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咖啡品牌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2020-12-17 贏商網

  對於我國近代餐飲的發展實際來說,其下咖啡品類有兩次相互協同的新生,其一由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主導,其二由瑞幸牽頭。具體來說,早前星巴克第三空間概念被認可後引發了第一次咖啡風潮,而之後雖然在業內風評不一,但瑞幸咖啡的上市確實對咖啡品類的網紅化與消費常規化產生了一定的推動效應。

  從當下看,咖啡文化的消費需求在年輕人群體裡終於可以和茶飲相提並論,如果也同樣具體來看,我們得知傳統茶飲發展出了新茶飲,而咖啡從品類自身而言,其似乎並無「傳統和新」之分別。要論及咖啡的平民化,其也不過才有數百年的沉澱,且當下的咖啡呈現嚴格來說也就是當代的文化。

  問題是:咖啡品類真的無傳統和新式之分嗎?這並未必見得,具體從行業觀察就可見咖啡品類下確實是有不同的呈現及不同的經營路子,如果前端不同,後端也大多會不一樣,這就引發了一個切實的問題:咖啡品牌/門店發展的不同與差異化的緣由到底是什麼?

  從星巴克的「快」到漫咖啡的「慢」,為何說瑞幸打破了咖啡品類的空間傳統?

  星巴克和瑞幸我們可以將之歸到品類下的公知品牌,從知名度這一點來看,說它倆是咖啡教父也不為過,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在五線鄉鎮,無論人們喝不喝咖啡,大眾也基本有瑞幸或者星巴克的認知存在。

  具體而言,星巴克咖啡教父的意義在於它成功將咖啡融入了白領文化,瑞幸咖啡教父的意義在於它讓不喝咖啡的年輕人也願意主動消費咖啡,但行業的人基本明白,如果不是星巴克在前,也基本沒有瑞幸的當下。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瑞幸的存在價值其實更多在於咖啡品類的平民化及網紅化。

  其邏輯背後還得益於網紅概念的升級,過去的網紅是小規模效應,屬於觀望階段,當下的網紅效應屬於從眾效應,人們不再只為剛需買單,當下買的其實是「寂寞」。比如說當下的消費者排隊買咖啡可能不是因為想喝咖啡(也有),而可能是對咖啡的好奇心或者單純是為了薅羊毛,其中的從眾效應是主導(瑞幸階段)。

  對於咖啡這個品類,從當下的發展實際來說,它要從精品走向大眾化,價格、價值、剛需可能不是核心,其核心在於如何讓更多的吃瓜群眾願意嘗試。

  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瑞幸的價值並不在於激發了市場對品類的需求,而在於打開了咖啡品類的市場容量/流量/關注度,進而讓市場/資本/顧客/從業者更加關注咖啡這個品類。

  在瑞幸之前,咖啡就是一個小資產品(或者說精品),那時候的白領們喝咖啡、年輕人喝奶茶,兩者屬於不交融的楚漢界點,且咖啡在那時屬於休閒產品而非零售產品。2011年,漫咖啡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對標星巴克的「快」,漫咖啡主打的是「慢」空間,但至今,漫咖啡熱度已經褪去、淪為了尋常的咖啡品牌。

  但從「慢空間」的角度來看,漫咖啡卻又極為成功,其售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空間。

  從產品結構來看,漫咖啡門店的咖啡產品比例僅為30%左右,門店還銷售果汁、茶、無咖啡因飲品、小吃等;瑞幸咖啡的咖啡比例高於50%,且有系列圍繞咖啡的附屬產品(如麵包等);星巴克雖然也有茶和三文治,但其調性依然集中在咖啡領域。

  如果說星巴克和漫咖啡以及系列西餐廳的空間化價值是咖啡品類近代發展的第一次改革,那麼,零售化將是咖啡品類騰飛的第二次迭代,瑞幸的流量池僅僅是推動力之一,更前置化的動作在於奶咖啡(如拿鐵等加牛奶、奶油的咖啡)進入了奶茶店/茶飲店,走街外帶的零售化讓咖啡放下了精品化的架子與儀式感,這時的咖啡品類才終於步入大眾化。

  再到當下,當咖啡融入年輕人群體,之前被零售化和網紅式等快時尚改革丟掉的品類儀式感正被新咖啡品牌們試圖撿回,一些沒有座位或者不以休閒為主的快咖啡從藝術化空間、金獎咖啡豆、優質咖啡機著手;一些既要快時尚又要藝術感的則從門店美學或者品牌概念入手;對於麥當勞、立頓、CoCo等品牌來說,它們則從環保的角度、選取了國際組織雨林聯盟認知的「雨蛙豆」。

  PS:咖啡樹的種植環境極其講究自然生態化,在優質的動植物生態協同下出品的咖啡豆品質更高。維護優質的咖啡種植原生態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也讓產出的咖啡豆品質更優且也利於地球生態,「雨蛙豆」正是這樣一個雙利的認證。

  開一家咖啡館是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還是為了品類背後的經濟價值?

