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王永民:讓漢字跨過數字鴻溝

2020-12-20 人民網

 

  「計算機將是漢字的掘墓者。」40年前,曾有人這樣預言。

  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初入中國。為英文打字設計的鍵盤,26個鍵就能拼出所有英語單詞,但想用它輸入數以萬計的漢字,那時根本不可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五筆字型』無疑是時代的產物。」與改革開放同步,在老家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見圖,本報記者王昊男攝),開啟了將數以萬計的漢字「塞進計算機鍵盤」的奮鬥旅程。

  從1978年開始,王永民帶領助手,把《現代漢語詞典》中12000個漢字逐一分解,從數以百萬計的統計記錄中,歸納出125種組成漢字的字根;依照對海量數據的分析,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套《字根頻度表》;創立「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其數學模型」;發明了「末筆字型識別碼」……

  「幾千年來,無論讀音如何變化,無論方言多繁多雜,字形的含義基本不變。」在王永民看來,漢字雖然有「形、音、義」三大屬性,但「形」是第一重要的。按字根的第一個筆畫,他把字母鍵盤分為「橫、豎、撇、捺、折」5個區,每一個區又分為5個位,共計用25個鍵,稱之為「五筆字型」。

  「漢字輸入,是一個涉及文字學、計算機科學、人機工程學、心理學、概率論等多種學科的交叉學科。」王永民介紹說,字根在鍵盤上排列組合的「相容性原理」「規律性原理」和「協調性原理」是「王碼五筆字型」的靈魂。「比方說,『協調性原理』,輸入漢字時,左右手每個手指的負荷量,我們都經過嚴格的實驗,『能幹的』食指負擔要重些,而『無能的』小指負擔要輕得多。這樣才能保證打字時順手不累,越打越快。」

  1983年8月28日,歷時5年1800多個日夜,「王碼五筆字型」作為一項中國人自主創新的原創性重大成果,通過了河南省科委組織的鑑定。它創造了每分鐘輸入120個字的奇蹟,讓漢字跨過數字鴻溝,與計算機原裝鍵盤實現了「無縫對接」。有專家激動地說:「從今天開始,漢字輸入不能與西文相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要通過改革創新,增強文化自信。」75歲的北京王碼創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民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4日 06 版)

(責編:趙超、楊波)

