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圍屋的介紹

2020-12-12 春水朝暮暮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春水朝暮暮,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介紹。

贛南客家圍屋

在贛南與閩、粵三省交界的地區,有一種帶有防禦性質的「圍屋」民居。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當地人稱之為「土圍子」或「圍子」、「水圍」。圍屋最早的建造年代為明代晚期。南,南圍屋主要分布在「三南」(龍南、定南、全以及尋鳥、安遠、信豐的南部,以龍南縣的最具代表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龍南圍屋在形式種類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

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裡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龍南關西圍屋建於清嘉慶末年,道光七年完成,圍屋規模龐大,佔地8000平方米,平面近於方形,長邊93米,短邊83米,四角設堡。每層圍屋共79間,共有3層,圍屋中間套有14個天井的豪華大宅,布局嚴謹,序列分明,空間院落組織豐富。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較零散,多用生土夯築牆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全南縣圍屋基本一上採用河卵石壘砌牆體,為了爭取到多一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上四周砌有女兒牆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殊死抵抗。

安遠縣圍屋主要分布在以鎮崗、孔田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現約存100餘座。信豐縣圍屋多存見小江鄉。尋鳥縣屬珠江水系,過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裡南部鄉鎮多圍攏屋,但許多是在正面兩隅設炮樓的圍攏式圍屋。以上各縣圍屋,估計總數在600座以上典型的贛南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之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圍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國」字形兩種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內。

圍屋設有祖堂廳屋,小的廳堂是採用普通的一明兩暗式建築。「國」字形圍屋的祖堂採用三堂兩橫中軸線對稱式,大者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不但圍屋四角均建有炮樓,有的還建在牆段之中,其功用顯然是為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的敵人。門是整個圍屋的安危所在,故一般在板門之後設有道閘門,有的圍屋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而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

贛南圍屋是集家、祠、堡於一體的防禦性民居,圍內不僅設有水井和專門積屯糧草的房間,甚至連「土地廟」也搬進圍內,以備敵人即使長久圍困時,也不誤初十五的祈禱平安活動,只要將圍門一關,幾乎就是個獨立王國。圍屋不管圍內營建多少間房屋,必求整齊統一,街巷分明,以確保圍內交通、通風採光的便利。另外還需保證圍內有適當的室外空間,滿足晾曬漿洗等農家生活,每座圍屋都很注意留出一塊陽光地帶來,俗稱「禾坪」。祖堂是圍屋的聖殿,位於中軸線上是人們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公共場地。住在圍屋的人們最愛聚集之處還是圍門廳,因祖堂太莊重,光線也黯淡,而門廳則不僅光線好、通風好,還是進出圍門的哨口,因此,它成了人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場所。

門廳兩邊設有長凳或樹樁、石塊等以備坐,幾乎任何時候走訪圍屋,尤其夏天,這裡都會有人,若遇生人他們便會「笑問客從何處來」。房屋的空間利用上,底層基本為廚房和客廳,多為「前廚後廳」方式,樓上一般為臥室和貯藏間。從外觀立面上看,圍屋四角炮樓高於四周圍屋樓房,圍屋樓房又高於圍屋中心的建築,為了取得更多的空間利用,圍屋樓房常在二三層的內簷下設有環行通廊,俗稱「外走馬」。贛南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尤其是 「國」字形圍的廳堂建築中。因廳堂的好差或檔次的高低,往往代表著一圍或一姓一房的臉面或地位。

因此, 祖堂或廳堂中的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鋪地等,都會盡其資財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如祠堂大門門面,一般為仿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額書堂號或其他標榜門第出處的文字。廳堂內均鋪磚,天井階沿皆用巨條石打制。祖堂或正廳一般單層,為徹上露明造,梁架製作精美,廳堂天花上繪有民俗彩畫,高級的還有藻井。朝廳堂開設的門,絛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接近徽雕;天井兩例的廂房,則用六或八扇隔扇門。廳堂內用柱不多,有木質和石質之分,石質的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柱礎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此外,圍內用卵石拼鋪的室外鋪地花樣,以及懸挑的走馬樓也頗有些藝術特色。

