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田奇:學術界和工業界具有互補性,人才培養是核心

2020-12-14 億歐網

12月6-8日,為期三天的「2019世界創新者年會」在北京順利舉辦。本次大會由中國企業聯合會指導, 由億歐·EqualOcean、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聯合主辦,本次大會以「科創4.0:共建全球化 新未來」為主題,集結了來自美國、英國、印度、新加坡、印尼、奈及利亞、巴、日本、以色列等 十餘個國家或地區的6000名創新者,總結2019年世界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成果,預測2020年最新創新趨勢。

本次論壇邀請了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計算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教授、氪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明傑 博士、文安智能創始人陶海教授、魔琺科技創始人兼CEO柴金祥教授、MINIEYE創始人兼CEO劉國 清博士、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達觀數據創始人兼CEO陳運文博士、踏歌智行創始人兼首席 科學家餘貴珍教授、小鵬汽首席科學家郭彥東博士,共同探討和分享作為科學家創業者在創業路 上的收穫與感悟,探索科學技術與商業化的結合機會,助推產學研領域協同發展。

其中,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計算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帶來了主題為「科學·企業家,雙重身份下何為我 眼中創新者?」的演講,演講的核心觀點有:

學術界和工業界具有互補性,學術界對工業界價值就為工業界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為工業界提 供前沿的方向,同時學術界對性能的極致追求為工業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工業界對學術界的價值 是反饋學界人才回流。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側重點不一樣,學術界更關注方法的理論化、通用性、探索未來和啟發式的認 知水平。但是工業界更注重於商業價值,更注重方法的使用性。創新應以人才為核心,人才培養是其中最大的中心。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嘉賓早上好,非常感謝組委會對我的邀請,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雙重身份下何為我眼中的創新?」我 來自華為諾亞方舟計算視覺實驗室。這是我報告的目錄,第一部分是我學術和工業界的背景以及諾亞方 舟實驗室的介紹;第二部分是「在前沿創新的研究和業務落地之間的AI使能鴻溝」,以三個例子來說明一 下;最後從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度來思考什麼是創新?

剛才也介紹了我2002年博士畢業於伊利諾伊香檳分校,從2012年開始加入德州大學分校,從計算系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一共做了17年的老師。

在2008年到2009年我利用學術休假,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主任研究院做了一年多的工作;2010年至 2015年受清華大學張華老師邀請,回到清華大學神經與認知中心做客座教授;2011年到2014年在 NECChina當顧問;2016年獲評IEEE;2017年獲評教育部江學者。這就是我在學術界的一些經歷。

2018年夏天,我利用學術休假加入到華為諾亞方舟計算視覺實驗室,在今年9月份辭掉了在美國的終身教 學職位,現在全職加入了華為,所以我現在身份是在工業界。當然大家可以看到我大部分時間是在學術 界,在工業界的時間還不算,所以只能在這裡談一些個人的淺,算是拋磚引玉吧。

我供職在諾亞方舟計算機視覺實驗室,諾亞方舟目前有幾個組:計算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搜索、推 薦、決策推理、機器學習,仿真學的人機互動。以支持產品部、企業智能、網絡智能、終端職能、終 端智慧型手機拍照大屏,還有一些信息的業務,例如無人駕駛對我們來講也是微感知傳感器融合。

華為的AI使能鴻溝,通過和全世界25所高校的合作,很多研究人才加入了這方面的合作。諾亞方舟的願景就是讓AI使能鴻溝、世界級的產出建立頂級的AI大學,來幫助公司實現AI戰略的轉型。

我們在歐洲、倫敦、巴黎、莫斯科、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利等地都有布局。在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安、香港等都有相關的研究同事。

下面介紹一下我們前沿的創新研究和業務落地之間,發現所謂的AI使能鴻溝,我講幾個例子:

