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分布著無數的古村落,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了眾多遊客的光臨,我也曾到過許多古鎮和古村落,漫步在這些古老的村落中,濃濃的鄉愁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傳統建築保護與傳承的不易。日前,來到贛州全南縣雅溪古村,感受頗深。
位於全南縣龍源壩鎮東南方向,距縣城20多公裡,雅溪古村始建於明朝時期,村名均為陳姓。「雅溪古村」亦名之曰,千年雅溪流經之處,幽雅而寧靜,古老而寧靜,現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並被列為中國美麗宜居的鄉村。
談到這個村落,不得不提這裡的兩棟建築:土牆和石牆,贛南有圍屋之鄉的稱號,而雅溪古村圍屋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圍,守也」之說,可見客家人最初建造圍屋的目的是為了「防盜防寇」,而圍屋的建築既保留了中原地區建築遺風,又融合了客家建築風格。
在它面前的建築叫「土圍」,名為「福星圍」,始建於清鹹豐年間,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夯土磚牆建築,飛簷翹角,每面牆上都有方洞,造型簡潔而又極具強度感。站在屋前面對著這座聳立在青山綠水中的圍屋,不禁想起了福建的圓圖樓,一方一圓,兩省相鄰,不知這之間有無關聯。
進到土圍子內,可見這是一個三層高的土圍子(其中大門為兩層),細數每層有17個房間,裡面分別有門、門廳、環廊、天井、圍子和大堂,天井下都鋪著鵝卵石,正中間位置放著兩個水缸,除了生活用水外,還有保家衛國的意義。
和福星圍相隔百米的是位於鳳凰山腳下的「石圍」,坐東向西,當地人稱它為「雅鳳圍」,把這裡比作圍屋中的「小家碧玉」。從外表看,所有的牆都是用石頭壘起來的,與土牆有著明顯的區別,相對於土牆,石牆的窗戶顯得更少,窗戶一側只有一個窗洞。
圍屋石門上寫著「鳥革翬飛」四字,顯示出雅溪人的儒雅氣派,石門前還掛著拴馬柱,在古代這也是一定地位的象徵,並非家家戶戶都有拴馬柱,依稀可以看到「光緒乙酉年冬月立」的字樣,距今也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保存得相當完好。
據介紹,雅鳳圍長20多米,圍寬20多米,圍高10多米,可見這是一棟幾乎是正方形的圍屋,不過與之相比,土圍天井空間明顯小了很多,整體設計更加緊湊。它也是一座三層的建築,內部為純木結構,每層設有挑空環形走廊,這樣的建築形式在我國並不多見,也算是贛南圍屋的代表,別具一格。
圍屋的天井部分均為石砌,中間還建有古井,供居住於此的人們生活用水,直到今天,古井內仍有水,而且仍在使用。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想起了「天圓地圓」的話。
石圍欄右側還有一座地方祠堂建築:陳氏宗祠,其建築造型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這座祠堂,雖小巧,卻給人一種高聳恢宏的感覺,其中還保留著許多精巧的石雕、木雕,並有門柱、門廊、牆頭等結構。
此處的圍屋雖不及福建土樓的氣派,但也給人一種小家碧玉的靈動氣質,其滄桑的歷史人文氣息更是令來者無不感慨萬千,同時也反映出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建築的精美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