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歷史悠久,秦設烏傷縣,東漢分置長山縣。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建東陽郡,郡治長山,郡級政區由此確立。以後或稱縉州、金華、婺州,或為郡、路、府、道,歷史綿延不斷。金華的古道自古發達,州郡之間有官道,縣際之間除了大道,更有數不清的小道,構成了一張以金華城區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古道網。
根據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浙江郡邑道裡圖》,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的古道交通網:
從金華城區出發,往北走陸路110裡到浦江縣,再往北110裡可到諸暨;
東北陸路110裡到義烏,再往北110裡可到諸暨;
西北沿水路50裡到蘭溪,也可以從到浦江的陸路中途轉向蘭溪;蘭溪經水路100裡到建德、80裡到龍遊。
西走陸路50裡到湯溪,再68裡可到龍遊。
南走陸路75裡到武義;武義往西陸路100裡到宣平,再140裡可到遂昌;宣平往南陸路60裡到松陽;武義東走陸路15裡就是永康。
往東南陸路120裡到永康;永康西北陸路150裡到義烏,往北陸路110裡到東陽,往東陸路280裡到仙居,往西南陸路80裡可到縉雲。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沒有從金華城區直達東陽的陸路,需要經義烏或永康;從東陽往北陸路190裡到嵊州,往東走陸路258裡可到天台。
金華的古道就像人體的血脈一樣,從城區出發,經浦江到諸暨,再到杭州;經義烏到諸暨,再通往杭州;還有經永康到東陽,到嵊州,再通往杭州的三條古道就是大動脈。縣際之間古道則以金華城區、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蘭溪、浦江等為結點構成主動脈,而各個縣市之間,特別是相鄰鄉村之間又有眾多古道相連,就像毛細血管一樣,層層構成了一個完善的古道交通網。
浦江:太陽嶺古道上笑看風雲
從金華城區到浦江,最有名的就是太陽嶺古道。據《浦江縣誌》載,該古道「建縣就有」,浦江是東漢興平二年(195年)建縣,也就是說,古道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據明嘉靖《浦江縣誌略》載:「南五十裡回太陽嶺,高險與太陽齊,浦江金華之界路也。」「太陽嶺古為桐廬、建德、浦江等縣南轅所經,又為金華及溫處二府陸路抵省之便道。」之所以說太陽嶺古道是連接金華(金東)與浦江兩地的驛道,就得說到太陽嶺北的歷史沿革問題,古道北口的嶺腳村,今屬蘭谿市梅江鎮;而在唐天寶十三年(754年)至1959年一直都由浦江縣管轄。
據記載,自宋紹定時期至晚清,太陽嶺古道一直設有公館鋪、郵亭、石關。歷代以來,浦江科舉童生赴金華府考取生員(俗稱「考秀才」),浦江知縣到金華府商談公事,以及來往公文私信傳遞等,都必經此道。
現在,太陽嶺古道途經四個古村:洞井、大塘、陽鄭、太陽嶺腳,它們各有千秋,古風猶存。古道南起金東區源東鄉洞井村,鵝卵石鋪就的老街古色古香,路旁保留多座古民居。老街西頭的洞井曹氏宗祠遺址是太陽嶺古道的入口,如今只剩一對抱鼓石是舊物。
陽鄭直通太陽嶺背,再至古道終點嶺腳村的磴道綿延數裡,是古道上最具特色的印跡。山路全部用青石板和紅石板鋪就,山林景色優美。
浦江古道眾多,州郡之間可通建德、諸暨、桐廬,又與金東、蘭溪、義烏相連。據不完全統計,大大小小近30條,馬嶺古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條。