首先,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側重點不一樣,大家都知道學術界更關注方法的理論化、通用性、探索未來和 啟發式的認知水平。但是工業界更注重於商業價值,所以更注重方法的使用性,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問 題,提升用戶體驗,帶來實際的價值。 所以學術界和工業界優化的目標不一樣。其實在華為,可以藉助華為的大算力、大數據的平臺,應用華 為AI晶片支持我們前沿的視覺研究。

我們的視覺研究分成六個方向:底層視覺、語義、理解三維視覺、數據生成、視覺計算、視覺多模態的 融合,這是我們聚焦的基礎研究方向。應用場景包括自動駕駛、平安城市、終端視覺等。由於前沿研究 和應用場景它之間的優化目標不一樣,所以存在著AI使能鴻溝。

下面我以自動駕駛的的目標檢測、平安城市中的行人站識別和終端識別中輕量級網絡的設計,來講一下 AI使能鴻溝的問題、工業界是怎麼處理的。

首先以自動駕駛的檢測為例,左邊是學術界研究的目標檢測,它的數據標註比較乾淨、準確,但是工業 界的場景更加複雜,有很多有噪聲的標籤。比如右圖的Car被標註成了巴士了,左邊有一個巴士被錯誤的 標記成了Car了。

處理帶有大量噪聲的數據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直接處理噪聲的數據,從設計慣性的算法,自動分類反應 上升的標籤從而進行修正或者丟棄;另外一類就是設計半監督和無監督的方法,使得我們的模型能更好 的泛化在這一弱標籤或者無標籤的樣本上。

學術界的目標檢測,從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來講,類別和類別之間分類比較清楚,圖像比較清晰,一般 都有比較良好的光照條件,準確率可能是唯一。但是工業界的自動駕駛中,我們收集到的數據類別可能 分布不均勻,也就是標記成本比較高,想像層比較多,所以一些燈和交通錐桶等這目標標註樣本比較少。

同時,不同應用場景分類的語義有時候比較難以確定,需要組合標籤。例如載人三輪,首先要進行人 的標註,再進行三輪的標註,最後再形成一個組合標籤。

在數據採集的時候,反而要採集一些圖像資料比較模糊,光照條件比較差的圖像。比如暗光和誤報的一 些場景,這樣是為了讓更好的訓練我們的算法、提升系統的性能。

在評價標準上,主要看一些具體的應用,比如檢測一些關鍵的障礙物來制定我們的產量、存量和評價標 準。

學術界中目標檢測,以最常用的目標檢測模型,不太考慮數據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各任務之間的依賴關 系,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要設計考慮一些計算量小的網絡模塊,採用多目標、多分枝的設計來解決目標檢測。

第二個例子我以平安城市中的使能站識別為例,左圖是學術界做行人站的識別,它的場景相對比較單 一,是城市或者上空。行人站識別兩個最大的圖像數據集就是多場景、多時間段的兩個數據集,都是我 們這幾年做的工作。

但是工業界使能站的識別,是針對城市群的大規模複雜場景,所以它的條件很難被約束成為理想的條件。那麼以這個多場景、多時間跨度的數據集為例,包括4101個行人,標註行人大概12萬方有15臺攝像 機,採集了室內、室外兩種場景的情況,行人的假定能夠被很好的解析出來,準確率是唯一一個評價指標。

在工業實際場景中,要面對的是幾十萬個這樣的行人ID、幾千臺甚至幾萬臺這樣的攝像機、幾萬張 億級別甚至更多行人的智能圖像,針對校園、社區、街道等多種場景。我們也有園區的項目,經常出現 檢測不準或者錯誤非常嚴重的情況,所以不光是準確率,我們還要考慮模型的大小和速度等。

在行人識別中這是一個非常常用的識別模型是基於人體、部件等等。這是我們在2018年的工作,主要是 說一個圖片整體分成多個模塊,讓不同ID之間能夠區別開來,從而提升系統的鑑別能力。

工業場景中如果用這個方法就比較危險,因為工業數據量特別大,不同的ID之間存在非常相似、甚 至相同的一種模塊,如果還是把相似的模塊完全分開,就有損特徵的提取,從而導致系統性能的急劇下降。