相關焦點

  • 江西贛州立法保護贛南客家圍屋
    新華社南昌2月27日電(記者鄔慧穎)《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近日獲江西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批准,將於3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贛南客家圍屋將獲得富有地方特色、針對性更強的法律保護。  據介紹,贛南客家圍屋是歷史上贛南居民為聚族而居建設的四面圍合、有防禦性設施的民居,極具歷史研究、文化、旅遊等價值。
  • 客家圍屋(江西篇)——贛南圍屋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南邊陲的贛南客家圍屋,建於明末清初及民國,尚存500餘座,結構形式為三合土、河卵石、青磚、條石。贛州龍南縣關西圩旁的關西新圍,佔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位於關西新圍東北部的西昌圍,為贛南圍屋中不規則型圍屋的代表,佔地面積約5257 平方米贛州龍南縣楊村鎮的燕翼圍,佔地面積1367.58平方米贛州市龍南縣裡仁鎮新裡村的漁仔潭圍
  • 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保護與發展紀實
    初冬時節,天氣晴好,贛南圍屋營造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李明華更加忙碌,正加緊修繕維護客家圍屋。李明華說,客家圍屋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建築技藝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贛南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它是一種把家、堡、祠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型、防禦性傳統民居建築。
  • 贛南圍屋,客家文化的特殊名片
    贛南遍布崇山峻岭,南嶺、武夷、羅霄三大山脈蜿蜒交匯,構成了「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理概貌。在這片擁有3.946萬平方公裡的贛南丘陵山區,生活著800多萬客家人。客家人的文化特色鮮明,他們的語言、建築、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等,保持著濃鬱的古漢遺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屋、雲南一顆印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並稱為「中國五大特色傳統居民建築物」的贛南客家圍屋,現已成為客家文化的一張特殊名片。
  • 國家級非遺丨嘿老表,神秘的贛南客家圍屋了解一下
    什麼是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小編在此為大家科普一下贛南客家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而龍南至今保存著的376座形態各異的客家圍屋最具代表性。其數量之多、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稱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 。
  • 龍南縣省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是客家民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時節習俗、服飾習俗、飲食習俗、居住習俗、婚俗等是贛南客家圍屋習俗的具體表現。客愛婚俗贛南客家屋服飾習俗秉承古樸、實惠、節儉的原則,如冬天老一輩的男人頭上會威拉得很長折起的線氈帽,穿有十幾個口袋的肚兜,褲子是「索腰褲」。天熱時,般穿背心小褂,褲腳管卷在半腿。他們長期在田間勞動,一般打赤腳,天冷穿稻草製作的草鞋和棕毛制的襪子。而五十歲以上的婦女則穿大襟衫(俗稱大巴杉),冬天,頭上裹冬頭帕,熱天則挽個髮髻在腦後。
  • 贛南非遺:你知道贛南圍屋是怎麼建造的嗎?
    贛南客家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它是一種把家、祠、堡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型、防禦性傳統民居建築。贛南現存圍屋600多座,而龍南縣境內就有370多座。龍南客家圍屋因在形制上的別具一格,在防禦體系的獨具匠心,在構造藝術方面的超凡脫俗,成為當之無愧的、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 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贛南客家圍屋,被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
    作為一個福建人,對於客家人所居住的房屋的印象只停留在了土樓,直到來到江西贛州,來到贛州的龍南,見到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客家圍屋--關西新圍,才真正的感受到客家圍屋的魅力所在。在這裡可以了解贛南客家文化,了解圍屋的歷史來源與人文故事。
  • 古鎮旅遊推薦(之五)贛南圍屋,風雨客家路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2020年9月刊撰文_王宇萌、王宇笑,攝影_長城贛州有著兩千二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世稱「客家搖籃」。燕翼圍是贛南圍屋裡最高的一座,高大堅固,筆直矗立。它集廳堂、居室、書房、跑馬坪於一體,既是客家人的舒適居所,又是戰時的堅固堡壘。
