,主要起到科學管理示範的作用。他們制定一系列操作規範,包括如何施肥、如何修建枝條、如何採摘,在自營茶園裡先教給茶農,茶農再到自家茶地裡操作。

茶葉原料主要來自個體茶農,他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種植。明前茶芽對採摘時間要求極為嚴格,時間不能太早,營養達不到標準;太晚,品相變差。生長海拔不同,採摘時間也有差異。

為了把控茶葉質量,竹葉青除了給茶園提供技術標準,指導茶農種植,也從種植到採摘全程安排技術員監察。最後根據收購標準收購,符合標準的高價收購,不符合標準的淘汰。

在加工製作上,採用工業化生產,但按照大師標準來把關原料和生產過程。

2018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首批中國制茶大師名單,全國僅15位,竹葉青產品總監劉祥雲上榜。劉祥雲制茶20多年,1994年西南農業大學畢業便加入竹葉青,彼時竹葉青還用手工制茶。後逐漸引入機械設備生產。

2012年投入近億元從日本引入生產線,經過三年改造到2015年趨於完善。至此,竹葉青形成數條全自動生產線。

工業化生產的好處是規模大、品質穩定,這是茶企做大的前提。但也有觀點認為工業制茶損失了茶文化中所傳承的匠心。

唐先洪並不認為工業化就損害了傳統茶文化,他更傾向於從其他方面去加深茶的文化蘊含,比如竹葉青三個系列的命名"論道、靜心、品味"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文化是根,品質是樹幹。只有有根,才能有萬物生長的可能。所以,文化必須要有。但茶文化和工業化兩者之間不是矛盾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唐先洪說。

除規模化生產和品質穩定,在產品上,竹葉青面臨的更為棘手的問題是保質期。

不同於紅茶,由於沒有經過發酵處理,綠茶保質期短,成品綠茶的保質期不過一年。如果生產出來不能及時賣出去,將導致極高的損耗。

"我們做綠茶做了20多年,在產銷協調上的一些問題很早就做了調整。"唐先洪說。

竹葉青採用了低溫保鮮的方式。每年2月到4月是採摘季,竹葉青在峨眉山下,每10公裡布置一個加工廠,將購買來的鮮葉先粗加工成半成品,放到零下13℃到零下18℃的冷庫保鮮。後續根據市場訂單,將半成品從冷庫中取出,進行精加工。

"可以說,我們有茶行業裡最大的低溫保鮮庫。綠茶要保持它的鮮爽,一定要在低溫下存儲才行。"唐先洪說。

百億野心

隨著2019年整個消費市場悲觀,茶行業整體增長情況並不亮眼。在香港上市的天福,2019年上半年銷售茶的收入為5.84億,僅同比增長2.1%;掛牌新三板的謝裕大,2019年上半年收入1.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39%

竹葉青將自己定位為高端綠茶,那在市場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高端綠茶的增長空間還有多大?

在唐先洪看來,消費升級的需求仍在,潛力繼續增加,但重點是在打破區域限制,"中國中產階級數在快速增長,高端茶的需求量在增大。過去竹葉青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而現在區域限制正在打破,四川佔竹葉青的總銷售額份額在降低,四川以外的地方在提高。從全國市場角度來說,增長空間還很大。"

麥肯錫將中國年收入在7.5萬到28萬人民幣的人群定位中產階層,這個人群數從2000年的500萬人,發展到今天的2.25億人,預計到2020年會增加到2.75億人,超過歐洲人口的總和。

此外,送禮場景也值得挖掘。依據唐先洪的觀察,竹葉青的主要消費場景是自飲,理由是日常銷售平穩,沒有出現過節銷量很高,平時很低的大幅度波動。言下之意,茶客對竹葉青的品質買單,而日常喝茶較少,多在節日購茶送禮的茶小白是更大的潛力群體。

數字似乎也說明了高端綠茶的潛力。2019年竹葉青銷售額同比增長26%,遠超過同類產品,連續11年領先。其中,最高端系列"論道"增長66%。

唐先洪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未來5到10年竹葉青要做到百億級別。

那綠茶單品能否撐起百億野心?