  咖啡雖然是一個不老也不新的尷尬品類,從發展的路徑看,咖啡品類也早已脫離了過去的原生文化並實現了多次的文化跳躍。咖啡最早是僧侶宗教專享,之後流入皇帝貴族階層,當商業化的時候,咖啡瞄準的是小資群體。到了我國,咖啡最早是留洋歸來人士、上層階層的新習慣,星巴克之後,咖啡就成了白領及新消費群體的新寵,到了如今,咖啡已淪為大眾產品。

  如果非得溯源咖啡的原生文化,我們會發現,當下幾乎最為獨特的貓屎咖啡最早其實是咖啡奴隸們為了繞過咖啡禁令而選擇出來的。在1550年,世界上的第一家咖啡廳開在了君士坦丁堡,當時的咖啡需要加鹽、黃油、香料(丁香、姜、豆蔻等)一起煮著喝,這在當下人們看來可能就是難以下咽的黑暗料理。

  綜上,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咖啡雖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但當下的咖啡與其最早的文化、需求、呈現早已天水分明、一別兩寬。

  PS:不可否認的是,在咖啡發展的源頭(原產地),當下少部分村落、城市居民等還保留著最為傳統的咖啡文化,如加香料等。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咖啡躋身世界飲料,同時又在當代與新茶飲同臺高歌呢?

  相比之下,咖啡的咖啡因是茶的三倍左右(也有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豆),咖啡最早是作為宗教提神的神秘食物,在一些原產地,當地人還認為咖啡有祛溼的療效,在商業時代,咖啡的接受度是自上而下的,從皇帝、貴族、資產階級再到普羅大眾,其中更脫不開精品咖啡概念、精品咖啡(品鑑)標準、咖啡獵人、咖啡學沙龍、咖啡嗅覺學(對標紅酒發明而來)等的組織推動。

  在文化及藝術的世界級推動下,咖啡有著與香檳同等的產區野心,加上為了對標侍酒師而推出的咖啡師,以及咖啡品類提神的實際價值,咖啡品類才在多方因素的綜合下成了一個優質的精神品類。所以,在多年前,開一家咖啡館自然就成了我國文藝青年理想的標配之一。

  在市場與情懷之下,咖啡品類就衍生了兩條不一樣的路徑,其中可以深思的是:開一家咖啡廳是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還是為了咖啡背後的經濟價值?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早在多年前,小資文青們為了有面子的喝一杯咖啡而開了一家咖啡廳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文青群體甚至還眾籌開起了咖啡廳,在此類老闆看來,「虧錢是肯定的,本來開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好好喝一杯咖啡」。

  這類門店比較容易辨認,大部分是休閒式純咖啡館,產品幾乎只有咖啡,又或者就完全沒有邏輯,但好處是產品比較講究,咖啡機也多是專業的。此外還有少部分執行白天咖啡館、晚上小酒吧的雙品類模式,這類門店大多時候服務員就是合伙人之一,老闆們幾乎純粹是玩餐飲思維。

  但對於一些理性些的文青看來,為什麼不能既讓自己好好喝咖啡,同時還能兼顧盈利呢?

  就像開餐廳一樣,大多廚師開不好餐廳,大多咖啡師也開不好咖啡廳,原因就在於開一家好吃的餐廳、一家好喝的咖啡館,這和開一家好的餐廳、一家好的咖啡館的邏輯是不同的,從技術著手的好吃和好喝,大多帶著主觀的偏見,「是從老闆出發的選擇、是老闆認為的好」;從好的餐廳、好的咖啡廳著手的建設,這是以顧客、市場為出發點做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市場、客觀,而非主觀的自我。

  市場也交了很多公開的答卷,既讓老闆喜歡又讓顧客認可,同時還能盈利,這是三方差異的集合,對此,一家小店能做起來,但幾乎做不成一個大的品牌。

  2019年4月27日,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烘焙工坊之一、面積達3000平米的「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正式營業,在經營期間,該品牌單日客流最高達2萬人次,單筆客單價高至1.3萬元。

