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麗 ,所有老照片由紫日先生提供)很難想像,擁有5000多張廈門珍貴老照片的人,竟然是位87年的小夥子。他叫紫日,是廈門文史愛好者、攝影師、也是老照片收藏者,「老照片定格住了一個時代的畫面,信息量很大,是研究歷史的最佳突破口。」
他說:我想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每個時代,究竟是如何變遷、蛻變的;也想看看當時的社會生活形態,以及遺存的老建築原始狀態。對於廈門老照片,紫日是浸入骨子裡的喜愛。這一次,他挑選了10張老照片,和我們分享屬於老廈門的故事。
早在1957年,廈門火車站就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當時鷺江道港口(和平碼頭)被封鎖,廈門半島與外界的聯繫幾乎中斷,火車站承載著廈門大量的客運、物流。
(79年鐵道部批准擴建廈門火車站,鐵路便一直延伸至和平碼頭)
改革開放伊始,廈門從昔日的海防前線一躍成為中國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作為一個海港城市,最先恢復與外界聯絡方式的就是水路。
「80年代初期,輪船停泊的地方都在和平碼頭。到了晚上,這一帶仍燈火通明,能看見大船進進出出,還能聽見裝卸貨的聲音,很有生活的味道」。
(攝於1984年)
而照片中的【鼓浪嶼號】當年就停靠在和平碼頭。」它是改革開放後廈門開通的首條往返香港的客運航線,當時一起的還有集美號,鷺江號…」
和平碼頭以前是廈門的主要港口,但因面積有限,改革開放初期,廈門便開始規劃湖裡東渡片區,並於1982年建成東渡碼頭一、二號泊位。
「建港口是廈門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當時象嶼還只是一個小島,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
為適應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需要,廈門高崎機場於1983年擴建成為國際機場。「這是當時開工儀式的照片。其實當時修建機場,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很多人持反對意見。但經濟特區開放後,與世界對話往來,肯定要有機場,於是力排眾議、重新修整。」
說完了交通建設,我們來看看廈門的市政改造。
1993年廈禾路拓寬。可以說是廈門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大規模拆遷和舊城改造,照片中的位置是早期的思明路口處。
「當時廈禾路二市美仁宮一帶道路很窄,大概不到10米寬。每到上下班潮的時候必堵;於是當時有句話說:英雄難過美仁宮。當時道路兩旁都是老牌的工業區,因改造所以集體外遷。」
廈禾路思北路口,老地名叫「浮嶼」。
「照片中右邊這棟樓原來是叫消閒別墅,做過機械工會(民國期)、星洲理髮廳、廈門市圖書館、廈門市少兒圖書館…現在是十字路口的綠化帶。 哦對了,在這棟樓的背後有家很出名的特香雞,是很多人兒時的回憶,雖然樓已經沒了,但聽說傳承人還在。」
毗鄰思北路口處,還有一條全廈門最有名的步行街——中山路。道路兩旁都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騎樓。
「那時候中山路是廈門全市有名的商業街,第一百貨也是廈門人以及遊客最喜愛的地方之一。」 雖然隨著市場變遷,第一百貨早已不在,但在此購物的情景仍是老廈門抹不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