唐先洪算了這麼一筆帳:國內整個茶類消費市場是3000多億,綠茶佔50%差不多1600億,"你想我佔個3%就是50億了,如果6%就是百億了,對不對。"

20年前,29歲的唐先洪買下雙福鎮國營茶廠,當時他最大的想法是將竹葉青從四川賣到東部沿海;20年後,這個曾經是峨眉山腳下一個不起眼的鄉鎮茶廠,已然正在蛻變成為中國高端綠茶領導品牌。

對於已經有幾千年歷史、蘊含民族文化情感的中國傳統茶行業來說,也確實需要一個標杆性的高端品牌站出來了。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圖蟲網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7萬茶企,敵不過英國1個「立頓」?
    英國不出產茶葉,但卻有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中國七萬茶企難敵一個立頓」,是中國茶葉弱品牌的真實寫照,也警醒著我們對茶葉品牌構建的思考。圖為中國7萬茶企敵不過一個「立頓」1.3消費需求分析具體到消費者層面,對茶葉有何需求,對茶企有何關注點,也是市場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 7萬家中國茶企不敵一個立頓?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根據搜狗百科的資料,我國從事茶葉種植、加工的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大約8000萬茶農、7萬家茶企。中國7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個不產茶的立頓?把中國茶葉的出口額與立頓全年營銷額作對比,並把中國茶葉出口額比不過的立頓結論,嫁接在中國所有的茶企身上,不分內銷還是出口。說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個不產茶的立頓,這是中國茶葉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 深度解讀中國茶:手握金山,七萬茶企為何不敵一個立頓?
    午後閒適時光,兩人悠悠對談,一壺暖茶,能帶出涓涓思緒與濃濃深情。但中國的茶企到底需要什麼?能傳遍世界、獲得認可的中國茶又代表著什麼?我們或許喝茶,卻遠非真正懂茶。正如《老羅評茶》中所說,「中國茶不缺價值模型,缺的是一個效率模型。
  • 幾萬茶企不抵一個英國立頓?
    標號3號的明前西湖龍井茶以拍賣會限定的最高價格6萬元/公斤被天津參拍者拍走。圖為參拍者用手機拍攝明前西湖龍井茶。(新華)  每年到了清明前後,春茶的上市都備受關注,這幾年隨著春茶價格的節節攀升,甚至有一兩春茶堪比一兩黃金的說法。然而,在茶葉行業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中國幾萬茶企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A股市場至今沒有一家純正的茶葉類上市公司,只有龍潤茶和天福茗茶去年在香港上市。
  • 成為「杜拜世博茶」,竹葉青何以推動中國茶走向世界?
    說全球茶文化起源於中國,想必沒有人會否定。早在4700多年前,中國便有了茶葉藥用的記載,事實上,如今的英國下午茶、日本茶道等文化源頭都能追溯到中國茶上。但尷尬之處在於,儘管中國茶歷史悠久,發展卻相對滯後,業內還有「中國7萬茶企抵不過一個立頓」的說法。這句自嘲並非空穴來風,中國茶品牌化進程緩慢,「有品類無品牌」的現狀長期困擾著中國茶行業。
  • 英國「立頓」憑什麼打敗了四千多年的中國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且經久不衰,傳遍全球。可以說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源於神農,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也集中反映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 英國茶「立頓」憑什麼打敗了四千多年的中國茶?
    」的巨大差距背後,中國茶行業從業者應該看到立頓不一樣的成功路徑。2016年,中國近7萬茶企業出口總額為14.8億美元,而這個數據不及立頓全球銷售總額(30多億美元)的一半。 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國七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的說法。
  • 為什麼中國7萬家茶企,打不贏英國1家立頓?
    人民日報也曾發表過一篇文章《破除「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窘境 》,拋出一個深刻問題「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指出我國缺少知名品牌的事實。這是一個怎樣的事實?在2008年,中國7萬家茶企共實現茶葉總產值300億元人民幣,而聯合利華立頓一家茶加工企業的年產值就將近200多億元人民幣。我國飲茶文化燦爛,制茶飲茶歷史厚重,甚至可以說,其他國家的茶樹、加工工藝、飲茶方式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走出去的。
  • 英國茶「立頓」打敗了四千多年的中國茶?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就算立頓被母公司聯合利華拋棄。茶圈依然有一種聲音:立頓打敗四千多年中國茶,七萬家中國茶企比不過一個立頓。中國茶企,始終活在立頓30億美元營銷額的陰影中。透過現象看茶葉的本質,只想說:中國茶葉,應該自信!
