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鬥第55顆衛星——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在這榮耀的背後,一位莆田人的身影,相伴北鬥三十年,見證北鬥組網「中國速度」!
戳 視 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是個激動億萬中國人心的時刻!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發射成功,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進入預定工作軌道!
至此,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回首中國北鬥走過的歷程,是這一條各方力量同舟共濟、攜手拼搏的非凡之旅。
在集體榮耀的背後,一位莆田人,相伴北鬥30年,從當年胸懷壯志的科學青年,到如今耄耋之年的權威人物,他大半輩子的激情、光陰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李祖洪,1942年出生於莆田涵江(頂鋪人)。父親的早逝,讓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孤身一人辛苦地拉扯著三個孩子長大。
背負著生活的重壓,李祖洪比同齡人更懂事,更珍惜學習的機會。他的刻苦學習換來優異成績,高中直接保送莆田六中。
1961年,在老師的建議下,他報考了北京大學,被技術物理系錄取。在學校、街道補助,以及親戚「東拼西湊」下,他才順利買到一張高昂的火車票,北上求學。
六年的大學生涯,李祖洪的學習成績一直優秀,但只回過一次家,其它的寒暑假時間全呆在學校裡。一方面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學習。
大學畢業後,李祖洪被分配到七機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從事技術研究。
這一年他才25歲,此後,他的一生將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交織在一起。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科研條件極為艱苦,卻絲毫沒有動搖李祖洪心中的航天熱情。
到了七十年代,李祖洪每個月工資只有40多元,依然一直任勞任怨,與科研隊伍在航天領域摸索、設計、研發。
1984年,李祖洪擔任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書記;1991年,調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會長;1992年被評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並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2000年10月31日首顆北鬥試驗衛星發射前,衛星總指揮李祖洪(左一),圖:網絡
他先後擔任國家重要衛星型號的系統總指揮。從北鬥系統的預研、型號的研製、生產一直參與其中。
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工程立項,即出任總指揮。
2003年,以李祖洪總指揮、範本堯總設計師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北鬥人,憑藉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逐一攻克難關,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這一年,李祖洪已經61歲!
退休後的他,仍然繼續堅守在衛星總指揮的崗位上,發揮餘熱。作為一名航天人,他沒有怨言,只有滿滿的光榮。
他曾主管中國多個型號衛星的研製、生產、發射、在軌運行,並擔任國家重要、重點衛星型號發射總指導、調度、高級顧問。
過去十幾年間,由李祖洪主管發射的多顆衛星均發射成功並運行正常,其中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號、資源2號、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等;他還指揮並參與發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等。北鬥,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投入最多、技術最複雜、建設周期最長的惠及千秋萬代的航天基礎工程。它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航天人,一代接一代,用智慧與汗水,助推著北鬥邁出堅實而敏捷的步伐。
在莆田六中90周年校慶之際,李祖洪親手製作了北鬥二號衛星模型相贈,存放在莆田六中校史展覽室。
今年,李祖洪已經78歲高齡了!不過,相信那個模型會化作北鬥七星閃爍夜空,標示方向,引領著莆田學子,點燃科技、航天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