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給力!中國航天事業裡的莆田人身影,相伴北鬥30年

2020-12-17 看莆田

2020年6月23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鬥第55顆衛星——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在這榮耀的背後,一位莆田人的身影,相伴北鬥三十年,見證北鬥組網「中國速度」!

戳 視 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是個激動億萬中國人心的時刻!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發射成功,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進入預定工作軌道!

至此,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北鬥衛星太陽能翼成功打開

回首中國北鬥走過的歷程,是這一條各方力量同舟共濟、攜手拼搏的非凡之旅。

在集體榮耀的背後,一位莆田人,相伴北鬥30年,從當年胸懷壯志的科學青年,到如今耄耋之年的權威人物,他大半輩子的激情、光陰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李祖洪,圖:網絡

李祖洪,1942年出生於莆田涵江(頂鋪人)。父親的早逝,讓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孤身一人辛苦地拉扯著三個孩子長大。

背負著生活的重壓,李祖洪比同齡人更懂事,更珍惜學習的機會。他的刻苦學習換來優異成績,高中直接保送莆田六中。

李祖洪與愛人,圖:網絡

1961年,在老師的建議下,他報考了北京大學,被技術物理系錄取。在學校、街道補助,以及親戚「東拼西湊」下,他才順利買到一張高昂的火車票,北上求學。

六年的大學生涯,李祖洪的學習成績一直優秀,但只回過一次家,其它的寒暑假時間全呆在學校裡。一方面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學習。

大學畢業後,李祖洪被分配到七機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從事技術研究。

這一年他才25歲,此後,他的一生將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交織在一起。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科研條件極為艱苦,卻絲毫沒有動搖李祖洪心中的航天熱情。

到了七十年代,李祖洪每個月工資只有40多元,依然一直任勞任怨,與科研隊伍在航天領域摸索、設計、研發。

1984年,李祖洪擔任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書記;1991年,調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會長;1992年被評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並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2000年10月31日首顆北鬥試驗衛星發射前,衛星總指揮李祖洪(左一),圖:網絡

他先後擔任國家重要衛星型號的系統總指揮。從北鬥系統的預研、型號的研製、生產一直參與其中。

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工程立項,即出任總指揮。

2003年,以李祖洪總指揮、範本堯總設計師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北鬥人,憑藉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逐一攻克難關,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這一年,李祖洪已經61歲!

退休後的他,仍然繼續堅守在衛星總指揮的崗位上,發揮餘熱。作為一名航天人,他沒有怨言,只有滿滿的光榮。

他曾主管中國多個型號衛星的研製、生產、發射、在軌運行,並擔任國家重要、重點衛星型號發射總指導、調度、高級顧問。

過去十幾年間,由李祖洪主管發射的多顆衛星均發射成功並運行正常,其中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號、資源2號、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等;他還指揮並參與發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等。北鬥,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投入最多、技術最複雜、建設周期最長的惠及千秋萬代的航天基礎工程。它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航天人,一代接一代,用智慧與汗水,助推著北鬥邁出堅實而敏捷的步伐。