另外,我們如果把預訓練的系統部署到新的場景下,這一系統的性能會下降很快,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場景遷移,所以在2018年我們華為學生提出了一個方法來縮短數據的鴻溝。這一種算法提出來後,當然對系統性能是有一些提升的,但是如果應用到實際的工業場景中,生成的圖像的質量還是比較差的。同時 也引入了大量噪聲,雖然對系統性能帶來一定的提升,但是它的天花板效應還是比較低,不能滿足工業 界的要求。

我們的解決方案解決的是如何把一個新的系統探索和部署到新的場景下來,過去它是偏重於跨攝像機的 標註,因為人被不同的攝像機捕捉到,多進行標註。但是我們的解決方案將跨攝像機的標註轉為單攝像 機、單攝像頭的訓練模式,我們只標註行人再一個攝像頭下的數據。因為在一個攝像頭下,行人的檢測 會變的高速自動化,從而極大的減少數據標註的成本和時間。

最後以華為終端視覺輕量的神經網絡為例,在學術界輕量級網絡在保持準確率的同時,注重如何減少計 算量或者減少模型的參數和模型的大小。但是在工業界要考慮真實硬體的一些指標,比如能耗、速度和 內存等,所以很難用理論的指標。

那麼學習計算機的網絡,例如計算量和模型參數的方法,雖然計算量和模型參數降低了,但是實際的速 度還是比較悲觀的,現在工業界的一些輕量級計算偏重於像谷歌、V2這類引入深度分裂的模型,這就提 出了通耗混排的操作,在A3使用NASS的技術進行網絡結構搜索。但是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要充分的利 用特徵之間的融性,適配特定的一些硬體。

2018年輕劑量級模型常用的思路,就是交叉通道。交叉通道之間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好的應用,但是交叉 的操作對硬體的實現是不友好的。這種操作對於內存和存量存在著不連續性,所以會導致硬體運行效率的降低。

我們在今年提出了以廉價的線性變換來換取更多的特徵,這樣對計算資源的需求同時因為廉價的線性變 換對硬體友好,所以可以更好的達到這一個目標。

最後,我主要從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度來看什麼是創新?學術界和工業界顯然具有互補性,學術界對工 業界價值就為工業界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為工業界提供前沿的方向,同時學術界對性能的極致追求為 工業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工業界對學術界一個價值是反饋學界人才回流,我覺得人才相互流動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且在實踐中 給學術界帶來一種新的方向,最後系統的整合學術界提供一種全局的布局。所以學術界和工業界應該形 成互補互益、頭並進的狀態。

在領域中也存在很多雙重身份,從學術界到工業界的人,他們的思考我也來分享一下。顏水成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終身教授,也是前360AI分院的院,現在是依圖科技首席技術官。他認為學術界的研究是否 成功,關鍵是要看技術。另外需要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術界節奏可以放慢一點,一個輸出需要幾個 月甚至半年的時間,但是工業界只要能解決問題就是好的人工智慧。

香港中文大學的湯曉歐,也是商湯科技的創始人,他說中國的人工智慧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要堅持,把 基礎做好;第二要創新,要做新的東;第三要把飄在上面的東落地、做產業化。香港中文大學的賈 佳是亞騰訊優圖的傑出科學家,他的觀點就是「技術要上天、產業要落地」。

還有大家更熟悉的李,是史丹福大學教授,前谷歌雲人工智慧的首席科學家。她認為科學到科技再 到產品就像一個4×100接力賽,每一棒都有它特別的功能,學術界應該是4×100的第一棒,工業實驗室是 第二棒,產業和投資是第三棒、第四棒。

最後是紐約大學圖靈獎的獲得者,現在也是Facebook的科學家。他認學界和業界的雙重聯盟,可以同時 為學界和業界做出貢獻,不僅推動了雲識別、圖像識別、文本理解和語言翻譯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帶來 了理解智能的基礎科學進展。

