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上20:30(但是2018年地球一小時時間為3月24日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
我只能說這個倡議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個活動很有可能是在用不環保的方式號召大家踐行環保理念,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特意翻閱了一下電力基礎的資料,希望能給大家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
拿我國的發電系統舉例來說吧,目前我國的發電廠主要以煤電為主,發電過程主要是鍋爐燒煤→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氣輪機切割磁感線做功→產生電能。電網的用電負荷直接決定了氣輪機切割磁感線的阻力,如果瞬時用電負荷驟降,主要危害表現在兩點:
1、阻力下降,氣輪機轉速升高,控制系統必須調節蒸汽閥門,減小進氣量。但鍋爐的燃燒存在延時慣性,溫度不能馬上降低,故蒸汽堆積在管道內,造成管壓驟升,極易引起安全事故;
2、鍋爐的負荷存在下限,一般如果發電負荷低於設計負荷的30%,鍋爐就容易熄火,此時一般需要往鍋爐投入燃油以防止熄火,這種情況多在夜間發生。晚上8:30~9:00這段時間內,工廠基本停工,主要耗電大戶就是民用,此時鍋爐已經處於低負荷運轉狀態了,再降低用電負荷,鍋爐熄火的可能很大。
不論是對火電、水電、風電還是核電而言,發電機組完成一個啟停的全過程,至少需要12小時,並不像汽車發動機那麼簡單——想發動就發動,拔掉車鑰匙發動機就熄火。它是一個複雜而耗時的過程。
再從時間上來講,3月末還是枯水季節,全國超過95%的發電量都是來自於火電,倘若真的在特定的時間點,突然熄燈一小時,電網負荷在短時間內突然升降,這對於火電廠來說,簡直是個災難,因為它基本不具備負載調諧反應能力。
從人口數量上來說,倘若全國只有區區百萬人,響應活動熄燈一小時,不會對電網造成任何影響;但如果13億國民都響應號召,都關燈一小時,其實已經超過了電網的負載能力,有可能對電力設備造成不可逆的損壞。
2009年3月26日,比利時埃利亞電力公司通過其網站發出公報警告:在3月28日晚號召全球公民關燈一小時的『『地球一小時』』行動中,由於參與者都在同一時間開燈、熄燈,瞬時的電壓波動很可能造成供電線路癱瘓。
全國熄燈一小時,真的能讓發電機組節省一小時的燃料嗎?並不能!一小時之內,發電廠可以做到停機不停爐,依然在耗費燃料,只不過這部分針對照明用電的發電量被白白浪費了。
電力體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電和水也本身也不一樣,不是生產完不用就可以簡單的存儲的。電力系統中的電能,絕大多數都是不能儲存的!相差的電力容量,主要靠預先規劃和動態調節來平衡。交流電是無法儲存的,發出來的交流電首先轉換成直流電,一個超大號的電池一個電廠一秒鐘發的電它都存不了,根本沒有意義。
「地球一小時」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節省一小時的電,而是為了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倡導保護地球的重要性。環保不應該僅僅一小時,應該是每天每時每刻,融入到大家的每一個行動中去。
資料來源:《E小水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