  據說其成功之處在於用了「咖啡機中的勞斯萊斯La Marzocco半自動咖啡機、全亞洲僅7臺的Steampunk萃茶機」以及籌備期間對產品「吃到吐」還堅持做好產品的匠心精神,這家烘焙工坊背靠深圳海岸城,營業期間還獲得「網紅必打卡地」、「中國智慧零售模式創新獎」。

  但好景不長,這家身價過億、備受矚目的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已於2020年12月1日公告暫停營業。

  這再次給咖啡品類的創業者們提了一個醒,單單是主觀上的好吃,僅僅是將一堆自認為正確的最佳要素堆砌在一起可能永遠做不成一個被市場認可的可盈利品牌。

  從一杯好喝的咖啡到一家好的咖啡館,其邏輯是不同的。我們將其放大就可以得出一個指向:一家好喝的咖啡館和一家能盈利的咖啡品牌,兩者的邏輯也是不同的。

  在咖啡這個品類下,創業者要麼開一家主觀好喝的咖啡廳,然後燒錢燒到自己滿意且不去考慮盈利,又或者開一家客觀好喝的咖啡館,從市場、顧客等角度著手品牌建設。

  那麼,此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做咖啡還是做咖啡館,其邏輯基點在於如何衡量咖啡的角色

  咖啡市場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除了頭部那五六家知名度高的品牌之外,咖啡品類近期冒頭的幾乎都是小品牌,甚至應該說是不知名的小門店。

  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還是在蘇杭成渝這類新一線城市,那些新火起來的咖啡品牌要麼是很熟悉的頭部品牌,要麼就是聽都沒聽過的小眾門店。

  咖啡品類的創業者不相信加盟,或者說是既「加不起盟」也不願意加盟,正是有了自發展的活力賦能,咖啡品類在近些年才網紅輩出。

  新銳品牌「沙縣咖啡」用真牛乳、自烘咖啡豆、善於營銷、「破式美學」打入了市場,其產品平平無奇,主要以零售咖啡為主,選中20-40元的人均區間也是不會被顧客嫌棄的基準線。

  「UNIBROWN由心咖啡」以高端寫字樓大堂為主要場景,主打離白領最近的精品咖啡,其優化了星巴克廣羅大眾的第三空間,將之升級為白領審美並用環境營造了一定的儀式感,再通過比星巴克離白領更近的優勢打入了市場,從門店看,其咖啡產品佔比超過了60%,其餘產品為茶、水果茶、麵包等「咖啡配角」。

  「.JPG咖啡」門店的菜單只有咖啡且僅有三款可以選擇,外賣端則多些(十款左右),與外賣不同的是,門店還銷售銅鑼燒、漢堡之類產品,但總體而言,.JPG咖啡的優勢是對於定好的產品,顧客有可選的咖啡豆,這相當於將產品的前端、咖啡師的工作讓顧客參與了進來。

  「代數學家咖啡」的官方介紹為「秉承科學的信念,從世界各地汲取甄選咖啡豆,運用數學的方式演算優質的咖啡製作方案」,代數學家咖啡同樣從咖啡豆下功夫,給顧客提供綜合咖啡豆和單一產區豆這兩種組合,同時還借鑑了奶茶品類的「季節限定玩法」。

  我們從上述這些小眾新晉網紅咖啡品牌可見,它們早已脫離了做咖啡還是做咖啡館的思維,也脫離了為自己做咖啡還是為顧客做咖啡的抉擇,這可選的第三條路就是「以門店為品牌,選擇一個品牌切入點,然後用顧客思維來實現這個主觀提出的切入點,最終達到主客思維的統一及盈利輸出」。