馬嶺古道距浦江縣城約20公裡,始於浦江縣虞宅鄉馬嶺腳村,終點為鄰縣桐廬蘆茨埠,蜿蜒於浦江、建德、桐廬三地交界處的崇山峻岭中,全長28公裡。青石板鋪築的古道,從馬嶺隧道口沿山而上,或穿行竹海,或匍匐茶園,依偎密林,蒼蒼茫茫,遠上天際。這條浦江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道,2015年獲評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浙江省十大經典古道,因起伏於天際的山巒形狀像馬而得名。古時為連接金華和嚴州的主要驛道,浦江的西大門,從婺州到嚴州、徽州,客商市賈無不來往於此。
五路嶺古道是浦江最有名的古道之一,原為浦江縣城到金華府的官道,歷史悠久,據稱「建縣就有」。當年,浦江人去金華、衢州,五路嶺是必經之路。據說,當年朱元璋稱帝後下江南到金華府,走的也是五路嶺古道。
桃嶺古道是浦江通往建德、桐廬的要道,位於浦江縣浦陽街道善慶村,全長4公裡。一米多寬的路面中心鋪上約一尺寬的青石板,兩旁是清一色的鵝卵石,充滿古道風韻。
金坑嶺古道是浦江通往建德、桐廬、安徽的官道,位於浦江縣杭坪鎮薛下莊村,全長3公裡。據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從大北門到大王潭,砌成石板路四千丈,嶺徑石級1107級,由張恆泰、陳普生、徐錦堂等228戶捐款9128元建成。古道保存完好,指路牌、涼亭、石碑等,大多依然聳立。
蘭溪:嚴婺古道連起嚴州和婺州
從金華城區到蘭溪,除了水道,古時還有幾條古道,其中現在還有人走的主要是金蘭古道和霞客古道。
金蘭古道位於金華北部,是金華北山通往蘭溪的交通要道,南起金東區曹宅鎮巖後村(也有不少驢友從千人安村出發),北至蘭溪橫山塘村,全長約10公裡。金蘭古道一路都用石塊砌成,何年修建已不可考。
古道景色優美,有山有水,人稱北山上的「小九寨」。比起西線的雙龍風景區,這裡的金華山風光更原汁原味,野趣橫生,成為市民戶外遊玩的新寵。
霞客古道因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而得名,其實與金蘭古道相連。當年徐霞客走金華山時,一路往西到蘭溪,沒有往東,因此有了單獨的一段霞客古道。
根據徐霞客《浙遊日記》記載,當年徐霞客從智者寺上山,經白路下村,然後折向東北,經彈子下的鬥雞巖北上至鹿田。2013年,雙龍景區取其中的一段進行修復後,霞客古道再次開遊,起點為白路下村,終點為海拔550米的羊甲山,全場約3公裡,垂直高差300多米。沿途及附近的景點眾多,有智者寺、鹿田水庫、朝真洞、黃大仙祖宮、北山第一廟、鬥雞巖等。
州郡之間的蘭溪古道,主要位於黃店鎮境內。在這裡,條條古道如同血管般四面鋪開,處處相連,像一張密密織起的道路大網,從甘溪村、朱家等出發,都可以到達建德。最有名的當數嚴婺古道,這是兩地間的往返大道,從唐朝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歷經千年,一直通往安徽、江西,是來往客商的必經之路。一路上,文化古蹟、歷史建築豐富,適合徒步的古道眾多。
義烏:支道繁華似幹道的金杭古道
從金華市區到義烏的古道,在清光緒二十年的《浙江全省輿圖並水陸同道裡記》中,主要有一條幹道和一條支道。幹道是一條沿江的古道,一路溯東陽江而上,從東關出發,經含香、孝順,再到義烏市義亭鎮、佛堂鎮。