這是業界其他雙重身份的人的真知灼。在我看來創新的核心要素是什麼?我認為創新應以人才為核 心,人才培養其實是一個最大的中心。針對三大要素中計算視覺算法、算力和數據,學術界更多是以精 巧的算法設計,但是工業界在算力和數據方面,有更大的優勢。大算力、大數據給工業界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

人工智慧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工業技術對學術界對人才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計算能力、平 臺、數據、機遇、合作、幹預、成、落地等方面。工業界對人才的爭奪已經白熱化,不管是中美,大 家都可以看到對人才的爭奪。

什麼是工業界需要的人才?主要有幾點,第一個是要專注於你的領域,並且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第二個 是對多個領域有理解力,並且有合作的能力的人才;第三個是能夠把技術真正做落地的,懂人工智慧產 品的人才。比如站在客戶的度,人工和社會需要什麼?站在應用場景的度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技 術和產品雙驅動,了解產品的需求,了解用戶的體驗,把算法、數據、計算能力充分的發揮。

工業界也要能夠發現新業務方向,一些舵手結合業務場景、商業模式、具體應用(比如自動駕駛、智能 家居、平安城市這一些產品)如何帶來商業價值的成功。

最後,AI的應用要以人為本,我們要找理想經濟的人才,在功能完善的的基礎上,要考慮人們的精神文 化需求,比如陪護機器人對老人和小孩的陪護。

學術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首先做基礎研究。從源頭做起,眼光要遠,注重技術的創新。問題要從工 業中來,結果要到工業中去做實踐。

學界和工業界人才的培養方式的區別,打一個比方,學術界就是,我提供一個新的算法,同時把這算法 交給他人,提煉新方式。對工業界來講,主要著重於找到最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是共同點就是需 要理論基礎紮實、工程能力強、善於合作和創新的AI人才。所以要利用這雙重身份把學術界和產業界緊 密連接,為培養AI人才提供最好的方式。

對於華為來說,利用跨界身份的優勢把學術界高水平的研究和工業界的優質的產品實踐結合起來,找到 一個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幫助我們實現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這種全站式的研發,是我們要做的。

我們培養人才的戰略,是與高校聯合來探索培養學生科學化的方法,與高校學者舉行學術沙和內部的 交流。在工程能力培養方面,邀請專家定期進行員工的培訓,同時以白皮書的形式分享AI課程,走出溫 室,走出外部培訓我們的員工。最後利用公司強大的數據資源和算力平臺支撐,經常做企業文化的傳播,像今天這一個活動一樣。

最後在高校培養AI人才有一些建議。不僅要培養很高的專業素質,也要有很強的工程能力;課程AI變化很快,要注重課程的內容及時更新;設置多學科的交叉專業,同時鼓勵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儘早的接觸前 沿;人工智慧方面,要鼓勵同學多參加程序設計的課程學習,與工業界展開合作,鼓勵學生多參與工程 的實習;最後鼓勵學生創新、產品孵化和AI創業。