  在其中可見,這些品牌們只是把咖啡當成一個工具,咖啡雖然承載著一定的情懷,但也沒那麼神聖,對於一個市場品牌來說,咖啡的角色就是一個可供盈利的主客溝通工具而已。

本文轉載來自:筷玩思維 陳敘傑,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的選擇,掘金咖啡還有什麼新路?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早在多年前,小資文青們為了有面子的喝一杯咖啡而開了一家咖啡廳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文青群體甚至還眾籌開起了咖啡廳,在此類老闆看來,「虧錢是肯定的,本來開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好好喝一杯咖啡」。
  • 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的選擇,從新晉咖啡品牌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早在多年前,小資文青們為了有面子的喝一杯咖啡而開了一家咖啡廳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文青群體甚至還眾籌開起了咖啡廳,在此類老闆看來,「虧錢是肯定的,本來開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好好喝一杯咖啡」。 這類門店比較容易辨認,大部分是休閒式純咖啡館,產品幾乎只有咖啡,又或者就完全沒有邏輯,但好處是產品比較講究,咖啡機也多是專業的。
  • 馬雲連開兩家「碼農咖啡館」 要做懂代碼的咖啡
    「我們做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因為(阿里雲)面對的是開發人群,我們希望提升品牌好感度,所以我們就去觀察這些人喜歡什麼。」阿里雲品牌經理張海平告訴《好奇心日報》,程式設計師對咖啡的需求是他們找到的一個接觸點。  接下來,阿里雲還希望在咖啡館裡引入大數據的應用,代替人工來收集程式設計師對咖啡館的偏好,包括接入阿里雲的會員體系,用阿里雲的會員券兌換Apsara咖啡。  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阿里雲目前有76.5萬付費用戶。「品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越來越需要個性化的存在。」張海平表示,這並不是一個臨時性質的快閃活動,阿里雲希望持續地推進這個項目。
  • 咖啡館與咖啡西餐廳,星巴克咖啡與塞納左岸咖啡模式差別有多少?
    因為一些工作原因,和一些品牌和行業內的朋友做過一些調查,我們發現多數人認為咖啡西餐廳不是咖啡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方面咖啡館空間設計的餐廳氛圍,另一方面西餐類的產品,會讓他們感受是在一個傳統餐廳裡,而不是咖啡館。所以問題以及差別就在於,空間設計以及西餐產品的規劃上面。
  • 從新晉咖啡品牌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我們將其放大就可以得出一個指向:一家好喝的咖啡館和一家能盈利的咖啡品牌,兩者的邏輯也是不同的。在咖啡這個品類下,創業者要麼開一家主觀好喝的咖啡廳,然後燒錢燒到自己滿意且不去考慮盈利,又或者開一家客觀好喝的咖啡館,從市場、顧客等角度著手品牌建設。那麼,此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 先用速溶咖啡下沉二三線市場,但這個自造 IP 的咖啡品牌想做的還有...
    衛叔,一個精壯的,留著鬍子的大叔,喜歡做咖啡,喜歡表演 17 禁表情包,這是咖啡品牌大衛之選專門打造的一個卡通形象。 在消費升級的浪潮裡,各種新興品牌都在跨界文創,希望用好設計來提升產品的文化屬性。大衛之選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沒有急著去切入高端、小眾的市場,而是主打中低端產品——速溶咖啡,以此接觸更廣闊的人群。
  • 咖啡對於這些人來說是毒藥,沒有想到咖啡這樣做這麼好喝
    1、Coffee Sweet這家咖啡館對於我這樣的路痴來說實在是難找了些,之前我有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到了臺北車站之後先明智地在行李櫃寄存了行李,這樣就可以沒有負擔地打著傘在颱風天繞著Google地圖上「中山北路一段33巷20弄3號1樓」這個地標走了三四圈。
  • 【臺北咖啡館】臺北咖啡好生活
    在日據時代的老建築裡的老咖啡館,在臺北生活多年的熱愛咖啡的人們,都會是這裡的熟客。喜歡這裡的冰滴咖啡,單品咖啡,還有帕尼尼和冰淇淋布朗尼。除了咖啡和飯糰,這裡還有很多文創商品可以販售,包括店裡使用的日本布杯墊,都可以買走。
  • 一個開咖啡館卻不會做咖啡的人
    有思想有堅持有自己的世界和愛好也能讓別人感受到他的光---雜貨匠咖啡館「我可能是蘭州市唯一一個開咖啡館不會做咖啡的人」,從事婚禮執行策劃師的日子「我比較念舊,跑的時間長了就很想回來,並且每次從外地回來的時候,我覺得飛機這個交通工具都有點慢,特別著急,就想有沒有『回城券』什麼的可以瞬間瞬移到蘭州......」老闆說的很認真,目光很悠遠,『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便是一個人對家最大的愛和眷戀。