  • 贛南超獨特的客家建築,圍屋主題博物館,極具龍南特色與風情!
    客家博物館在關西新圍裡,體驗到的是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如果想進一步了解 龍南 客家人文歷史——推薦 龍南 龍中心的 龍南 市博物館,在這裡,可以領略到的是客家人開拓的足跡。龍南 市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以客家圍屋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分為歷史廳、圍屋廳、技藝廳、民俗廳。
  • 《大魚海棠》的絕美客家元素--客家圍屋
    影片以客家圍屋作為故事場景,展現了濃鬱的客家風情與無處不在的圍屋元素!客家圍屋是《大魚海棠》裡最經典的文化符號。預告一開篇,海水下沉,夕陽餘暉籠罩下,那一圈一圈圓形的瓦片屋頂就像水波一樣環環相套,讓人感到隱隱的震撼。當一長排掛在樓角上的紅燈籠接連亮起,更有瞬間被擊中的感動。
  • 龍南客家圍屋將登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此次藝術展是贛南客家圍屋首次亮相世界建築藝術最高展會,是繼龍南成功申辦「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大會」之後又一項文化盛事,對推動以圍屋為重要載體的贛南客家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唱響「世界圍屋之都」品牌具有開創性意義。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創始於1895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是世界三大當代藝術展中最具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展會。
  • 我省龍南客家圍屋保護案入選
    其中我省龍南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客家圍屋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據了解,贛南客家圍屋是贛南客家人聚族而居建設的特色民居,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然而,龍南圍屋多為土木結構建築,除得到旅遊開發保護的關西新圍外,其他圍屋均年久失修,保護現狀堪憂,不同程度存在自然破損和人為破壞情況,有較大安全隱患。
  • 福建、廣東、江西客家人永恆的記憶:客家圍屋
    相信很多客家人都聽過一首名叫《客家阿媽》的歌曲。歌曲中有一句經典的歌詞讓人難忘:那一天我為你回到了家思念已爬滿了你的白髮你對我說客家人要志在天涯別為這老圍屋把心留下 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居住和生長的記憶,其中客家圍屋的覆蓋面最廣
  •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之鄉
    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載體,被建築學家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江西龍南縣以圍屋數量多、規模大、風格全、保存完好等特點,贏得了「客家圍屋之鄉」的聲譽,尤以關西圍、燕翼圍和烏石圍三大圍屋名揚世界。
  • 贛南客家民俗的「萬種風情」
    史載,舊石器時代贛南就有居民,但地處邊陲,被視為「蠻荒之地」;漢高祖四年建贛、於二縣隸豫章郡;唐末黃巢起義,部分漢民遷居到贛南,成為第一批「客家先民」;南宋時期,朝廷南遷,一批漢民遷居到贛閩粵三角區,同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和經濟文化交融,形成客家民系,《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記載說明,贛南在唐宋以後經濟文化才有較大發展;明末清初,贛南由於滿族鐵蹄的蹂躪和瘟疫,人口銳減,閩西和粵東則因人口膨脹和
  • 當「有愛贛南」遇見「客家粽」
    端午在客家,又稱五月節;贛江,是客家三江文化之一,也是客家人重要聚集地,目前贛南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這裡,有著不一樣的端午文化。別逗了,倫家是小粽粽,是由有愛贛南團隊為菲爾雪「客家粽」量身打造的卡通吉祥物
  • 龍南縣:去江西最南端,遊客家圍屋最多的縣,感受客家風情
    客家緣由龍南處於贛南,是三南(全南、定南、龍南)地區之一,屬典型的純客家縣,通行客家語,客家文化和風情濃鬱。被譽為「世界圍屋之都、中國圍屋之鄉」。贛南客家有據可查的最早遷徙,大概始於西晉「永嘉之亂」,中原人經河南南陽進入湖北襄樊,再沿漢水入長江、鄱陽湖,最後由贛江進入贛南山區。
  • 千禧雅溪古村,藏於贛南深山之中,四周是客家圍屋的古老村落
    談到這個村落,不得不提這裡的兩棟建築:土牆和石牆,贛南有圍屋之鄉的稱號,而雅溪古村圍屋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圍,守也」之說,可見客家人最初建造圍屋的目的是為了「防盜防寇」,而圍屋的建築既保留了中原地區建築遺風,又融合了客家建築風格。
  • 客家圍屋,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歷經滄桑可安好?
    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客家人稱謂的由此而來。贛南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中轉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沿著贛江,客家先祖從這條黃金通道湧進贛南山區,然後深入福建、廣東。如今,贛州954萬人口中,95%以上為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