位於孝順鎮最南端的低田村,水系發達,航慈谿、葛仙溪、白溪匯流東陽江,自古就是千年商埠、魚米之鄉。過了低田村,就是義烏市義亭鎮。連通東陽與金華城區的東金古道,從義亭鎮缸窯村穿村而過,當年古驛道上行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缸窯村距義亭5公裡,制陶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時期,村中還有歷經千年的陶器生產遺址。
從義亭可以直接到義烏城區,也可以經佛堂再到義烏城區。據《義烏縣誌》記載,義亭至佛堂的公路,也就是佛亭公路,是義烏興建最早的公路,長6.06公裡。它是1932年時,由佛堂商人集資建成的。
支道是從金華市區的東關出發,途經二仙橋、潘村、曹宅等地,再到義烏上溪。雖然這是一條支道,但一直以來極為繁華,被大家視為「主幹道」。
八嶺坑古道是古時連接義烏與東陽的重要紐帶,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江東街道青巖傅村到佛堂鎮八嶺坑村翻山越嶺的石階小道,這也是八嶺坑古道的精華所在。走八嶺坑古道,會先後跨過四座清代古橋。
戚家嶺古道是連接義烏與浦江的一條古道。在義烏西北部與浦江交界處是一片綠色的連綿大山,其間散落著幾個村子,戚家嶺古道就像一條繩子,將這些村子串在一起。從浦江一直到義烏,這是一條交通要道,多少年來村民們挑著柴禾和各種經濟作物,翻越戚家嶺謀生計。
東陽:清代有15條通往縣城的古道
據清道光《東陽縣誌》記載,在清代,輻射東陽縣城的大路有15條,其中通往義烏3條、通往永康3條、通往天台4條、通往嵊縣3條、通往諸暨2條。
北麓古道又稱大爽嶺古道,古稱官道,是從台州、溫州到杭州大道的一 段。朱熹、貫休、陸羽、辛棄疾等都曾路過。古道綿延千年,如今保存完好的主要是大爽村至高升村這段,長約4公裡,黃泥路、青石板、幽谷、登天梯、瀑布群、飛崖、花海……地理風貌豐富多彩。
白峰嶺古道是古時東陽通往嵊州的必經之路,在虎鹿鎮界內,往東北過古淵頭、蔡宅、溪口、白峰嶺抵達嵊州界。古時走白峰嶺古道到廈程裡村後,再往前走就是崎嶇不平的白峰嶺,必須下馬才能前進。這也是廈程裡曾用方言村名「下落馬」「下馬莊」的來歷。
桑梓嶺古道是東陽通往嵊州的三條古道之一。桑梓位於佐村鎮,古道長約3公裡,通往天台、玉山等地,許多做小生意的人都會走這條路。他們挑著禮帽等貨物,到佐村鎮沿途叫賣,十分熱鬧。從前,不少讀書郎就是通過這條古道前往宅口上學。
車慈嶺古道位於千祥鎮東面,毗鄰磐安,它是早年東陽通往台州沿海的「茶鹽古道」,千祥、南馬一帶的人們去磐安、天台、仙居,都走這條古道,現在保存完好的古道長約2.5公裡。
磐安:古道「上控金衢,下連臺溫」
磐安的古道比較多,除了官道、鹽道,還有軍事要道。風門嶺古道,是古代金華府通往台州、溫州沿海地區的官道、鹽道,現在古道好多路段已經修為公路。到風門嶺後,走到黃檀林場,上行至青梅尖,再緩緩下至三地界碑處,頂上可俯瞰,可觀大風車,風景獨好。
夾溪古道地處磐安縣東北,「上控金衢,下連臺溫」,在歷史上,夾溪古道是沿海地區人們進入浙中的要道。由於扼守三地,地勢險要,古時它除了是一條經濟要道,也是軍事要道。曾設有多處驛站,免費提供茶宿,在磐安境內,就有上佛堂、山雞嶺、上路嶺、下路嶺、夾溪橋、新橋、梅子嶺共七處。如今,這些驛站已難尋蹤跡,只有幾幢破敗的老房子和亭子,無聲訴說著過去的繁華。
大盤嶺古道是安文至天台古道中的一段,全程自安文過雙坑越大盤嶺頭,到學田、茶潭、方前入天台境。古道全長約9裡,東西走向,路寬約1.5米,塊石堆砌。它是舊時金華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現留有卵石古道、石拱橋、石凳、古樹等古蹟。大盤嶺頭有始建於唐鹹通八年(867年)的昭明院,坐南面北,三進建築,飛簷高挑,雕梁畫棟,內有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的塑像。
