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傳奇十種》作者李漁 把戲曲舞臺搬到華山頂

2020-12-15 江蘇頻道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杜書瀛則介紹,十部喜劇傳奇大抵是才子佳人一類投人所好的故事,部分發揮想像,很是精彩,波瀾起伏,絕不入前人陳套,但部分則過於追求離奇故事,以荒唐情節博笑,情趣顯得有些低俗。

在專家們看來,《比目魚》寫得最為感人。劇中寫貧寒書生譚楚玉因愛上一個戲班中的女旦劉藐姑,遂入班學戲,二人暗中通情。後藐姑被貪財的母親逼嫁錢萬貫,她誓死不從,借演《荊釵記》之機,自撰新詞以劇中人物錢玉蓮的口吻譴責母親貪戀豪富,並痛罵在場觀戲的錢萬貫,然後從戲臺上投入江水,譚亦隨之投江。二人死後化為一對比目魚,被人網起,又轉還人形,得以結為夫婦。將生死不渝的兒女痴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戲中套戲的情節,也十分新奇。

《凰求鳳》,寫三個美女爭嫁一個才子,立意一般,但其主線寫妓女許仙儔為得到她所中意的情郎而竭盡心智,不乏真實感和生活氣息;又如《玉搔頭》,寫「風流天子」明武宗和妓女的戀愛,趣味也不高,但劇中突出二人之痴於情,卻又有可愛的一面。「李漁的戲劇中,常常用戲謔的語言嘲弄社會中的陋習和人性的可笑一面,表現出他洞察世情的機智。」杜書瀛介紹,如《風箏誤》中,借丑角戚施之嘴宣揚遊戲之樂,指責「文周孔孟那一班道學先生,做這幾部經書下來,把人活活的磨死」,又笑世人的詩文迂腐平板,實有寓莊於諧的深意。「這一類內容,也使李漁的戲劇常令人會心一笑,不覺得枯燥呆板。」

而其他幾部,各有千秋,不過都要略遜色些。如《奈何天》,寫闕裡侯富有而相貌醜陋,他用欺騙的方法娶了三個妻子,但都因他醜陋而不與同居,後來闕裡侯被封為尚義君,經天帝改變了他的形骸,才與三個妻子和好,很符合才子佳人的團圓模式。《意中緣》,寫揚州女子楊雲友委身於畫家董其昌,經過曲折奇特的磨難,終於遂願。《風箏誤》,寫書生韓世勳因拾得一個風箏,題和詩,而與詹淑娟結成婚姻。《巧團圓》,寫尹小樓無子而想子,扮成孤苦老漢,出賣與人作父,而姚克承竟然將他買回作為父親奉養。

這些劇作中,《憐香伴》最為特殊,是一部女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寫石堅的妻子崔箋雲和學官曹有容的女兒曹語花,兩個女子相慕憐,竟相約來生結成夫妻。後來,崔箋云為了與曹語花生活在一起,竟對自己的丈夫又娶曹語花為妻感到無限喜悅。

親自帶領著戲班子到處演出

定居南京階段,李漁不但寫《比目魚》、《鳳求凰》、《慎鸞交》、《巧團圓》等,還發揮自己通曉音律的特長,親自組織劇團,自編自導,訓練有素。能將家庭戲班作為生意來經營的,李漁也是第一人,他的家班一度人數達40餘人,李漁不僅是董事長、總經理,同時也是導演、編劇。他帶領著這個戲班子到處演出,普及戲曲文化,也求得各方資助與酬金。清代的另一位戲曲家尤西堂說他「攜女樂一部,自度梨園法曲,紅弦翠袖,燭影參差,望者以為神仙中人」、「南裡北曲中,無不知李十郎者」,可見影響之大。

薛冰認為,李漁的文化活動以戲曲最為著名,可以算是中國第一位專寫喜劇的劇作家。他的劇作,能風行一時,久演不衰,不是沒有緣故的。清代人評價他「能吐人不能吐之句,用人不敢用之字,摹人慾摹而摹不出之情,繪人慾繪而繪不工之態狀,且結想縭詞,段段出人意表,又語語在人意中」。

「李漁對崑曲的發展,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薛冰說,「按今天的說法,他可以當之無愧地被冠以戲曲家、戲曲理論家、戲曲活動家諸頭街。若再開放些,不妨再加上一個戲曲改革家。」