  • 全家咖啡生意做大:明年起要在北上廣開設連鎖湃客咖啡館
    全家將從2019年起將加大旗下「湃客咖啡」品牌投入,率先從北上廣三地開設連鎖咖啡館。2018年見證了國內咖啡行業沒有硝煙的戰場。據了解,「湃客造夢咖啡館」是全家在上海設立的3天快閃店,並藉此機會了解消費者對獨立咖啡館的消費習慣,以及測試咖啡新品。2014年首次推出湃客咖啡時,全家就有意識地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進行打造。全家發言人介紹,「全家有很多自有的商品,比如盒飯和麵包,但唯獨湃客咖啡申請了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logo和設計」。
  • 劉曉娟:做咖啡文化的傳播者
    說起為什麼走上經營咖啡館的道路,劉曉娟這樣評價自己。劉曉娟一直有著一份咖啡情結:「咖啡的優雅和香濃,深深地吸引著我。從年輕時候起,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廳。進入這個行業,也是我的夢想。」劉曉娟的追夢之旅,從選擇加盟一家知名咖啡品牌開始。
  • 第三次咖啡浪潮來襲
    2012年,他在上海愚園路的一個創意園內開了一家精品咖啡店Seesaw,並在過去幾年裡在上海和深圳開出了8家門店。一個月前,Seesaw宣布獲得弘毅4500萬元A輪融資。咖啡行業內有著一種這樣的說法,目前在上海至少50%上的咖啡店是獨立運作的精品咖啡,剩下的則是星巴克這樣的商業連鎖品牌。
  • 第三波咖啡潮遭遇中式尷尬,星巴克加入戰局
    有人走出了小眾圈子,不再拘泥「精品」二字,也有人執著的以自己的方式培育精品咖啡市場,和同一條街上的咖啡連鎖巨頭競爭。   在摸索精品咖啡生存之路上,他們都在對第三波咖啡浪潮進行著中國式改良。
  • 一直賣速溶咖啡的雀巢,為什麼開起了咖啡館?
    有意思的是,這些咖啡館都是「速來速走」的快閃店。 此次新開的咖啡館「北京感」僅營業10天,是雀巢咖啡旗下快閃店「感CAFÉ」系列的第三家。  更有意思的是,咖啡館內布置了耳機,顧客可以聽聽京劇和音樂,全身心沉浸在京式文化裡。 雀巢咖啡快閃店的背後有什麼營銷邏輯? 線下快閃店,已經成為品牌司空見慣的營銷打法。
  • 都說做咖啡不賺錢,但這個品牌一年賣了3000萬
    2008年,吳駿和他的朋友們在長沙開了一家92號咖啡館。運營咖啡館7年後,他對咖啡館始終有種迷思。 「一方面顧客會覺得一杯咖啡30多塊,挺貴的,咖啡館利潤很高;另一方面開咖啡館的覺得很冤,因為他們並不賺錢,這對我們是一個越來越難理解的事情。」吳駿說。
  • 澳洲獨立咖啡館圖鑑|在墨爾本樂做一名咖啡上癮者
    即便是這樣快餐的形式,也有Gloria Jean’s這樣的本地品牌,所以星巴克就變得毫無市場。有趣的是,星巴克在義大利和澳大利亞兩個國家鎩羽而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義大利對澳洲咖啡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早茶,壽司,匹薩餅一樣,咖啡這一外來文化在澳洲這塊多元文化的樂土生根發芽,近百年來,已經在這片土地根深蒂固,稱為澳洲尤其是墨爾本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 Costa的尷尬:沒有精品咖啡的命 卻得了精品咖啡的病
    還有宜家,在店鋪的展示上,除了營造出簡約、溫馨、舒適的體驗,會考慮到消費者在裝扮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並且幫消費者解決這些困難,給消費者以驚喜:處處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再來看看星巴克的做法,強調第三空間的概念,注重熱情真誠的夥伴文化傳播。無論是在產品的創新上還是門店的裝修上,都力爭將中國文化融入進去。甚至還賣起了月餅和粽子——都在和消費者建立情感紐帶。
  • 喝著咖啡,聊聊咖啡館的故事
    3月30日,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廳」,將於新華書店徐匯日月光店舉辦第4期活動——上觀讀書會《咖啡館,有香氣的城市空間》。
  • 這條路藏著武漢人舌尖上的咖啡和喜頭魚
    建設大道是漢口的金融街,香格裡拉大酒店、高雄大酒店、新世界國貿、民生銀行、建設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大廈都在這條街上。途經香格裡拉大酒店側門,冬天樹木蕭瑟,高雄路的路牌分外顯眼。路對面高樓林立,比兩旁的老社區高出一大截兒。摩登與市井,就在這裡奇妙相融。別看高雄路一派市井悠然,這裡卻是武漢咖啡館與小酒館的發源地之一,堪稱漢口文藝風向標。
  • 瑞金街道這張街區「咖啡地圖」,帶你尋找「對味」的咖啡館
    冬日午間,在雁蕩大廈上班的白領周小姐輕點手機,打開街區「咖啡地圖」,尋找午休的咖啡館。這張看似普通的電子地圖上,標有二十多個小紅點。每個小紅點對應瑞金二路街道轄區內的一家咖啡館,數一數,竟有二十多家。它們叫什麼名字、坐落在哪條路的什麼位置,從這張地圖上都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