  • 打破「有品類、無品牌」桎梏,看這家企業打造高端綠茶領軍品牌!
    這是他們非常精心去培養這個行業,讓大家對竹葉青的名字有印象,有了一個品牌,這是很不容易的。這一做法也使竹葉青從起初每年產值百萬、負債超過千萬的工廠,短短十年做成全國高端綠茶市場佔有率第一。第二,品質難保證中國茶企過於保守,一方面信奉「名茶」製作的經驗主義,但各家經驗不同,相互難打通。另一方面,傳統茶企不認可機械制茶,認為機械制茶違背制茶規律。茶葉生產多為手工,效率不高,也無法達到衛生標準。
  • 立頓打敗中國7萬茶企?如今的它舉步維艱,中國茶卻蒸蒸日上
    2008年,新華社記者發了一篇《七萬家中國茶企不敵立頓一年》的文章,當即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茶葉的消費大國,此篇一出,如萬裡晴空炸了一個響雷,讓國內無數原本自覺不孬的茶葉從業人員驚慌失措,集體汗顏,大喊「狼來了」,茶葉可是中國特產啊。
  • 那些萬元/斤的高端綠茶都被誰買走了?
    從幾十元到幾千元的綠茶,究竟差別在哪?面向這些高端綠茶的消費者們,竹葉青的運營之道是否可為中國茶業提供借鑑?亟待改變的中國茶印象提到中國茶葉的主要消費群體,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中老年男性」——這部分是茶行業營銷風格老舊導致的偏見。
  • 綠茶流通協會數據:2017年高端綠茶竹葉青排名第一
    12月16日,竹葉青舉辦峨眉高山綠茶戰略成果發布會。據國際茶葉委員會數據顯示,2017年綠茶總出口量29.4萬噸,位居全球第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07至2017十年間,竹葉青在全國高端綠茶市場佔有率始終領先,而另據綠茶流通協會數據,2017年竹葉青排名第一。
  • 七萬家茶企不抵一家立頓?關於立頓,你是膜拜?還是傲慢與偏見?
    立頓茶不過,在中國,立頓卻似乎是一個有點古怪的存在。一方面,立頓作為全球茶葉品牌,擁有較為廣泛的知名度,同時它在中國相對年輕的茶葉消費群體尤其是辦公室一族中也有較高的品牌影響力,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經常提出要向立頓學習;另一方面,立頓在中國茶葉同行眼中,褒貶不一。最近幾年來,「七萬家茶企不抵一家立頓」這樣一句話,讓不知多少同行憤懣不已。如果將時間向前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那麼「立頓入口,龍井洗手」這樣一句話也曾流傳一時,令人瞠目。
  • 竹葉青被授予「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指定綠茶」!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與消費國,儘管坐擁巨大市場和原產優勢,卻難像菸酒行業湧現品牌茶企,中國需要一個世界級茶葉品牌站出來。四川作為中國茶的發源地之一,茶產業基礎深厚,最有可能孵化出享譽國際的茶品牌,高端綠茶翹楚竹葉青正誕生於此。
  • 中國茶企衝刺A股!誰能成為茶中茅臺、力戰英國立頓
    方便的茶包設計、親民的價格和國外品牌的「洋氣」加成,立頓迅速佔領了中國白領人群的辦公桌和茶水間,進入中國5年後就取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成績。2008年,中國7萬家茶企共實現茶業總產值30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聯合利華立頓一家茶業年產值就達到230億元人民幣,「七萬茶廠不敵一個立頓」的說法一時惹得滿城風雨。
  • 高端綠茶到底花落誰家?
    或許有人會說這跟年輕人喜歡網購有關,但茶葉在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都有一定的需求。事實上,消費者買茶無論送人或者自飲。對於茶葉的熱愛也是因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高效的營養價值。但現在中國茶行業的印象並不完全源於這些痛點。
  • 蟬聯品牌實力榜榜首 連續12年高端綠茶銷量領先 竹葉青定義
    只有那些久經考驗的產品才能抵禦各種風險,逆勢生長成為一個影響久遠的偉大品牌。今年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塊「試金石」,檢驗著品牌的韌性與實力。 品牌缺失是我國產業「大而不強」的軟肋,尤其在中國茶行業,長期面臨「有品類,無品牌」的窘境,許多消費者購買時只認品類,殊不知各品類雜牌居多,品質實則參差不齊,哪怕是資深茶客,也「安能辨我是雄雌」。因此,廣大消費者也呼喚能有放心選購的中國高端茶品牌出現。
  • 誰能成為茶中茅臺、中國立頓?-虎嗅網
    「中國七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這句有些誇張的話,已經成了中國茶企心中多年的魔咒。 為什麼中國茶企少有成功上岸? 目前的茶企行業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企業數量多而分散,行業集中度低、標準化低,同時資本化程度也很低。
  • 2019中國品牌實力指數排行出爐,竹葉青位居茶葉類榜首
    近日,中國廣告主協會廣告主研究院發布《中國品牌實力指數》,其中,中國高端綠茶領導者竹葉青位居茶葉類榜首,收穫第一名的榮耀。 此次發布的《中國品牌實力指數》,面向全國27個行業,基於品牌實力指數評估體系進行排名,標準嚴苛,角逐激烈。在上榜的18家茶企品牌中,竹葉青以77.55的品牌實力指數,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