圖:網絡

在莆田六中90周年校慶之際,李祖洪親手製作了北鬥二號衛星模型相贈,存放在莆田六中校史展覽室。

今年,李祖洪已經78歲高齡了!不過,相信那個模型會化作北鬥七星閃爍夜空,標示方向,引領著莆田學子,點燃科技、航天的夢想。

相關焦點

  • 北鬥問天 星耀全球 山東三星集團實幹篤行助力航天事業發展
    6月23日9時43分,隨著一陣轟鳴,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搭載北鬥系統「收官之星」——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數代北鬥人30多年探索實踐,最終成就了「無所不在 無所不能」的北鬥系統,也讓國人明白了什麼是國之利器,什麼才是真正的航天精神。
  • 洋河「夢之藍M6+」助力北鬥升空,開啟中國航天更好時代
    更讓國人驕傲的是,它的發射將代表著 55 顆北鬥微星、30 顆北鬥三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式建成,這也意味著北鬥全球服務能力全面實現。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夢之藍M6+」助力央視,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官微等平臺呈現了發射全程直播,共同見證北鬥升空。
  • 新華社:中國航天事業已在世界佔一席之地
    IT之家4月26日消息 自2016年起,國務院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自2017年第二個「中國航天日」以來,中國航天實現宇航發射25次,累計將53顆衛星送入太空,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 嫦娥問月、北鬥指路、長五復飛…2019年中國航天「高光時刻」
    (央視財經《對話》)星空燦爛,2019年中國航天交出靚麗成績單,嫦娥問月、北鬥指路、長五復飛……全年我國實現34次航天發射,佔全球發射總數的三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去月球背面看一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了中國航天一個「開門紅」。
  • 2020年中國航空航天的重大高光時刻
    2020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裡,從北鬥衛星系統的全球組網到嫦娥五號探月取土成功返回,中國航天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不斷地突破進取,在航天航空事業上不斷書寫神奇。在連續兩年摘得全球航天發射榜冠軍頭銜之後,今年中國航天又繼續開啟超級模式。下面我們就來回顧2020年航天的重大高光時刻。
  • 航天電子讓「北鬥」星光閃耀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隨著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完成,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3月30日,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首次在運載火箭上增加了被稱為「太空擺渡車」的遠徵一號上面級。作為一級獨立的飛行器,上面級可以將一個或多個太空飛行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軌道。
  • 中國航天報社論:在奮鬥中不斷奪取航天事業新勝利
    12月18日出版的《中國航天報》將發表題為《在奮鬥中不斷奪取航天事業新勝利》的社論。社論強調,唯有成功才能專注發展,唯有奮鬥才能實現發展,唯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航天人始終把成功放在工程任務的最高位置,把成功作為始終不渝的追求目標,踐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和零缺陷的質量追求,努力兌現用成功報效祖國的莊嚴承諾。近年來,中國航天人以成功為信仰,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多個領域實現突破,取得了一次次成功,書寫了一個個輝煌。對於航天事業來說,成功不僅僅是目標,更是發展的關鍵所在。
  • 電視劇《大國飛天》開機 全景展現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國際在線
    該劇首次以載人航天、北鬥導航、嫦娥工程、空間站研製以及未來火星深空探測等重大工程的發展歷程為背景,描繪了近三十年、兩代航天人的青春奮鬥群像,是中國首部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的電視劇。  主創合影 主辦方供圖  《大國飛天》講述了在1996年長三乙發射爆炸、衛星返回失利等接連打擊下,一群青年航天科學家在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衝破重重障礙,攻破層層科研難關,獲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故事。
  • 【館藏與收藏】華航航天博物館:見證中國航天曆程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坐落在廊坊市市區,始建於1978年,先後隸屬於第八機械工業總局、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航天工業總公司。1999年劃轉到河北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 中國航天發展的歷程,是愛國主義和科普教育的生動教材。
  • 兩會綜述:中國航天逢甲子年 代表委員析看點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2016年時逢中國航天事業一甲子,記者採訪參加全國兩會的眾代表委員,剖析2016年航天「盛宴」的「看點」。  一看技術:載荷,火箭,發射場  2016年,中國計劃實施2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其中15次為重大專項或「首飛」任務。  發射什麼?
  • 20年,逐夢北鬥「星路」 記北鬥衛星發射一線的火箭工程師們
    他們當中,既有陪伴北鬥工程發射20年的「老將」,又有在關鍵時刻勇於擔當的青年骨幹,還有在收官之戰才第一次站上發射崗位的「90後」新人。 第一次、最後一次他都在 辛紅衛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三甲火箭發射隊裡的一名老隊員,總共參與過20多次北鬥衛星發射任務。
  • 凌瀟肅主演《大國飛天》開機 描繪近30年航天夢
    由張蠡執導,凌瀟肅等演員領銜主演的中國首部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電視劇《大國飛天》日前在京宣布開機。該劇首次以載人航天、北鬥導航、嫦娥工程、空間站研製以及未來火星深空探測等重大工程的發展歷程為背景,描繪了近三十年、兩代航天人的青春奮鬥群像。凌瀟肅飾演的方嘯天是一名天才型航天人員,發布會現場他不僅講述自己為該劇做的努力,也參與作畫遊戲描繪兒時心中的航天飛行器。
  • 逾60載發展中國穩居世界航天第一梯隊
    核心技術支撐穩步發展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先後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並為未來航天事業奠定了穩固基礎。在實施重大工程方面,以重大科技工程為牽引,以奪取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優勢為突破口,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導航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就。進入空間和空間應用方面,截至目前,我國先後成功研製17種型號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307次發射,將400多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達96%,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前列。
  • 中國航天取重大成就,北鬥衛星成功入網大放光彩
    根據環球網的相關報導,近日中國傳來一好消息,航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第54顆北鬥衛星已經成功在太空入網。目前西安衛星發射中心正在展開相應的維護和保養,保障後面北鬥衛星的正常運行。據了解,這是北鬥系統衛星的倒數第二顆衛星發射,離最終北鬥全球系統的成功只差最後一步。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經評選,「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美國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8年是我國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一年。
  • 周村一中:逐夢太空 做航天事業接班人
    12月14日下午,周村一中邀請到了中科院老科學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黨委書記孫保衛教授走進校園,為初一級部師生作了「我的太空」主題演講,科普航天知識,宣揚科學精神。孫保衛曾多次參加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任務和衛星發射任務,作為航天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用親身經歷宣傳中國輝煌的航天成就,詮釋偉大的航天精神,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
  • 徵高軌、探深空、舉北鬥、頂風雲……五十年,夢耀九天創奇蹟!
    ◎ 黃國暢 王玉磊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航天兒女多奇志,漫步環宇問蒼穹。徵高軌、闖世界、探深空、舉北鬥、頂風雲……組建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航天「首次」。5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西昌航天善於創造奇蹟,更敢於創造奇蹟。
  • 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大事記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中國從此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如今,一個甲子過去,中國航天已經從一張白紙變成一幅壯美的圖畫;而新中國也已經從百廢待興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北鬥無用?中國院士:北鬥對國際平均貢獻率超23%
    奧尼爾教授不約而同地產生了把導航定位與數據通信聚合為一體的設計理念,並都在1985年至1990年期間進行了該系統的概念性研究。當奧尼爾聽說,中國的航天人也在進行同一研究的時候,他十分震驚。然而,美國的研究計劃很快就因技術、資金等問題而夭折了。那時,中國航天人在突破了中心站和用戶機等關鍵技術後,利用通信衛星開展雙星定位演示驗證試驗,證明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技術體制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 2013年9月23日下午17時30分,第64屆iac中國航天專題會議將於北京...
    月23日下午17時30分,第64屆IAC中國航天專題會議將於北京召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胡亞楓將作中國航天發展與未來的報告。[18:26:26]許達哲 :我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第一部分中國航天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創建以來,中國航天已經走過了57年的發展歷程,自1970年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拉開了中國進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