以上我發表的一些關於創新的淺,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獨家專訪華為諾亞方舟劉群:從 26 年學術生涯到執掌華為語音語義...
    2018 年 7 月,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教授、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翻譯領域專家劉群正式加入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的消息,引起了學術、工業兩界的不小轟動。而將時間維度再往前推 6 年,劉群教授的頭銜前綴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負責人」,他在計算所 20 年的學界職業經歷,開啟了他在機器翻譯領域深耕的大門,也成為他在回憶研究生涯時的第一扇門。
  • 探訪華為最神秘部門 「2012實驗室」不止藏著諾亞方舟
    無論是華為手機應用的黑科技,還是超級計算機推導的天氣預報,深圳實驗室的成果和我們的生活早已息息相關。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中,實驗室是源頭髮力的重要抓手。走進不為人熟知的深圳實驗室,我們想用探秘溯源的方式,看看深圳基礎研究的家底,感受研發攻堅突破的不易。
  •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離職,即將加入今日頭條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今日,機器之心獲得消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即將離職,之後將加盟今日頭條。機器之心對此信息進行了核實,據知情人士透露,今日為李航在諾亞方舟實驗室工作的最後一天。此前,李航任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客座教授,IEEE 會士和 ACM 傑出科學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檢索、自然語言處理、統計機器學習及數據挖掘。李航 1988 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系,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
  • 未雨綢繆打造自己的諾亞方舟!華為「2012實驗室」鑽研5G技術
    華為近年積極投入5G通訊設備發展,希望能在未來領導5G行業領域,近日國內網絡媒體《梨視頻》就深入華為內部探訪「2012實驗室」,一窺華為在5G領域的發展付出多少努力。華為的「2012實驗室」是該公司的總研究組織,其名稱是由創辦人任正非所命名,靈感源自於電影「2012」,任正非認為未來的信息量會像數字洪水一樣,華為如果想在未來立足,就必須打造自己的諾亞方舟。「2012實驗室」主要是研究新一代的通訊技術、雲端運算、音樂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主要面向為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也支持華為在5G領域的突破。
  • 【BDTC先睹為快】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曾嘉:充分挖掘時空數據是電信...
    會議前夕,我們特採訪了本次會議網絡與通訊大數據分論壇講師曾嘉,以期對其從事工作和演講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曾嘉目前擔任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聚焦電信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研究,包括推薦引擎和時空分析引擎平臺組件。
  • 有了華為和它的開發者,以後去網店砍價,良心再不會痛了
    田奇教授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計算視覺首席科學家、IEEE Fellow(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他最新的關於多模態學習的工作成果,是在ACM多媒體會議2019上獲得了一個最佳論文提名。IEEE院士身份與論文提名都是全球科學家「含金量」極高的榮譽。
  • 華為雲到底用AI做了什麼?從少坐一趟機場擺渡車談起
    華為雲人工智慧領域首席科學家、IEEE Fellow 田奇AI 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行業,事實上華為早就開始了 AI 相關研究,但一直比較低調,諾亞方舟等實驗室也很少出現在「臺前」。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華為手機的 AI 技術卻屢次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 NeurIPS 2020線上分享 | 華為諾亞方舟:超越CNN的加法神經網絡
    具有大量可學習參數和乘法運算的卷積神經網絡(CNN)在圖像分類、目標檢測、語義分割和低級圖像任務中表現出了卓越的性能,但由此帶來的功耗過大問題限制了 CNN 在手機和相機等可攜式設備上的應用。所以,近來的一些研究著力探索降低計算成本的高效方法。
  • 華為諾亞方舟開源哪吒、TinyBERT模型,可直接下載使用
    機器之心整理 參與:一鳴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開源了一批優秀預訓練語言模型,性能更好、使用更方便。 昨日,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的 NLP 團隊開源了兩個重要的預訓練語言模型——哪吒和 TinyBERT。這兩個模型可以直接下載、預訓練和微調。華為語音語義首席科學家劉群在微博上轉發了這一消息。