相關焦點

  • 北京王碼創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民——讓漢字跨過數字...
    北京王碼創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民——讓漢字跨過數字鴻溝(改革先鋒風採) 原標題: 為英文打字設計的鍵盤,26個鍵就能拼出所有英語單詞,但想用它輸入數以萬計的漢字,那時根本不可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五筆字型』無疑是時代的產物。」與改革開放同步,在老家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見圖,本報記者王昊男攝),開啟了將數以萬計的漢字「塞進計算機鍵盤」的奮鬥旅程。
  • 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實現「登頂一跳」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年過七旬的王永民,特意身著一件紫紅色西裝,出現在人民大會堂。這一天,經北京市推薦,王永民獲頒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稱號。
  • 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實現「登頂一跳」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年過七旬的王永民,特意身著一件紫紅色西裝,出現在人民大會堂。這一天,經北京市推薦,王永民獲頒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稱號。
  • 青春之歌|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不讓漢字走入死胡同
    人物名片 王永民,1943年12月生於河南南召,五筆字型(王碼)輸入法發明人,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發明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兼容技術,曾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2018年榮獲「改革先鋒」稱號。
  • 王永民:拼音輸入法有消滅漢字之嫌
    王永民是王碼(五筆字型)專利的發明人和權利人.從82年王永民給羅幹做了半小時的匯報並立下了軍令狀後,王永民拿到了當時的巨款10萬塊錢從而獲得了契機使得五筆字型得以發展。  來到北京之後,王永民在北京開始了兩年的地下室生活,經過艱苦的研發、推廣終於獲得市場認可.近20年以來,王碼進入了聯合國、東南亞等這樣的國際市場,「五筆」也成為漢字輸入專業的代名詞。
  •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
    他發明的五筆字型,開創了電腦漢字輸入的新紀元,他是「把中國帶入資訊時代的人」。 這位至今仍自稱是「一介書生、半個農民」的名人,始終關注著資訊時代的漢字命運,並將畢生精力和智慧投入了漢字產業。 他,就是「當代畢昇」——王永民。
  • 世界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第一人王永民
    舉世稱雄的「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發明人、南陽南召籍科學家——王永民,生於1943年,他發明的「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是中國唯一獲得美國、英國專利的電腦漢字輸入技術。  1977年,王永民在原南陽地區科委工作。為了攻克漢字輸入這一世界難題,他經過5年拼搏,發明了五筆字型輸入法。在鑑定會上,《英華大辭典》主編鄭易裡稱:「從今天開始,漢字輸入不能與西文相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個發明的巨大意義,一時還難以估計。」
  • 王永民五筆寫就傳奇人生
    2000年發布「五筆數碼」;2002年在鶴壁投資設廠生產「王碼滑鼠」;2003年與李嘉誠、楊振寧、貝聿銘等一起榮獲世界華人21項極致成就大獎;2004年榮獲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第一名;2004年6月26日發布「王碼數字系列軟體」;現任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理事長、北京王碼電腦總公司董事長、河南省民營經濟維權促進會副會長。
  • 誰來幫助老人跨過「數字鴻溝」?
    專家:通過教育、培訓、學習等方式改善局面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導丁元竹曾經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擺在突出位置,同時,要考慮到那些不適應數字要求的群體,通過教育、培訓,特別是通過社區教育、志願者參與,使他們擁有更好使用網際網路技術和數位技術的能力
  • 國是大家談 | 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王永民 受訪者供圖當前漢字輸入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除了五筆輸入法,還有拼音輸入法。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語音輸入也漸漸被人使用。作為「王碼五筆字型」的發明者,王永民如何看待拼音輸入法和語音輸入法帶來的挑戰?
  • 國是大家談|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作為「王碼五筆字型」的發明者,王永民如何看待拼音輸入法和語音輸入法帶來的挑戰?  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專訪時,王永民表示,漢語拼音原本是為漢字注音的,如果推行「用拼音代替漢字」,漢字必然會「安樂死」,實際上拼音輸入是漢字文化的掘墓機。
  • 王永民:如何發揚光大漢字文化
    保衛漢字,復興漢字文化,振興中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關乎中華民族騰飛發展,自強自立,為世界人民做出貢獻的大事。漢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弘揚漢字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世界文化的血液之中,這是中華民族每一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的大事。提到發揚光大漢字文化,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是一個學者,一個發明家,也是一個公司的管理者。
  • 人物誌:王永民——將漢字帶入資訊時代
    受到《說文解字》中「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啟發,王永民將目光聚焦在字根上。他指出,漢字雖有幾萬個,但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單元「字根」卻可以很少。他帶領助手將《現代漢語詞典》中1.2萬個漢字逐一分解,做成12萬張卡片,歸納出125個組成漢字的字根,並動手設計打造了漢字專用鍵盤——62鍵。
  • 王永民:一次不服氣成就了「五筆之父」
    經過1800個日夜,王永民以多學科的集成創造發明了「王碼五筆字型」,讓漢字與標準英文鍵盤無縫接軌,將漢字帶入了資訊時代。他指出,漢字雖有幾萬個,但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單元「字根」卻可以很少。王永民帶領助手將《現代漢語詞典》中1.2萬個漢字逐一分解,做成12萬張卡片,歸納出125個組成漢字的字根,並動手設計打造了漢字專用鍵盤—— 62鍵。  1982年,62鍵方案已經是中國最好的方案之一,但王永民不滿足。「這個設計畢竟需要專門做鍵盤,體積還是很大,所以就想進一步壓縮。」
  • 王永民:如果繼續拼音輸入 漢字文化傳承會成問題
    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右)做客光明網。正當很多人宣稱電腦是漢字的「掘墓人」時,1983年8月28日,王永民發明的《二十六鍵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改變了這一現狀,創造了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的奇蹟。隨後的9月27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了這一重大發明。時值王碼五筆字型發明30周年,光明網記者採訪了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王永民,與大家共同分享「王碼」30年來走過的心路歷程。
  • 暖心措施,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第02版:發展改革新聞 大 | 中 | 小
  • 智能服務「適老化」程度低 如何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
    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來信與訪談)  本報記者 沈童睿 竇瀚洋 吳 君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移動網際網路深度普及,社會公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改變,很多社會公共服務都搬到了網上,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辦各種事情,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 你眼中的「數字紅利」 或許是父輩的「數字鴻溝」
    辦事隨著「網際網路+」服務的逐漸普及,日常生活費用在線上繳,個人業務通過客戶端辦理等都變成年輕人的「數字紅利」,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便捷。然而,很多老年人因設備限制、不懂線上辦理流程等,網際網路給他們的生活也帶來了諸多困擾。
  • 高考模考作文|「百校聯盟」12月份聯考「數字鴻溝」主題原創作文
    2020年8月,一段「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公眾對於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窘境的熱議。對此,有人認為,老年人在網絡時代遇到了更多障礙,社會必須要管。也有人認為,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擁有一顆不老的心,老年人也能跨過「數字鴻溝」。還有人認為,數字時代需要跨過「數字鴻溝」的又豈止是老人。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 幫助解決「數字鴻溝」 不斷增強老年人幸福感
    在這一點上,不妨可以學學鐵路部門,長期以來,鐵路部門一直十分關心關愛老年旅客出行,為了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出臺了一系列有溫情、有溫度的助老服務,讓老年人「回家的路」更便捷舒坦。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已經成了社會熱點問題,應該有更多像鐵路這樣的「民生」部門參與進來,對老年人多一份關愛,多一份關注,讓他們也能夠分享社會發展進步的紅利,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