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新場古鎮。
被稱為「浦東最後一塊文化遺產」。新場建鎮約在南宋,至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比起朱家角、楓涇鎮,新場古鎮一直十分低調。隱藏在都市深處的新場,自古就有「小小新場賽蘇州」的美譽。
這個古鎮,古稱「石筍裡」,作為千年古鎮,積聚了厚重歷史文化,以其靜謐、美麗、多姿得到了世人的青睞。小橋、流水、人家、長街、茶樓、老店、小廟與古寺,共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圖。
靜美的古鎮吸引了無數導演的目光,李安《色戒》曾在這裡取景,電影《葉問》《擺渡人》中也曾出現過新場古鎮的身影。
元代的海塘,明代的鹽場。因為曾經下沙鹽場南遷在這裡形成新的鹽場,得名新場。這是一座「因鹽而成,因鹽而興」的古鎮,隨著鹽業的不斷發展,新場也逐漸繁華起來。曾經的新場「歌樓酒肆,商賈雲集」,是當時浦東平原上的第一大鎮,繁華程度曾經一度超過上海縣城。
幾經興衰,現在的新場已經褪去了舊日的繁華,卻仍然保存著成片的古建築,庭院深深,宅園相連,滿滿的江南風情。
洪橋港、包橋港、後市河和東橫港四條河道兩橫兩縱,把新場古鎮劃分為「井」字型格局。古民居沿河道兩側鋪展,戶戶枕河,家家臨水,沿河人家的瓦屋頂與涓涓河水互相映襯,呈現靜謐和諧的水鄉圖景。
除了成片的古建築,新場古鎮還擁有20多座石橋和17座馬鞍水橋。多處水橋上還鑿有精美的「暗八仙」圖案,寓意吉祥。在新場古鎮,可以體驗到純粹的水鄉風情。
穿行青石板老街之上,如同走進了舊時光。這裡古鎮的商業氛圍並不濃厚,走在街巷之中可以看到本地居民在家門口坐著曬太陽、閒聊。這裡的雜貨鋪、鉛匠鋪、理髮鋪,也大多是為本地居民服務的老店,老街上至今的叫賣聲,極具市井氣息。在這裡,可以感受到上海老浦東原住民的真實生活氣息。
一千三百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八百年前,這裡崛起富甲一方的鹽場;五百年前,這裡遍布農桑興盛的田園;三百年前,這裡成為商賈輻輳的市集;一百年前,這裡更是人文薈萃的名鎮。
新場以鹽繁榮,以鹽建鎮,「浦東十八鋪,新場第一鎮」。新場鹽業的興盛,商賈的雲集,市井的繁榮,吸引大批志士仁人,在新場留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筍山十景」、「十三牌樓九環龍」、「馬鞍水橋石駁岸」,雖然有些已經不為我們所見,但是仍可以見證古鎮曾經的繁榮。走進新場,可以感受到這座在歷史與文化交融中產生的古鎮獨一無二的寧靜雅致。
古鎮的張廳建於清宣統年間,是四進式院落,共有房屋48間。現在還有張氏後人在這裡居住。張廳「前店中宅,跨河花園」,吊角飛簷,雕梁畫棟,匠心獨運。此外,中西合璧也是張廳的特色之一。儀門上羅馬的立柱和精美的馬賽克地面,十分精緻典雅。這裡是浦東僅存的幾處中西合璧風貌建築中最好的一座。
洪福橋是一座有500年歷史的古橋,取意為「洪福齊天」。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在清乾隆年間重修。洪福橋傳說色彩濃重,在橋正中央鑲嵌有風水石,傳說足踩風水石上,即會生好運。
「江南第一樓」是一座三層木質結構的古建築,倚洪福橋而建,始建於清同治末年。
第一層是普通茶館,第二層是書場兼高檔茶館,第三層則是「棧房」,供旅客歇息借宿。作為茶樓,第一樓平時有說書藝人駐場,在臨河的建築裡喝一杯茶,聽一檔書,享受水鄉生活的悠閒愜意。
「三世二品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國盛所建,因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所以名為三世二品坊。這座石牌樓石雕精美,上刻「九列名卿」。因為氣勢宏偉,高聳挺拔,被譽為「江南第一牌樓」。
千秋橋位於新場古鎮港東街東端,東西各21級臺階,橋身高廣。千秋橋是浦東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橋之一。過去新場「石筍十景」之一「千秋夜月」,指的就是月夜登上千秋橋,上下一色,令人留戀的美景。
另外十景之一的南山雪霽,是指南山寺。與新場古鎮一樣歷史悠久,寺後有兩株600多年的古銀杏,需要幾人才能環抱一圈。因為地勢開闊,可以將新場盡收眼底。
比起逛嘈雜熱鬧的商業街,其實在這樣寧靜的古鎮閒逛也很讓人心動。新場古鎮也許並不驚豔,但是它獨特的韻味會讓人回味無窮。上海不是只有燈紅酒綠的繁華,也有這樣讓人內心平靜的地方。如果對城市的喧囂感到厭煩和心悶,不妨來新場古鎮,感受千年歷史古鎮的古色古香,絕對不虛此行。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