  • 首位AAAI華人主席,也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開創者
    在人工智慧和數據挖掘領域,他已經發表了400多篇論文,也是人工智慧和數據挖掘頂級會議,比如IJCAI、ACL、SDM、 WSDM 、 KDD、CIKM、 AAAI的常客。為了解決小數據困境難題,他和自己帶領的團隊,提出了「遷移學習」的理論體系。為了解決數據割裂、數據孤島等問題,楊強和團隊進一步提出「聯邦學習」理論。
  • 8年前華為諾亞方舟座談會預言成真,好在任正非16年前就開始布局
    8年前,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有人向任正非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晶片也不給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任正非回答說:「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我們的備份系統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
  • 深度學習的最新進展及諾亞方舟實驗室的研究
    諾亞方舟實驗室在進行自然語言處理與深度學習的研究,目標是構建更好的機器翻譯、自然語言對話系統。單輪對話技術又分為基於規則的、和基於數據的,據我們所知,現在的系統都是基於這兩種方式。諾亞方舟實驗室的主要貢獻是,系統地研究了基於數據的單輪對話系統,用深度學習開發出了業界最先進的技術。
  • 雲和數據攜手華為共商ICT人才培養之道
    原標題:雲和數據攜手華為共商ICT人才培養之道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的風起雲湧,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企業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ICT人才的短缺。
  • 華為與華東師大「華華聯合」 建設高可信創新國家實驗室
    ,在聯合科研創新、人才培養與交流、智慧校園建設、基礎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全面建立戰略合作。華為方面希望通過此次籤約,全面助力華東師大的智慧校園建設與數位化轉型人才培養,把數字世界帶給華東師大及全上海的每位師生。 【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和人才Funding(基金)機制】 聯合科研創新方面,華為將把華東師大作為其在前沿技術研究方面的合作高校,探索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和人才Funding(基金)機制。
  • 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
    雖然很多網友小時候都聽過這個故事,但是諾亞方舟再一次受到熱議應該是在2012年,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世界末日只有諾亞方舟可以拯救人類。但是很多人對於諾亞方舟也許並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吧。
  • 華為智選產品品鑑會暨方舟實驗室開幕 專訪華為邵洋 閃罡
    2018年12月26日,在位於深圳的華為全球總部,華為「AI生活 享品智」媒體品鑑會盛大召開。作為華為智選生態年終重要會議,現場華為官方不僅發布了AIoT生態戰略,還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領域IoT實驗室——華為方舟實驗室舉行了隆重的剪彩儀式,並邀媒體共同品鑑了華為智選生態新品。
  • 諾亞方舟之謎:諾亞方舟真存在嗎?諾亞方舟停泊在哪裡?
    但人類中還有諾亞和他的家人洛守善良仁義本分,他常勸誡周圍的人們,停止殺戮,擺脫罪惡的生活。於是上帝決定留下諾亞一家。上帝告訴諾亞,自己要發動一場洪水對人類實施大毀滅,要他們造一隻方舟,以備洪水來臨時逃生。他們立即照辦。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說:「你同你的 妻子、兒子、兒媳都要進人方舟。
  • 華為發布計算視覺計劃,全面落地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
    算力和算法的平衡南開大學李濤教授在眼底圖像智能計算的研究是和華為合作的。李濤在3月28日,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Cloud)的第二天,與眾多開發者分享了他是如何利用基於華為昇騰AI處理器的華為Atlas 200 DK以及Atlas 200 DK開發者套件,來進行人工智慧創新實踐的。
  • 「諾亞方舟」出現了?專家稱已找到遠古諾亞方舟,將進行3D掃描
    眾所周知,「諾亞方舟」是一個神話故事,其出現在《希伯來聖經·創世紀》。講述的是上帝因為目睹了人間的暴行,打算降下洪水清洗這一股汙流。但又不想好人諾亞受到傷害,於是,他指示諾亞,建造一個長達150米,寬25米,高15米的巨型木船,這就是「諾亞方舟。」當諾亞修好方舟,滅世洪水降臨人間,由於諾亞和它的家屬,以及許多的動物都進入方舟之中避難,幸而免於一難。為後世留下了生命的火炬。
  •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真的存在嗎?中國考古隊員聲稱確有其事
    諾亞方舟的故事出自聖經的一個典故,大致講的是諾亞建造了一艘巨船搭載自己的家人和世界上的所有動物品種躲避一場即將到來的滅世大洪水。我們都知道,諾亞方舟是一個西方的神話而已,我本不把它當真。但是,一支考古隊2010年在公開媒體表明,自己發現了諾亞方舟遺址。這是由中國香港和土耳其共同組成的一支考古隊。他們在土耳其境內的海拔將近4000米高的亞拉臘山脈發現疑似諾亞方舟的七個掩埋在積雪和火山灰燼下面的較大遠古木質結構。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