相關焦點

  • 清代才子李漁的專利——笠翁香印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明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李漁母親懷胎11個月,肚子痛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分娩。到了農曆八月初七這一天,有個白髮老翁路過此地,他看了看產婦,說肚裡的胎兒是「星宿降地」,現在住的這間房子窄小陰暗,是載不住「星宿」的。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為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佳啟蒙讀物。李漁,初名仙侶,字謫凡,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又號覺世稗官、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他出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1611),死於清聖祖康熙十九年(1680)。祖籍浙江蘭溪,但從小跟隨父親生活在江蘇如皋,直到十九歲父親去世後,才回到家鄉蘭溪。李漁年輕時也曾參加科舉應試,後來清兵南侵,就絕意仕途,過了一段隱逸山林的生活。
  • 李漁的《笠翁對韻》:20個經典對句,帶你走進聲韻最美的古詩詞!
    我想沒有比讀「韻書」更為合適的了,而這些楹聯類的「韻書」讀物中,尤以《笠翁對韻》的知名度最高。《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戲曲家小說家李漁完成的。李漁是什麼人呢?乍一提起,很多人可能都比較陌生,但他真的是一位人才。
  • 穿過歷史的謎團——李漁李玉或許是同一個人
    李漁的詩在當時就名滿天下。例如:「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又如那本尤為被人傳頌的《笠翁對韻》:「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是作為讀書人啟蒙必讀的詩歌教材,其功莫大焉。
  • 笠翁對韻,上卷一東
    一東作者:李漁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像作者李漁的《笠翁對韻》的目的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熟讀《笠翁對韻》對孩子遣詞造句、作詩、對對子都有很大的幫助。《笠翁對韻》全書分為上下卷。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可以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 「我抒我讀」投稿|《閒情偶寄》:清代全才李漁的思想筆記
    因此,隨著戲劇納入時代主流,相應理論研究也逐步問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才子李漁的《閒情偶寄》尤以為名,《閒情偶寄》的付梓問世,系統總結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了李漁個人生活哲學與美學觀念。可以說,李漁的天賦才能與時代發展契合,在正確時間點亮了中國戲劇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中國人才輩出的文學史上也顯得頗為特別,讓人難免不對《閒情偶寄》與「笠翁」李漁的過往經歷產生好奇。
  • 李漁:不官不仕,居家辦公卻活成了莎士比亞
    於是改名李漁。以前那個李仙侶已經死了,現在只有李漁。既然不能金榜題名,飛黃騰達,聞達於廟堂,與其為五鬥米折腰,不如歸隱林泉,做一隻悠遊自在的閒雲野鶴,或者門前溪水中的一條魚。31歲的李漁,正式歸隱山林,從此厭倦科場,不問功名,追求自我,終成一代傳奇。
  • 古代文學——清代戲曲
    清初戲曲與《長生殿》、《桃花扇》清初戲曲:一、明末已活躍的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劇作家;二、吳偉業、尤侗等具才學的文化名流以戲曲抒心意;三、李漁等風情喜劇的創作。01第一節 清初戲曲李玉等蘇州劇作家的新編歷史劇 李漁的風情喜劇一、吳偉業和尤侗寄託心曲的抒情劇。(一)吳偉業《秣陵春》傳奇和《通天台》、《臨春閣》雜劇。1、為李玉《北詞廣正譜》作的序:「今之傳奇,即古者歌舞之變也。
  • 一年級孩子背《笠翁對韻》有用嗎?
    我是語文老師,認為《笠翁對韻》沒用。尤其一年級的孩子,「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晴空」,這是古代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選擇對偶詞語(即意象)時用的。省了很多事,還方便記憶。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教課、寫文章之外,我沒事的時候會填一些古詩詞。
  • 學習《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不知道
    《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一樣, 它們是以前學童的基礎讀物。現在好多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聲律啟蒙》,甚至要求背誦,但是並不了解學習這種讀物的目的是什麼?《聲律啟蒙》是康熙年間的車萬育(1632~1705年)編寫,《笠翁對韻》早一點,是明末清初的李漁( 1611 ~ 1680 )編寫,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書名因此而得。
  • 清代作家李漁的《閒情偶寄》都講些什麼?看完這篇你就明白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閒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在眾多著作中,《閒情偶寄》就是李漁所撰寫的一部關於養生學的經典著作。
  • 戲說李漁:生活與藝術,滿懷熱愛的「可欲」之人!
    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至今,被黃賓虹、齊白石等視為經典範本;他寫成的《閒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被林語堂稱作「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和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他編排的戲劇傳入海外,影響了 18 世紀日本歌舞伎表演。
  • 李漁之窗
    李漁曾居西子湖畔,曾經希望能夠以有限的財力在杭州購置一艘湖舫。這艘湖舫李漁是這樣設計的:其他部位與一般船毫無二致,只是窗戶相異。船的四面都用木板製成,並蒙上灰布,使其不露一點光線。而在船的左右,各留一塊扇面形狀的窗。
  • 李漁:最拉風的家具設計師
    然而,一生賣文為生的李漁置辦家具是捉襟見肘的,他或許是古代家具大咖中最好玩的一個,但可能也最窮的一個了。     李漁(1611~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常自稱「湖上笠翁」。明末清初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他是影響深遠的文學家、戲劇家、生活美學家、名士和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所著《閒情偶寄》,文筆優美,風趣幽默,於嬉笑怒罵中見真性情。
  • 【李漁美食】56歲的李漁與13歲的雪兒相遇,從此世間多了一道佛豆酥的糕點!
    那一年李漁56歲,雪兒13歲。雪兒姓喬,原本沒有名字,雪兒是李漁給她取得名。家裡父母都死了,沒錢安葬,便在頭上插根稻草就把自己賣了。平陽知府程質夫拿銀子買了下來送給李漁。如果不是那天經過一片佛豆地,李漁或許也不會太注意她。
  • 「戲曲澤潤 粵韻羊城」——2020年廣州市中小學生戲曲展演活動舉辦
    本次戲曲展演活動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承辦,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協辦。活動自今年11月1日啟動,吸引了全市各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各區少年宮的踴躍報名參加。12月1日至5日,經過線上評審,選出了多個優秀戲曲作品參與到本次活動後期的線下展演。
  • 「戲曲澤潤 粵韻羊城」中小學生演戲曲有模有樣!
    稚嫩也精彩——本次戲曲展演活動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承辦,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協辦。活動自11月1日啟動,吸引了全市各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各區少年宮的踴躍報名參加。12月1日~5日,經過線上評審,選出了多個優秀戲曲作品參與本次活動後期的線下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