朱錫嶺古道與東陽的車慈嶺古道相連接,建於北宋,全長10裡,條石鋪成,路基均寬2米,西起東陽市西塘安,東至磐安縣朱錫嶺腳村,主要位於磐安縣境內,是古代安文通往東陽、永康、金華的官道。古道保存完整,植被豐富,楓樹連片,並有參天古楓20多株。
永康:官道已不存 山間網絡依舊
在古時,永康縣境為婺處、婺臺孔道,自秦設烏傷縣,赴郡縣大道早已形成。錢塘江支流的永康江亦是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漢朝時,章安、松陽、長山等縣相繼建立,縣際通道即後來的府際通道。只是到如今,當年的官道都已改成公路,只有山間鄉村之間的古道依然四通八達。
陳渭清在2008年版的《永康志鑑》中說,永康州郡之間的古道主要有婺處古道和婺臺古道,其中婺處古道為溫、處通京大道。民國二十三年(1934)已修建成金麗公路。
婺臺古道,自縉雲胡陳(今壺鎮西五裡)翻黃茅嶺入永康境,經淨心、新亭、麻車、李溪與婺處古道連接,境內長30裡。南宋開始,為沿海至內地的食鹽擔運路線,稱「擔鹽大道」。1958年臨海至石柱公路通車,永康段大部沿古道所建,只有新亭至黃茅嶺,改成經過舟山翻打鼓嶺至壺鎮。
永康的縣際古道主要通往東陽、武義,其中通往東陽的古道,一條自縣城經尚書堂,四路口入東陽境,縣境長六十裡,民國23年(1934年)修建成公路。一條自縣城經清渭街、唐先、長塢坑入東陽境,長40裡。永康縣城至武義的古道,舊時以水路為主,陸道為次。陸道長20裡。
現在,永康境內最多的是山間鄉村之間的古道,最有名的當數銅山嶺錢王古道。這條古道因吳越國時期開採銅礦而形成。從永康方巖鎮後淺村起,途經先盆、銅坑、廟口、林坑,到達舟山銅山村大秧田,並有一條岔路通往方巖獨松村,且有路通往縉雲等縣市。多少年來,採銅人挑著重重的擔子走過。相傳張弓射潮的吳越國王錢鏐也曾經走過。古道也是鄰近各縣市百姓上方巖拜胡公的必經之路。
永祥地處永康江南街道,從市區驅車二三十分鐘可以到達,卻已是永康最邊緣的地方之一,與縉雲、武義交界。附近村莊往來密切,古道眾多,當地人形容,他們是住永康的屋,燒縉雲的柴,種武義的田。其中陽山嶺古道,經過大蘭村、後定壠村,翻越陽山嶺,到武義的白革村。一路風景,都在竹海中穿行。
武義:安鳳「天路」古道群頗壯觀
在金華城南,有一座南山,它位於婺城區安地鎮附近,與金華北山南北呼應。由東往西,縱橫分割,架在婺城安地與武義之間,成為天然的界線。從風景秀美的喻斯村出發,一路上山,翻越王尖嶺,抵達山那一頭的武義王尖村,全長約6裡。這條古道,曾經是古時金華城南通往武義的主要通道之一。在古代,從金華城南到武義有多條古道可走。1990年版的《武義縣誌·交通》中介紹了九條大路。
曳嶺古道是浙江省最美古道之一。史料記載,曳嶺古道的開闢可追溯至隋唐以前,從明景泰三年置宣平縣後,一直為古處州府出城六條古道之一,處州府城至宣平縣的唯一驛道。唐宋時,曳嶺古道是軍事爭奪要道,唐袁兆、宋方臘、明陶德義等領導的義軍,頻頻往返轉戰於此道。
石浦松宣古道是舊時宣平南鄉至松陽縣三都鄉的官道,有著千年歷史,跨越蓮都、松陽、武義三地,總裡程近220裡,其中步行道96裡,相對落差達500多米。從章灣村出發,走山路經石浦村至張大山,沿途景色非常優美,有著「林海、雲海、花海」三海同匯的自然生態勝境,可通往麗水縣或松陽縣。
新宅鎮安鳳村藏在武義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間,海拔965米,是武義海拔最高的村莊,地處原武義、宣平、麗水三地交界處,傳說晚上可見三處萬家燈火,大大小小古道有20多條,有「天路」「古道群」之稱。在武義縣「最美」評選中,金坑嶺古道評為最美古道,許曳線公路評為最美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