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金南北對峙,南宋的統治日益腐敗,南宋政局江河日下的時候,我國北方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卻迅速強大起來。
一、蒙古政權的建立。
蒙古本是大漠南北許多遊牧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在唐代,它稱為蒙兀室韋,是室韋部落聯盟的組成部分,居住在望建河流域。後來逐漸向西遷移,遊牧於斡難、客魯漣,土兀刺這三條河流的源頭。在它的周圍,還有許多其他的部落。其中比較大的,有位於蒙古部以西的克烈部,位於克烈部之北的篾兒乞部,位於克烈部和篾兒乞部之西的乃蠻部,位於蒙古部之東的塔塔兒部,以及在大漠以南的汪古部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各不歸屬。因為塔塔兒部是其中最強大的部落,塔塔兒的諧音「韃靼」,就長期成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共同稱呼。
到十二世紀末,蒙古部湧現了一個傑出的領袖鐵木真。他利用各部落之間的矛盾和紛爭,採用聯合一些部落打擊另一部落的策略,逐步消滅同自己抗衡的部落,發展自己的勢力,把其他部落的百姓都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草原各部落都統一在蒙古部之中,從此, 「蒙古」取代「韃靼」,成了大漠南北各草原部落的共同稱呼。
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他手下的軍事貴族擁戴為蒙古的大汗,稱「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蒙古政權。
二、蒙古崛起、金朝衰敗。
在鐵木真登上政治舞臺以前,大漠南北的各部落大都受金朝管轄。金朝為了防止這些部落的反抗,一面用官爵賞賜拉攏一些部落的首領為金朝效勞,一面在各部落間挑撥離間,挑動各部落互相殘殺。金朝還對這些部落實行殘酷的「減丁」政策,經常派大軍去殘殺那些敢於反抗的部落的男子。這種政策使得蒙古高原地區在十二世紀下半期陷入極度混亂,人民不得安生。鐵木真統一各個部落,建立蒙古統一的政權,使蒙古族擺脫金朝的統治和壓迫。但是,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各部的過程中,就大肆掠奪財富和奴隸。隨著蒙古政權的建立和蒙古軍事貴族勢力的發展,同蒙古毗鄰的金朝、西夏、西遼等地區,也很快成了蒙古貴族侵擾和掠奪的對象。
從公元1211年起,成吉思汗就藉口其伯父俺巴孩罕曾被塔塔兒部縛送給金朝殺掉,打出為俺巴孩罕復仇的旗號,大舉進攻金朝。這時金朝也已腐敗不堪,經野孤嶺一戰,金朝四十萬大軍一敗塗地,從此,金朝不敢再與蒙古兵爭鋒。到公元1213年,整個黃河以北地區除都城燕京等幾個大城市外,都被蒙古軍所佔領。金朝只好用大量金帛、馬匹和童男女獻給蒙古求和,換取蒙古軍隊撤退。在蒙兵撤退後,金朝統治者感到中都燕京已處在蒙古軍隊隨時南侵的威脅之下,就於公元1213年把都城從中都遷到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金朝的遼東、河東、河北及山東的大片地區都喪失了。金朝的轄境只剩下陝西、河南及山東部分地區,只能憑黃河之險苟延殘喘了。
三、嘉定和議破裂,宋、金交戰。
當金朝遷都汴京的消息傳到南宋後,南宋就於同一年停止向金朝交納歲幣。這就使得疆土大大縮小、財政困窘不堪的金朝更加陷入困境。而金朝統治又歷來視南宋如草芥,認為喪失給蒙古兵的疆土可以通過對南宋進攻、奪取南宋的疆域來補償,就於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分路大舉南侵。東路渡過淮河,進攻南宋的光州中渡鎮,中路進攻樊城,棗陽、光化軍等州郡。西路進攻大散關,企圖奪取南宋的西和、成,階等州。六月,宋寧宗也發布討伐金朝的詔令。嘉定和議至此完全破裂,宋、金又處於交戰狀態。
宋、金這次戰爭延續了六年之久。金朝利用蒙古軍隊主力在成吉思汗率領下西徵,暫時放鬆對金朝進攻的時機,連年對南宋發動進攻。在淮河一線,金兵多次渡淮入侵襄陽、棗陽、光山、隨州及淮東的安豐軍、滁、濠、光、黃、盱眙及淮東許多州縣,但先後遭到宋將趙方、孟宗政等人率軍迎頭痛擊,每次進攻都以慘敗撤回淮北告終。在川陝一線,因為一些南宋守將望風而逃,金軍曾佔領天水軍、興元府、大安軍、洋州及大散關等地,但最後也都被宋軍擊退。金朝統治者本想通過對宋戰爭奪回在蒙古軍入侵戰爭中的損失,結果卻損兵折將,財政更加匱乏。在金,宋戰爭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蒙古軍隊又加緊向陝西地區進攻,這就使得金朝處於兩面受敵的困境。
