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連續出現兩輪大範圍、強降雪天氣過程,導致山西、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陝西、重慶等地遭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當北方一些地區仍對初雪翹首以盼之時,南方一些地區已是「雪勢洶洶」。
有的地方應對暴雪從容且高效,比如江蘇南京因「一夜雪無」成了「網紅」,居民出行和城市運行未受影響。有的地方疲於應對、損失不小,比如安徽合肥16處公交站臺頂板倒塌,造成多人傷亡,另有鄉村小學教室被雪壓塌等。新華社的報導顯示,暴雪災害已造成安徽18人死亡。再如陝西西安,第一場暴雪過後交通幾乎崩潰,不少人徒步上班。
應該說,惡劣天氣造成經濟損失、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影響在所難免,包括有群眾需要轉移安置、水電基礎設施可能受損、農作物可能受災、一些生活用品可能出現短缺、人們出行可能受到影響等等。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損失都是不可避免的嗎?有沒有可以減輕、預防的空間?同一份「考題」,有的城市「成績」好,有的城市則「錯漏」不少、丟了一些「關鍵分」,恰恰說明,「題目」雖然有點難,但絕不是無解的,而是「答題者」的水平有差異,平時在「功課」上的努力和付出不同。
城市公共治理中有一種管理制度和機制不可或缺,即應急響應機制。它是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而設立的應急方案,目的即將突發公共事件的損失減到最小。而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在諸如地震、防汛抗旱、禽流感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等情況下,各地都會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此番暴雪各地也都啟動了一級響應,但有些地方的響應顯然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用——是方案本身不夠細緻科學,還是具體落實得不到位?或者不同隊伍和力量之間配合不夠?問題到底出在哪些環節上,應該調查清楚,且應及時整改。因為,暴雪可能還會來,其他的突發公共事件也可能隨時來敲門。
進而言之,城市治理、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危機意識、超前意識,不僅要懂得未雨綢繆,更要把綢繆的每一個環節、細節都安排妥當、考慮周全,還要有適當的演練,查缺補漏。(林琳)