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開平市西部馬岡鎮有一條聲名遐邇的「竹器村」,它就是榮塘村委會,該處地屬丘陵,竹木繁茂。三百多年以前,榮塘村委會的先民們就來到這裡開發居住,由於此地盛產竹子,先民們就地取材,開始進行竹器編織生涯。
建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鄉竹器用具的需求增加,榮塘村的竹器編織業亦興旺起來,榮塘人用竹子編成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用具,遠銷江門、新會、中山、順德等市。
上世紀七十年代,江門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在馬岡墟設立了一個竹製品收購站,將附近民眾編制的竹器品收購,出口到美國、香港、澳門等海外國家與地區,把榮塘村的竹器製品生產推上了頂峰。
榮塘村的竹器編織工藝精緻,深受客戶的青睞。竹器編織製品有竹籮、竹籃、竹箕、竹碗、竹碟等家居用品,品種繁多,工藝精緻,工序複雜,不勝枚舉。可分為選竹、開竹、開片、開篾、曬乾、浸水、編織、上色等多個工序,而每個工序又視所製作的器具大小、精粗而定出開篾的大小、厚薄,根據產品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竹器用品編織完成後,尚有上油,上色的工序,讓用品更加色彩鮮豔奪目。
▲小學生參觀馬岡竹器
在上世紀七十年的,榮塘人編制竹器編出了一個品牌,就是用竹子編織成一個「忠」字樣的工藝品,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忠」字產品大受歡迎,甚至供不應求,其工藝精緻可見一斑。
▲馬岡竹器成品
馬岡竹器於2008年1月被列入開平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由於社會發展的變化,人們對生活用品的愛好傾向於塑料產品,使馬岡竹器的生產市場出現了危機;加上竹器生產工藝複雜,花時間多,獲經濟效益低下,青年一代無心學習竹器製作,馬岡竹器的生產及傳承都日漸式微,其存續狀況令人堪憂,亟待保護和傳承。但是,竹器用品屬於綠色產品,在著重環保的今日,製作與使用竹器用品,對地球環保亦有其重要的意義。
2021年2月,「馬岡竹器」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已有七千年歷史。金漆鑲嵌按照門類可以細分為很多種,而彩石鑲嵌屬於其中的一種。據《北京志·工業卷》記載,金漆鑲嵌之彩石鑲嵌是一種採用石雕、浮雕與花板雕刻相結合的技法。彩石鑲嵌製作技藝,始於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源自宮廷的一種特種工藝。舊時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清王朝的滅亡,使這一宮廷藝術大步走向了民間。金漆彩石鑲嵌傳統製作技藝是特種工藝,製作工序較多,工藝考究,要經過20多道工序。如果不是極其耐心的能工巧匠,是難以為之的。專注製作金漆彩石鑲嵌傳統製作技藝產品40年的李兆燦、餘小嬋夫婦,他們憑藉著對傳統手工藝的堅守,把這項特種、稀有的宮廷技藝傳承下來。李兆燦、餘小嬋夫婦製作的彩石鑲嵌雕刻產品,主要是以大理石、玉石、螺鈿、貝殼等各種彩石為主,雕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人物形象,有福祿壽、八仙、四大美人、五虎將、天兵天將等。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他們生意最為旺盛的時期。產品除了受到當地市民群眾、港澳臺同胞的喜愛,還遠銷到法國、美國、新加坡等華人較多的地方,深受海內外華僑華人的鐘愛。▲李兆燦、餘小嬋夫婦作品《漢壽亭侯聖像》
▲李兆燦、餘小嬋夫婦作品《三羊開泰》
在我國沿海及內河航道上,廣泛分布著一群「靠水吃水」的人群。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為家,故又稱「疍家」「疍戶」或「疍民」。
開平市瀕臨南海,域內河網密布,有潭江、蒼江等數百公裡的入海河道。從開平建制立縣以來,疍家群體就很龐大,明末清初,隨著外來疍家人遷入開平,更加增大了以捕魚為生的開平疍家群體,其中以周、徐、溫等姓居多。
至今,開平仍有數十戶疍民,他們生活在蒼江長沙樓崗河段上,以船為家,捕魚為生。開平疍家人在長期海上漂泊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在漫長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帶有濃鬱特色的飲食,是疍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開平的潭江和蒼江水產豐富,盛產「四大家魚」、河蝦、蜆、羅非魚、水面魚等,給予了開平疍家人各式各樣的河鮮食材,而他們也用自己的智慧將這母親河的饋贈烹調成最獨特的美味,這就是開平疍家菜。
在以前,疍家人不被允許上岸生活,近海取材、即捕即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同時,由於長期受困在船上,疍家人也就練就一身原味烹調的過硬本領。因為船上條件簡陋,烹飪上相對簡單,主要有灼、燜、浸、蒸、臘、燉等。比如灼,將水燒開,把剛撈上岸的魚、蝦洗淨,放入水中浸熟,加些鹽、姜,輔以蒜、醬油即可,味道鮮甜可口。
疍家講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鮮,原汁原味,烹飪時,不需要孜然、辣椒、味精等佐料,只要鹽、花生油和醬油,即使是貝類也只加點蒜茸即可,熟後以後撒些蔥花,既提味又好看,既有香氣,又保持了野生海鮮的鮮味和口感。
開平疍家菜的製作與流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發展至今,菜式眾多,最有代表性的,有鯉魚燉糯米、藤鱔骨大蝦煮酒、炒鱔片、鯪魚丸煮蘿蔔、香煎雙拼(煎鯪魚餅和水面魚)、白鱔燜黃豆、鯰魚煮芋仔、白灼河蝦、清蒸蜆肉、釀鯪魚、蜆肉粥共「十菜一粥」,極具傳承價值。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廣東省政府「疍家上岸」政策的實施,疍家人逐漸被安排上岸居住,疍家人也逐步減少。在過去,這種疍家菜,僅僅在疍家人的漁船上烹飪,疍家菜的製作技藝,也只流傳給疍家族人,陸地上的人們很難吃到這樣的美食。為了在岸上謀生,智慧勤勞的疍家人嘗試著在岸上開酒樓和大排檔,疍家宴製作技藝也開始流傳到岸上,疍家美食也逐步被更多的開平市民群眾所周知和喜愛。
如今,開平市作為世界名廚之鄉,以獨具風味的開平菜加上各種特色小吃,打造而成的「開平家宴」,成為了開平旅遊業發展的響亮招牌。其中,開平疍家菜正成為開平家宴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在開平市內的3800多家餐飲店,有不少是懂得或從事疍家菜烹製的。
2021年2月,「開平疍家菜製作技藝」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版權聲明: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編 輯:黃曉芳 郟雪萍
責 編:蘇炳南 姚獻平
**************************
聯繫電話:0750-3377208
地 址:江門市蓬江區發展大道五邑華僑廣場
掃描二維碼,即可關注「江門市文化館」實時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