四、窩闊臺大軍滅金。
這時金朝統治集團內部又自相殘殺,力量也更加削弱。金宣宗就在這種困境下於公元1223年底病死。新即位的金哀宗為了集中兵力抗蒙圖存,於公元1224年派人同南宋「通好」,並下令金兵不再進犯南宋。南宋這時正是史彌遠專權,統治也極腐敗,幾次出擊也皆無功而返。宋、金雙方從嘉定十七年起又暫時處於休戰狀態。宋寧宗也在這一年死了。
在這以後,蒙古成吉思汗西徵結束,回師南向準備滅掉夏、金。成吉思汗雖然在公元1227年滅西夏後就死了,沒有實現滅金的計劃,但蒙古軍隊對金朝的進攻卻更加緊了。窩闊臺於公元1229年被推選為大汗後,蒙古又重新確定了由窩闊臺親自率大軍滅金的方針,並陸續出兵攻佔了金朝控制的關中及山西部分地區。
公元1231年蒙古軍在窩闊臺親自指揮下,分三路攻入河南,在鈞州三峰山圍殲金兵主力,於公元1232年包圍金朝的都城汴京。金哀宗先逃到歸德(河南商丘),後又逃到蔡州(河南汝南)。金朝守衛汴京的西面元帥崔立殺掉其他許多大臣,於公元1233年4月獻汴京向蒙古軍隊投降。
五、宋聯蒙滅金。
蒙軍在包圍汴京後,即派使臣來同南宋商議夾攻金朝的事宜。這時南宋以宋理宗為首的腐朽統治集團中,大多數大臣都認為這是復仇的大好時機,只有趙方之子趙範提出應吸取北宋聯金滅遼、自取其禍的教訓,但這種意見沒有被採納。南宋遂答應出兵配合蒙古軍作戰,共同滅金,並出師攻佔金朝邊境的唐、鄧、壽等州郡。
金哀宗逃到蔡州後,蒙軍統帥又派人到南宋,約宋兵合攻蔡州。南宋隨後在息州(今河南息縣)以南集結軍隊,準備出兵。金哀宗派人到南宋求糧,同時向南宋敘說「唇亡齒寒」、蒙古滅金後必禍及南宋的道理,要求同南宋連和。南宋也不予理睬。
公元1133年9月,蒙軍進攻蔡州,被金兵擊退,就在蔡州周圍建築長壘,圍困蔡州。南宋即於十月派大將孟哄、江海率師二萬,運米三十萬石,前去支援蒙古軍。蔡州被蒙,宋聯軍圍困數月,城中糧草斷絕,於1234年正月被孟珙所率宋兵攻破,蒙、宋聯軍隨後擁入蔡州,金哀宗上吊自殺,金朝滅亡。
南宋聯蒙攻取蔡州、消滅金朝後,原金朝統治的河南分成兩個部分。陳,蔡西北州郡歸蒙古佔領,以南地區歸南宋佔領。蒙軍主力撤回北方,南宋軍隊也撤回襄陽、信陽等地駐紮。
六、「端平入洛」
這時南宋內部原先反對聯蒙滅金的趙範及其弟趙葵,大概是因為在滅金過程中無功而感到悔恨,忽然提出了乘蒙古兵主力撤退之機出兵收復三京(指北宋的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南京應天府),據守黃河及潼關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宰相鄭清之的大力支持。宋理宗這時剛親政不久(因史彌遠已死去),正想有一番作為,立即採納這個建議。
當時儘管許多大臣都認為這是個冒險舉動,必然引起蒙軍南下,南宋即使一時僥倖得手,也難以守住,反對這一舉動。但宋理宗卻一意孤行,於公元1234年6月下令全子才自廬州率軍萬人直取汴京,趙葵自滁州率兵五萬取泗州,由泗州赴汴同全子才會師。這時汴京的金降將李伯淵等人,因對獻城降金的崔立不滿,先同全子才聯絡,殺死崔立,接應宋兵,全子才得以順利佔領汴京。趙葵隨後到達汴京時,不顧糧草未集,極力催促全子才進兵洛陽,佔據潼關。全子才只好下令分兵向洛陽進發。因為蒙古在洛陽全無守備,南宋先頭部隊二百人在七月間就佔領洛陽。這就是宋代歷史上的所謂「端平入洛」。
蒙古得悉南宋軍隊佔領汴京及洛陽,立即出兵南下。由於南宋所謂「端平入洛」完全是一種軍事投機,事先並無認真準備,軍隊出發後糧餉不繼,當宋兵進入洛陽時,糧草已經空竭,只好採摘野菜和面作餅而食。後續部隊在赴洛陽途中,遇到南下的蒙古軍,只得倉卒應戰,結果遭到慘敗,許多宋兵被驅入洛水淹死。潰卒逃到洛陽,報告蒙軍已佔據洛水北岸。倉忙入洛的南宋軍隊一聽這消息,都垂頭喪氣。八月間,蒙古兵逼近洛陽,宋軍因無糧可食,殺戰馬充飢,同蒙古軍稍微接戰,知道難以支持,就倉惶撤出洛陽向南奔逃。全子才與趙葵在汴京,也因為所奪取的州縣又早已被蒙古兵洗劫一空,無糧可吃;蒙古兵又決黃河堤,放水淹灌宋軍,許多宋兵被水淹死,也趕快向南撤退。 「端平入洛」於是就以全軍迅速潰敗後撤告終。
結語
「端平入洛」給蒙古貴族提供了一個向南宋開戰的口實。這一年十二月,蒙古派人到南宋,指責南宋破壞雙方的盟約,實際上是對南宋宣戰。公元1235年6月,蒙古大汗窩闊臺發布分道進兵、大舉入侵南宋的命令。延續四十年之久的蒙古侵宋的戰爭,就這樣揭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